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会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90后男幼师


我也是幼儿园教师,对于这个问题同行都有困扰。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你也需要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一下如今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

去小学化实质是还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

幼儿园去小学化,是指幼儿园要拒绝小学化教学内容、小学化教学方式、小学化教育环境。其实是站在儿童的立场。教育要从儿童出发,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来思考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问题。教育唯有以儿童为主,才能让每个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

幼儿园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力

要跟家长明确这一点。这个能力包括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在初次接触集体生活中所养成的社会意识。这些能力和意识的养成,都将为孩子以后的上学,生活开启智慧之门。孩子在幼儿园学会的东西将影响他的一生,远比ABCD识字数数重要的多!在幼儿园里孩子学会了礼貌待人,学会了自控自律,学会了与朋友分享。

相比于家长寄希望于幼儿园,小学的教育,倒不如从孩子的家庭教育上下功夫。

比如从小养成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孩子自学的能力,而非单纯的交给孩子具体的内容。即“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成功的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合力推动。

站在家长角度考虑的同时,表示理解,再把这些核心观念传输给家长,通过日常的教学看到孩子的进步,他也会慢慢认同你的。

同行共勉!


小鱼育儿简笔画


我觉得这个要看选择的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不能一概而论。

我在给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前期做了很多对比,像我家这边私立幼儿园一般收费相对高一些,为了迎合爸爸妈妈们,大多数会提前给孩子教一些知识,说什么上上学好过渡,更多是想让父母看到了孩子学到了了多少东西,填鸭式的教育 ,有点拔苗助长的意思。我身边很多和我家孩子同龄的宝妈们每天千篇一律的在朋友圈大卡,什么好习惯养成第几天,读第多少本绘本……本身挺好的事,变成了机械性的完成,为了学习而学习。

公立幼儿园有政策,不让提前教,更多是注重孩子生活好习惯的养成,礼仪、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孩子在知识方面学的少一些,但是在生活方面表现的不错。

我个人觉得学知识前学做人,老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所以比较认可公立学校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寓教于乐。





掌心的糖


我觉得,会越来越少,国家教育部门一直也在去小学化,国际大环境也提倡孩子保护学龄前孩子的玩乐。只是我们父母太焦虑或者攀比心理原因吧。

我女儿去年上小学,没幼小衔接,一直让她玩,保持阅读,小学基本都是自己学习,我们基本没辅导过,保护她的学习积极性和乐趣,玩,阅读是主要生活


大鱼故事屋


这要分地方吧,我在深圳,深圳的幼儿园是不允许教拼音或者接近一年级的数学的,更注重音乐、美术、运动等素质教育;但是很多深圳的孩子幼儿园读一年级很难适应,因为很多东西没接触过,所以出现了很多幼小衔接的培训机构,动辄七八千上万,上过的孩子读一年级会顺利一些,没上过的就比较吃力;这个问题综合来看,个人觉得幼儿园大班的时候,适当地教一下衔接一年级的知识,会让孩子比较顺利地过渡到一年级,否则纯玩的话最后还是由家长来买单!当然如果幼儿园非常小学化是不赞同的,孩子幼儿园时光是最美好最快乐的,没有学习压力,过于小学话会让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甚至导致厌学!


卡卡猫882


政策方面幼儿园是不可以小学化的,是以游戏为主要教育教学方法的。

在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小学化的不多。主要是大班如写字描红、学习拼音等。这和家长的需要是分不开的。既便如此,也避免不了大班幼儿人数的减少,一些家长选择了不让孩子上大班,而是上学前班去了,并且在孩子上小学后在写字规范、计算快等方面会有优越感。

幼儿园去小学化本身是从幼儿身心发展考虑的。然而也给幼儿园带来了大班幼儿的流失和社会上学前班、幼小衔接班的火爆。这和家长的思想有直接关系。





红仁儿妈妈


我去过很多的幼儿园,很多幼儿园的教育方式都不同,有的幼儿园完全是迎合家长的心情,他们认为学的东西越多越好,家长高兴才是王道!这也就是所说的“幼儿小学化”。还有一种是以游戏为主的教育,幼儿平常学到的字少,背的诗少,就来学校评理:看人家幼儿园里的孩子学会了那么多的字,看我家孩子比人家落下了,都赖你们学校!

希望大家真心给出想法,到底该怎样平衡之间的关系。[祈祷][祈祷]






90后男幼师


:按目前来说应该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城市随着幼教专业课程的丰富,纯小学化现象相对较少,幼儿教育应丰富教学方式,课程设计上应严格遵循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合理安排。注重三大游戏的设计和开发。




刘大叔棋乐人生


我认为会越来越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fb000002d8a5940e013\

俩逗仔


社会上的人按照工业中的用途可以分为:人口,工业人口,人才,天才。

人口就是只是个人,还需要一定的教育才能干活。

工业人口就是直接可以干活的人。

人才就是具有一定自主学习与模仿能力的人。

天才就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在教育部工作的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知道人的本质区别。他们之所以不让人们参加什么校外培训、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小学内容。是因为他们知道,你早一天晚一天学习,多参加点培训和少参加店培训,对于整个人生影响不大。

高考就是个筛选人才的机制,尽管不完美,但是已经非常有效的筛选人才和天才了。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上了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就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其实并不是如此,上好大学的人很多,但真正出来的天才也很少很少。很多进了好大学的也只是会考试罢了。


苏霍姆林斯基


提的问题很实际呀。

这个其实是有地域性的。跟当地的教育环境有关。因为幼儿园毕竟大部分是要迎合市场的。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都会在学前班设置幼小衔接,所以在市场逐利的前提下,会越来越多。直到强硬政策的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