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九头鸟"形象文化发展的过程

导语:俗语云:"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此语将湖北佬与九头鸟相提并论,由此遂使"九头鸟''成为湖北佬的诨名,并得以广泛传播。今人多以为九头鸟即历代典籍中所载的鬼车、姑获、飽鹘等不祥鸟,以"九头鸟"之名说湖北佬为人泼辣蛮横、处世精明圆猾。然而,九头鸟的原型应为楚人的九凤神鸟,它在楚人的观念中本是吉祥鸟,只因在长期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人们妖化、怪化,才最终彻底转化为恶鸟。那么九头鸟形象有善转恶的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原因,这便需要深入九头鸟形象文化,进行了解。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九头鸟

一、九凤:九头鸟形象的原型

所谓"九头鸟",顾名思义,就是长有九个头颅的飞鸟。这种形象记载,最早可见于《山海经》。《山海经·大荒北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疽"这里的"九凤神鸟"即是九头鸟的原型,它鲜明地彰显出上古时期楚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是楚人理想与智慧的结晶。

1、楚人对东方文化的理解

首先,九凤形象根源于楚人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这种理解和接受表现为楚人对鸟(尤其是凤凰)形象的喜爱和崇拜。楚人是以鸟为主要图腾的,如崔豹《古今注》中的"楚魂鸟",即以楚王死后魂魄化为飞鸟,暗示楚人与鸟图腾的关系。楚的先祖为帝颛顼高阳,此后又经称、卷章、重黎而至祝融,班固《白虎通·五行》认为祝融"

其精朱鸟,离为鸾",表明楚人将祝融看作是凤凰的化身,从而对凤凰怀有深厚的感情。楚人对自己祖先的崇拜和对凤凰及其他鸟类的崇拜,由此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九头鸟图腾

2、楚人对浪漫世界的追求

其次,楚人对飞天升仙故事也极为热衷。现实生活的乏味与压抑,人生遭际的困顿和坎坷个人寿命的有限和短暂,使得他们常常幻想能超脱茫茫尘世,摆脱无穷无尽的苦恼,在神秘的天界里实现既包括肉体,也包括心灵双重意义上的"逍遥游"。

在他们看来,这种理想只能靠飞鸟尤其是凤鸟的导引才能实现。如1949年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楚墓人物龙凤帛画,即生动描绘出展翅飞翔的凤鸟野引一位贵族女子飞天升仙的场景。屈原《离骚》中"鸾凰为余先戒兮"、"吾令凤鸟飞腾兮",刘向《九叹·远游》中"驾鸾凤以上游兮"等辞句,也说明了在楚人的观念里,惟有"摇翘奋羽,驰风骋雨,游无穷兮"的飞鸟,才能导引他们忘却凡间的痛苦,升人仙界求得永生与安宁,袒露岀他们对飞鸟、对凤凰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九头鸟

3、楚人由多民族构成

其三,楚民族并不是一个成分单一的族群,在楚国由弱至强、由最初受成王分封时的小国,成为"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隆塞、邯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的天下强国的过程中,原先世代繁衍于这块土地上的民族也渐渐地与早期的楚民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南蛮(包括楚、百濮、群蛮、百越等南方民族)、华夏、东夷三个民族为主干的新的意义上的楚民族。

其他民族的文化也自然而然地渗入到楚文化中,使之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其中,尤以东夷文化给予楚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东夷文化也是以鸟为主要图腾的,这就与楚文化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共通性。许慎在《说文》中指明"凤,神鸟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即意味着凤与东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楚人有"尚东"的文化心理,亦以东向为尊,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会对东方文化有着浓重的亲切感。作为东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东夷文化中对鸟类形象特别是对凤凰形象的尊崇,也就与楚人的观念达成了高度一致。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楚人无庸置疑地会以鸟或凤凰的形象去构建他们心目中的神祉,这些神祉的形象也就会鲜明地体现出他们对鸟或凤凰的深深敬仰和无限虔诚。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九头鸟

4、数字"九"中的楚文化

传统观念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用以极言其多,楚人对这一数字有着特殊的偏好。如楚辞中屈原作《九章》、《九歌》,刘向作《九叹》,王逸作《九思》,宋玉作《九辩》,王褒作《九怀》等,都借一个"

"字最大限度地倾吐出作者们心底的喜怒哀乐。又如上古时期分布于楚地(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的部族九黎,它共有九个部落组成,每个部落又下分为九个民族……

由此亦可见出数字"九"在楚人思想观念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刘向在注宋玉《九辩》时说:"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故天有九星,以正机衡;地有九州,以成万邦;人有九窍,以通精明",将""上升到国家纲纪的高度,从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角度把这一数字神圣化,更说明楚人对""这个数字所怀有的强烈敬重心理。九凤神鸟之所以为""首,也正是楚人这种心理的外化,是这种心理意识在他们构建本部族神祉过程中的应用,从而体现出楚地浓郁的地方特色。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九头鸟

5、小结

九凤形象为"人面"与"鸟身"的结合体,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意识正处于由蒙昧向文明过渡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里,他们一方面开始认识到人作为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和力量(即"人面"),另一方面仍旧对作为整体的本民族抱有难以割舍的依赖之情(即"岛身",是以图腾的某一部分来代表其所象征的民族)。总而言之,《山海经》中的九凤形象是对九头鸟形象的最早记载,它体现了楚人新奇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九头鸟

二、鬼车:九头鸟形象的异化

自《山海经》之后,历代典籍中便很难见到有关九凤形象的记载了,九凤作为九头鸟的原型这一概念,也因此渐渐地被人们淡忘。同时历代小说、杂记中反复记录一种不祥鸟——鬼车鸟,并作为九头鸟的别名。因为这种说法征引较多,影响甚广,所以后世遂多以九头鸟作为鬼车鸟的固定名称,并根据鬼车鸟的性质来为九头鸟定性。

《辞海》"九头鸟"条云:"九头鸟,亦名苍嶋、鬼车,古代传说中的不祥鸟"。《汉语大辞典》"九头鸟"条亦云:"1.传说中的不祥怪鸟2.鬼车鸟的别名"。由此不难看出以鬼车直接等同九头鸟的说法,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然而鬼车鸟的形象,并不能完全被理解为以九凤为原型的九头鸟形象,它实际代表着九头鸟形象的异化,是九凤形象的妖化和怪化。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鬼车鸟

1、鬼车鸟由来的记载

鬼车鸟的形象,历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初见于宋,而宋以后各代又自有考辨损益。如罗愿在《尔雅翼》卷十七中引裴瑜注曰:"(鬼车鸟)秦中天阴,有时作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说者曰:'此鸟昔有十头,能收人魂气,为天狗啮去其一,至今滴血不止。遇其夜过或滴污物上者,以为不祥。人家皆灭烛呼犬以去之'

"。

又如唐慎微在《证类本草》卷十九中所记:"鬼车晦暝则飞鸣,能入人室,收人魂气。一名鬼鸟。此鸟昔有十首,一首为犬所噬,今犹余九首,其一常下血,滴人家则凶。夜闻其飞鸣,则披狗耳,犹言其畏狗也"。

再如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三十三引《小说》云:"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余犹九首。"从这些记载可以推之鬼车鸟得名"九头鸟"的原因,即在于它原本有十个头,后来出于客观因素,失去了一个,只剩九个,而所缺的那个头的伤口则经常滴血,血落下来,能给人带来灾咎,所以鬼车鸟才被视为不祥之物。此外,鬼车鸟还具有能收人魂气、喜爱夜间飞行、怕狗等生活习性,这些生活习性又都与人们的特定心理紧密联系,是这些特定心理的集中体现。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鬼车鸟

2、鬼车鸟形象的记载

鬼车鸟在体形大小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别。周密《齐东野语》中所记的李守翁守长沙时募人捕得的鬼车鸟是"身圆如箕";李石《续博物志》中郝氏所见的鬼车岛是"翼广丈许,九首互相低昂",其一羽"长三尺许,广八九寸,色类鹅雁";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中记载:"鬼车状如俏鹘而大者,翼广丈许";而《齐东野语》更是对鬼车鸟的翅膀做了细致的描绘,鬼车鸟"每颈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如此鲜明的细节,更进一步丰富了鬼车岛的形象,体现出几分幻想的色彩。

通过对鬼车鸟的形象所进行的观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鬼车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九头鸟,而应该是"十头鸟"。

它从"十头鸟"转化为"九头鸟"有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带有神话传说的性质。它只能作为九头鸟形象的一个特例、一种变异。(2)鬼车鸟是人们有意识地塑造出的一种鸟类形象,它刻意以九凤为参照物,但仅仅保留了九凤"九首"、"鸟身"等最基本的外部特征,同时用传统观念中的不祥事物,如血、兽人魂气等加以附会,使之妖化、怪化。

因此,鬼车鸟这种由"十头鸟"转化成的假九头鸟,很显然与楚人观念中的九凤神鸟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不能将二者混同为一物。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鬼车鸟

三、九头鸟形象流变的一般过程与原因

从上古时期神话传说时代的九头鸟,到当今时代的鬼车,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九头鸟这一形象的传承经历了复杂的流变过程。在不断被妖化和怪化过程中,它由最初的吉祥的神祉,最终变为灾祸的象征,并以"恶鸟"、"妖鸟"、"不祥鸟"的形象作为定论为人们普遍接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实际是语言、文化、民族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九头鸟

1、语言音译的误会

因形近、音近产生的讹误,是引起九凤形象发生流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凤的形象,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是"其状如鸡,五采而文",《西山经》亦记为"其状如翟(按:《说文》:翟,山鸡而尾长者)而五釆文",具备外在的美态。九凤既以""为名,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带有这种类似的特征,即体形象小鸡,羽毛有美丽的花纹等。

而当时有一种鵩鸟(也作服鸟),同样"小如鸡,体有文色"(按:《文选》中汉贾谊《鵩鸟赋》李善注引《巴蜀异物志》),而其得名由来也正是因为它的羽毛"色如服饰",这便使得人们易将九凤与鵩鸟混同到一起。服鸟是猫头鹰的一种,民间以为不祥鸟。

而在古代,""、""二字也经常通用,如商纣王所封"三公",《史记》的《殷本纪》和《鲁仲连邹阳列传》均作九侯、鄂侯、文王,但在《礼记》和《战国策》中,"九侯"均作"鬼侯"。又《括地志》云:"相州溢阳县以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盖殷时九侯城也。"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九凤又或可被理解为"鬼凤"。"鬼凤"一名能给人以阴森恐怖的感觉,这就与服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共通性,即都含有不祥之义。九凤是神话传说中虚拟的形象,而鵩鸟真实可感,所以当九凤神秘地消失在历代典籍和人们的记忆中后,人们实际是按照鵩鸟所代表的这一种猫头鹰类鸟的形象,去复原九凤留下的"九首人面鸟身"的九头鸟形象,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九头鸟的形象发生变化。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鬼车鸟

2、相似形象的误会

《新唐书·五行志》曰:"鸺鹠,一名训狐"。《本草纲目·禽四》""条注曰:"则鴞、鵩、训狐之为一物明矣"。据此可知鵩鸟与鸺鹠之间联系甚密,或者说鵩鸟在一定程度上可等同为鸺鹠。而鬼车鸟的形象,一般也认为近于鸺鹠,如欧阳修《鬼车》诗云"

昼藏夜出如鸺鹠";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九《禽四》云鬼车鸟"状如鸺鹠而大者",这种形体上的相似性自然会又一次混淆人们的概念,从而将其进一步与九头鸟联系起来。

又《山海经》中写到了河罗之鱼,曰"谯明山,谯水出焉,西注于河中。多何罗之鱼,一身而十首,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亦可御火,或作河罗。"明杨慎谓河罗之鱼"一身十首,化而为鸟,其名休旧",而休旧即是鸺鹠。近人袁珂注《山海经》"河罗鱼"条亦从此说,并引王崇庆语曰:"河罗之鱼,鬼车之鸟,可以并观。"可见鬼车鸟最初应是十头鸟,系河罗鱼所化。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鬼车鸟

3、古代政治的导向

鬼车鸟由十头鸟到九头鸟的转化,通常认为是通过两个传说故事完成的。即其所失去的那个头,一说为周公居东周时,因恶闻此鸟,命庭氏所射(按:明周新《名异考》、清陈元龙《格致镜原》以之为姑获鸟);一说为前文所引,由犬所噬。而这两种说法,正好证明了这一转化决非信史,而是带有强烈的人为因素,是人们有意为之。

周素来与楚交恶,如《左传·僖公四年》所载的楚"贡苞茅不人"事、周昭王客死汉水事等。当楚为秦所灭后,楚人神祉的形象被践踏和歪曲,也是极为正常的事情。九凤、九头鸟、鵩鸟、鸺鹠四者之间本来就有着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庄子·逍遥游》可知,楚文化中又有以鱼化鸟的传统,因此要以十头鸟鸺鹠去妖化、怪化九头鸟(九凤),最简易行的操作自然是使它失去一个头。在鬼车鸟由十头鸟转化为九头鸟的过程中,九凤(即九头鸟)也就理所当然地转化成了鬼车。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鬼车鸟

4、民间传说的误会

鬼车鸟的别名也有很多,如渠逸鸟(见陆长源《辨夷志》)、鬼鸟(见《类说》)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它又经常被人同姑获鸟形象混同起来。

征诸《玄中记》、《荆楚岁时记》、《酉阳杂俎》、《诚斋杂记》、《本草纲目》诸书所说,姑获鸟为产妇死后所化,能收人魂魄,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鸟,脱毛为女人,毛落或血点小儿衣中为鸟祟。因此姑获鸟能收人魂魄、落血为祟等特征与鬼车鸟相同。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姑获鸟

姑获鸟与鬼车鸟皆有别名为"鬼鸟",所以非常容易造成混淆。

如上文所引明周新《名异考》、清陈元龙《格致镜原》以鬼车鸟为姑获鸟事,即可证明此两种鸟类形象的混淆是自古就有的。而姑获鸟在外形上与鬼车鸟有很大差异,唐慎微在《证类本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经明确地指出了它们实际是两种不同的鸟。

值得注意的是,姑获鸟形象又多与民间传说中的"天鹅处女型"故事联系到一起。如《天中记》卷五十九、《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七等所载的豫章男子见六七女子,不知是鸟,藏其毛衣,后与其中一女子成婚生子,女子得其毛衣后遂携子飞去,由此可见民间传说在神话形象流变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由善到恶的形象转变,

九头鸟建筑

结语:在深入了解"九头鸟"形象文化后,通过各类古籍的探索与比较,可以得知,"九头鸟"在古老的楚文化中,是象征着幸福美好的神鸟。可是在世俗文学的传播中,"九头鸟"与其他形象低下的鸟类混合了,导致"九头鸟"形象由善转恶。所以,在了解"九头鸟"形象文化之后,便有责任捍卫"九头鸟"的原始形象,使"九头鸟"神鸟的形象,得以获得世人的认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