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歷史上,哪些人是特一品?哪些人是正一品?哪些人是從一品?

情戀中國紅


【聊聊清代歷史的官員品級】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表達錯了,你所說的特一品應該就是超品,然後下面是正一品及從一品。這三個咱挨個說說。

所謂超品,它是僅次於皇帝的最高品級,這個是特權階級的專屬,普通官員那是絕對無法得到的,宗室不入八分輔國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可以視為超品。比如在清乾隆年間就規定公爵為超品,侯爵一般也都是超品,伯爵一等二等三等都算作是超品。舉個例子,比如說皇帝的封爵的兒子,比如當年還不是皇帝的雍親王胤禛便是超品。


正一品,分為文職和武職,細分的話還分京官和外官,比如話兒說文官正一品的有殿閣大學士太傅太保什麼的,在乾隆朝知名的大貪官和珅和大人那就是正兒八經的正一品大官,武官舉個例子,比如話兒說雍正朝的年羹堯,他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這個就是正一品了。


從一品就是僅次於正一品的第二等級,算作是現在的副部長級別幹部,比如話兒說協辦大學士,六部尚書什麼的都是這個級別,舉個例子,比如乾隆朝的紀曉嵐,沒錯就是電視劇中那個鐵齒銅牙紀曉嵐,他本人就是從一品,當時他是左任都御史、禮部尚書,和珅的官是比他要大的,歷史中他可不敢像電視劇中那樣戲弄和珅,說不好聽的,電視劇中的橋段都是意淫而已~


老豬的碎碎念


清代的官階採用的是九品十八級,最高的兩級就是正一品和從一品,而題主的說特一品,應該說錯的,而是指超品,在正一品之上,那我們來看哪些是超品。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十二級,前八級都是超品,依次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入八分指享受八種待遇)也就是公爵以上是超品,大清的皇子大部份都是貝子以上,所以基本是超品。

非宗室的爵位共有九級,其中公爵、侯爵、伯爵是超品,子爵是正一品,男爵是正二品,至於像吳三桂這種被封為異姓王的更是了,另外有被封伯爵不少,其中就包括了一等公年羹堯,三等公嶽鍾琪,一等侯曾國藩,一等伯李鴻章,二等侯左宗棠,一等公和珅,三等伯張廷玉,三等侯施琅。

清代正一品的官職有三殿三閣大學士(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皇帝警衛事務),掌鑾儀衛事大臣(負責皇帝儀仗事務),三公(太師、太傅、太保)。

三殿三閣大學士都被叫做宰相,其中有武英殿大學士明珠,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領侍衛內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和珅,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體仁閣大學士劉墉,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

清代從一品的官職有三孤(少師、少傅、少保),東宮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步軍統領(九門提督),加兵部尚書銜和加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的總督,八旗都統,提督。

這其中就包括九門提督隆科多,協辦大學士紀曉嵐,刑部尚書、直隸總督李衛,河南總督田文鏡,盛京提督周培公,福建總督姚啟聖。


歷史簡單說


不管在哪朝哪代的歷史上,我都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哪些人是“特一品”的,想必這裡的“特一品”所指即為那些官職等級超過正一品的官職吧!不過官職等級中最高的便就是正一品了,再往上的話,那就是歷朝歷代特有的一些爵位了。


清朝爵位等級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部分: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所實行的等級制度仍然為公、侯、伯、子、男。宗室爵位主要分為超品和品級兩個層次,這其中的“超品”就是題目當中的“特一品”。①宗室爵位當中超品主要包括: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和將軍。超品的主要官職表現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和固山貝子,這四種是清朝的最高級公爵。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


②非宗室爵位等級在伯爵以上(包括伯爵)的官職也是超品:公爵,侯爵和伯爵。比如,順治年間的遏必隆、袞布、鄭成功;康熙年間的索尼、鰲拜、佟國維;雍正年間的年羹堯;乾隆年間的傅恆、班第、阿里袞;嘉慶年間的和珅;同治年間的曾國藩和左宗棠;光緒年間的李鴻章;宣統年間的袁世凱;③清朝當時的八旗蒙古王公則品次等級也都為超品,享受世襲特殊待遇。

清朝官職等級為“九品十八級”,而官職當中位居最高的則就是正一品和從一品了。其中,正一品最高,從一品次之。清朝正一品(正國級)的官職有:①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和殿閣大學士(“三殿三閣”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文淵閣和東閣);②文職外官:經略大臣和大學士銜總督;③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和掌鑾儀衛事大臣;④武職外官:綏遠將軍和伊犁將軍。例如:清朝康熙年間的康熙年間的有明珠、索額圖、李光第、熊賜履、張廷玉等等;乾隆時期的和珅、劉羅鍋和紀曉嵐等等;雍正時期的年羹堯、嶽鍾琪等等。


清朝從一品(正國級減)的官職有:①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以及協辦大學士、六部尚書和督察院左右督御史;②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和內大臣;③武職外官:將軍、都統和提督。例如:雍正時期的九門提督隆科多、乾隆時期的協辦大學士紀曉嵐、雍正時期的刑部尚書兼直隸總督李衛、雍正時期的河南總督田文鏡、康熙年間的盛京提督周培公和福建總督姚啟聖。

清朝的皇室子弟一般最低品次等級就是貝子,不過這裡的貝子也算是超品了,有個別例外則是正一品的鎮國將軍。雖然清朝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官職等級只差一個等級,但是這一差可就是十萬八千里的區別。另外,正一品當中的太師、太傅、太保和從一品當中的少師、少傅和少保則更像是榮譽頭銜,基本上沒有什麼實際權力。


小鎮月明


誠邀,如題。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和其他中原王朝不同,清朝是北狄入主中原,滿人代替漢人作為了國家的皇室,所以各項制度其實與前朝也會有一定的區別,比如軍機處就是滿清皇帝為了乾綱獨斷,更加集權所創立的機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清朝的官制是怎麼回事。

和其他制度不同,其實的官吏等級制度還是沿用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從之別,例外,其實古代的“從”不念cong,念zong。此外宗室不入八分輔國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視為超品,超品之上還有滿清的各種封爵,比如親王,郡王,貝勒爺,鎮國公等。如此看來,滿清確實把所有的漢人當成了僕人,因為漢人是絕對不可能有皇室的身份。

正一品:

正一品是九品中最高的等級,一般來說都是京官,外官最大的總督之類是不可能有正一品官位的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殿閣大學士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總督(加尚書銜)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也是距離我們時間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似乎一切都是那麼的讓人好奇,也包括它的的官員等級制度。清朝的官員共劃分為九品,其中每個品級又有正、從兩個的區分,正常來說正品階官員它的地位要高於從品階官員。

特一品: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因為在清朝入關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他們的身份地位要遠高於一品官員。

清朝入關之前,以旗為單位將部族人劃分為了八個旗,也就形成了“八旗”這樣的軍隊編制,努爾哈赤把自己的兒子兄弟封為八旗旗主。

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為正紅旗旗主,莽古爾泰為正藍旗旗主,皇太極為正白旗旗主,孫子杜度為鑲白旗旗主,代善的兒子嶽託為鑲紅旗旗主,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為鑲藍旗旗主,努爾哈赤為正黃旗和鑲黃旗旗主。

也就是說當時的八旗旗主,也就是入關後被封為特一品的人都是皇室宗親,他們的身份本來就比普通官員要高貴,地位肯定也不能是那些一品官員可同日而語的。

雖然鐵帽子王的地位高崇,但他們早就沒有了私人的封地和軍隊,有的只是一個虛名。在初期雖然還有一定的政治話語權,但到了中後期他的權力就微乎其微,全憑皇帝的意願賞罰予躲了。就像巽親王滿達海在順治時被降為貝勒,禮親王昭槤、豫親王裕豐被嘉慶奪爵,莊親王奕鎛被道光革爵等等。

正一品:正一品文有“三公”和殿閣大學士,武有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伊犁將軍、綏遠將軍。

  • 我們先說“三公”,也就是太師、太傅和太保。

    但到了清朝,它的性質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太子的老師,主要負責教授經書和武功,太保則時保護太子的人身安全。他們已經從原來的政治核心演變成了一種榮譽稱號,只是個虛銜。

    這是延續了“三公九卿制”而來的,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之處。秦朝時期的“三公”負責領導文武官員並對他們進行監察督導,有很大的權力,所以那個時候“三公”時最高銜的行政官員。


  • 殿閣大學士

    自雍正設立軍機處開始,那裡就成為了軍政大事的辦理地點,殿閣大學士可以在軍機處掛銜,成為軍機大臣。但實際上軍機處直接聽命於皇帝,所有的政令都是由按皇帝的意願擬定的,所以內閣大學士只是皇帝的“代言人”,沒有太大的自主權,所以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榮譽稱號。

    清朝共有四殿二閣,每一閣都設有大學士負責具體事務,但是因為有軍機處的存在,殿閣顯得那麼力不從心。

  • 領侍衛內大臣和掌鑾儀衛事大臣

這兩個官職相當於皇帝的貼身侍衛,負責皇宮的安保,地位高但無實質的權力。

  • 伊犁將軍、綏遠將軍

伊犁將軍和綏遠將軍是負責邊疆地區的首位工作的。

清朝疆域廣大、民族眾多,在西北這樣的偏遠地區由於遠離京城,時常發生叛亂暴動的情況,所以乾隆時設立了這兩個官職,負責統兵、稅收、屯田。他們的自主性十分高,當地的很多政令都可以自行制定,最後告知京城,也成為了皇帝的一塊心病。

所以這幾個正一品官職中權利大小依次是:伊犁將軍、綏遠將軍>殿閣大學士>三公>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的。

從一品:尚書、督察使、總督、巡撫。

  • 尚書

清朝延續了六部制度,吏戶禮兵刑工各司其職,尚書就是各部的領導者。

他們是有相當的權力的,除了每個月需要例行向皇帝彙報工作之外,其他時候都可以在本部規章制度下自主處理事宜,不需要向皇帝做出請示。當然如果皇帝過問另當別論。

  • 督察使

"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這裡所說的督察使就像早先的御史大夫一樣,懲處貪腐,碰到那些貪官汙吏是要請去喝茶的。

  • 總督、巡撫

我們看清劇經常聽到某某(地名)總督、巡撫這樣的名號,那麼他們究竟是幹什麼的呢?

總督和巡撫都是地方官員,前者負責軍事、後者側重於民政;總督可以任職數省、但是巡撫只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而且總督的權力相比而說大於巡撫的,但因為沒有隸屬關係,所以二者見面並沒有高低之分。

在從一品官員裡權力大小為:督察使>尚書>總督>巡撫。


以上這些就是特一品、正一品、從一品的官銜。說到這裡大家會發現,有些正一品官員權力還不如從二品。正是這樣的,正一品很大程度上是榮譽性的官銜,他們的實權並沒有多少,相反那些從一品才是真正辦事的差事。


一介草寇


清朝歷史上沒有“特一品”,只有“超品”。乾隆十六年定“超品”銜。

超品

清朝“超品”中無職事官,只有爵位。清,宗室爵位中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皆為超品;異姓功臣爵位中公爵、侯爵、伯爵也皆為超品。



正一品

1、太師、太傅、太保等三公。《春秋公羊傳》載:“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則何以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內。”,三公曾為先秦時期地位最尊顯的官職,太師掌邦治,為六卿之首。太傅掌禮法的制定與頒行,乃帝師。太保掌監護與輔弼君主,乃帝師。秦之後,三公多為虛銜,大多用於重臣的加銜,無任何實際職權,只是作為最高榮典,以示帝王恩寵。



2、內閣大學士。清時大學士掌“掌鈞國政,贊詔命,釐憲典,議大禮、大政,裁酌可否入告。協辦佐之。”(《清史稿.職官志》),是清朝名義上的最尊顯的官職,乃是百官之首。清朝,內閣大學士分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其中保和殿大學最尊,東閣大學士最次。當然,清朝因不常設保和殿大學士,所以大多數時間,文化殿大學士為實際上的百官之首。



3、領侍衛內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掌“董帥侍衛親軍,偕內大臣、散秩大臣翊衛扈從”(《清史稿.職官志》),負責調度和指揮皇帝的近身侍衛,即郎衛(需注意皇帝的貼身侍衛“御前侍衛”不歸他管,而是由御前大臣管轄)。

4、掌衛事大臣。掌衛事大臣負責掌管皇帝皇后車駕儀仗的機關,同時負責皇帝出行時的保衛工作。



5、伊犁將軍。1762年始置,為新疆地區最高軍政長官,掌統率駐軍、考察官吏、屯田置牧、組織生產、核徵賦稅、巡邊守土等事務。1884年新疆建省,伊犁將軍就只負責伊犁和塔爾巴哈臺的防務和軍政,其他地區歸巡撫轄。

6、綏遠將軍。1739年始置,負責管轄漠南蒙古王公、歸化城土默特蒙古,及統轄整個漠南蒙古地區。



從一品

1、少師、少傅、少保等三孤。周時,三孤是三公的副職,為三公輔佐之官,地位低於公而高於卿。秦時三孤被廢除,北周復置,宋時曾作為次相之職,清時則作為高官的榮譽加銜,無實權,僅作恩寵所用。

2、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東宮三師。西晉始置,多為虛銜無實職,同三孤一樣,只用於高官的榮譽加銜,無實權。

3、吏部尚書。吏部尚書掌“銓綜衡軸,以布邦職”(《清史稿.職官志》),負責吏部的所有大小事務。吏部下設文選司、考功司、稽勳司、驗封司等四司,掌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勳級、名籍、喪養、俸祿、蔭敘、論劾、釋免、引年、稱疾等一切事務。



4、兵部尚書。兵部尚書掌“釐治戎政,簡核軍實,以整邦樞”(《清史稿.職官志》),負責兵部的所有事務。兵部下設武選、車駕、職方、武庫四清吏司,掌天下武官的選授、品級、封贈、襲蔭、敘功、賞罰、黜陟、敘恤、兵籍等一切事務,同時掌各省輿圖、關禁、海禁、牧馬政令、郵驛、戎器等事務。

5、戶部尚書。戶部尚書掌“軍國支計,以足邦用”(《清史稿.職官志》),負責戶部的所有事務。戶部下設江南、江西、浙江、湖廣、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十四清吏司,掌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等一切財政事務。



6、禮部尚書。禮部尚書掌“掌五禮秩敘,典領學校貢舉,以布邦教”(《清史稿.職官志》),負責禮部的所有事務。禮部下設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掌禮樂、學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

7、刑部尚書。刑部尚書掌“折獄審刑,簡核法律,各省讞疑,處當具報,以肅邦紀”(《清史稿.職官志》),負責刑部的所有事務。刑部下設直隸、奉天、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廣、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十七清吏司,掌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複核。



8、工部尚書。工部尚書掌“工虞器用、辨物庀材,以飭邦事”(《清史稿.職官志》),負責工部的所有事務。工部下設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

9、都察院左都御史。原為正二品,雍正八年升從一品,始定。左都御史掌“掌察核官常,參維綱紀。率科道官矢言職,率京畿道糾失檢奸,並豫參朝廷大議。凡重闢,會刑部、大理寺定讞。祭祀、朝會、經筵、臨雍,執法糾不如儀者。”(《清史稿.職官志》),掌監察、彈劾及建議時,同時負責與刑部、大理寺會同審核死刑案件,及參加秋審與熱審。



10、協辦大學士。乾隆四年始置,乾隆十三年額定滿人與漢人各2名。協辦大學士是大學士的副職,負責協助大學士處理政務。

11、總督(授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清史,總督品級原為正二品,但是一般自雍正後,一般情況會加銜兵部尚書或都察院右都御史的,以此高配至從一品。總督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他總攬一省或數省的軍政事務,比如兩江總督就負責總攬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一切軍政事務,並可節制三省自巡撫之下的所有官員,當然不包括八旗駐防將軍。



清時除地方總督外,還有漕運總督、河道總督。其中漕運總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河道總督分南河總督、河東總督和北河總督(由直隸總督兼領),南河總督掌江蘇河道的疏浚及堤防,河東總督掌山東、河南兩省內黃河事務,北河總督掌海河水系各河及運河事務。

12、內大臣。內大臣是領侍衛內大臣的佐官,負責協助領侍衛內大臣掌管統率侍衛親軍,護衛皇帝。

13、驍騎營八旗都統,原為正一品,後改為從一品。驍騎營是禁衛軍中的精銳,清時槍營、炮營和護炮的藤牌營都屬驍騎營,八旗都統就是統領著這支部隊的最高長官。



14、九門提督。初為正二品,嘉慶四年升從一品。九門提督掌“九門管鑰,統帥八旗步軍五營將弁,以周衛徼循,肅靖京邑”(《清史稿.職官志》),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白塔山信炮等事務。

15、各省駐防將軍。初為正一品,乾隆三十三年改從一品。清時,清廷在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城、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烏里雅蘇臺等十四個地方設駐防將軍,除綏遠、伊犁將軍為正一品外,其餘乾隆三十三年皆改為從一品。駐防將軍負責守衛所在地的關隘要地,同時監視所在地的綠營,地位高於總督。



16、提督。提督掌“鞏護疆陲,典領甲卒,節制鎮、協、營、汛,課第殿最,以聽於總督”(《清史稿.職官志》),負責守衛所在轄區的防務工作。清時,提督分陸路提督和水師提督,其中陸路提督計有直隸﹑福建﹑湖北﹑陝西﹑甘肅﹑新疆﹑四川﹑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兼轄水陸提督者﹐江南﹑浙江各一人﹔其以巡撫兼提督事者﹐有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人。另設外海﹑內河﹑長江﹑福建﹑廣東水師提督各一人。


澳古說歷史


清代歷史上沒有特一品的說法,官職的最高品級是正一品,爵位等級與官職品級有一定對應關係,其中超出正一品之上的爵位等級被稱為超品。

官職的品級

品級是指古代官職等級,大多數朝代分九品,以我們最熟悉的清代為例,文武官員皆分九品,每一品有正、從之分,正高於從,而正一品當然就是最高品級。

1,正一品文職: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2,正一品武職: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3,從一品文職: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加部院尚書或督察院左右督御史銜的總督。

4,從一品武職: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即九門提督)、內大臣、各省駐防將軍、烏魯木齊都統、熱河都統、察哈爾都統、提督、都統(八旗)、將軍(綠營軍)。清代歷史上,凡是擔任過上述文職或武職的,都是正一品或從一品。我們所熟知的很多官員都是正一品、從一品,可以說數不勝數了。

爵位的等級

清朝爵位十分複雜, 整個爵位系統分三個序列: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1,宗室爵位

宗室爵位僅授予皇族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從高到低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奉恩輔國、不入八分鎮國、同奉恩鎮國、不入八分輔國、同奉恩輔國)公、(鎮國、輔國、奉國、奉恩)將軍。

爵位等級與官職品級有對應關係,其中鎮國將軍相當於一品武官,輔國將軍相當於二品武官,奉國將軍相當於三品武官,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但最高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這五等爵位,在一品之上,稱為超品。宗室爵位由宗人府掌管,漢臣無論多麼位高權重,比如張廷玉、曾國藩、李鴻章這些牛人們,也絕不可能得到宗室爵位,哪怕是最低的奉恩將軍都不可能。

清朝爵位像明朝一樣可以世襲,但大多數爵位都是降等世襲,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比如親王的兒子承襲爵位將至郡王,郡王的兒子承襲爵位降至貝勒……以此類推,但降級若干次(比如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清初努爾哈赤定下了8個“世襲罔替”的親王,無論世襲多少代,都以原親王爵位承襲,相當於“鐵飯碗”,因此也被稱為“鐵帽子王”,後來清朝中後期又增加了4個“世襲罔替”的親王,合起來一共是12個“鐵帽子王”。

2,功臣爵位

(異姓)功臣爵位主要授予滿蒙以外的人,從高到低分別是:公、侯、伯、子(正一品)、男(正二品)、輕車都尉(正三品)、騎都尉(正四品)、雲騎尉(正五品)、恩騎尉(正七品),但公、侯、伯這三等爵位,在正一品之上,稱為超品。

功臣爵位由吏部吏部驗封司掌管,位高權重的漢臣可授予功臣爵位,如曾國藩的爵位是一等毅勇侯,李鴻章的爵位是一等肅毅侯(死後封),左宗棠的爵位是二等恪靖侯(死後封),均屬侯爵;和珅的爵位是一等忠襄公,但漢人功臣得到侯爵已經到頂,很難得到公爵,整個清朝得到公爵的漢人只有7個而已,包括年羹堯、鄭克塽、嶽鍾琪、孫士毅等人。

3,蒙古爵位

蒙古爵位專門用於授予蒙古王公,理藩院負責掌管,從高到低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詳情不再贅述。

由此可見,清代歷史上官職的最高品級就是正一品,沒有超品、特品之說;清代爵位有等級,其中最高的若干爵位等級超出正一品,因此稱為超品。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清朝官制裡沒有特一品的說法,比正一品和從一品還要高的官品統稱為超品。



那哪些人可以被歸為超品官員呢?簡單來說就是那些被封了爵的官員。具體來看,在清朝宗室內部,爵位高於不入八分輔國公的人員皆可躋身超品,即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而在宗室之外,封伯爵及其以上的人員亦被列為超品。

超品之下,清朝官制設九品十八級,每一品都設正、從兩級,並有京官、地方官和文官、武官之別,最高的當然是正一品和從一品了。



正一品的文職京官有: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文職地方官有:加大學士銜的地方總督。

正一品的武職京官有: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武職地方官有:伊犁將軍、綏遠將軍。

從一品的文職京官有: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文職地方官有:加兵部尚書銜的地方總督和駐藏大臣。



從一品的武職京官有:九門提督、內大臣;武職地方官有:各省駐防將軍、都統、提督。


達摩說


在我國曆史上,由於封建等級森嚴的緣故,朝廷的各大官員一般也都是需要分等級的,按級別決定官職的大小和俸祿的多少,官職往往決定地位,這與我們現代的政府工作人員可不一樣,我們如今雖然官職仍舊會有大小,但在地位卻是人人平等,這也是封建社會與現代社會的本質區別。而在歷史上諸多王朝之中,清朝是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一個朝代,等級制度相當完善,自然它的官制也會是相當具有代表性質的。

題目既然說道一品,我們就來詳細說說這個一品官職。一品有從一品,正一品,後來甚至還產生了一個突破一品的品級——那就是超品。而題目中的特一品大概率也就是指代這個超品。

而在回答問題之前,為了方便理解,我們還有必要了解下爵位,畢竟在有清一代,官員的品級一般會與爵位制度相結合起來。清朝的爵位制度在早些年,也就是清軍還未入關之時其實是相當的混亂,不過這種情況在順治時期得到了完善,品爵逐漸系統化。而此時,清代官員的品級是與爵位相輔相成的,一般來說品級會有所對應的爵位,反之也亦然。不過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爵位中最低是為男爵,但二品之後就無男爵。做完準備功課後,接下來步入正題。

一、超品(特權階級為主)

在當時,官員品級最高的是超品,超品這個等級也算是有清一代所特有,它在乾隆年間才形成,在乾隆之前也是沒有的。這個級別是僅次於皇帝的,也就是品級中最為高級的那檔。

一般情況下,有宗室血緣關係的皇親達到超品這樣品級相當輕鬆,但對於沒有背景的普通官員來說這個比較艱難。他們需要某些特別因素,比如立了大功或者是深受皇帝所喜愛,才有希望擠進超品。這應該算是封建君主統治下,對於特權階級地位的一個保障手段,所以超品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他們特權層面的專屬品級。

在當時進入超品所對應的爵位有公、侯、伯三類,也就是說非宗室官員可以通過這三類爵位獲得超品品級。在有清一代,像公爵的和珅,伯爵的左宗棠與李鴻章等人,都是屬於超品的。

二、一品(有正一品與從一品,本文把官員分為文、武兩類方便理解)

按文武分類只是粗略的分類,當時京城這個政治中心裡最多的就是文官,而當時的武官大多都是在地方或是在邊關地區。

1、正一品

文武分類是按照他們的職能進行劃分的,文官的正一品主要是在京城的帶有太字以及大學士的官職,比如太師、太傅以及殿閣大學士等都是正一品的官職。太字輩的太傅、太保、太師又被統稱為三公,這樣的職位是很尊貴的,他們基本上可以算作是文官官員的領頭羊了。

不過比較讓人遺憾的是,這三個官職只是地位崇高,但卻幾乎沒有實實在在的權力,算是一個虛職,真正的百官之首應該算是內閣大學士了,他的手裡掌握的才是真正的權力。而在地方上,總督級別的官職就是正一品,正一品的武官則是中央的領軍內大臣以及邊疆地區的將軍。“董帥侍衛親軍,偕內大臣、散秩大臣翊衛扈從”就是說的中央領軍內大臣,這是正一品的武官,負責的是皇帝近身侍衛的管理。

“乾隆二十五年,始議於新疆設兵駐守”這裡指的就是邊疆地區將軍“伊犁將軍”的產生,因為新疆地區的管理問題才設置了這樣的管轄職位。可以說當時的這種駐邊將軍雖然是一品,但實際上算是那個地區的“土皇帝”了,清政府對他們的掌控達不到普通地區的程度,只能保證這片地區的歸屬是清朝的。2、從一品

在正一品之下的就是從一品了,與太字輩的正一品相對的就是少字輩的從一品了,少師、少傅、少保都是三公的輔助官職,地位僅次於三公,最早的時候是在周朝出現的,只不過中間經歷過廢除的時期,直到清朝時期被捧到了比較高的地位。

不過這幾個官職也是沒有實權的,和榮譽掛名稱號一樣,得到這樣的職位主要是為了顯示皇帝對這位臣子的喜愛和看重,這種職位的形式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除此之外,當時的各個部的一把手比如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等各部尚書也是從一品的官職,但和之前少子輩的虛名不同,他們都是有實權的。

我們舉兩個例子,比如其中吏部尚書是“銓綜衡軸,以布邦職”,職責是負責這個部門的大小事務,管理的是官員的任免、調度、考核等等方面的事務,可以說只要是與官員相關的事物都是屬於吏部掌管、決策的。又比如兵部事務的主管,在《清史稿》中有相關記載:“釐治戎政,簡核軍實,以整邦樞”,從中可以看出主要是負責士兵以及武官的升降調度,還有就是負責軍隊的各項設備等事務。總結

總體來說,超品的官員大多都是特權階級人員,多為滿清貴族階層,而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官員是一個國家的根基,他們負責的是一個國家的最主要的問題,國家的運行需要的正是這些頂層官員的配合和才能。清朝的政權大部分都是掌握在這些人的手中的,而從等級制度上看,他們都是處於頂層的,即使不是頂層,也算是一個國家上層的人物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


夏目歷史君


清朝官階制度為“九品十八級”,正一品和從一品就是最高的官階,而沒有特一品這一說,但在正一品之上還有超品。


超品

超品主要是由爵位劃分而得來,清朝的宗室爵位一共有十二個等級,而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為前八級,均屬超品。而非宗室爵位共設九級,公、侯、伯為超品,如一等誠嘉毅勇公明瑞、一等誠謀英勇公阿桂、一等嘉勇忠銳公福康安、一等武毅謀勇公兆惠、一等忠襄公和珅,一等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三等伯張廷玉,三等侯施琅等。


而像吳三桂、尚可喜這種藩王,也要算為超品,在蒙古爵位中並沒有按照這種體質劃分,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為旗長,蒙古語稱札薩克。札薩克世襲,根據清廷的規定和法令處理旗務,並接受清廷的監督,其性質類似於藩王,如果非要算入超品,也不是不可。

正一品

非宗室爵位中的子爵是屬正一品,而在官職當中,三殿三閣大學士(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東閣,文淵閣,東閣),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皇帝警衛事務),掌鑾儀衛事大臣(負責皇帝儀仗事務),三公(太師、太傅、太保)都屬正一品。


如武英殿大學士潘世恩、明珠、阿桂、福康安、曾國藩、洪承疇等;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張廷玉、傅恆等;文華殿大學士有張英、尹繼善、和珅、李鴻章等;體仁閣大學士楊廷璋、劉墉、張之洞、徐世昌等;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周培祖、張之萬等都是正一品。領侍衛內大臣如鰲拜、索額圖、明珠、胤祥、兆惠、阿桂、和珅、福康安等,還有最近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傅恆也都是正一品。

從一品

清代從一品的官職有三孤(少師、少傅、少保),東宮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步軍統領(九門提督),加兵部尚書銜和加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的總督,八旗都統,提督。


如經常聽到的九門提督隆科多、蔣臨照;鐵齒銅牙紀曉嵐也是協辦大學士,《李衛當官》裡的李衛,身居刑部尚書;還有一些地方總督如河南總督田文鏡,盛京提督周培公,福建總督姚啟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