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忠臣與奸臣,首先都必須是「權臣」!

在民間看來,岳飛大概就是那種不大會“講政治”、只顧埋頭拉車不顧抬頭看路的“技術官僚”的絕佳樣板。從民間各種版本的岳飛演義來看,他似乎都不那麼精通於官場的逢迎之道。而之所以能從一介屌絲,奮鬥到位居三公之高位,完全是時勢造英雄而已。英雄、尤其悲劇英雄,便都被簡單地歸納為一個公式:“好人”不會算計——或者是不擅算計、不屑算計——所以,總是被“壞人”算計,悲劇原來都是這麼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悲劇英雄,其在“講政治”方面的能力,幾乎如同一個可愛的弱智。

顯然,能在官場上取得與戰場上同樣輝煌的岳飛,其政治智商絕無可能如此低下。岳飛以一介平民子弟的純屌絲身份,投身中國特色的政治生態圈,並能在10年左右的時間裡,“官至太尉”,豈能缺乏“講政治”的基本功呢?那麼,他為什麼在身居高位、手握雄兵之後,敢於在意見不合時,衝著皇帝撂挑子?甚至,會如此不怕觸犯大忌,涉入最高權力接班人的敏感問題?這是岳飛“講政治”能力的缺陷,還是其充分、甚至過度自信的表現?

岳飛觸及宋高宗最敏感處的,是他多次涉入最高權力接班人的設立。在中國傳統中,一個位極人臣的將領涉入接班人問題,的確是“犯權臣之忌”,自古及今,觸及這一高壓線的,幾乎都難以善終。岳飛在身後所收穫的比例極低的“差評”中,這是相當重要的一點。倘或在絕不質疑岳飛動機的前提下,對於岳飛此舉的最合理解釋,或許是:他太自信了,既高估了最高領導的胸懷,也高估了自己在最高領導心中的分量。

倘或連這點“技術”層面上的失誤,也不能歸咎於英雄的名下,岳飛甚至也不缺權謀和花招,但是他的權謀和花招、包括給皇帝使點小性子,都是為了獲取更大的權力;而他之所以需要這個權力,是為了能更好地實現光復的抱負。他講的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大政治”,而非官場爭鬥、勾心鬥角的“小政治”。

權為誰所用,正是中國特色的分別忠臣與奸臣的關鍵;而無論忠臣與奸臣,首先都必須是“權臣”,倘或連權力的資源都無法掌控,則無論是想做英雄還是奸雄,都只能是痴人說夢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