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智能機器人發展到底如何?

當下,中國智能機器人發展到底如何?

智能機器人是一個在感知、思維、效應方面全面模擬人的機器系統。近年來,隨著AI、大數據、智能製造的發展與突破,使得機器人的使用體驗進一步提升,加之語音交互、人臉識別、自動定位導航等技術與機器人融合不斷深化,智能機器人種類更是越來越豐富,在不同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其次,它可以按照人的指令完成各種各樣相對簡單的工作 ,如偵察、配送、接待、送餐、娛樂、陪護、教育等,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不能或不願完成的事,不僅能自主工作, 而且能與人共同協作完成任務或在人的指導下完成任務。

例如疫情期間,京東物流智能配送機器人完成了在武漢的首單配送,成功將醫療與生活物資從京東物流武漢仁和站點運送至武漢第九醫院;蘇寧物流推出機器人協助配送計劃,快遞員配送至小區門口後,交由已經消毒的蘇寧無人配送機器人,它可以自行判斷路線、乘坐電梯、以及提醒消費者取貨,即可實現“無接觸式配送”。

哈奇智能推出應用於住宅社區無人配送的智能物流機器人hachi delight;優必選的5G機器人在深圳鶴洲檢查站充當高速檢查站義警,全天24小時提醒過往司機提前掃碼,對入深人員及車輛信息進行全覆蓋檢查登記。據悉,每臺機器人可以節省4名警力,同時減少人員近距接觸帶來的感染風險。

當然,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是層出不窮。

智能機器人,給抗疫披上一層科技保護衣

目前,隨著市場對智能機器人需求的日漸增多,應用場景在不斷拓展,應用模式也更具有創新性。如阿里達摩院藉助衛生部門提供的知識包,研發出的“智能疫情機器人”;新松與國內醫院合作,共同研發出應用於腫瘤治療的“消融醫療輔助機器人”;獵戶星空研發推出的“智能疫情防控機器人”;京東數科推出“疫情問診機器人”等。

其中,京東數科推出疫情問診機器人,藉助人工智能技術,機器人可學習與疫情相關的專業知識,對用戶提問進行基本的分析判斷,起到輔助醫療作用。獵戶星空研發推出的“智能疫情防控機器人”是由多攝像頭模組、激光導航雷達等組成,除了可回答就診者的基本問題、實現智能導診外,還能夠幫助醫生對病人進行遠程診療。

另外一些平臺型企業,如科大訊飛、雲知聲、思必馳等為機器人公司提供智能技術,使得智能語音迅速得以普及, 所以虛擬機器人同樣發揮重要作用。百度在疫情期間免費向全國疫情防控機構開放的智能外呼平臺,通過智能外呼機器人讓社區疫情防控效率提升。

而以上這些模式創新、技術創新也帶動了智能機器人產業多元化,使其走上發展快車道。由下圖(2013-2018年中國智能服務機器人銷售額及增長率及2019年預測)可看出,從2013年到2018年增長率達到了33.2%,尤其是2017年到2018年增長率增長接近16%,2018年銷售額為18.6億美元。預計2019年中國智能服務機器人市場將達到22億美元。

当下,中国智能机器人发展到底如何?

對此,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表示,“變革時代的機器人技術日新月異,網絡化、智能化和融合化趨勢日益顯著,帶動新舊動能轉換加速,促進數字經濟與智能製造協同發力,並不斷改變著人們的工作與生活。許多前沿核心技術突破湧動,新產品爆發性增長,產業欣欣向榮”。

攻堅時刻:智能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國產化趨勢逐漸顯現

與此同時也會發現,雖然近些年我國的智能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迅猛,人工智能、機器視覺等技術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但在核心零部件芯片、傳感器、減速器以及一些其它零部件,ABB、庫卡等國外廠商在核心零部件領域佔據先發優勢。國內企業新松、地平線、寒武紀等,在激光雷達傳感器、AI芯片等新興技術領域也正在尋求突破。

可即便這樣,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相比相對落後,還處在發展階段。

尤其在計算、視覺、語音、驅動等四個關鍵技術上,只有語音技術、視覺技術能跟國際領先技術不相上下,其它領域的差距比較明顯。技術上的差距,導致中國在核心部件上仍然依賴進口,從而促使中國機器人的價格居高不下,產品缺乏競爭力。技術與成本相互掣肘,已經成為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最大挑戰。

筆者認為,除了在技術、硬件上的缺陷外,還有人才儲備、社會基礎設施、缺乏產品統一標準的原因。首先,人才的儲備及質量決定了配送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決定它可以跑多遠,續航多久,生產質量高低,

其次,社會基礎設施的完善度,決定了配送機器人能否如其它交通工具一樣正常上路,能否擁有法律法規的制度保障。最後,缺乏統一標準,許多實力良莠不齊的企業蜂擁而入,這將對我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機器人產業化發展有待秩序化。

不過,《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年)》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機器人研發仍以突破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為首要目標,產學研用通力配合,初步實現控制器國產化。並將突破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作為科技發展重要戰略,中國廠商攻克了減速機、伺服控制、伺服電機等關鍵核心零部件領域部分難題。因此,核心零部件國產化趨勢逐漸顯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