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陰》新解:因何而愁?如何寫“愁”?

一、李清照小傳

李清照我們應該都不陌生,她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學識淵博,母親王氏知書達理,與太學生趙明誠伉儷情深,舉案齊眉,感情甚篤。

靖康元年(公元1129),金揮師南下,汴京淪陷,宋徽宗、宋欽宗被擒,天下大亂,李清照被迫南渡。不久,丈夫張明成因病去世,李清照痛失愛夫,悲痛欲絕,加上逃亡途中大量金石字畫丟失,她的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再也沒有之前的明快活潑了,她的後半生幾乎是在顛沛流離、孤獨悽苦中度過的。

李清照的家庭條件良好,加上她勤奮好學,擅長文辭,兼懂音樂和書法,在當時便是名噪一時的才女。她的詩文作品被後人收集編為《漱玉詞》。

她寫詞和填詞基本分工明確,一般涉及政治題材的用詩來表現,而與個人生活感受有關的大多用詞來表達。她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她精神世界的喜怒哀樂,基本都在她的詩詞中。

當代學者陳祖美將她的詩詞大概分為三個時期:少婦至青州時,多些閨中歡情和思夫,青州十年寫與丈夫相守時女性心理的多重矛盾,南渡後多寫戰爭中的感時傷懷和悼亡回憶。

《醉花陰》新解:因何而愁?如何寫“愁”?

二、因何而愁:思夫心切,閒愁難消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 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大概是李清照21歲時寫的,詞中塑造了一個多愁善感、情思如縷、消瘦入菊的婦女,含蓄的表達了閨中少婦的寂寞和離情。詞人因何而愁,這與她的生活狀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李清照十八歲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婚後夫婦感情甚篤,家庭生活十分美滿,兩人精神相契,生活充實而有意義。趙明誠酷愛收藏金石字畫,對詩詞也感興趣,李清照是名動汴京的才女,二人志趣相投,共同撰寫金石錄,研究歷史,屬文著書。

茶餘飯後,常常做一些有益於博聞強識的遊戲,互猜古書上記載的事,以決勝負。贏的人先飲茶一杯,每當這時,夫妻二人往往開懷大笑,由此可見他們愛情的甜蜜。

趙明誠當時還是太學生,但收藏金石需要大量的錢財,李清照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常常節衣縮食,

“食去重肉,衣去重採”。趙明誠也十分敬重這樣的妻子,他曾在《易安居士畫像》中寫到“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他們之間的情感是非常真摯的。

然而,說也巧合,李、趙兩家雖然是姻親,但在政治上是政敵。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與蘇軾等人走得很近,所以後來被劃為元佑黨人,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則是新黨扶持的人物,在當時炙手可熱。

《醉花陰》新解:因何而愁?如何寫“愁”?

這一年李清照20歲,新黨得勢,朝廷連下兩詔,讓元祐黨人及子孫離京,李清照被牽連,離開丈夫,回到原籍明水居住。一年後,佳節重陽日,遠在濟南明水的李清照飽嘗新婚離別之苦,寫下這首詞。

有人說,這首詞是寫於趙明誠“負笈遠遊”之時,體現的是李清照懷念遠行的丈夫。思夫的情感表述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趙明誠“負笈遠遊”,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時趙挺之在朝中權勢熏天,大兒子和二兒子都被他留在汴京城內當值,更何況是小兒子趙明誠,再加上當時趙明誠還是太學生,太學就在汴京,那趙明誠要“負笈”去哪裡遠遊呢?

之所以糾結這個問題,是因為這首詞除了表現李清照的思夫之情外,還表現了李清照對時局敏銳的感受。我們都知道陶淵明“採取東籬下”其實是無奈之舉,他隱居完全是現實逼迫的,此時李清照與丈夫分離,也是被朝廷逼迫的。所以她的“瘦”和“愁”中除了對丈夫的思念外,還有對無法反抗的現實的憂心,只要朝廷一日不允許她回去,她便不能和丈夫長相廝守。

以上便是我認為李清照心中的愁情,她因想見不能丈夫而愁,因無力改變的現實而憂心。

《醉花陰》新解:因何而愁?如何寫“愁”?

三、如何寫愁:詞中能手,愁情外顯

詞人從三個場景入手寫愁:“佳節又重陽”、“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

古人十分看重重陽節,因為這一天親人團聚、結伴登高,而詞人現在登高無伴,望遠無偶,所有美好的願望只能付諸東流,心中怎麼會好過呢?

更淒涼的是詞人半夜獨守,任憑秋風席捲愁緒,穿透重重的簾幕和羅衾,直達肌膚和孤獨無眠的心,這種無心外物的放任之感,凸顯出詞人內心的荒蕪。

李璟用“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來描繪此種無厘頭的愁緒,李清照化用了此意境,讓讀者慢慢去體會其中的愁緒。

緊接著,詞人悄悄把愁緒轉到第三個場景中來,“東籬把酒”既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的無奈和憂心,又表達了自己想借酒消愁的思夫心切,然後再借用黃昏淒涼的氛圍渲染愁的濃烈。

這三個場景似乎將少婦內心無處不在的閒愁按照時間點逐一展開,愁不像“載不動許多愁”那樣沉重,不像“怎一個愁字了得”那樣悽苦,這種淡淡的閒愁卻似螞蟻慢爬,讓人心癢得很。

“人比黃花瘦”一向被看做是“愁”的結果,詞人的愁到了使她消瘦的程度,這似乎是把“愁”外化到了極致。其實用花比人,並不是從李清照開始的,康與之就有“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李清照化用前人佳句,在這裡用菊花自比。

《醉花陰》新解:因何而愁?如何寫“愁”?

菊花的枝葉、花瓣都細長,給人一種清瘦的感覺,詞人通過“形”的聯想,進入到“神”的比較中,形成了兩重比較:

第一重,菊花開中秋風中,秋風讓菊花瘦(因為自宋玉“悲秋文學”以來,西風往往是愁的代名詞),人處在愁和無奈的現實中,愁讓人瘦

第二重菊花的清瘦形成了它高雅的品格。古人的印象中,菊花已經是高潔孤傲的象徵,在這首詞中,詞人沒有明確點出主人公的容貌、服飾,但是“人瘦”給人塑造的是一個高潔的閨閣佳人形象,菊瘦與人瘦是前因後果。

我們也可以看出,詞人的愁緒從早上到半夜,隨著時間的推移程度不斷遞加。黃昏的“人比黃花瘦”寫愁已經到了極點,但等到後半夜時,詞人的愁才達到高潮。

上片的“半夜涼初透”,“涼”字在深層意義上是指愁,她用了“透”來修飾,時間、地點、情景、詞中人,這才是愁的最高點,要說詞人的愁什麼時候最濃,就是在這愁“透”之時。李清照如此構思,真是別出心裁。

《醉花陰》新解:因何而愁?如何寫“愁”?

詞人對菊飲酒,對菊懷人,雖然心中落寞,但是沒有“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的愁情,也沒有“濃睡不消殘酒”的場面,花也不是憔悴的黃花,詞人在菊花滿園時回憶夫妻共賞時的情景,我覺除了相思之愁外,還有一種陶醉花間的美妙情感。

她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閒愁,還有在閒愁中的幸福,不是失落,而是失落中瀰漫的淡淡充實,夫妻暫別,使她充分的體會到二人情感的真摯和感情的無價,而這種感情的體驗又為她提供了愁的原始材料,也就是失落和得到是相輔相成的,愛情和分離也是相輔相成的。

“愁”字將之前夫妻的恩愛、家庭的融洽、生活的幸福、閨中的閒情逸致都包攬進去了。這正是李清照的高明之處。

結語

李清照前期的思夫詞中,大膽、誠摯、真實細膩地坦露了女子內心隱秘、羞澀、溫柔的情感,在黯淡的描述中表現出閒逸、清新之感,體現了她對愛情生活的追求和珍惜,這正是她前期詞的價值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