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100米”新解:快遞到門VS快遞自取

“我在網上購買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快遞員送到小區門口,物業統一按照幾樓幾層分別置放在貨架上,自己去取就行。”3月6日,家住北京朝陽某小區的張迪對《中國物流與採購》

(微信公眾號:clpmaweixin)雜誌記者表示,最近一段時間他幾乎不外出,網購次數明顯增多,但是與快遞員的接觸卻基本為零。

“疫情之後,當然還是希望快遞員能夠送件上門。”張迪告訴記者,畢竟送件上門對自己來說要輕鬆的多。“比如像食用油、大米等比較重的日常用品,拿起來比較沉,體積也較大,不是很方便。而且最近購買的東西比較多,不同的快遞公司發件,有時一天跑好幾次,統一下去取件,又怕早到的快件放一天容易丟件。”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居家閉門不出成為大量居民的選擇,而生活用品與生鮮、食品的購買卻是生活剛需。為了減少外出與人員接觸,不少人選擇在線下單的方式。自此,無接觸配送悄然興起。具體而言,消費者在線上下單,由配送人員送到指定地點,雙方無需見面交接,由此最大限度避免交互傳染的風險。

“最後100米”新解:快遞到門VS快遞自取

01疫情催生“無接觸配送”

據瞭解,“無接觸配送”的出現,最初是為了緩解醫護人員吃飯難的問題。

在防疫一線,醫護人員工作任務重、用餐時間緊,沒有時間出門取餐,同時出於防疫工作對衛生環境的要求,外賣騎手又不能隨意進出醫院及相關科室,形成“最後100米”配送難題。

有鑑於此,為給用戶與騎手提供安全防護,美團外賣1月26日在武漢試點推出“無接觸配送”服務,避免面對面送餐取餐。此後,用戶在美團外賣下單時,便可在線選用“無接觸配送”服務,如備註“無接觸配送,辛苦將商品或放在物業”,或致電騎手協商將商品放到指定位置。

隨著疫情防護的加強,“無接觸配送”也從最初解決醫護人員用餐問題迅速發展到商超、快件與外賣配送。為了進一步保障用戶和配送人員的安全,1月底,美團外賣還發布了《無接觸配送服務規範》,對該服務制定了規範和標準。當前,除了美團外賣,蘇寧、天貓、京東、拼多多、海底撈等企業紛紛推出無接觸配送。

以記者本人居住的小區為例,1月27日起開始實行全封閉式管理,所有外賣配送員與快遞員都不得進出小區。為了方便住戶取件,物業在小區大門附近臨時搭建起數層貨架,按照不同樓宇進行區分,將接收的外賣與快件統一放置,由用戶自己前往貨架取件,避免了雙方之間的接觸。

“物業這麼做雖然增加了不少工作,但是從防護疫情,減少人員接觸來看這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小區物業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物業統一代收外賣、快件還有一個意外收穫,那就是提高了物業與住戶的相互間認知,不少住戶對物業的服務表示認可,未來不排除長期提供這一服務。

企業推出無接觸配送服務的背後,則是市場需求的爆發式增長。根據美團外賣平臺提供的數據,1月26日至2月8日期間,採用“無接觸配送”的訂單佔到了整體單量的80%以上,使用“無接觸配送”服務佔比最高的城市依次是武漢、揚州、濟南、南京、哈爾濱,“掛門外把手”“放門口”“放前臺桌上”成為了最受消費者青睞的三個指定無接觸取餐位置。

“疫情爆發,為減少接觸提供‘無接觸配送’,是快遞物流‘最後100米’服務的延伸。在此之前,快遞物流企業與小區物業合作,在小區安置智能快件櫃等其實也是一種無接觸服務。”中國快遞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在接受《中國物流與採購》

(微信公眾號:clpmaweixin)雜誌記者的採訪時表示,疫情爆發進一步催生了“無接觸配送”的需求,也將加速“最後100米”配送業態的改變。

02智能快件櫃需求激增

2月6日,商務部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零售、餐飲企業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經營服務防控指南》要求,外賣配送員需按無接觸配送服務規範標準,避免配送過程中面對面與顧客接觸。

疫情之下,無接觸配送成為趨勢。除了與小區物業相互配合外,此前一直深陷泥沼的智能快件櫃需求也大大增加,迎來轉機。

在實地採訪中,正將快件存放在小區智能快件櫃的快遞員周寧告訴記者,以前公司投放的快件櫃通常有一半都是空置的,現在使用率基本是100%。“疫情之前,用戶大都要求將快件送貨上門,如果我們放在快件櫃還會被投訴,但現在都是主動要求放在快件櫃中。”周寧同時表示,快件櫃大部分還是在小區內部,他們的配送都是在物業的安排下按時間段統一進行。

需求的增加,也促使相關企業加大在智能快件櫃上的投入。

3月5日,菜鳥物流表示,正在上海嘗試“共享智能櫃”試點,目前主要針對新零售場景下的商品“無接觸配送”需求,條件允許時會考慮一線城市的推廣,共享智能櫃主要面向即時物流訂單,包括外賣等。該智能櫃會定期消毒,當天投放的商品,當天處理完成,12 小時內未取走的訂單,會安排工作人員從櫃子中取出並聯系消費者進行配送或處理。

而除了常見的智能快件箱,外賣領域也開始了類似的嘗試。比如美團最近批量投放外賣櫃,豐巢在湖北、北京等地也開始試行快餐入櫃,每日優鮮也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南京等地開始鋪設無接觸配送存放點。

03破題“最後100米”

顯然,受疫情影響,網購滲透率持續提升的同時,消費者的需求與習慣也在發生改變。無接觸配送興起提升了智能快件櫃,甚至無人配送機、無人配送車等設備的需求。然而,這種需求在疫情過後能否得到延續?是否會給快遞物流配送帶來改變?

“對快遞員來說,當然希望消費者能夠集中在小區指定位置自己取件,這樣我們會節省很多時間。”周寧對記者表示,以他負責派送的記者居住的小區為例,平均一天大概有150件左右,如果送貨上門時間上至少多出兩小時左右。

不過,另一家快遞公司的快遞員則對記者表示,他負責的小區每天送件300件左右,以前送件上門大概需要4個小時才能完成。疫情期間,統一送到小區指定地點,消費者取件完畢差不多也接近4小時。“時間上雖然差不多,但是體力上輕鬆了很多,畢竟不需要逐門逐戶的跑去門口派件。”

對快遞企業而言,我們當然希望儘可能減少末端配送的人力投入。但疫情過後,消費者能否將目前的消費習慣延續需要觀察。”日前,某快遞公司的一位高管告訴本刊記者,從便利程度上消費者肯定希望能夠送件上門,疫情期間只是特殊情況。“實際上,是我們將消費者‘慣壞’了,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消費者集中取件是一種常態。”該高管笑言。

“快遞智能櫃的投放使用,肯定是快遞物流末端配送的一個方向,疫情加速了這一進程。”徐勇則對此表示,

隨著網購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快遞物流末端配送存在的人力緊缺與成本上漲的問題會越來越突出,智能快件櫃本身作為一種“無接觸配送”方式,大規模投放使用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在人口密集地區如何解決快遞物流末端配送服務,從其他國家來看,日本的模式可以借鑑。”徐勇表示,日本的快遞物流末端配送服務基本都是由物業提供,是智能快件櫃與物業配送的結合。

“日本的物業服務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快遞物流末端配送服務。快遞公司將快件存放在智能快件櫃,由消費者自行取件,如果是老年人或者是行動不便的消費者,則是由物業送件上門。”徐勇進一步分析指出,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實現了快件末端集約化配送管理,極大減少快遞企業的人力投入。

放眼國內,快遞物流企業雖然也在不斷推進與小區物業的合作,以及投放大量的智能快件櫃,但效果一直不佳,原因在於尚未找到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比如在智能快件櫃的投放使用上,我們國家一直由快遞企業向物業付費,但在日本卻是物業向快遞企業付費,物業將相關費用含在物業費中向消費者收取。”

徐勇表示,隨著快遞物流末端配送人力成本的不斷增加,所有費用最終都會由消費者買單,“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可以從政策法規上去引導,將快遞物流服務納入物業服務的範疇,這會推動城市快遞物流末端配送問題的解決。”(本文刊載於《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2020年第6期)


“最後100米”新解:快遞到門VS快遞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