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觀解讀《道德經》2——道可道,非常道

係榆|文

《道德經》第一章,第一句: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譯文:道是可以說出來的,但用語言所出來的道就不能保障它的恆久正確性;事物是可以用一個名詞來命名的,但沒有哪一個命名是恆久不變而非常準確的。

系統觀解讀《道德經》2——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的第一句話,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最神秘的一句,各種解釋都有。但我認為,這一句是最簡單最單純的一句,它就是在討論一個純哲學意義上的物質與意識之間關係。這句話的意思主要是指萬事萬物都是發展變化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道也是在變化中的,所以當你說出它來到時候,那個真實的規律可能早已經轉變了。萬事萬物都可以給一個命名,但你卻發現沒有哪一個命名是準確無誤的,都有模糊地帶,在模糊地帶是界限不明的,既屬於這個名稱,又屬於那個名稱。語言意識和事物的非準確對應性,給人們講道理、溝通、辯論等都帶來一些列的影響,這也是道理變得複雜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於語言意識和事物的非準確對應性的問題,西方近代的哲學家也做過類似的論述,而我們的老子在二千年之前就把這個哲學問題思考過了,比他們整整早了二千年啊。道也就是形成事物系統的原始規律,這個原始規律也是處在運動變化過程中的。老子的這個觀點,跟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完全一致,只不過比馬克思早了二千年啊!

物和名之間的這種非準確對應性,給講道理和人們之間的溝通帶來很大的困難。比如你講入世要講仁義禮智信,另一個人很不屑一顧,認為這些東西一無用處,還是法家的法術勢是根本。問題出在哪兒了?你理解的世俗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而他說的世俗是指他生存的那個官場,你們所在的環境不一樣,所用的生存規則當然也不一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相互理解,總是因為對概念理解的差異而產生歧義,於是講道理也就變成了一個很費勁的事情,但是不管怎麼說,那個正確的規律還是存在的,道還是值得去追尋的。

系統觀解讀《道德經》2——道可道,非常道

道在老子眼中是最原始最恆定的那種規律,比起那些紛繁複雜的表象規律來它恆定得多了,即便如此,《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就說道是不恆定的,由此來提示道的複雜性,以及符合道(也就是循道、得道)這個過程的複雜性。

道為什麼這麼複雜而難以言狀呢?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點,道本身就是複雜的,難以描述的,我們只能找到一個近似的規律去描述它,而不能把那個真正的規律描述出來。比如宇宙的本源規律,從牛頓力學到廣義相對論,都只是一個近似規律,而沒能把真正的規律找出來。人世間事物的規律也是如此,你很難準確地把它描述出來,你所講的規律永遠都是近似規律,而你所講的道理也並非永遠都正確。

第二點,道本身是發展變化的。這一點好理解,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萬事萬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當道發生變化時,構建在它上邊的複雜系統的變化就更復雜了,它們符合道遵循道的運行過程也就變得更難更復雜了。

第三點,起作用的道的範圍和外延也是不斷變換的。這一點比較難理解,已經屬於系統生存中的概念了。老子把道又分成人道、地道和天道,你個人的事物系統是在人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對你起作用的往往也不只是人道,地道和天道也會時不時地參與進來,又時而離開,這種範圍和外延的不斷變化也讓道變得複雜而難以言明。

第四點,你本體事物系統的發展也能反過來影響道的變化,你的事物在變,道也會跟著變,原來主導著你的那個事物也不會永遠主導你,也會有新的事物和新的原始規律過來主導你。

第五點,你對自己環境系統的認識不到位,又會導致你對道認識的膚淺性。

基於以上道的這些複雜變化性,循道又是多麼難做到的一件事情啊。所以,對於道我們一般都只能在感受中去追尋它,靠近它,而並不能總是抓著某句話某個道理就能遵守它。

系統觀解讀《道德經》2——道可道,非常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