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經濟帶來革命?租房、搭車、租車、美食、家政等都能創造財富

分享經濟帶來革命?租房、搭車、租車、美食、家政等都能創造財富

想要獲得這些服務非常簡單,只需要兩步。第一步,安裝這些應用;第二步,使用你的Facebook實名賬號認證你的身份。成為一名供應者,提供這些共享服務也非常簡單。《時代週刊》(Time)2015年2月刊登了一個有趣又有料的封面故事《分享經濟軼事》(Tales from the Sharing Economy),作者是專欄記者喬伊·史坦因(Joel Stein),文中敘述了他作為一個分享經濟的供應者經歷過的不同身份變化。他寫道:“除了租車公司老闆,我還是出租車駕駛員、餐館老闆和交易商。”文中還提到他之所以沒能提供狗舍和旅館服務,是因為受到了“親愛的妻子卡珊德拉”的反對。

如果這些行為——租房、搭車、租車、分享美食、借錢以及提供家政服務等都讓你覺得不新鮮,這並不奇怪,因為它們的確不是新事物。而它們新的地方在於它們不是“禮物經濟”(gift economy)時代的簡單交換,而是由錢來作為中介。史坦因所舉的分享經濟的例子都有一個共同標誌,就是“商業化”,這正好說到點上了,因為所有共享的東西——空間、汽車、食物、錢,還有時間——它們都不是免費提供的。你獲得服務就要付費,你提供服務就能收費。

下面我們來想一想,點對點的商業模式到底是不是創新。世界經濟在大公司主導下發展了幾年,以及經濟組織方式在人類歷史中是怎樣發展的?事實上,帶來規模化生產、規模化分配和現代協作方式的工業革命僅僅發生在200多年前。[4]經濟歷史學家艾爾弗雷德·錢德勒(Alfred Chandler)在回顧美國現代資本主義歷史的著述《看得見的手》(The Visible Hand)中生動描繪了那個時代美國經濟的狀況:

1790年,(美國)經濟主體仍然是普通商人。在這樣的經濟體中,家庭仍然是基本經濟單元,家庭式農場無處不在……少量家庭外的製造業僅有小商店裡的工匠……正如薩姆·沃納(Sam Warner)描寫的美國工業革命前的費城:“小鎮經濟的核心元素就是一個人經營的商鋪,大多數費城人自給自足,很少人有助手。”

快速瀏覽經濟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在工業革命之前,絕大多數的經濟行為都是發生在個體之間,植根於社群並且與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交織在一起。[5]讓商業交換順利進行需要的信任感,大部分來自複雜的社會關係。[6]我想大家都認同招待客人、分享食物、搭順風車或者向朋友借錢等不是現代人才有的行為。然而從事小規模的創業公司、貿易公司或者手工藝製造的個體經營者,從根本上說也不是現代的產物。事實上,在20世紀初,美國有近一半有薪勞動者是個體經營。[7]到1960年,該人數比例下降到了15%(詳見圖0.1)。[8]但在1900年前,自我就業者佔比很可能超過了50%。

圖 0.1 有薪勞動者(1900-1960年)

在20世紀前幾十年,就業情況就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一個重要原因是整體經濟從農業(當時農業主要由個體經營者組成)向其他謀生方式轉變。但同時,即使非農業行業內,個體經營者(非僱員)比例也從1900年的近30%下降到了1960年的10%,並在之後50年內,在大公司主導的美國經濟下基本保持不變。[9]

由此,我不僅僅認為工業時代只是人類歷史的短暫一瞬,而且認為分享經濟的交換方式、商業模式及僱用方式都是歷史的延續。今天,數字技術就要把我們帶回過去熟悉的相互分享、個體經營以及以社群為基礎的交換模式中。從分享經濟的基本屬性和協作方式上看,它都不是“全新”的。這個特點非常重要,因為與生造出來的新的消費或僱用模式相比,它是由人們熟知的事物發展而來,所以更容易得到廣泛接納,從而產生更大的影響。

這裡我們很自然要問一個問題:分享經濟到底有什麼創新?如果這些看起來是“創新”的行為都是過去早就有的,為什麼人們還會如此興奮?

首先,科技拓展了我們經濟行為的“社群”範圍,超越了家族、朋友圈,擴大到了由數字技術按照需求劃分的亞群體,使我們能參與到社會學家朱麗葉·斯格爾(Juliet Schor)所謂的“陌生人之間的分享”中。

[10]

其次,科技推動資本市場蓬勃發展,促進“分享”和創業行為急劇擴增,超出過去水平幾個數量級,商業資源從傳統大公司流向了數字時代的創業群體。正因為此,我有時也將本書的主題命名為“群體資本主義”(crowd-based capitalism)。

2010-2015年年間,投身新資本市場的創業公司就已經從投資方獲得了數量驚人的投資額。圖0.2展示了全球最活躍的應用平臺獲得風險融資的情況,圖中的好幾家公司都是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

圖 0.2 部分分享經濟平臺及其截至2015年的風險融資情況(單位:億美元)

但是隨之而來的巨大變革帶來的影響是遠遠超過這些風險投資活動的。分享經濟將迅速改變工作的意義,我們對市場的監管方式將根本改變,基於僱用方式的社會保障體系將受到巨大沖擊。我們融資、生產、分配、消費產品和服務的方式,以及城市基礎設施都將得到升級。經濟活動的新組織方式將使我們重新定義誰值得信任、為什麼信任他、什麼是機會,以及人與人之間會感到有多靠近。

近幾年,我對這些新發展非常著迷。但在2011年,當我注意到點對點市場的急速擴張時,我迷惑了。我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一直從事關於數字科技對經濟社會影響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第一家在網絡上實現點對點模式的公司是1995年創立、1998年上市的eBay公司,截至2015年,它仍然非常成功。但為什麼Airbnb及其他公司要等到2007年才出現呢?在這之前到底缺少了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