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历史人物—清代名医杨栗山

杨栗山是清代中州名医。多年来医籍、医刊对其籍贯载述不一。学术评议, 亦存在不实之处。兹就我们的考证, 管陈如下, 供同道参考。

1  杨栗山生卒可推知, 而非不祥

商丘历史人物—清代名医杨栗山

杨栗山, 名璿( 璇) , 字玉衡, 号栗山, 清代中州夏邑( 今河南省夏邑县) 人, 约生于公元1705 — 1795 年, 享年90岁, 著有《伤寒瘟疫条辨》( 又名《寒温条辨》) 。

关于杨栗山的生卒年代, 诸说不一。有云“ 公元1705 — ?” , 如徐国仟点校《伤寒瘟疫条辨》[1] ;有云“ 公元1706 —1795”, 如李经纬《中医人物辞典》[2] ;有的则笼统说“ 约生于公元十八世纪” , 如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 3] 。姜春华《历代中医学家评析》[4] , 根据杨氏自序所言, 推算出生年为公元1705 年。其云“ 据《寒温条辨》` 自序' 刻书时为` 乾隆四十九年( 公元1784 年) , 岁次甲辰, 时年七十有九' 。生年可上推七十九年( 公元1705 年) , 卒年不知” 。王安邦《中州古代医家评传》[ 5] , 根据《夏邑县志》所载, 又推算出卒年为公元1795 年。其云:“根据民国九年《夏邑县志》云`寿九十无子' , 卒年可下延约至1795 年” 。他们所考, 有理有据。杨氏生卒年代, 应为“公元1705— 1795 年” 。

2  杨栗山确系夏邑人, 而非他籍

杨氏里籍, 说法亦不一致。有云“ 四川成都” 者, 如赵绍琴《温病纵横》[6] ;有云“ 江苏溧水” 者, 如姜春华《历代中医学家评析》;有云“ 清, 中州夏邑( 今河南省夏邑县) 人… …晚年,行医于江苏溧水和四川成都等地”者, 如鲁兆麟《中医各家学说》[7] ;亦有云“夏邑( 今河南省夏邑县) 人, 后移居安徽亳县”者, 如徐国仟点校《伤寒瘟疫条辨》。

王安邦《中州古代医家评传》, 根据《河南通志》、《夏邑县志》与《伤寒瘟疫条辨》中卢文绍、袁枚之《序》, 得出“ 杨璇是夏邑县人, 这一结论是毫无问题的” 说法。其云:“ 首先看该书的两个序是怎样写的。卢文绍《序》曰:` 中州杨栗山先生专治歧黄之术' ;袁枚《序》称:` 中州杨玉衡先生, 以经世之才, 旁治歧黄之术。' 两序中之` 中州' , 无疑是` 河南省' 。再看, 民国九年《夏邑县志·人物·儒修》载有杨璇之传记;民国三十一年《河南通志·艺文志·子部·医家类》曰:`杨璇, 字玉衡, 夏邑县人… …' ” 。诸家所说, 虽各有所本, 但王安邦氏所考, 最有说服力。

3  杨栗山推崇升降散, 而非首创

评析杨氏学术贡献, 需明其生平、著述与学术来源。分析哪些是“ 师古” , 哪些是“ 创新” , 不能张冠李戴, 盲目赞誉。

杨氏是清代读书人, 举业未第, 改习歧黄。在漫长的习医、行医过程中, 深痛世人“ 于病寒病温两者之辨不明, 故处方多误, 以致杀人” 。遂对伤寒与温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晚年寓居江苏溧水县, 正值当地瘟疫流行, 以其方法疗之者, 每获良效。于是“ 集群言之粹, 择千失之得” , 结合个人体会及临床经验, 在79 岁高龄, 著成《伤寒瘟疫条辨》。刻印后, 曾广为流传。有人将其“ 悬贴通衢” , 患时疫者, 按法治之, 获愈者甚众。可见书中方法, 经得起实践重复验证。

杨氏全书共六卷。卷一为总论, 论伤寒与温疫之别, 载医论二十余篇, 从伤寒、瘟疫的病因、脉法、证候、治法等方面, 一一详辨;卷二、卷三为辨证, 对伤寒、瘟疫出现的七十余种症候进行辨证;卷四、卷五为医方辨, 选方二百余首, 多为前人成方, 而治温十五方, 乃师古化裁之方, 颇受后人推崇;卷六为本草辨, 对治寒温有关的一百九十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主治等加以归纳、阐述。

纵观杨氏自序, 书中所论, 参照有关文献可知其学术来源, 除论述伤寒主宗仲景外, 而瘟疫诸说, 多源于刘河间、王安道、吴又可、张石顽及陈尧道等医家。杨氏书中, 引用其他医籍之文甚多, 且与原书有出入, 有的大段裁取而不著出处。徐国仟点校《伤寒瘟疫条辨》, 曾温和的说:“书中部分内容与《伤寒辨证》雷同, 故有人认为杨氏抄录于陈尧道者”[1] 。姜春华《历代中医学家评析》则毫不客气的指出:“ 杨氏摘取《瘟疫论》大段文字而不著出处, 有类剽窃。”

杨氏治疗瘟疫, 着重提出升清降浊之说, “急以逐秽为第一要义” 。采用升降散为总方, 辛凉宣透, 清热解毒, 攻下逐秽。“ 是方以僵蚕为君, 蝉蜕为臣, 姜黄为佐, 大黄为使”[1] ;“ 取僵蚕、蝉蜕, 升阳之中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 内外通和, 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1] 。由于本方配伍精当, 宣郁清热之力甚著, 能“ 救大证, 怪证, 坏证, 危证” , 故对后世影响很大。现代不仅用治温热病, 还广泛适用于内科杂病以及疑难重症, 皆获效甚捷。

后世医家, 运用升降散时, 多谓杨氏“ 创制”许多医籍,甚至教材, 亦说方源于杨氏。究其原因, 乃未读原著, 以讹传讹。杨氏在《伤寒瘟疫条辨·卷四·医方辨》“ 升降散” 下, 说的很清楚:“ 是方不知始自何氏, 《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 名为赔赈散, 用治温病, 服者皆愈, 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余更其名曰升降散… … 又名太极丸, 以太极本无极, 用治杂气无声无臭之病也。”[1]

杨氏给“ 不知始自何氏”方, 命名为“升降散” , 纯属巧合。此方原名就叫升降散, 已载于早杨氏一百六十余年前明代张鹤腾《伤暑全书》。如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8] 云:“ 升降散, 方源《伤暑全书》卷下, … …炼蜜为丸, 名太极丸” 。

张鹤腾, 字凤逵, 明代颍州( 今安徽阜阳) 人, 是明代官吏。张氏曾患暑病, 经徽医汪韫石治愈后, 发愿搜集治暑诸书。经十余年努力, 于公元1623 年编成《伤暑全书》[ 9] 二卷。书中记载的治暑方剂, 均系历代医家治暑良方, 升降散乃其中之一。用于“ 凡患瘟疫, 未曾服他药, 或一二日, 或七八日,或至月余未愈者。” 杨栗山虽未览张氏之书, 却幸得其方, 并发挥的淋漓尽致, 可谓是“集粹择得” 的佼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