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用借喻批評,向太子胤礽盡授“團隊經營”之道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自古以來想要成大事者,除了自身具備卓越的能力與超凡的氣魄外,能夠從外部獲取更多堅定的支持,同樣有著非常關鍵性的意義。相反,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外部擁護與支持,不僅不能夠為自身積蓄足夠的力量對抗來自其他競爭者的衝擊與挑戰,與此同時,這也將在無形中樹立新的“敵人”,讓一切變得更加的不易且充滿變數。

而康熙朝時期的太子胤礽,其在“九子奪嫡”中的表現無疑便是後者之中的典型代表。

歷史上的胤礽,儘管擁有著尊貴的出身,並且揹負著康熙半生的心血與期望,可胤礽的表現卻只能用“荒誕”來形容。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胤礽不僅讓其遭受到了朝中大臣們的厭惡與反感,康熙皇帝的其他皇子更是紛紛站在了其對立面,就連康熙本人對其的態度也從希望到失望再到絕望。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終等待胤礽也只能是議罪被廢,圈禁終身,再也無法染指皇位的悲慘結局。

雍正王朝:康熙用借喻批評,向太子胤礽盡授“團隊經營”之道

胤礽的這一缺點與劣勢,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尤其是在其自身“太子黨”集團內部的“團隊建設”方面,太子胤礽的所作所為完全可以用極度失敗來形容。

他的不能夠很好的慧眼識人,任用司馬尚、黃體仁、肖國興等一眾阿諛奉承、貪慕虛榮的“小人”,無疑是在自己的身邊埋下了一顆顆定時炸彈。他的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又讓包括張廷玉在內的許多忠於康熙的臣子想對其予以支持和幫助,卻又望而卻步、無可奈何。更為重要的是,胤礽對於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這兩位曾經對他給予重要幫助和扶持的兄弟,一而再、再而三的將其“出賣”,沒有予以足夠力挺,最終也永遠的失去了這二人的支持,進而為自己樹立了新的“敵人”。

而對此,就連康熙也是頗有微詞,儘管沒有直說,但是面對胤礽如此不懂得團隊培養與經營的行為,他也只能用轉移話題的方式,予以遮蓋與提醒,而在他心中,卻是對於太子胤礽的無盡失望。

雍正王朝:康熙用借喻批評,向太子胤礽盡授“團隊經營”之道


胤礽的對雍正的批評,反映出的是其性格上的怯懦與處事態度上的沒有原則。

黃河爆發了百年不遇的災患,兩岸百姓遭災,名不聊生,可在這樣的危急形勢之下,國庫卻是無比的空虛,朝廷甚至無法兼顧修堤抗洪與購糧賑濟。於是這才有了雍正被康熙任命為欽差大臣,專門前往江南籌款賑災,以緩解朝廷的燃眉之急。

在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那就是雍正前往江南籌款賑災,是由太子胤礽向康熙皇帝舉薦,這才得到了康熙的認可與任用的。

而這,無疑也給外界傳達了兩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其一,雍正是被太子胤礽推薦的,那麼此時的雍正必然是胤礽集團的,不然胤礽也不會將如此重要,且關乎重大的差事交給雍正。畢竟,如果雍正辦事得力,達成了預期的目標,不僅雍正將獲得封賞,就連胤礽本人也會因為薦人得當而贏得康熙的褒獎。

其二,既然是太子胤礽舉薦雍正前往江南籌款賑災,那麼在這件事情上,雍正與胤礽的利益應該是一致的,那麼胤礽對於雍正的力挺與支持也就成為了是一種必然,甚至可以說為雍正的行為“力排眾議”,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胤礽的責任與義務,胤礽對於雍正的“保護”是更加的責無旁貸的。

然而,事情卻沒有按照這樣的方向發展。有榮譽與讚賞的時候,太子胤礽選擇了欣然接受,而當雍正等人真的面對朝堂非議的時候,胤礽卻是主動的“落井下石”,急於撇清了關係。

雍正王朝:康熙用借喻批評,向太子胤礽盡授“團隊經營”之道

康熙召集上書房的三位大臣,即佟國維、馬齊、張廷玉,協商朝臣參奏雍正“縱容災民鬧事”,並且“逼迫富商捐款”一事。

此時的康熙對於此事持有的態度,在此之前已經表明了。

當馬齊說,江南官場流行著“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爺叫回話”這樣的順口溜的時候,康熙果斷對上了“天不驚、地不驚,就怕四爺調回京”,特別是在此之前的朝會上,康熙更是不斷強調“宗室與國同體”,這都說明康熙對於官場的聲音,更在乎的是百姓的看法與評價。

然而,在康熙如此明顯的暗示下,胤礽卻回答道:

“兒臣以為四弟的才具是有的,辦事也肯盡心盡力,這次籌到了款也購到了糧,也算是解了朝廷的一次燃眉之急,功不可沒。但是,皇阿瑪經常開導兒臣們,要以德為本,以仁導行,激烈激詐的手段並非立身之本、治國之道,要說在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點。”

雍正王朝:康熙用借喻批評,向太子胤礽盡授“團隊經營”之道

當聽到胤礽如此回答的時候,康熙選擇了沉默,其心中更多的還是一種失望與無奈。

一方面,胤礽推舉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前往江南籌款賑災,本應是其在朝中最大的支持與後盾,然而胤礽卻選擇對其行事方式方法進行了批判,這樣頗有“沽名釣譽”、“趨利避害”之嫌的行為必然是不能為崇尚“仁德”的康熙皇帝所容忍的。

另一方面,即便是雍正的“激烈激詐的手段”為人所詬病,但是其取得了應有的效果,幫助朝廷緩解了燃眉之急,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以,康熙希望胤礽看到的是問題的本質,然而胤礽卻只看到了表象就妄加評判,康熙怎麼不氣憤與失望。

雍正王朝:康熙用借喻批評,向太子胤礽盡授“團隊經營”之道

而結合後來康熙的將雍正冊封為雍郡王,並且當眾誇讚太子胤礽薦人得當的舉動來看,此時康熙是非常希望胤礽能夠為主動肯定雍正等人的成績,進而將廷議的重點,從雍正等人的行為不當,轉變為對其如何進行封賞。

如果事情真的如此發展,那麼獲得封賞後的雍正,必然會對太子胤礽的舉薦感恩戴德,更是因為胤礽能夠在關鍵時刻對其進行力挺,而日後更加盡心盡力的為胤礽辦差,與此同時,胤礽也可以將自己一番能力與氣魄進行展現,樹立個人威望,穩固其太子地位。

這才是康熙所希望看到的,然而胤礽的行言行卻完全是與康熙的想法背道而馳,康熙也只能壓制自己心中的不快,再一次教育一下自己這個不爭氣的兒子。

雍正王朝:康熙用借喻批評,向太子胤礽盡授“團隊經營”之道


用天津桂順齋的薩琪瑪來轉移話題,充滿了康熙的教育與暗示。

“那個天津桂順齋新進上來的薩琪瑪,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和御膳房做的不一樣。李德全,給大人們各上一份嘗一嘗。”

宮中御膳房的薩琪瑪與天津桂順齋的薩琪瑪,雖然品類相同,外形相近,但是本質上卻是截然不同的。

御膳房的薩琪瑪是按照宮裡的傳統,為的就是符合皇上和後宮妃嬪們的口味,桂順齋的薩琪瑪,則是原料、工藝都產自於民間,因此更加符合百姓的口味,也受到了百姓的歡迎。而儘管味道不同,但是作為民間老字號,桂順齋的薩琪瑪,同樣也為宮廷內的王公貴胄們所賞識,特別是康熙,對此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甚至不惜以此作為饋贈與朝中重臣進行分享。

而康熙之所以拿這兩種薩琪瑪做比較,實際上,其中是有著極為特殊的含義的。

雍正王朝:康熙用借喻批評,向太子胤礽盡授“團隊經營”之道

其一,康熙這是在告誡胤礽,民間的輿論和百姓的看法,才是最為重要的。

桂順齋的薩琪瑪是老字號,不能因為其與御膳房所制產品的味道不同,就將其進行否定,畢竟,它也是經歷了民間市場的評價與篩選,為老百姓所認可的,因而才能聲名遠揚,長久經營。

這就如同雍正等人前往江南辦差一樣。縱使朝臣們彈劾雍正“激烈激詐的手段”,不符合“聖人”的“仁德”之道,但是這得罪的僅僅是一些貪官汙吏,造福的卻是一方百姓,同時也緩解了國家的為難,解決了朝廷的當務之急。因此從結果上來說,雍正是要被認可的,而不能因為其具體的方式方法而對其進行全盤的否定。

因此,是否有利於國家的社稷,是否為百姓所認可,才是評價功過是非的根本標準。

雍正王朝:康熙用借喻批評,向太子胤礽盡授“團隊經營”之道

其二,康熙這也是在告誡胤礽,要有著自己的觀點,懂得力排眾議。

御膳房的薩琪瑪是按照宮中人的好惡而製作,特別是的康熙的喜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品質和味道,於是御膳房的薩琪瑪可以看做是對康熙的口味的一種的奉承,而其他人對於這樣的口味的讚賞,實際上也是對於康熙的一種迎合。然而,桂順齋的薩琪瑪,則不會如同宮中這樣,口味如人云亦云一般,參照的是老百姓的喜好,因此得到的也就是老百姓的認可。而百姓們也會通過自己的購買以及高度的評價表明自己的支持,反之則是表明其與自己的期望有所偏差。

對於雍正縱容災民鬧事”以及“逼迫富商捐款”,朝中有著反對的聲音,相對應的是雍正的行為得到了百姓的支持。此時的太子胤礽,不能對因為官員們以及其他皇子的反對意見,而放棄了百姓的聲音,更不能因為擔心自己有可能會招致的反對聲音,而可以的去迎合與討好。反之,此時應該有著自己的判斷,自己的評價,同時,更多的應該傾聽的是百姓的聲音,而不是與朝臣們隨波逐流。

雍正王朝:康熙用借喻批評,向太子胤礽盡授“團隊經營”之道

在這之後,康熙又詢問了太子胤礽是否關心過雍正家裡的情況。

“這老四老十三家裡怎麼樣了?他們奔波在外,你這當兄長的該多關心著點才是。”

其實,這也是康熙對於太子的批評,在此之前,對於雍正兒子弘時的病情,胤礽選擇了不管不問,最終還是八阿哥胤禩等人施以援手,才確保了其平安與健康。

太子胤礽作為雍正以及十三阿哥胤祥的兄長,也是作為兩位阿哥的領導和上級,關心下屬的家裡,不僅能讓在外的兄弟放下顧慮全心辦差,把朝廷的事情辦好,更是籠絡人心的一種方式,讓兄弟感到暖心。這樣日後才會讓雍正等人繼續死心塌地的跟著胤礽辦事情,進而成為其最為堅實也是最為重要的支持力量,而胤礽的太子之位乃至日後的皇位才會更加穩固。

可這樣的一個細節,又一次的為太子胤礽所華麗的錯過了,康熙怎能不對其倍感沮喪。

雍正王朝:康熙用借喻批評,向太子胤礽盡授“團隊經營”之道

覆盤康熙這次召集上書房的三位重臣以及太子胤礽商議雍正江南籌款賑災一事,既是為了給雍正正名與打氣,同時這也是康熙為了太子胤礽精心設計的一次提升聲望的重要機會。

如果胤礽能夠在三位上書房大臣面前,積極反駁官員們的參奏,並且對於雍正的行為予以鼎力的支持,甚至建議康熙不僅要核准雍正對於貪墨官員的罷免彈劾,更是要對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予以褒獎,這才是康熙想要看到的。

試想一下,如果胤礽真的如此,其將繼續獲得雍正等人的支持,穩固了其支持力量,進而可以更好的抵禦來自於其他皇子們的衝擊。與此同時,康熙也可以藉此進一步向太子胤礽授權,並且繼續培養雍正等人作為其“羽翼”,更好的扶助其署理國政,這也無疑是一次絕佳的權力交接的機會,而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權力過渡,胤礽的地位也必將是無比的穩固。然而,胤礽的回答卻將這一切徹底攪亂,更是讓當事人感到了無比的心寒。

於是,康熙只能藉此轉移話題,想必此時的康熙,內心中必然是無盡的憤怒與失望吧。

雍正王朝:康熙用借喻批評,向太子胤礽盡授“團隊經營”之道

回顧歷史上的康熙,“兄弟和諧”無疑康熙一直以來所引以為傲的重要“資本”之一。

他的兩位親兄弟,即其兄長裕親王福全以及弟弟恭親王常寧,無不是其信任與倚重的重要幫手,再加上諸如康親王傑書這樣對其忠心耿耿且能力出眾的眾多堂兄弟,這無疑也讓康熙對於自己兒子們之間的兄弟親情關係充滿了幻想。

於是,康熙除了太子胤礽外,對於其他的皇子的培養也可以說是盡心盡力,而這些皇子也無愧於康熙的重託,個頂個的能力出眾。然而,這卻也成為了康熙“最為甜蜜的負擔”。

康熙的重點培養,極大的增強了皇子們的實力與勢力,同時也加重了其爭奪皇位的野心,更為重要的是,太子胤礽“荒誕”且到處“樹敵”的表現,不僅讓其無法獲取支持,也讓其始終處於“四面楚歌”、“眾叛親離”的境地。

最終,康熙不僅沒有讓自己的兒子們之間,特別是太子與其他皇子之間,建立一種和諧的兄弟關係,反而是勢如水火、爭鬥不止,而面對此情此景,康熙的心中也只能是無比的痛苦與無奈。

雍正王朝:康熙用借喻批評,向太子胤礽盡授“團隊經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