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唐朝是一帮外族将领打来打去?

品读沧桑


事实上唐玄宗时期的主要少数民族将领,除了安禄山之外,剩下的都是唐二代甚至唐三代。而且鲜于仲通人家是汉族人,而且是进士出身——人家只是姓氏罕见了点而已。高仙芝这个高句丽人是唐二代,他爹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带着他从辽东去甘凉从军,他从小就是在汉人的军队中长大的。哥舒翰这个西突厥人是唐三代,他爷爷曾经在长安任职左清道率,他爹干到安西都护府副都护,人家是从小读着汉家典籍长大的。而且唐玄宗时期的重要将领有一大堆呢,张孝嵩、张守珪,张忠亮,萧嵩,郭知运,郭虔瓘,王君涣,王君毚,来曜、杜希望、汤嘉惠、盖嘉运,李祎、崔希逸,薛讷、王晙、王忠嗣,程千里,皇甫惟明等等,这上面的人里,多一半都是建过节的大将,随手拎出一个都是能独当一面帅才,不仅能克敌,更能安边。你以为开元盛世武功赫赫真是哥舒翰高仙芝那些人打出来的?呵呵,就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这几块废料,扔在开元初年,充其量是这些汉人帅臣们手底下的打手而已。说到底,之所以唐玄宗后期胡人将领越来越多,原因还是在唐玄宗自己身上:一是唐玄宗自己用的舒服,那些汉人将领们有很多是士族出身,底蕴深厚,在朝堂上门生故吏师友袍泽遍布,政治影响力很高,虽然说国族同一,但是对于皇帝个人来说就不是那么顺心了。而胡人将领归化来投,在朝廷上毫无根基,只能对皇帝绝对忠诚,钻营邀宠,曲意媚上。二是汉人将领们,尤其是有一些独当一面的帅臣们,对于国家边政有自己的思考,有比较高的政治水平,强调妥善处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而不是一味的依仗唐军战斗力蛮横的镇压周边各民族。而唐玄宗晚年,穷兵黩武,妄求边功,对于那些老成内敛,罗里吧嗦的汉人将帅们很不耐烦。而那些胡人将领们却轻锐好战,甚至不惜为了迎合皇帝对边功的爱好故意挑起与周边民族的矛盾,以此邀宠。三是唐玄宗有意的摧折,唐玄宗作为所谓的雄猜之主,在晚年疑心病越发严重,以至于开始对于宗室严加防范,对于朝中在皇子之间进行政治投机的门阀和将领进行残酷的打击,原本立储夺嫡是很正常的政治斗争,但是唐玄宗却对此极其反感,大兴牢狱。再加上任用李林甫,朝廷政治风气败坏,很多正直的汉人将领受到迫害,比较典型的就是皇甫惟明和王忠嗣案。所以,恰恰是因为胡人不如汉人,所以在天宝年间那样一个政治恶化的时代,大唐军队中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因此到天宝后期才会出现朝堂上将星凋零,胡人掌权的局面。

唐朝虽有使用蕃兵和蕃将的习惯,但初唐和盛唐完全不同。初唐的主要将领都是汉人,既有李靖、李勣、侯君集、李道宗、苏定方等开国名将,又有王方翼、薛仁贵、王孝杰、裴行俭等后起之秀,唐初的几个蕃将不是非常主要。唐朝从唐玄宗时代才开始“多用蕃将”。初唐用府兵制,到了武则天时府兵待遇降低,府兵才开始大规模逃亡,加上均田制被破坏,到盛唐玄宗时代,不得不改成募兵制。府兵可大部分全是汉人,当然唐初对外征讨会征召内附蕃人,但这些人类似于仆从国部队,不算唐军编制。无论是李靖灭东突厥(630)、李靖征服吐谷浑(635)、侯君集灭高昌(640)、李道宗灭薛延陀(646),还是苏定方灭西突厥(657)、苏定方灭百济(660)、薛仁贵大败铁勒(662)、刘仁轨大败倭国(663)、李勣灭高句丽(668)、王孝杰败吐蕃收复四镇(692),都是汉族主帅带着汉族府兵打出来的战绩。李世民可是夸耀过:“以我府兵一千,可敌胡骑二万”。 为什么唐时汉族府兵打仗猛?一是当时尚武,二就是胜利后他们要掠夺战利品。唐朝军队任用很多胡人,但依然有汉本位思想。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国兵和外国兵,就称“汉蕃步骑”。蕃人部队想要杀戮掠夺,还得等唐军先抢完之后。从这上可以看出汉族军人的地位还是高于蕃人的。来原:知乎


成功始于勤奋9


唐朝以安史之乱为界,之前为对外开拓扩张,之后则为全面收缩。

1,对外扩张意味着不断灭国

我们看一下唐朝主要灭了哪些政权:

公元627年,灭吐谷浑

公元630年,灭东突厥

公元640年,灭高昌

公元645年,灭薛延陀

公元648年,灭龟兹

公元657年,灭西突厥

公元660年,灭百济、铁勒

公元668年,灭高句丽

公元745年,灭后突厥

公元747年,灭小勃律

公元751年,灭石国,同年败于怛罗斯

公元753年,灭大勃律

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即使偶有挫折(包括怛罗斯之战),而攻势不减。

2,灭国后占据的不只是地盘,还有当地的族群

唐朝先后在所占领的地区建立了六大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单于都护府。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游牧民族族群开始内迁,毕竟人类都是向往富庶稳定的,而河北道便成了主要的安置地,也就是后来安禄山的幽州节镇和平卢节镇,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北部和辽宁。

3,同样条件下,游牧民族的将领确实更善战

唐初名将均为汉人,比如李靖李绩苏定方等,但随着游牧民族的内迁,使用雇佣军作战成为唐朝的一大方针,比如利用突骑施在中亚扩张。

再然后,一大批外族将领开始直接指挥唐军,比如高仙芝(高丽人)、安禄山(粟特人)、哥舒翰(铁勒)等。

在唐玄宗时期的十大节镇中,东北三师(范阳、平卢、河东)和西方二师(河西、陇右)实力最为强大,前者由安禄山掌控,后者属于哥舒翰。

于是,游牧民族的将领主导了大唐边境的安全。

4,唐朝文武分途最初并不明显,出将入相是常态,而后来启用蕃将出任节度使其实是阻止边将进入朝廷成为宰相。

这一政策在李林甫手中得以实施,此前宰相在位不过三四年,而李林甫则在宰相位上的时间长达19年。

权相的出现和节度使均为蕃将,为后来的安史乱局埋下了伏笔。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未必正确,但当一群人都这样想的时候,蕃将便不可能真正被信任。

安史之乱中,李隆基一定要哥舒翰出潼关便有这一因素,两大最有实力的边将,安禄山可以反,哥舒翰未必不会。

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中,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都是蕃将,李光弼忧郁而死,仆固怀恩被逼反,其实都是朝廷不再信任蕃将的后果。

因此,唐朝蕃将众多是因为灭国多,内迁的游牧民族也多,之后由于蕃将更加善战导致出任边将越来越多。

蕃将未必一定会反,但一旦有一人造反(安禄山),便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朝廷不再信任蕃将,从而使唐朝开始转而整顿内部,无暇顾及各个都护府,前期的扩张也就付之东流。

这也就是由盛转衰。


心向青山


唐朝万邦来朝,与外国交流频繁。

皇帝大量任用外族将领、官员。

例如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就曾在唐朝为官。

唐朝有些外国将领也不奇怪。

毕竟,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各民族融洽相处,李世民更是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


由于唐朝的版图极大,很多胡人本身就是大唐的子民,为朝廷效力无可厚非。

唐朝国力有特别强盛,在唐朝谋个差事,比和唐朝为敌强太多。

唐朝的外国将领很多,例如:

1.阿史那.杜尔。

突厥人王族,唐初率部投降唐朝,被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后多次立功。

阿使那.杜尔去世后,被追封为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李世民昭陵。

2.契苾何力

铁勒族人,唐初率部归附唐朝,被封为做领军将军。

3.黑齿常之

百济人,被封为燕国公,后来被人诬陷,含冤自缢身亡。

4.高仙芝

高句丽人,唐朝名将。

5.执失思力

突厥人,归附唐朝之后担任左领军将军,唐太宗李世民还将自己的妹妹九江公主嫁给他。

6.李光弼

契丹族,唐朝著名将领。

7.哥舒翰

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唐朝名将。

8.安禄山

本姓康,名轧荦山,营州柳城人。母阿史德氏。父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

最终引起了安史之乱。

9.史思明

唐朝叛将,宁夷州突厥人。和安禄山一起引发了安史之乱。

由列举的几人,我们便可得知唐朝有着不少外国将领。

这些外国将领也是有利有弊。

有如李光弼等人护佑唐朝,也有如安禄山这般祸乱唐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