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历史上,哪些人是特一品?哪些人是正一品?哪些人是从一品?

情恋中国红


【聊聊清代历史的官员品级】

题主的意思应该是表达错了,你所说的特一品应该就是超品,然后下面是正一品及从一品。这三个咱挨个说说。

所谓超品,它是仅次于皇帝的最高品级,这个是特权阶级的专属,普通官员那是绝对无法得到的,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可以视为超品。比如在清乾隆年间就规定公爵为超品,侯爵一般也都是超品,伯爵一等二等三等都算作是超品。举个例子,比如说皇帝的封爵的儿子,比如当年还不是皇帝的雍亲王胤禛便是超品。


正一品,分为文职和武职,细分的话还分京官和外官,比如话儿说文官正一品的有殿阁大学士太傅太保什么的,在乾隆朝知名的大贪官和珅和大人那就是正儿八经的正一品大官,武官举个例子,比如话儿说雍正朝的年羹尧,他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这个就是正一品了。


从一品就是仅次于正一品的第二等级,算作是现在的副部长级别干部,比如话儿说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什么的都是这个级别,举个例子,比如乾隆朝的纪晓岚,没错就是电视剧中那个铁齿铜牙纪晓岚,他本人就是从一品,当时他是左任都御史、礼部尚书,和珅的官是比他要大的,历史中他可不敢像电视剧中那样戏弄和珅,说不好听的,电视剧中的桥段都是意淫而已~


老猪的碎碎念


清代的官阶采用的是九品十八级,最高的两级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而题主的说特一品,应该说错的,而是指超品,在正一品之上,那我们来看哪些是超品。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级,前八级都是超品,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入八分指享受八种待遇)也就是公爵以上是超品,大清的皇子大部份都是贝子以上,所以基本是超品。

非宗室的爵位共有九级,其中公爵、侯爵、伯爵是超品,子爵是正一品,男爵是正二品,至于像吴三桂这种被封为异姓王的更是了,另外有被封伯爵不少,其中就包括了一等公年羹尧,三等公岳钟琪,一等侯曾国藩,一等伯李鸿章,二等侯左宗棠,一等公和珅,三等伯张廷玉,三等侯施琅。

清代正一品的官职有三殿三阁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帝警卫事务),掌銮仪卫事大臣(负责皇帝仪仗事务),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殿三阁大学士都被叫做宰相,其中有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领侍卫内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体仁阁大学士刘墉,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

清代从一品的官职有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加兵部尚书衔和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总督,八旗都统,提督。

这其中就包括九门提督隆科多,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李卫,河南总督田文镜,盛京提督周培公,福建总督姚启圣。


历史简单说


不管在哪朝哪代的历史上,我都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些人是“特一品”的,想必这里的“特一品”所指即为那些官职等级超过正一品的官职吧!不过官职等级中最高的便就是正一品了,再往上的话,那就是历朝历代特有的一些爵位了。


清朝爵位等级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所实行的等级制度仍然为公、侯、伯、子、男。宗室爵位主要分为超品和品级两个层次,这其中的“超品”就是题目当中的“特一品”。①宗室爵位当中超品主要包括: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和将军。超品的主要官职表现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和固山贝子,这四种是清朝的最高级公爵。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


②非宗室爵位等级在伯爵以上(包括伯爵)的官职也是超品:公爵,侯爵和伯爵。比如,顺治年间的遏必隆、衮布、郑成功;康熙年间的索尼、鳌拜、佟国维;雍正年间的年羹尧;乾隆年间的傅恒、班第、阿里衮;嘉庆年间的和珅;同治年间的曾国藩和左宗棠;光绪年间的李鸿章;宣统年间的袁世凯;③清朝当时的八旗蒙古王公则品次等级也都为超品,享受世袭特殊待遇。

清朝官职等级为“九品十八级”,而官职当中位居最高的则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了。其中,正一品最高,从一品次之。清朝正一品(正国级)的官职有:①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和殿阁大学士(“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和东阁);②文职外官:经略大臣和大学士衔总督;③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和掌銮仪卫事大臣;④武职外官:绥远将军和伊犁将军。例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康熙年间的有明珠、索额图、李光第、熊赐履、张廷玉等等;乾隆时期的和珅、刘罗锅和纪晓岚等等;雍正时期的年羹尧、岳钟琪等等。


清朝从一品(正国级减)的官职有:①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以及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和督察院左右督御史;②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和内大臣;③武职外官:将军、都统和提督。例如:雍正时期的九门提督隆科多、乾隆时期的协办大学士纪晓岚、雍正时期的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李卫、雍正时期的河南总督田文镜、康熙年间的盛京提督周培公和福建总督姚启圣。

清朝的皇室子弟一般最低品次等级就是贝子,不过这里的贝子也算是超品了,有个别例外则是正一品的镇国将军。虽然清朝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职等级只差一个等级,但是这一差可就是十万八千里的区别。另外,正一品当中的太师、太傅、太保和从一品当中的少师、少傅和少保则更像是荣誉头衔,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


小镇月明


诚邀,如题。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和其他中原王朝不同,清朝是北狄入主中原,满人代替汉人作为了国家的皇室,所以各项制度其实与前朝也会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军机处就是满清皇帝为了乾纲独断,更加集权所创立的机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的官制是怎么回事。

和其他制度不同,其实的官吏等级制度还是沿用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从之别,例外,其实古代的“从”不念cong,念zong。此外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视为超品,超品之上还有满清的各种封爵,比如亲王,郡王,贝勒爷,镇国公等。如此看来,满清确实把所有的汉人当成了仆人,因为汉人是绝对不可能有皇室的身份。

正一品:

正一品是九品中最高的等级,一般来说都是京官,外官最大的总督之类是不可能有正一品官位的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殿阁大学士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总督(加尚书衔)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也是距离我们时间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让人好奇,也包括它的的官员等级制度。清朝的官员共划分为九品,其中每个品级又有正、从两个的区分,正常来说正品阶官员它的地位要高于从品阶官员。

特一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因为在清朝入关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他们的身份地位要远高于一品官员。

清朝入关之前,以旗为单位将部族人划分为了八个旗,也就形成了“八旗”这样的军队编制,努尔哈赤把自己的儿子兄弟封为八旗旗主。

努尔哈赤的儿子代善为正红旗旗主,莽古尔泰为正蓝旗旗主,皇太极为正白旗旗主,孙子杜度为镶白旗旗主,代善的儿子岳托为镶红旗旗主,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为镶蓝旗旗主,努尔哈赤为正黄旗和镶黄旗旗主。

也就是说当时的八旗旗主,也就是入关后被封为特一品的人都是皇室宗亲,他们的身份本来就比普通官员要高贵,地位肯定也不能是那些一品官员可同日而语的。

虽然铁帽子王的地位高崇,但他们早就没有了私人的封地和军队,有的只是一个虚名。在初期虽然还有一定的政治话语权,但到了中后期他的权力就微乎其微,全凭皇帝的意愿赏罚予躲了。就像巽亲王满达海在顺治时被降为贝勒,礼亲王昭梿、豫亲王裕丰被嘉庆夺爵,庄亲王奕镈被道光革爵等等。

正一品:正一品文有“三公”和殿阁大学士,武有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 我们先说“三公”,也就是太师、太傅和太保。

    但到了清朝,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太子的老师,主要负责教授经书和武功,太保则时保护太子的人身安全。他们已经从原来的政治核心演变成了一种荣誉称号,只是个虚衔。

    这是延续了“三公九卿制”而来的,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秦朝时期的“三公”负责领导文武官员并对他们进行监察督导,有很大的权力,所以那个时候“三公”时最高衔的行政官员。


  • 殿阁大学士

    自雍正设立军机处开始,那里就成为了军政大事的办理地点,殿阁大学士可以在军机处挂衔,成为军机大臣。但实际上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所有的政令都是由按皇帝的意愿拟定的,所以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代言人”,没有太大的自主权,所以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荣誉称号。

    清朝共有四殿二阁,每一阁都设有大学士负责具体事务,但是因为有军机处的存在,殿阁显得那么力不从心。

  • 领侍卫内大臣和掌銮仪卫事大臣

这两个官职相当于皇帝的贴身侍卫,负责皇宫的安保,地位高但无实质的权力。

  • 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伊犁将军和绥远将军是负责边疆地区的首位工作的。

清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在西北这样的偏远地区由于远离京城,时常发生叛乱暴动的情况,所以乾隆时设立了这两个官职,负责统兵、税收、屯田。他们的自主性十分高,当地的很多政令都可以自行制定,最后告知京城,也成为了皇帝的一块心病。

所以这几个正一品官职中权利大小依次是: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殿阁大学士>三公>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的。

从一品:尚书、督察使、总督、巡抚。

  • 尚书

清朝延续了六部制度,吏户礼兵刑工各司其职,尚书就是各部的领导者。

他们是有相当的权力的,除了每个月需要例行向皇帝汇报工作之外,其他时候都可以在本部规章制度下自主处理事宜,不需要向皇帝做出请示。当然如果皇帝过问另当别论。

  • 督察使

"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这里所说的督察使就像早先的御史大夫一样,惩处贪腐,碰到那些贪官污吏是要请去喝茶的。

  • 总督、巡抚

我们看清剧经常听到某某(地名)总督、巡抚这样的名号,那么他们究竟是干什么的呢?

总督和巡抚都是地方官员,前者负责军事、后者侧重于民政;总督可以任职数省、但是巡抚只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总督的权力相比而说大于巡抚的,但因为没有隶属关系,所以二者见面并没有高低之分。

在从一品官员里权力大小为:督察使>尚书>总督>巡抚。


以上这些就是特一品、正一品、从一品的官衔。说到这里大家会发现,有些正一品官员权力还不如从二品。正是这样的,正一品很大程度上是荣誉性的官衔,他们的实权并没有多少,相反那些从一品才是真正办事的差事。


一介草寇


清朝历史上没有“特一品”,只有“超品”。乾隆十六年定“超品”衔。

超品

清朝“超品”中无职事官,只有爵位。清,宗室爵位中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皆为超品;异姓功臣爵位中公爵、侯爵、伯爵也皆为超品。



正一品

1、太师、太傅、太保等三公。《春秋公羊传》载:“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三公曾为先秦时期地位最尊显的官职,太师掌邦治,为六卿之首。太傅掌礼法的制定与颁行,乃帝师。太保掌监护与辅弼君主,乃帝师。秦之后,三公多为虚衔,大多用于重臣的加衔,无任何实际职权,只是作为最高荣典,以示帝王恩宠。



2、内阁大学士。清时大学士掌“掌钧国政,赞诏命,釐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协办佐之。”(《清史稿.职官志》),是清朝名义上的最尊显的官职,乃是百官之首。清朝,内阁大学士分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其中保和殿大学最尊,东阁大学士最次。当然,清朝因不常设保和殿大学士,所以大多数时间,文化殿大学士为实际上的百官之首。



3、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掌“董帅侍卫亲军,偕内大臣、散秩大臣翊卫扈从”(《清史稿.职官志》),负责调度和指挥皇帝的近身侍卫,即郎卫(需注意皇帝的贴身侍卫“御前侍卫”不归他管,而是由御前大臣管辖)。

4、掌卫事大臣。掌卫事大臣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的机关,同时负责皇帝出行时的保卫工作。



5、伊犁将军。1762年始置,为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掌统率驻军、考察官吏、屯田置牧、组织生产、核征赋税、巡边守土等事务。1884年新疆建省,伊犁将军就只负责伊犁和塔尔巴哈台的防务和军政,其他地区归巡抚辖。

6、绥远将军。1739年始置,负责管辖漠南蒙古王公、归化城土默特蒙古,及统辖整个漠南蒙古地区。



从一品

1、少师、少傅、少保等三孤。周时,三孤是三公的副职,为三公辅佐之官,地位低于公而高于卿。秦时三孤被废除,北周复置,宋时曾作为次相之职,清时则作为高官的荣誉加衔,无实权,仅作恩宠所用。

2、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东宫三师。西晋始置,多为虚衔无实职,同三孤一样,只用于高官的荣誉加衔,无实权。

3、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掌“铨综衡轴,以布邦职”(《清史稿.职官志》),负责吏部的所有大小事务。吏部下设文选司、考功司、稽勋司、验封司等四司,掌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勋级、名籍、丧养、俸禄、荫叙、论劾、释免、引年、称疾等一切事务。



4、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掌“釐治戎政,简覈军实,以整邦枢”(《清史稿.职官志》),负责兵部的所有事务。兵部下设武选、车驾、职方、武库四清吏司,掌天下武官的选授、品级、封赠、袭荫、叙功、赏罚、黜陟、叙恤、兵籍等一切事务,同时掌各省舆图、关禁、海禁、牧马政令、邮驿、戎器等事务。

5、户部尚书。户部尚书掌“军国支计,以足邦用”(《清史稿.职官志》),负责户部的所有事务。户部下设江南、江西、浙江、湖广、福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四清吏司,掌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一切财政事务。



6、礼部尚书。礼部尚书掌“掌五礼秩叙,典领学校贡举,以布邦教”(《清史稿.职官志》),负责礼部的所有事务。礼部下设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

7、刑部尚书。刑部尚书掌“折狱审刑,简覈法律,各省谳疑,处当具报,以肃邦纪”(《清史稿.职官志》),负责刑部的所有事务。刑部下设直隶、奉天、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广、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七清吏司,掌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



8、工部尚书。工部尚书掌“工虞器用、辨物庀材,以饬邦事”(《清史稿.职官志》),负责工部的所有事务。工部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

9、都察院左都御史。原为正二品,雍正八年升从一品,始定。左都御史掌“掌察覈官常,参维纲纪。率科道官矢言职,率京畿道纠失检奸,并豫参朝廷大议。凡重辟,会刑部、大理寺定谳。祭祀、朝会、经筵、临雍,执法纠不如仪者。”(《清史稿.职官志》),掌监察、弹劾及建议时,同时负责与刑部、大理寺会同审核死刑案件,及参加秋审与热审。



10、协办大学士。乾隆四年始置,乾隆十三年额定满人与汉人各2名。协办大学士是大学士的副职,负责协助大学士处理政务。

11、总督(授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清史,总督品级原为正二品,但是一般自雍正后,一般情况会加衔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的,以此高配至从一品。总督掌“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他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政事务,比如两江总督就负责总揽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一切军政事务,并可节制三省自巡抚之下的所有官员,当然不包括八旗驻防将军。



清时除地方总督外,还有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其中漕运总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河道总督分南河总督、河东总督和北河总督(由直隶总督兼领),南河总督掌江苏河道的疏浚及堤防,河东总督掌山东、河南两省内黄河事务,北河总督掌海河水系各河及运河事务。

12、内大臣。内大臣是领侍卫内大臣的佐官,负责协助领侍卫内大臣掌管统率侍卫亲军,护卫皇帝。

13、骁骑营八旗都统,原为正一品,后改为从一品。骁骑营是禁卫军中的精锐,清时枪营、炮营和护炮的藤牌营都属骁骑营,八旗都统就是统领着这支部队的最高长官。



14、九门提督。初为正二品,嘉庆四年升从一品。九门提督掌“九门管钥,统帅八旗步军五营将弁,以周卫徼循,肃靖京邑”(《清史稿.职官志》),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白塔山信炮等事务。

15、各省驻防将军。初为正一品,乾隆三十三年改从一品。清时,清廷在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等十四个地方设驻防将军,除绥远、伊犁将军为正一品外,其余乾隆三十三年皆改为从一品。驻防将军负责守卫所在地的关隘要地,同时监视所在地的绿营,地位高于总督。



16、提督。提督掌“巩护疆陲,典领甲卒,节制镇、协、营、汛,课第殿最,以听於总督”(《清史稿.职官志》),负责守卫所在辖区的防务工作。清时,提督分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其中陆路提督计有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兼辖水陆提督者﹐江南﹑浙江各一人﹔其以巡抚兼提督事者﹐有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人。另设外海﹑内河﹑长江﹑福建﹑广东水师提督各一人。


澳古说历史


清代历史上没有特一品的说法,官职的最高品级是正一品,爵位等级与官职品级有一定对应关系,其中超出正一品之上的爵位等级被称为超品。

官职的品级

品级是指古代官职等级,大多数朝代分九品,以我们最熟悉的清代为例,文武官员皆分九品,每一品有正、从之分,正高于从,而正一品当然就是最高品级。

1,正一品文职: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2,正一品武职: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3,从一品文职: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加部院尚书或督察院左右督御史衔的总督。

4,从一品武职: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即九门提督)、内大臣、各省驻防将军、乌鲁木齐都统、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提督、都统(八旗)、将军(绿营军)。清代历史上,凡是担任过上述文职或武职的,都是正一品或从一品。我们所熟知的很多官员都是正一品、从一品,可以说数不胜数了。

爵位的等级

清朝爵位十分复杂, 整个爵位系统分三个序列: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1,宗室爵位

宗室爵位仅授予皇族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奉恩辅国、不入八分镇国、同奉恩镇国、不入八分辅国、同奉恩辅国)公、(镇国、辅国、奉国、奉恩)将军。

爵位等级与官职品级有对应关系,其中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但最高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这五等爵位,在一品之上,称为超品。宗室爵位由宗人府掌管,汉臣无论多么位高权重,比如张廷玉、曾国藩、李鸿章这些牛人们,也绝不可能得到宗室爵位,哪怕是最低的奉恩将军都不可能。

清朝爵位像明朝一样可以世袭,但大多数爵位都是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比如亲王的儿子承袭爵位将至郡王,郡王的儿子承袭爵位降至贝勒……以此类推,但降级若干次(比如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清初努尔哈赤定下了8个“世袭罔替”的亲王,无论世袭多少代,都以原亲王爵位承袭,相当于“铁饭碗”,因此也被称为“铁帽子王”,后来清朝中后期又增加了4个“世袭罔替”的亲王,合起来一共是12个“铁帽子王”。

2,功臣爵位

(异姓)功臣爵位主要授予满蒙以外的人,从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子(正一品)、男(正二品)、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但公、侯、伯这三等爵位,在正一品之上,称为超品。

功臣爵位由吏部吏部验封司掌管,位高权重的汉臣可授予功臣爵位,如曾国藩的爵位是一等毅勇侯,李鸿章的爵位是一等肃毅侯(死后封),左宗棠的爵位是二等恪靖侯(死后封),均属侯爵;和珅的爵位是一等忠襄公,但汉人功臣得到侯爵已经到顶,很难得到公爵,整个清朝得到公爵的汉人只有7个而已,包括年羹尧、郑克塽、岳钟琪、孙士毅等人。

3,蒙古爵位

蒙古爵位专门用于授予蒙古王公,理藩院负责掌管,从高到低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详情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清代历史上官职的最高品级就是正一品,没有超品、特品之说;清代爵位有等级,其中最高的若干爵位等级超出正一品,因此称为超品。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清朝官制里没有特一品的说法,比正一品和从一品还要高的官品统称为超品。



那哪些人可以被归为超品官员呢?简单来说就是那些被封了爵的官员。具体来看,在清朝宗室内部,爵位高于不入八分辅国公的人员皆可跻身超品,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而在宗室之外,封伯爵及其以上的人员亦被列为超品。

超品之下,清朝官制设九品十八级,每一品都设正、从两级,并有京官、地方官和文官、武官之别,最高的当然是正一品和从一品了。



正一品的文职京官有: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地方官有:加大学士衔的地方总督。

正一品的武职京官有: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地方官有: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从一品的文职京官有: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文职地方官有:加兵部尚书衔的地方总督和驻藏大臣。



从一品的武职京官有:九门提督、内大臣;武职地方官有:各省驻防将军、都统、提督。


达摩说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封建等级森严的缘故,朝廷的各大官员一般也都是需要分等级的,按级别决定官职的大小和俸禄的多少,官职往往决定地位,这与我们现代的政府工作人员可不一样,我们如今虽然官职仍旧会有大小,但在地位却是人人平等,这也是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本质区别。而在历史上诸多王朝之中,清朝是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朝代,等级制度相当完善,自然它的官制也会是相当具有代表性质的。

题目既然说道一品,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个一品官职。一品有从一品,正一品,后来甚至还产生了一个突破一品的品级——那就是超品。而题目中的特一品大概率也就是指代这个超品。

而在回答问题之前,为了方便理解,我们还有必要了解下爵位,毕竟在有清一代,官员的品级一般会与爵位制度相结合起来。清朝的爵位制度在早些年,也就是清军还未入关之时其实是相当的混乱,不过这种情况在顺治时期得到了完善,品爵逐渐系统化。而此时,清代官员的品级是与爵位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说品级会有所对应的爵位,反之也亦然。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爵位中最低是为男爵,但二品之后就无男爵。做完准备功课后,接下来步入正题。

一、超品(特权阶级为主)

在当时,官员品级最高的是超品,超品这个等级也算是有清一代所特有,它在乾隆年间才形成,在乾隆之前也是没有的。这个级别是仅次于皇帝的,也就是品级中最为高级的那档。

一般情况下,有宗室血缘关系的皇亲达到超品这样品级相当轻松,但对于没有背景的普通官员来说这个比较艰难。他们需要某些特别因素,比如立了大功或者是深受皇帝所喜爱,才有希望挤进超品。这应该算是封建君主统治下,对于特权阶级地位的一个保障手段,所以超品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他们特权层面的专属品级。

在当时进入超品所对应的爵位有公、侯、伯三类,也就是说非宗室官员可以通过这三类爵位获得超品品级。在有清一代,像公爵的和珅,伯爵的左宗棠与李鸿章等人,都是属于超品的。

二、一品(有正一品与从一品,本文把官员分为文、武两类方便理解)

按文武分类只是粗略的分类,当时京城这个政治中心里最多的就是文官,而当时的武官大多都是在地方或是在边关地区。

1、正一品

文武分类是按照他们的职能进行划分的,文官的正一品主要是在京城的带有太字以及大学士的官职,比如太师、太傅以及殿阁大学士等都是正一品的官职。太字辈的太傅、太保、太师又被统称为三公,这样的职位是很尊贵的,他们基本上可以算作是文官官员的领头羊了。

不过比较让人遗憾的是,这三个官职只是地位崇高,但却几乎没有实实在在的权力,算是一个虚职,真正的百官之首应该算是内阁大学士了,他的手里掌握的才是真正的权力。而在地方上,总督级别的官职就是正一品,正一品的武官则是中央的领军内大臣以及边疆地区的将军。“董帅侍卫亲军,偕内大臣、散秩大臣翊卫扈从”就是说的中央领军内大臣,这是正一品的武官,负责的是皇帝近身侍卫的管理。

“乾隆二十五年,始议于新疆设兵驻守”这里指的就是边疆地区将军“伊犁将军”的产生,因为新疆地区的管理问题才设置了这样的管辖职位。可以说当时的这种驻边将军虽然是一品,但实际上算是那个地区的“土皇帝”了,清政府对他们的掌控达不到普通地区的程度,只能保证这片地区的归属是清朝的。2、从一品

在正一品之下的就是从一品了,与太字辈的正一品相对的就是少字辈的从一品了,少师、少傅、少保都是三公的辅助官职,地位仅次于三公,最早的时候是在周朝出现的,只不过中间经历过废除的时期,直到清朝时期被捧到了比较高的地位。

不过这几个官职也是没有实权的,和荣誉挂名称号一样,得到这样的职位主要是为了显示皇帝对这位臣子的喜爱和看重,这种职位的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除此之外,当时的各个部的一把手比如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各部尚书也是从一品的官职,但和之前少子辈的虚名不同,他们都是有实权的。

我们举两个例子,比如其中吏部尚书是“铨综衡轴,以布邦职”,职责是负责这个部门的大小事务,管理的是官员的任免、调度、考核等等方面的事务,可以说只要是与官员相关的事物都是属于吏部掌管、决策的。又比如兵部事务的主管,在《清史稿》中有相关记载:“釐治戎政,简覈军实,以整邦枢”,从中可以看出主要是负责士兵以及武官的升降调度,还有就是负责军队的各项设备等事务。总结

总体来说,超品的官员大多都是特权阶级人员,多为满清贵族阶层,而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员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他们负责的是一个国家的最主要的问题,国家的运行需要的正是这些顶层官员的配合和才能。清朝的政权大部分都是掌握在这些人的手中的,而从等级制度上看,他们都是处于顶层的,即使不是顶层,也算是一个国家上层的人物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


夏目历史君


清朝官阶制度为“九品十八级”,正一品和从一品就是最高的官阶,而没有特一品这一说,但在正一品之上还有超品。


超品

超品主要是由爵位划分而得来,清朝的宗室爵位一共有十二个等级,而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为前八级,均属超品。而非宗室爵位共设九级,公、侯、伯为超品,如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一等诚谋英勇公阿桂、一等嘉勇忠锐公福康安、一等武毅谋勇公兆惠、一等忠襄公和珅,一等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等伯张廷玉,三等侯施琅等。


而像吴三桂、尚可喜这种藩王,也要算为超品,在蒙古爵位中并没有按照这种体质划分,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为旗长,蒙古语称札萨克。札萨克世袭,根据清廷的规定和法令处理旗务,并接受清廷的监督,其性质类似于藩王,如果非要算入超品,也不是不可。

正一品

非宗室爵位中的子爵是属正一品,而在官职当中,三殿三阁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东阁,文渊阁,东阁),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帝警卫事务),掌銮仪卫事大臣(负责皇帝仪仗事务),三公(太师、太傅、太保)都属正一品。


如武英殿大学士潘世恩、明珠、阿桂、福康安、曾国藩、洪承畴等;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张廷玉、傅恒等;文华殿大学士有张英、尹继善、和珅、李鸿章等;体仁阁大学士杨廷璋、刘墉、张之洞、徐世昌等;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周培祖、张之万等都是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如鳌拜、索额图、明珠、胤祥、兆惠、阿桂、和珅、福康安等,还有最近热播剧《延禧攻略》里的傅恒也都是正一品。

从一品

清代从一品的官职有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加兵部尚书衔和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总督,八旗都统,提督。


如经常听到的九门提督隆科多、蒋临照;铁齿铜牙纪晓岚也是协办大学士,《李卫当官》里的李卫,身居刑部尚书;还有一些地方总督如河南总督田文镜,盛京提督周培公,福建总督姚启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