漢宣帝:不負高祖,不輸漢武

他是漢朝歷史上最大的政治陰謀的犧牲品,卻因此長在民間,熟知民生疾苦,吏治得失;

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在登基前受過牢獄之苦的皇帝,也因此耳濡目染,喜好鬥雞賭馬,機敏行俠;

他是被權臣推上歷史舞臺的傀儡皇帝,雖不滿二十歲,卻懂得隱忍含垢,韜光養晦,最終獨攬皇權,成就一代帝業。

當命運的輪盤終於為他轉動的時候,他不忘自己對患難之妻的承諾。一封聖旨,故劍情深,書寫了中國兩千年帝王史上最浪漫的一筆。當髮妻中毒崩逝,他痛徹心扉,不顧祖制,將亡妻葬於往日故地,諡曰“恭哀”,使其成為漢朝第一位有雙諡的皇后。香衾夢遙,南園遺愛,留給後人多少唏噓。

當匈奴屢屢犯邊,他運籌帷幄,揚我國威。五將軍師髮長安,十六萬鐵騎成就漢朝四百年間最大規模的對匈作戰。漢軍追亡逐北,使縱橫大漠、與大漢纏鬥140年的匈奴終於低下了高昂的頭,完成了漢武帝終其一生也沒有實現的理想。

漢宣一朝,政治上改革吏治,綜核名實,信賞必罰,使良吏盛於當世。軍事上降服匈奴,囊括西域,平定羌亂,設立西域都護府,使天山南北第一次劃歸中央政權,大漢天威自此遠達蔥嶺萬里之外。經濟上整頓工商,抑制兼併,輕徭薄賦,百姓豐衣足食,糧食價格達到漢朝最低。文化上整理經典,將《史記》頒行天下,“霸王道雜之”的治國思想影響深遠。

漢宣帝共在位25年,勵精圖治,使大漢王朝吏治清明,經濟繁榮,四夷賓服,國力達到鼎盛,史稱“漢宣中興”。


漢宣帝:不負高祖,不輸漢武

這是漢宣帝杜陵內的秦磚漢瓦博物館的一件藏品,上面的篆書寫著:

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踐此萬歲。


--------------


“世上蒼龍種,人間武帝孫。”——李商隱


漢宣帝將自己的皇陵建在了杜縣郊外的鴻固原上,名為“杜陵”,那是他與髮妻許平君在民間常常遊玩的地方。今天,位於西安市東南郊的杜陵被改造成了“大漢上林苑(杜陵)遺址生態公園”。


漢宣帝:不負高祖,不輸漢武


漢宣帝:不負高祖,不輸漢武

陵區很大,人卻很少。走到深處便可以看見宣帝陵高高的封土。


漢宣帝:不負高祖,不輸漢武

在封土堆上南眺,便能看見許平君的少陵。按理說帝陵的陪葬墓大多環繞在皇帝封土的東、西、北三個方向,極少有分佈在封土正南的,畢竟古人還是極看中“南面為君”的。可是少陵就偏偏在封土正南方。

南園遺愛,史書上不著痕跡的四個字已經令人動容,可是隻有到了這裡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當年他將亡妻葬在往日故地,葬在相思相望的對面,然後用兩千年的歲月日夜凝視著他的平君,碧海青天夜夜心。有誰知道宣帝心中究竟有多少悔恨和懷思呢?難怪王昌齡說:“一聞漢主思故劍,使妾長嗟萬古魂。”

冬之夜

夏之日

百歲之後

歸於其室

漢宣帝:不負高祖,不輸漢武

關於“漢宣中興\\孝宣中興”“昭宣中興”的異議,我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昭帝8歲即位,21歲早逝,成年後有大部分時間都處在重病狀態,始終沒有親政,很難說他對國政朝局能有多麼大的影響。從史書上關於他識破燕王計謀的記載來看,昭帝本人應該也是一個聰明人,只可惜天不假年,要不然可能也會是一代明主。歷史上最早的“中興之主”是周宣王。《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中說“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必興滅繼絕,修廢舉逸,然後天下歸仁,四方之政行焉。 ” 可見這就是古人對於開國之君和中興之君的標準。漢昭帝在位的13年間是由霍光獨掌大權的,霍光所實行的都是一些與民休息、抑制兼併之類的政策,也就是順承了漢武帝輪臺罪己之後的國策。由於漢武帝長年對外征伐造成的國力空虛、經濟凋敝的社會現實,這些政策確實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於社會經濟的復甦,但是除了開放郡國酒榷和關內鐵器私營以外,並沒有更多的改革舉措,很難達到“興滅繼絕,修廢舉逸”的標準。

再次,皇帝的諡號是對他一生作為的評價,雖然後世之人對皇帝諡號一味地使用溢美之詞,但是至少在西漢,諡號的使用還是很嚴謹的。按照先秦《逸周書》的諡法表來看,“聖善周聞曰宣”,“容儀恭美曰昭”。從這兩個諡號就可以看出同時期的人對昭帝和宣帝評價的區別。

最後,“昭宣中興”是現代史學對於漢武帝后期的社會復甦的一個籠統的說法,而歷代史書的記載中從來沒有將漢昭帝或漢昭帝時期與中興聯繫在一起。順便列舉一些史書和近代史學家的評價:

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鹹精其能,至於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間鮮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遭值匈奴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藩。功光祖宗,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 ——《漢書·宣帝紀》
近觀漢相,高祖開基,蕭、曹為冠,孝宣中興,丙、魏有聲。——《漢書·魏相丙吉傳》
及至孝宣,繇仄陋而登至尊,興於閭閻,知民事之謖難。自霍光薨後始躬萬機,厲精為治,五日一聽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職而進。及拜刺史守相,輒親見問,觀其所繇,退而考察所行以質其言,有名實不相應,必知其所以然。常稱曰:“庶民所以安其田裡而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為太守,吏民之本也,數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輒以璽書勉厲,增秩賜金,或爵至關內侯,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漢世良吏,於是為盛,稱中興焉。——《漢書·循例傳》


初,世祖閔傷前世權臣太盛,外戚預政,上濁明主,下危臣子,漢家中興,唯宣帝取法。——《東觀漢記·卷二·紀二》
成帝曰:“其治天下孰與孝宣皇帝?”向曰:“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其治過於太宗之時。亦以遭遇匈奴賓服,四夷和親也。”上曰:“後世皆言文帝治天下幾至太平,其德比周成王,此語何從生?”向對曰:“生於言事。文帝禮言事者,不傷其意,群臣無小大,至即便從容言,上止輦聽之,其言可者稱善,不可者喜笑而已。言事多褒之,後人見遺文,則以為然。世之譭譽,莫能得實,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或至以無為有。故曰:‘堯、舜不勝其善,桀、紂不勝其惡。’桀、紂非殺父與君也,而世有殺君父者,人皆無道如桀、紂,此不勝其惡。故若文帝之仁賢,不勝其善,世俗褒揚,言其德比成王,治幾太平也。然文帝之節儉約身以率先天下,忍容言者,含咽臣子之短,此亦通人難及,似出於孝宣皇帝者也。如其聰明遠識,不忘數十年事,制持萬機,天資治理之材,恐文帝亦且不及孝宣皇帝。”向以為如此。 ——《風俗通義》
宣帝親政而以太守吏民之本,可謂知所務矣。夫太守數易,豈止下不安而已乎。是故,欲致治,非久任不可。欲久任,非擇賢不可。數遷數易,如寄傳舍,政何由成,化何由洽也。至有治理效則璽書勉勵,增秩賜金,公卿闕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此意尤善。伯禹后稷以至康叔蘇忿生之徒,皆由諸侯而入為公卿,此古制也。宣帝致
中興之治,其有以哉。惜乎!所謂良吏止漢世人物,而治亦止於漢耳。—— 錢時
漢宣帝即位,年方十八,以久在民間,習知霍氏專恣。然當霍光稽首歸政,猶謙讓委任,迨光歿後,始親政事。禹、雲謀逆,鹹服其辜,誠不愧為中興令主。——盧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