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群體”的思考——《烏合之眾》

“群體”這個詞,對我自己而言,內心覺得這個詞帶有著恐怖了氣息。“群眾”,它只是意味著人多。“群體”意味著這是一群有共同意志的人,他們會一起去某一件事情。

回溯到幾個月前的事情,HK所發生的群體性事件,HK一個原本繁華的金融城市,卻被古惑仔式的人們摧毀得體無完膚。

關於“群體”的思考——《烏合之眾》


從《烏合之眾》這一本書當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群體的特點,以及他們如何被控制,值得後續反思如何被反控制。

書中寫到:“構成這個群體的個人不管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還是不同,他們變成了群體這一個事實,便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集體心理,這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的感情、思想和行為頗為不同。”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一個群體是可以將一個好人變成一個壞人,也可以將一個壞人變成一個好人。要看這個群體的集體心理是什麼。如果這個群體的集體心理是“追求自由、追求民主”等本身難以界定的行為,就極易被人誤導和利用,把群體裡的好人變成了壞人。如果這個群體的集體心理是“每天做一件幫助他人的事情”,這個群體所帶來的能力將有可能從正面推動社會的進步。

群體的特點,作者做了一番總結: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傳染作用而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觀念轉化為行動的傾向。

想到了中國歷史的農民起義,不知是否貼切。農民起義皆因當前朝代統治落後腐朽,農民們跟隨著農民領袖,有著一致的目標:推翻今朝統治,相互在精神上得到一種融合支持。就像是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提問問題,其實很多人都是想回答但是想想說算了,大家都不舉手,我也不舉手。如果當很多人舉手的時候,那就好像得到某種力量,大家都爭著舉手。

這大概我覺得也是屬於內心在徵求認同感當中。認同感跟促使了群體的糅合,使得把本來不該有的、本來不會發生的事情,變得發生。

那群體如何被控制?彷彿一個平時和藹可親的鄰居,怎麼就變成了暴徒?那作者回歸到了群體的三個層面:觀念、推理與想象力。

給群體提供的無論是什麼觀念,只有當它們具有絕對的、毫不妥協和簡單明瞭的形式時,就能夠產生有效的影響。法西斯極端的愛國主義思想,煽動民眾不客觀的愛國情懷,挑起恐怖主義戰爭。德意日三個國家很簡單,就是宣佈要某某時期的繁榮,一個統治西方,一個統治東方。國內民眾對於這些簡單的觀念毫無抵抗性,變成了支持者。

群體在理性上,會變得欠缺。群體會把彼此不同,表面相似的事物攪在一起,立刻把具體的事物普遍化。比如“修改法律就是改變民眾意志”“中國發生了什麼事情,外國仇視中國的人群就會宣稱中國沒有人權”。他們缺乏對事情的客觀認知與評價。

群體的想象力是第三個被控制的因素。就像是當下的消費,古馳和LV就是高端人群,就是上流階層,而最近消費打出的輕奢概念尤為火爆。其實就是不斷渲染消費者去想象場景,你用了這個化妝品,或者買了這一雙鞋,就是跟某明星差不多的生活水準啦等等。其實細想謬誤很多,但是很多人都是避不開這個消費陷阱,所以才會導致後續各種貸款、各種還債。

當然,人既有不理性,當然也有理性的一面。如果我們將自己變成了理性的群體,那這個世界將會變得不同。

怎麼樣變得理性,我覺得第一點就是懷疑。我默認這件事情是錯的,然後自己去找到其他的真相,可以避免自己的思路被人帶偏。這也就是經常講的獨立思考能力,你有沒有獨立思考能力,能不能去分辨世間的真偽。比如,經常聽到中年人大談政治軍事,都是美國搞陰謀,想害中國。那其實這種觀點我一直抱懷疑的態度,因為當代媒體會不斷從隻言片語當中來打扮觀念,對於每一件事情的發生,可以從正反看待,不用急於下那些感情層面的論斷。

第二點,我個人認為是對流行的東西抱有理性的態度。對男生來說,當下這一雙鞋可能是很流行的,省吃儉用,花唄白條,全部用上買了這雙鞋,但是這雙鞋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不會創造任何價值的,除了面子價值。這雙鞋不會錢生錢,除非你在從事炒鞋買賣。流行的東西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最適合每一個人,不要讓流行的東西去填補你內心或者頭腦的空虛,它可能是陷阱。

第三點,是避開寬泛的概念。寬泛的概念讓人聽了很舒服,但是很難說得清楚是什麼東西的,我們也就很難輔之以具體的行動去實踐,實踐的動作極大可能會是錯的。不要民主、自由,要具體的詞彙。

“烏合之眾”這個名詞是貶義詞,有生之年,希望它能變成褒義詞。


關於“群體”的思考——《烏合之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