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劉備,此時關羽還沒死,你會怎麼率領隊伍一統天下?

沒辦法就這樣黑


首先我們要知道關羽陣亡的原因 東吳與劉備的根本的隔閡就是劉備不還荊州 而此時東吳的大都督正是呂蒙 因為周瑜的過世呂蒙打心底裡仇視劉備 而孫權的東吳戰略定的是守住祖業扶弱抗強 從漢中一戰來看劉備與曹操當時的實力已不分伯仲 而荊州又是四通八達的戰略要地 此時劉備定會聽茅廬三策直取許昌 但此時孫權雖然與劉備有些聯盟的名聲 畢竟他也會為他的東吳打算 知曉唇亡齒寒的道理 所以即使關羽不死 東吳也不會坐視蜀漢一家獨大 荊州就像龐統說的一樣兵家必爭之地 這裡遲早會有一戰 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必是與劉備爭雄。 如果取西川時龐統在的話 劉備一統天下倒是指日可待


在它鄉660


如果關羽沒死,可以通過以下謀劃和操作來一統天下。

首先,如果關羽沒死,那張飛也不會死。因為歷史上張飛之所以死,是因為聽到關羽被害,抑制不住悲痛,恨不得立刻出兵滅了東吳。然而劉備相對來說比較沉穩,想準備充足再發兵。無可奈何的張飛日夜買醉,時常拿手下出氣,動不動就鞭打士兵。

他的兩個部下張達和範疆忍無可忍之下,趁著張飛醉酒熟睡,把他頭顱割了,獻給東吳。這樣的話,關羽、張飛、趙雲、馬超、諸葛亮、魏延、劉備等核心人員都齊全。

第一步像歷史上的劉備所做的一樣,暫時違背諸葛亮制定的《隆中策》,違背孫劉聯盟,先把荊州奪回來。

諸葛亮當時制定的隆中策是立足於荊州和巴蜀,聯合東吳,最後北伐曹魏,一統天下。

如果不先拿回荊州,只憑巴蜀之地,無法與曹魏、東吳抗衡。所以為重新奪回荊州,即便與東吳撕破臉也在所不惜。

因為違背隆中策,諸葛亮大概率還是不願意與東吳交戰的,但是對面東吳的主帥陸遜才智不下週瑜,偌大蜀國可能只有諸葛亮才能治住他。所以諸葛亮一定要跟著出戰。

可以派馬超、趙雲帶一部分軍隊守住漢中要道,防止曹魏偷襲。劉備則帶關羽、張飛、魏延等熟悉荊州的精英傾巢而出,順金沙江直奔荊襄九郡。

由於東吳擅長水戰,當然要避實就虛,發揮蜀軍的兵力和陸戰優勢,步步為營,不斷蠶食荊州地盤。

由於比歷史上的夷陵之戰多了諸葛亮、關羽、張飛參戰,以諸葛亮的能力,肯定不會讓陸遜來一個火燒八百里連營的。蜀軍大概率獲勝。

第二步,在重新奪回荊州後,再與東吳重新修好,共同對付長江以北的曹魏。東吳剛吃敗仗,丟了荊州,短期內可能不想和好。但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可以威逼利誘,稱不和好就聯合曹魏一起進攻它。

想辦法跟東吳和好後,跟它約定好共分三路大軍伐魏:漢中一路由馬超、趙雲領軍,出祁山,過隴西,攻魏西側;荊襄一路由劉邦、關羽領軍,直奔曹魏老巢許昌;東邊一路由東吳陸遜領軍,過長江,攻合肥,再奔往許昌。三路大軍齊發,令曹魏腹背受敵,顧此失彼。曹魏是三國裡最強的,也不可能一戰而定,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至少三到五年。

第三步,在和東吳聯手打下曹魏後,與東吳的關係也該由友變敵。當然,東吳肯定也是這樣想的,所以蜀漢與東吳還得一戰,戰場大概率會發生在許昌附近和荊襄一帶。

至於到時蜀吳雙方實力強弱對比,就得看在之前跟曹魏的戰爭中,誰損耗大、誰獲利多了。兩軍如果還是主要打陸戰的話,蜀漢步兵戰力明顯高出一籌。反正就是打,具體打仗就依靠諸葛亮運籌帷幄,依靠關羽張飛等衝鋒陷陣。

這樣的三步走戰略,跟之前諸葛亮所描繪的隆中策八九不離十,依然是立住荊州、巴蜀,依然是與東吳聯手,依然是先伐曹魏、再打東吳。

如果順利在戰場上打敗東吳,就順勢將東吳所有領地納入自己的版圖中,蜀漢在天下再無敵手,就可以真正做到一統天下、光復漢室。

所以,如果關羽不死,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甚至會改變歷史進程。



追逐孔方兄


如果關羽不死的話,那麼對於荊州的危機,劉備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一、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聽說劉備取得成都後,就產生了強奪荊州的念頭,開始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首先,孫權把妹妹也就是劉備的孫夫人從荊州接回江東。其次,孫權派遣諸葛瑾出使益州,提出索要荊州。但劉備的回答是:“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



緊接著,孫權就委任長沙、桂陽、零陵等三郡太守,及所屬各縣令、長,前去上任。當然遭到關羽的驅逐。

孫權大怒,自將兵屯陸口,遣呂蒙將兵二萬攻取三郡,遣魯肅將兵一萬人向益陽。此時的荊州,吳蜀雙方劍拔弩張,軍事態勢緊張。

劉備面臨這一荊州危機,他立刻做出應急處理。他親自從蜀中率軍進入荊州,屯兵公安,馬上令關羽率三萬人馬進至益陽。就是這一簡單的運兵,立馬使孫權做出了令呂蒙停止對零陵的進攻,回援益陽魯肅。

事實證再次明,劉備不僅是個具有調度諸軍的軍事統帥,還是是親臨戰場指揮的一級軍事統帥。

然後就開始吳、蜀兩國的軍事談判,以湘水為界,劃分區域,從而使孫、劉兩家力量趨於平衡。劉備的荊州危機得到解決。

二、這一次荊州危機,所暴露出孫權的政治意圖

首先,孫權在公元215年的荊州危機中,極大地能表現出了他的弱點,就是他與劉備的決裂還存有很大的顧慮。



就是魯肅去世,呂蒙掌權荊州,鎮守陸口時,作為東吳的最高統帥孫權,他還是有一個更大的想法,那就是乘虛北伐,奪取徐州。

直到呂蒙為孫權提出先荊州後徐州的大戰略,從戰略角度分析:“今操遠在河北,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關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孫權才下定決心,襲擊關羽,奪取荊州西部。畢竟關羽驍勇善戰,有拓展地盤之志,而且長江上游,對東吳威脅極大。

三,假如我是作為蜀漢執政者,應該借鑑劉備在上次荊州危機中的處理模式,靈活地做出兩手處理。

首先是,我應該在收到關羽全殲于禁七個軍的時候,立刻動身單騎進入江陵。分秒必爭地調動兵馬。

其次是,我著手搞活孫劉聯盟,給孫權寫信希望一起北伐,打消他奪取荊州的念頭。

至於,如何調動兵馬,諸君且看曹操是如何應對襄樊的局勢的,他首先派于禁增援曹仁。等於禁被關羽收拾了,曹操立馬與孫權結盟,再派平寇將軍徐晃去救樊城,自己從長安出發,於冬十月到達洛陽,隨後駐軍摩陂,商議遷都。曹操緊接著從居巢調撥張遼來繼續增援


所以我對蜀漢的調動兵馬應該像曹操一樣緊鑼密鼓,不能謀遲,更不能像歷史上的劉備一樣沒有作為。在我到達荊州後,這樣去做。

第一,令張飛等兩萬精兵和一萬運糧兵役,儘快由蜀中開赴荊州,為荊州源源不斷的注入兵力。

第二,留諸葛亮駐紮成都,不遺餘力地根刮性催辦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第三,魏延守好漢中。他對守漢中有獨到的見解:“如果曹操傾天下之兵而來,我替大王擋住他;如果曹操只派一般將軍帶10萬人馬前來,我替您吞了他。”我對魏延的說法很滿意。

第四,西城的劉封、孟達先率本部立即盡抵樊城以北,接替關羽的圍城部隊,以免蜀中出兵不濟急。這是我為蜀漢開闢的襄樊大戰接力戰場,畢竟離襄樊最近。

如果蜀漢大軍到達後,除了留出一萬運糧兵轉運益州送來的糧草,解決遠地運糧的問題。立即派張飛監督蜀中兩萬精兵及劉封孟達等部圍攻襄陽、樊城。

而讓關羽率領荊州郡主力三萬直取許都,接應許都附近反曹勢力,聯絡豫州潁川郡郟縣、司州河南尹梁縣、陸渾縣豪師,這些豪帥有的已經暴動,如陸渾豪帥孫狼,於建安二十三年殺死縣主簿起兵,開闢襄樊大戰第二戰場。

四、我做了如此安排之後,便有了一統天下的地盤和軍隊數量上的優勢。

首先,呂蒙就無法襲擊我親自駐守的江陵。江陵為荊州的重心所在,甘寧曾對孫權說:“江陵之得失,南北之合判焉,東西之強弱系焉。”

其次,由於司、豫二州局勢對孫吳不利,孫權不得不進攻徐州。

那麼,我順手經略雍州、涼州便不成問題,畢竟有馬超這個涼州通在。然後,我以襄陽為自己的都成坐領司、豫、雍、涼、益等五州及荊州西半部,總兵力超過十四萬,大於退守河北的曹操,以及不得不急忙奪取徐州和淮南的孫權,這二者加起來大約各十萬多一點的兵力。

閒將西話:如果我是劉備,關羽沒有死,在他水淹于禁七軍後,抓住反攻時機,努力爭取地利、人和,利用漢室宗親的天時,率領隊伍何愁天下不統一。


閒將西話


如果我是劉備,關羽也還沒死。那我會在攻取漢中之後到關羽死的這段時間趕緊做以戰略部署的調整。命魏延帶領馬岱和吳班(吳班是劉備的小舅子)鎮守漢中,張飛和延彥鎮守梓潼(今綿陽)趙雲和吳翼留守成都。成都的民政就交給蜀中才俊,比如黃權李巖等人。馬超帶吳蘭率軍作為機動部隊法正作為他們的謀士。隨時四處支援。然後,劉邦帶領黃忠和諸葛亮(配一蔣琬王平高翔高定等人)率軍直奔荊州。到達荊州後。黃忠和劉備留還有蔣琬王平等從四川帶來的人留守荊州。諸葛亮作為總謀劃師,出謀劃策。還是關羽的原班人馬進攻襄陽。這時候的關羽就不會有後顧之憂了。隨著劉備和諸葛亮的到來,東吳也不敢偷襲了。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下,讓關羽放開手腳攻打襄樊。一旦拿下襄樊。關羽的部隊將直插武關。拿下武關後,關羽的部隊將經過藍田而到達長安。拿下長安後。馬超張飛隨機出兵,攻佔鯨吞大西北的各個城池。如此,西北(西北包括雍州和涼州)將全部歸於劉備。接下來,漢中的魏延移兵長安,留吳班看守漢中。吳翼等人留守成都,趙雲率軍隨時支援各處。作為機動部隊。馬超等人鯨吞西北後。留馬岱鎮守西涼,總領西涼一切軍政(給他配備幾個文職人員。孫乾簡庸那個都成)。如此。馬超張飛會師長安。之後。合同魏延拿下潼關函谷關。這個時候。張飛馬超率軍渡過風陵渡,從河東進入山西,再從晉陽迂迴曹魏的大後方。廖化和馬良或者是馬謖鎮守長安。魏延守住函谷關就行。關羽出武關跟劉備匯合於宛城。由於曹操赤壁大戰死了幾十萬人馬。漢中之戰又死了不少人馬。再加上關羽水淹七軍的哪些人馬。故曹操手裡並沒有多少人了。所以,只要戰術謀略得當。劉備統一全國的希望並不是不存在。當劉備的包圍圈做好之後。就會四面發力直插洛陽的。不過,在進入洛陽之前,劉備會派人幹掉漢獻帝的。也就是說,劉備進入洛陽以前,漢獻帝就必須壽終正寢。由於曹操等人知道漢獻帝的真正死因。所以,劉備會將曹操滅門。之後把漢獻帝的死推給曹操和他的家族,然後,劉備大哭一場,(甚至還會生病)然後將漢獻帝風光大葬。之後扭扭捏捏的稱帝。再往後,張飛馬超兵臨合肥,關羽劉備兵歸荊州。與此同時,趙雲率軍出永安。魏延率軍到江夏。部署妥當後,兵壓東吳,找孫權的麻煩。總之是殺了孫權,滅了東吳。因為劉備不會允許孫權投降。原因很簡單,劉備不會將孫權這個禍害留給兒子劉禪的。統一天下後。諸葛亮歸隱山林。至於劉備放不放就不知道了。為了蜀漢的安全,劉備會讓劉禪迎娶張飛和關羽的女兒為妃為後,再加上張飛關羽都是他的結義兄弟。除此之外,估計馬超和黃忠會被劉備解決掉的。因為劉備會在他去世之前,為他的兒子去除未來的隱患的。我這麼說的行軍方略是根據劉邦統一天下的大步驟估計的。劉邦出漢中後,先拿下長安,然後由韓信攻取山西河北,然後才南下的。還有後來的成吉思汗也是這麼打南宋的。不過成吉思汗的路線正好是一反。劉邦的路線是由西南到東北之後迂迴南下至山東接著再南下。成吉思汗則是先東北,再西南然後再往東南。謝謝。


風雨中的梅雲


歷史沒有假設,但若非要戲說,我倒是覺得劉備有上中下三策(鳳雛的方案套路[笑])可供選擇,下策是回身南中,鞏固後方,庲降之地和閬中穩定後再開始進取他地;中策可以採用劉備慣用的聲東擊西之法,以關羽為主將,劉封為策應牽制曹操南郡和中部軍團,之後劉備可以出斜谷,進取涼州或直取關中,與曹操決戰長安。上策則是以魏延為漢中太守,鎮守漢中和陽平關,抵擋曹操進攻,劉備出永安,與糜芳會師江陵,劉封關羽牽制曹仁於襄陽,馬良李恢出夷道逼近長沙,水旱兩路,與孫權決戰於武昌,呂蒙魯肅絕非劉備敵手,在武昌擊敗孫權後,江東餘境一戰而定,畢竟荊州士族與江東士族本就一脈相連,不會出現南方對抗北方的局面。江東即平,劉備手握四州之地,以長江漢水為界,加之平定江東,天下震動,獻帝也心嚮往之,天下士族歸心,再與曹操在合肥和宛城開戰,天下可定。綜上三策,以下策最穩,但會錯過時機,走進偏霸的死衚衕。中策最為激進,受益最大,但風險也最高,畢竟天下三分,二虎相爭,孫權則為天下權重,歷史其實也是這樣進行的。上策相對平衡,進退有據,而且劉備進取江東,延長江和漢水順利而下,就是王濬滅吳的路線,走水路進軍行軍速度會相對比較快,而且漕運運糧對後勤的壓力也會更小。不過一切都是聯想啦。[哈欠][哈欠][哈欠][哈欠]


不是好餅36629476


劉備從來沒有一統天下的時機,諸葛亮開府治國期間也沒有動搖到魏國的根基,倒是蜀漢窮兵黷武加速了自身的滅亡。有個關羽也無用

劉備最鼎盛的時期大約在打敗劉璋奪取益州的那個階段,劉備在這個時候有機會打中原謀天下嗎?沒有!劉備得了益州,孫權就逼問他要回荊州,畢竟荊州原本說好是借給劉備的,現在有了自己的地盤也該還了,這麼想沒錯,可三國是爾虞我詐的,不講信用,劉備說了句“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說白了拖著不給,孫劉聯盟這時候矛盾已經很深很深,後面奪荊州殺關羽,劉備猇亭大敗病亡的事就不足為奇了。

再者,劉備在這個鼎盛的階段沒有能力攻曹操,因為曹操比他更強大,所以基本是以防守為主、側重發展自己的力量。這個“休息”的階段挺久的,期間劉備先稱王后稱帝,韜光養晦、實力大增,這時候蜀漢和魏的差距還是很大的,之所以有人會覺得劉備有機會統一天下,不是從國力出發的,而是從領導人出發的,魏國曹操早死了,以曹丕之才怎麼能比得過劉備呢?所以只要劉備活得夠久,又不犯錯誤,也不氣餒驕縱的話,還是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可惜張飛、關羽相繼而死,劉備又失去理智,大敗於猇亭,統一之路不存矣。

劉備最強大的時刻應該是在復仇之戰的前夕,手握重兵、稱霸一方,當世再無與他相提並論者。而他不知道的是,不久之後他會懷著憤恨的淚水匆匆歸來,他狼狽的身影會成就一代天資英才的威名;他不知道的是,這一次會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戰,而且是蒙上灰塵的一戰。



歷史社會哥


選擇趙雲,黃忠替換關羽守荊州。然後休養生息,操練兵馬。五年後,我率大軍出漢中,令黃忠率一部分將士從荊州出兵,趙雲守荊州。兩軍會師於長安。然後分兵進攻洛陽,滅魏國。

之後修養數年,等兵精糧足,率大軍征討孫權,一戰而定天下。



牛頭山趙子龍


首先,歷史沒有如果,問答當中有很多假設,比如諸葛不死、諸葛代劉禪、諸葛跟曹操、魏延不死、郭嘉不死等等,現在是關羽不死。要知道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不可能逆向而行,任何朝代更替是時代的必然,不是隻靠一個或者幾個人可以改變。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關羽被殺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因為,關羽是很講義氣的,他本來可以活下來,但是他不願意投降孫權。後來,孫權就把關羽殺掉了,然後就侵佔了荊州的大部分地盤,而劉備最後為了給關羽報仇,動用了蜀國的全部軍隊來攻打孫吳,最後卻被陸遜一把火燒得精光,然後逃到永安城就死掉了,讓諸葛亮來接手爛攤子。

那麼,蜀國最後的結果大家也就知道了,在三國之中最先滅亡,諸葛亮即便那麼牛,但北伐也是沒有任何成績。所以,許多人都在感嘆,假如關羽沒有死,那麼劉備就不會打光那麼多精銳蜀國軍隊,荊州就算保不住,但至少關羽和張飛都能夠活下來,蜀國搞不好就一統天下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三刻認為,其實如果關羽最後成功逃生,蜀國還是會最先被滅掉。因為當時按照實力來劃分,所謂的三分天下,並非實力均等,而是說曹魏佔有天下三分之二,實力極為雄厚。東吳也很強大,又有長江天險,可謂是固若金湯,就是蜀國實力弱小,就是靠著西川一個州而已,人口不過100萬,軍隊也就10萬而已,而且南方經常叛亂,內部益州派和荊州派也是水火不容,所以這些因素歸集到一起,基本上就是註定要被幹掉的。

  再說軍事。實際上,關羽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軍功,只是由於跟著劉備時間比較長,被傳得有些神乎罷了。什麼過五關、斬六將,那些都是胡扯,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當時,之所以讓關羽守荊州,那是因為張飛的軍事才能比較好,攻打西川用得上,而關羽沒什麼本事,就守住荊州就行了。

  那麼,再退一步說,假如關羽到了成都,掌管了蜀國軍隊,就單說關羽那種目中無人的性格,讓本就備受壓制的益州本土派怎麼可能高興呢?還有就是,關羽畢竟丟掉了荊州,劉備怎麼可能不責罰關羽?難道還要讓關羽來當高級別的將軍嗎?不可能!而且也不可能服眾?可如果關羽最後位列在張飛趙雲甚至是馬超之後,那麼依靠關羽的性格,肯定是不配合、不服從,到最後不僅不能在軍事上有什麼貢獻,估計還是亂整一通,反而給蜀漢帶來很多麻煩。

  所以,三刻覺得,關羽這樣的將軍註定是孤獨的,也是註定要被弄死的。就算孫吳不弄死關羽,這樣的將軍到了蜀國之後,劉備要不然就找個藉口殺掉關羽,要不然就把關羽閒置起來,反正肯定是要顧全大局。當然了,在國家實力的較量中,關羽武力值再牛也沒用,畢竟蜀國軍隊的數量在哪裡擺著呢!

因此,蜀國之最先滅亡是歷史必然,關羽只不過是一個插曲而已,他的死與不死,並不會影響蜀國的命運。


古行生


如果我是劉備的話,應該繼續維持和東吳的合作關係,以保證南方的穩定。之後先出漢中,攻取關中之地,再現秦國故土。同時向西進攻,不斷放血西域諸國,加速自身恢復,還能順勢練兵。再休養生息幾年之後,主力西出函谷關,同時聯合東吳一起伐魏。如果成功就順勢伐吳,失敗就回關中,繼續休養生息。[呲牙]

在唐宋之前,佔據關中之地可以說已經握有帝王之基,處於不敗之地。就算一時無法全功,也可以學秦國將函谷關一封,以圖後續。[大笑]


小小萌新A歷史君


歷史已經很清楚了,所以答案也比較清晰。瞭解關羽的重義士輕大夫的性格特點,要將關羽放在身邊不能放到鞭長莫及的地方,否則他只聽劉備的,將在外義氣用事很可能重蹈大意失荊州的慘劇。當時的蜀漢實力並沒有達到一統天下的程度,所以基本戰略思想還必須是聯吳抗曹,積聚力量,通過小規模戰爭不斷蠶食曹魏的地盤和勢力。但可惜的是劉備年事已高,他自知很難等到大一統的那天,所以可以提前安排阿斗進入軍中歷練,培養好接班人,期待曹,吳某一方的失誤而乘虛而入,一舉擊垮對方而使己方實力大幅提升,使剩餘的吳國無可趁之機。縱觀華夏曆史,由北往南大多可以橫掃而得天下,由南往北仰攻稱霸按劉備的能力很難,所以還是不能偏安巴蜀一隅之地,應帶領關張和法正遊走攻城略地,壯大力量,孔明和趙雲留守巴蜀確保大後方穩固,徐而圖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