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美俊讀名畫(三):李昭道《明皇幸蜀圖》新解(附高清圖)


範美俊讀名畫(三):李昭道《明皇幸蜀圖》新解(附高清圖)

幸蜀北狩俱相似 青山綠水好詩意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釋讀

03.明皇幸蜀圖

唐·李昭道

絹本設色,55.9×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範美俊讀名畫(三):李昭道《明皇幸蜀圖》新解(附高清圖)

作品描繪幾隊人馬行走於崇山峻嶺間。畫面右上角,是直插雲天的峭立巖壁,頭戴帷帽的女子們騎馬穿行於山間小路,馱負行李的駱駝、腰繫弓箭的士卒為其導引。畫面右下方,身著紅袍、騎三鬃馬的是唐玄宗,他正要過橋,狹窄的橋面和湍急的水流,使得御馬躊躇不前。沿山路看過去,一群挑夫卸下背囊,正在坐地歇息,馬臥地打滾,也稍微喘口氣。再往前,牽駱駝和騎馬的隊伍正步履蹣跚地登高。畫面左上部,是雲霧繚繞的山腰,一隊行旅人馬從懸空的棧道逆向而來,喻示雙方將狹路相逢。似乎是以圖證詩: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這幅青山綠水的絢麗畫卷,雖然名曰“幸蜀”,描繪的卻是安史之亂的不幸。公元756年6月,安祿山攻陷潼關。7月12日,已72歲高齡的唐玄宗決定西逃。顯然,逃難之路並不好受,更不會一路順風。眾所周知,在途中的馬嵬驛發生兵變,護駕的軍士砍殺了禍國殃民的宰相楊國忠,唐玄宗也被迫賜愛妃楊玉環一束白綾自我了斷。在路過咸陽、金城等地,大小官員和老百姓都先走一步了,天子所到之處一片蕭索,街道無人、店鋪禁閉,既沒有百姓引車壺漿迎王師,更不見官吏跪地接駕。甚至,這支皇家難民隊連吃飯都成問題,即便所攜金銀細軟再多,也換不來糧食,有時甚至不惜殺御馬充飢。歷時一個半月,這支高級難民隊伍才抵達成都。


範美俊讀名畫(三):李昭道《明皇幸蜀圖》新解(附高清圖)

顯然,這是唐王朝的重大歷史題材,但內容卻屬於艱難探索的苦行軍。有意思的是,在表現這一主題時,畫家並沒有描寫最高領導人如何艱苦卓絕、翻山越嶺在大後方成都開闢“抗安”根據地,也巧妙地迴避了逃難西蜀的狼狽不堪,而將其粉飾為帝王遊春“幸蜀”的行樂景象。當然,這樣的醜事也不是唐明皇獨此一家,1127年金人破汴梁城,徽、欽二宗被俘,北宋滅亡。兩位皇帝被押送到北方荒寒的五國城,即今哈爾濱市依蘭縣城西北,讓他們坐井觀天,這事當時的說法是“北狩”,也是挺巧妙和挺高級的說法。

畫家把一群負管行李的侍從安排在畫幅中心,設計了一個人馬都在休息的“歇晌”場面,把騎馬過橋的唐明皇及殯妃、隨從壓縮在畫幅的右角,雖是舟車勞頓,依然顯得輕鬆,一如太平時期的遊春。畫面用青綠的石色,增強了春天的氣息,因此該圖也曾被稱為《春山行旅圖》。這幅畫,可謂是早期蜀地旅遊攻略的唐明皇版,類似宣傳機構製作的天府之國導覽圖。只可惜當時還沒有電視臺,也沒有國家地理雜誌的記者跟拍記錄。否則,豈只是單單的一幅畫,至少有幸蜀考察的電視散文6集、100小時以上的影視作品,以及“明皇幸蜀”重大歷史題材下的軍事、文學、繪畫、堪輿、地質學、植物學等子課題研究項目、工程若干。不過,現實也挺殘酷,返京的明皇當了太上皇,只有孤燈、高牆和高力士相伴。他想念胡旋舞、想念華清池,也如白居易《長恨歌》那樣想念楊貴妃: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範美俊讀名畫(三):李昭道《明皇幸蜀圖》新解(附高清圖)

過去的圖片印刷精度不夠,難以發現細節之美。細看此圖,其中山石、人物、駝馬的形體,大都用有明顯提按而且剛勁的鐵線描勾勒,能表現其堅硬質感。水波、雲氣的表現,則用舒捲、流暢的圓線。色彩以青綠色為基調,間以墨色、花青、汁綠等冷色,與畫中硃紅、儲石、胭脂等暖色形成對比,在濃重的青綠色彩中閃現出點點紅、黃的暖色光,呈現出金碧輝煌的富麗氣象,畫中雲朵的白色則打破了大面積濃重青綠色構成的沉悶暗調。畫幅之字型的三段式構圖,用散點透視把高峻山峰、潺潺泉水、曲折山路、茂密林木、鞍馬人物整合在畫面上,既描述了歷史事件,又充分發揮了山水之美,描寫了川陝交界劍門關一帶的美景。明代顧起元《懶真草堂集》謂:<strong>“其山水、樹木、橋構工妙無比,而人物顧盼、俯仰,髻鬢如生,真絕筆也!”

範美俊讀名畫(三):李昭道《明皇幸蜀圖》新解(附高清圖)

畫上,有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御題詩:

<strong>青綠關山迥,崎嶇道路長。

<strong>客人各結束,行李自周詳。

<strong>總為名和利,那辭勞與忙。

<strong>年陳失姓氏,北宋近乎唐。

這真是一個“農家樂”審美的皇帝,還真以為一行人是為名利奔忙的販夫走卒,畫家也不清楚是誰?斷代方面,“北宋近乎唐”的說法,似乎還不算太離譜。

《明皇幸蜀圖》與《摘瓜圖》,原為一圖兩名,有多種藏本和摹本。宋代葉夢得《避暑錄話》載:<strong>“《明皇幸蜀圖》李思訓畫,藏宗室汝南郡王仲忽家,餘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葷、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峰嶺重複,徑路隱顯,渺然有數百里之勢,想見為天下名筆。宣和間,內府求畫甚急,以其名不佳,獨不敢進。明皇作騎馬像,前後宦官、宮女、尋從略備。道旁瓜圃,宮女有即圃採瓜者,或諱之為摘瓜圖。”

該畫究竟是原本或摹本,至今未有定論。不過,葉夢得認為是“李思訓畫”不確,應是其子李昭道所作,因為玄宗避難四川時,李思訓已過世。

李昭道,生卒年未詳,甘肅天水人。字希俊,唐朝宗室,彭國公李思訓之子,曾為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官至太子中舍人。世襲其父將軍稱號,世稱“小李將軍”。擅長青綠山水,兼善鳥獸、樓臺、人物,並創海景,張彥遠評之<strong>“變父之妙,妙又過之。”由於畫面繁複線條纖細,朱景玄評之<strong>“筆力不及思訓”。


範美俊讀名畫(三):李昭道《明皇幸蜀圖》新解(附高清圖)

範美俊,美術理論家,美術評論家,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書畫史與藝術理論,兼及書畫批評。


範美俊讀名畫(三):李昭道《明皇幸蜀圖》新解(附高清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