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籠罩下的經濟寒流

一邊是疫情的控制,一邊是經濟的代價。

這些天,人們開始面對一個新的窘境:真正的寒冬很可能不是疫情,而是疫情的經濟代價。

就在上個月(1月31日),西貝莜麵村的老闆賈國龍在接受專訪時提到,這次疫情將讓西貝兩萬員工待業,貸款發工資也只能撐三個月。

不只是西貝,由於全國採取廣泛的隔離措施,大部分行業復工日期逐步推遲,經濟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現實。

疫情籠罩下的經濟寒流

西貝老闆賈國龍的接受的專訪,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像西貝這樣的大企業也只能勉強撐三個月,那麼,廣大中小企業將面臨什麼?中國經濟又將面臨什麼呢?


01 經濟「凜冬將至」?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對中國經濟做出主要貢獻的,是大量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生產總值佔國內GDP的60%-70%,它們交稅的數額佔總稅收的50%以上,創造了80%的就業崗位。

疫情困局下,中小企業的命運決定了經濟的命運,也決定了我們普通人的命運。

這些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批發、零售和服務業,它們的特點是資金週轉快,手裡沒閒錢。它們不像國企那樣享有更多福利,即便沒有大災大難,在年底也是異常難熬。疫情期間,它們首當其衝地遭受沉重的損失,承受疫情的經濟代價。

2月初,清華大學金融教授朱武祥與北京大學管理學教授魏煒,聯合調研了995家中小企業。他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瞭解中小型企業會受到疫情多大的影響。

這一調研以問卷形式,囊括了收入下降幅度、可維持時間、成本支付壓力、自身對策、對政府訴求等8個問題,調查結論幾乎可以說是觸目驚心。

995家中小企業中,高科技企業佔18.51%,零售服務業佔17.1%,餐飲住宿娛樂業及文化旅遊業佔15.69%,還有加工業、物流等其他產業。可以說很全面,比重也基本可以反應中小企業的各自市場份額。

疫情籠罩下的經濟寒流

朱武祥、劉軍與魏煒的研究數據 圖片來源:中歐商業評論

這些企業中,大部分是員工人數不到50人的微型企業,還有員工人數50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

疫情籠罩下的經濟寒流

對員工人數的調查數據 圖片來源:中歐商業評論

營業收入大部分在5000萬以下。

疫情籠罩下的經濟寒流

營業收入調查數據 圖片來源:中歐商業評論

通過調查顯示,這些企業的現金維持時間非常短,大部分只能維持1個月之內;其餘部分則最多維持2-3個月;只有極少數能夠維持4個月以上。

從疫情爆發,進入春節假期開始算的話,目前已經過了1個月,不少中小企業已經倒閉或正面臨倒閉。

疫情籠罩下的經濟寒流

現金維持時間的調查數據 圖片來源:中歐商業評論

那些還能艱難度日的公司,其營業收入將下降20%以上,情況最好的也要下降10%左右。

下降10%到50%,這對一個大型國企來說確實不算什麼,但是對中小企業而言,卻是災難性的。朱武祥教授調研的另一組數字,能夠清晰地看到這種毀滅性打擊。

疫情籠罩下的經濟寒流

主要支出壓力調查數據 圖片來源:中歐商業評論

在「主要支出壓力」一欄,朱武祥教授發現,中小型企業的支出,最主要的部分在員工工資和五險一金,其次是租金和償還貸款。在支出的比重上,員工工資和五險一金佔62.78%,租金佔13.68%,償還貸款佔13.98%。

一個企業不能正常營業,但卻要正常發放工資,交付房租和購買設備,償還貸款。

相比之下,想要應對現金流的短缺問題,中小企業的對策卻有點捉襟見肘。調查顯示,中小企業的對策主要是貸款和對員工降薪。

疫情籠罩下的經濟寒流

中小企業應對現金流短缺的調查數據 圖片來源:中歐商業評論

但是,就像賈國龍所說,如果西貝這樣的大型連鎖餐飲集團,貸款也只能撐三個月的話,那麼,這個選擇也並不能帶來多大的療效;給員工降薪更是下策;另外,讓股東提供資金、歇業或是民間借貸,也不外乎抱薪救火。

所以,疫情的冬天還沒走,經濟的冬天就來了,靠企業自身的免疫力已經很難熬過去了。

那麼,究竟如何拯救中小企業面臨的「凜冬將至」呢?誰來救呢?


02 雪上加霜還是亡羊補牢?


從朱武祥的研究中,我們還能發現一組數字,那就是中小企業對政府和金融機構的訴求。

疫情籠罩下的經濟寒流

中小企業對政府和金融機構訴求的調查數據 圖片來源:中歐商業評論

問卷調查中,企業主要的訴求是政府對成本的補貼。成本主要包括:租金、薪資、社保和利息;其次是降低或減免稅費。

也就是說,政府還是可以通過調控的方式來解決一部分問題的。比如,由於疫情影響,企業不能復工但還要償還貸款。這個時候,政府就可以將貸款向後順延、推遲。

或者,一些中小企業要發放員工工資,在疫情期間的幾個月,政府可以提供低息貸款。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減稅,或者推遲收稅。這可能較為有效地救助大部分企業。

但是,問題還沒那麼簡單。對於「凜冬將至」的中小企業的境況來說,補救或許還不晚,但對於已經造成的經濟損失,則只能亡羊補牢了。

由於疫情的出現,封城、封省,已經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經濟損失,這些損失還會在未來的幾個月不斷髮酵。

春節前最初受影響嚴重的就是電影業,春節賀歲電影全面撤檔,疫情對2020年的國產電影造成毀滅性打擊。

根據2019年的數據,春節檔帶來的票房達到59.05億,佔年度的9.2%。今年的春節檔預計有望達到70億票房收入,而目前疫情造成的影響很可能繼續持續幾個月,預計電影票房收入損失至少將達到100億。

疫情籠罩下的經濟寒流

徐崢的賀歲電影《囧媽》因為春節大量撤檔而沒能在電影院放映,他將這部電影賣給字節跳動,引起電影界的爭議

票房的損失,只是整個電影業最顯而易見的損失,我們不難想象電影從業者的損失,以及連帶的衍生品、餐飲、服務的損失。

即便疫情得到控制以後,它對隔離期間的旅遊業、娛樂業、服務業、教育產業等等行業都會造成巨大打擊;已經持續升高的失業率,也可能雪上加霜。

拿第一產業服務業來說,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服務業從2012年到2018年,從2萬4千億增長到了4萬6千億,翻了一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

而在全國防範疫情的期間,本來最應紅火的兩個月,卻變得最為冷清,至少造成5000億以上的經濟損失。

春節期間,最賺錢的是旅遊業。國內旅遊業的支柱在於春節、暑期和國慶,而春節又是支柱中的支柱,其從業者至少造成三分之一以上的損失。

2019年春節,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4.15億,收入5139億。幾年來,旅遊業的增速一直是8%左右。算下來,今年旅遊業的損失也應在5000億左右。

沒人去電影院看電影,沒人去商場購物,那麼,商場和電影院附近的餐館也就沒人關顧。餐館集體關門,供應餐館的食品就會大幅度減少;食品減少,對於原材料的種植和養殖就會減少;溝通生產和銷售的運輸業就會造成影響。

同樣,旅遊業的損失一樣會波及到交通和服務上。這些產業的損失,最後會投射到農業、工業和虛擬產業上,造成整個經濟體的劇烈震盪。

最後的結果,會通過GDP得到直觀體現。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中國的GDP增長率從2010年開始持續下滑,從10.636下滑到6.567(2018年)。加上由於中美貿易摩擦等原因,經濟下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現在,疫情導致全國經濟冰凍,其時間長度還未可知,這將對GDP造成的重創也是可想而知。

疫情籠罩下的經濟寒流

中國GDP的增速趨勢圖 圖片來源:世界銀行

諮詢公司Plenum的陳龍認為,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的同比增速可能會從去年第四季度的6%下滑至2%,將成為幾十年來的最低點。

雖然在疫情結束後,中國經濟有望大幅回暖,但斷崖式的損失已經發生,其後果仍然難以估量。更加嚴肅的局面是,中國經濟的重創將影響全球經濟。

單單拿武漢來說,其經濟佔中國GDP的4.5%。武漢是中國製造業的核心,尤其是在汽車製造業上,本田、通用和日產在此都設有工廠。而當地的長飛光纖光纜,是全球最大的數據傳輸線纜製造商。

武漢的損失將蔓延至全球。

此外,全球所有藥物的活性成分80%來自於中國,90%的塑料花也來自中國,它們都將受到牽連。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製造業的損失幾乎可以說是全球製造業的損失。

由於疫情,近期生產蘋果手機的富士康股價下跌10%、澳門賭場歇業、香港股市下跌,就連迪士尼,也因為上海的閉園蒙受損失。

......

這樣的損失,目前仍一眼望不到頭。


03 恐慌的代價是什麼?


根據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醫生的預測,疫情在未來有三個走向,一個是理想狀態下的完全勝利,其關鍵點在於元宵節前疫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就目前的疫情發展態勢而言,完全勝利的情況已屬不可能。接下來的情況,則是膠著和失敗狀態之間的其中一個。當下較為理想的情況是膠著狀態,我們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抗擊疫情。如果沒有控制住,肺炎疫情就會像2009年的墨西哥豬流感,蔓延到其他國家。

到底是膠著,還是失敗,現在誰都沒法保證。

因為截止到現在,我們仍然沒有完全掌握疫情傳播的途徑、症狀、治療方法。從最初的接觸傳播、飛沫傳播,再到氣溶膠傳播,感染者從最初潛伏期14天,到現在已有潛伏20多天甚至更長的情況。

2月初,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胡國章教授在《柳葉刀》發文,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率將達到2.68,即每人平均傳播2.68人。

此後,《紐約時報》做了關於病毒致死率和傳播率的研究。從已知的數據來看,它的傳播遠遠超過非典,在30天內就超過了10000人確診。

在沒有任何干預下,如果有五個感染者在五個感染週期內,可將病毒傳播給大約368人。但其致死率,就國外的案例來看,一直不到千分之二。國內的致死率也只在2.1%左右。

疫情籠罩下的經濟寒流

《紐約時報》在2月初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率的分析,病毒的傳播力可能已經增強。


疫情籠罩下的經濟寒流

《紐約時報》對非典傳播率的分析。

僅從這兩方面來看,武漢肺炎大抵和一場嚴重的流感差不多。

疫情籠罩下的經濟寒流

《紐約時報》在2月初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率的分析,目前病毒的致死率和傳播力都可能已經增強。

此種情況下,封城這樣的大舉動對病毒傳播的控制效果,實際上有待確證。而封城所引起的經濟寒冬,很可能遠超病毒所帶來的破壞。

封城/隔離與經濟壓力之間的矛盾,將成為未來一年生死攸關的議題。

這個議題也進入了一個窘境:如果繼續隔離,不能復工,則經濟的損失會不可估量,大量公司將倒閉,中國經濟的支柱受到重創;而如果現在就復工,面對疾病超強的傳播力,很可能造成更大面積的感染,產生新的重災區。

能否實現精準的疫情控制,同時讓經濟從冰凍到復甦,這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回顧整個疫情,不難發現,對疾病的恐慌主導了整個社會,一邊是過激反應;一邊是採取一刀切的措施,造成更大的危機。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恐慌?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們不是第一次遇到重大的傳染病,如果能有更有效的醫療體系,我們是否就能更加從容應對?

如果能有更透明的信息傳播,疫情是否就能早發現,早預防?

如果有更多渠道的新聞,是否就能從亂象中撥雲見日呢?

如果有更多的政策優惠,中小企業自身的免疫力是否也會更強呢?

恐慌的代價我們正在承受,未來的一年還要繼續承受下去。

梳理疫情的經濟代價,也許不能直接解決疫情陰影下所暴露的經濟問題,但至少可以讓我們在以後的日子裡,能夠有所準備,儘可能做到免於恐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