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和比特幣有何區別?

首先,發行方不同。貨幣大多有一個發行方,比如咱們人民幣就是由央行統一印製、發行的。但比特幣沒有一個集中的發行方,而是基於一種算法隨機生成,任何人都可以開採、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

其次,獲取方式不同。比特幣是一些掌握算法的人不懈“開採”出來的,這些名副其實的IT高手,需要用電腦搜尋64位的數字,然後通過反覆解謎密與其他淘金者相互競爭,為比特幣網絡提供所需的數字,獲得相應的比特幣。

但是國家發行的數字貨幣勢必得面向全國人民,而非一些網絡高手。在國家努力達到普惠金融目標時,怎可能只為互聯網高手們量身打造一款貨幣?國家版的“數字貨幣”勢必要助力普惠金融的實現,面向最廣泛的群體。

第三,定價不同。面對越來越難“挖”的比特幣,不少高手像升級打怪一樣越發精力充沛。隨著“挖掘”難度不斷增加,比特幣的價格也不斷飆升,也高低起伏波動較大。

一款國家貨幣得盡力保持自身穩定,定價自然不可能根據獲取的難易性,像收藏品一樣,因為稀缺性定價。

最後,使用範圍不同。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均未承認比特幣的貨幣屬性。可能一些機構表示接受比特幣捐款,一些超市也曾表示可以用比特幣支付,但是這只是在很小的範圍內。

作為一個國家發行的數字貨幣,一定要能滿足最大範圍的支付需求,尤其是隨著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演進,全球支付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央行的數字貨幣需要滿足全球支付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