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這個祁山具體在今天什麼位置?有哪些淵源?

王者審判王者不可阻擋


諸葛亮一生伐魏,以漢中為根據地,意圖進攻關中平原,故主要行走的是高中至關中的蜀道。歷史上大致有祁山道(又稱隴西道)、陳倉道(又稱散關道、嘉陵道、故道)、褒斜道(特定時期簡稱棧道)、儻駱道、子午道等,那麼祁山道到底在哪裡?為什麼這麼選擇道路呢?

1.古時道路交通選擇的原則。

古時生產力低下,對山區道路的選擇原則基本是沿河行走,如遇大山需翻越,則先找一條河流,逆流而上,走到源頭,翻越分水嶺,再找一條河,順流而下。這樣做的原因有二:一是河谷天然是山區最低最平坦處,走路省勁;二是人畜長距離行走,水源是最重要的保證。

2.歷史上蜀道位置對此原則的佐證。

歷史上蜀道選擇基本可佐證此說法。如褒斜道之褒水、斜谷;儻駱道之儻河、駱谷;嘉陵道(故道)之清姜河、嘉陵江。而諸葛亮選擇的祁山道,應該也是基於該因素。這條路是從漢中出發,基本沿西漢水朔江而上,到源頭齊壽山附近翻越分水嶺(此處有幾條分岔路,如木門道、鐵堂峽道等),再進入黃河流域的渭河支流藉河,進而到達天水,然後順渭河而下,至關中平原。

在此需要說明,西漢水原和漢江為同一水系,在漢初(公元前186年)武都大地震時,略陽附近的山體崩塌,壅塞河道,西漢水與漢江被隔斷,不再向東流入漢中盆地,而是向南流入嘉陵江,至重慶入長江,史稱嘉陵奪漢。但嘉陵奪漢並非一揮而就,而是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先形成了堰塞湖天池大澤,再慢慢湖水向南湧出,不斷沖刷河道,直至大澤消逝。諸葛亮時期,大澤應該部分還在,所以略陽以上,西漢水河谷無論行軍還是漕運,潛力很大,這也是諸葛亮選擇祁山道的原因,亮稱之為坦途。這也是天水的地名由來:因漢水常與銀河相對應,史稱天漢(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故源頭稱天水。

3.老舊鐵路線路對古道的佐證。

巧合的是,建國初期修建的鐵路線路,和古代驛道基本也重合。這是因為初期的鐵路,蒸汽機車牽引力有限,要求坡度極緩,所以老鐵路選線和古驛道重合的較多,翻越山區時也是先找一條河谷沿河而上,到分水嶺時越嶺選線(這是鐵路修建的最具難度的設計工作),然後再順流而下。如建國後首條入蜀鐵路寶成線,即基本沿著嘉陵道選線:線路先沿著渭河支流清姜河朔流而上,翻越秦嶺分水嶺段則是著名的觀音山展線(三層鐵路),越嶺後又順嘉陵江而下。而這條鐵路建設之初,則是擬從天水翻越秦嶺的。當時選擇了秦嶺山脈的最緩處,天水市秦州區秦嶺鄉,這裡基本也就是西漢水的源頭,即祁山道,和諸葛亮的選擇也是重合的。後因蘇聯專家建議,加之考慮到寶天段線路運力瓶頸限制,將鐵路由祁山道移位為嘉陵道,天成路也就成了寶成線。

故祁山,就在甘肅禮縣祁山堡,這裡有個突兀的小山包,和對面的觀陣堡扼守西漢水及其河谷,是西漢水流域的一道門戶。為此,也把這條道路稱為祁山道,類似於嘉陵道因為散關也稱之為散關道。現今十天高速基本沿此路而建,諸葛先生用一生去行走的路,現在開車只需要三個半小時。




非想非非想處天


諸葛亮六出祁山,結果屢戰屢敗,最後吐了一口鮮血,大喊一聲“此乃天意啊!”,然後就一命嗚呼了。

祁山到底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何老是與祁山較勁呢?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起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鹽官鎮。它不是什麼名山大川,也不是什麼風景名勝區,它只是一條小小的山脈,長度不過25千米左右,高度不過200多米,比之珠穆朗瑪峰,可以說就是毛毛雨啦。

對於蜀漢來說,曹魏在東北,祁山在西北,諸葛亮為何捨近求遠,繞道西北打曹魏呢?

諸葛亮不是路痴,他之所以選擇繞道西北,主要是想以西北為根據地,進而一步步向東蠶食曹魏。


西北屬羌漢雜居之地,離洛陽較遠,曹魏統治勢力較弱,比較好打。且當年馬超盤踞此地多年,群眾基礎深厚,現在馬超雖然死了,但弟弟馬岱仍在,可以繼續“傳承衣缽”。

還有重要的一點,蜀軍多是步兵,騎兵很少,而西北駿馬多,恰好可以組建騎兵與曹魏抗衡。

第一次出祁山是最接近勝利的一次。當時,諸葛亮令趙雲擺出疑兵,偽裝從斜谷攻打郿城,吸引了大部分曹魏的兵力,他自己則率領主力向祁山挺近,等曹魏反應過來,蜀軍已攻取了隴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還順帶收了猛將姜維,形勢對於蜀軍十分有利。


然而曹魏很快反應過來了,急忙派大將張郃率軍馳援,雙方在街亭展開殊死搏鬥,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哪會是老將張郃的對手,很快蜀軍全被包了餃子,損失慘重。

諸葛亮不得不退回漢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很快就回到了曹魏的手中。


一半秋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要弄清楚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具體情況,我們就先要知道諸葛亮要進攻長安只能走那些道路,這些道路有什麼特點。

進攻長安的五個路線

通往長安的道路一共有五條,從西往東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駱穀道、子午穀道。

我們先說一下第一條,祁山道,這是諸葛亮的最愛,地勢平坦,方便運輸、排兵佈陣,缺點就是繞遠路。

第二條陳倉道,也是大路,易於用兵,但兩側都是樹林,容易遭埋伏。劉邦當年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這條道。

第三條是褒斜道,道路崎嶇,這一點李白已經證明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第四條駱穀道,是所有路線當中通往長安最近的路線,但也是險峻的路線。曹爽曾經從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敗。

第五條子午穀道,是最為險峻,也是最冷門的路線,楊貴妃愛吃的荔枝就是從這裡送到長安的。

祁山大道的具體情況

祁山大道因為地勢平坦,方便進軍,因此是諸葛亮最愛走的一條道路,但實際上說諸葛亮六出祁山,是指諸葛亮與魏國的六次交戰,五次是進攻,一次為防守,但也不是每一次諸葛亮進攻魏國都走了祁山大道,具體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的時候走了祁山。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祁山堡是祁山大道通往隴右、長安的必經之路,也是在這條路上的一個天然堡壘,易守難攻。

雖然說諸葛亮六次與魏國交戰,五次是進攻性的北伐,不是每一次都走的祁山,但是為了方便,就有了六出祁山的說法。


老威觀史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部、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東至滷城,綿延約50華里。祁山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諸葛亮北伐魏國,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蜀漢政權佔有漢中之地:從漢中北上可達關中,從漢中向西北方向前進,可達隴西,從隴西沿渭河東進,可達關中。諸葛亮北伐魏國,選擇的路線就是從漢中西北上天水,再順渭河入關中。只不過諸葛亮從來也沒有打進過關中,就被魏軍擋在了隴西河谷中。

從成都到漢中,要翻越大巴山;從漢中到長安,則要翻越秦嶺。大巴山與秦嶺這兩道天險,讓蜀軍不得不繞道而行,畢竟從漢中到天水要翻的山比翻越秦嶺要容易得多,且遠離魏軍的控制區。到了天水後,順渭河而下就容易得多了,一旦攻破大散關(寶雞),蜀軍就可以馳騁在關中平原了,擊敗魏軍的勝算就大得多。從漢中到天水,祁山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可以說祁山是蜀漢政權的最西北端了,天水郡則在蜀魏之間搖擺。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最遠打到大散關,兵衛陳倉,差一點就進行關中平原了。

祁山位於禮縣縣城東邊的閶江之畔,海拔237米,是縣城周邊諸山的最高峰。閶江河水從西面繞其而過,宛若一條銀色的玉帶,在其下游數里原有崖石對峙,流急灘險,曰"閶門"。祁山體勢雄偉挺拔,在縣城周圍的群山之中,更顯其高大之勢,祁者,大也,故將此山命名為祁山。還有一種說法,祁山的本意是”飄舒若旗“,站在閶江路上遠眺祁山,只見南面的主峰高聳,猶如旗首,山勢逶迤北去,起伏的山峰,就像一面在微風中飄動的旌旗。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禮縣距天水市有93.5公里,古代大軍日行百里,兩日就可以從祁山趕到天水市;然後沿渭水而東進,行340公里可到西安,沿河而行對於古代行軍是十分重要的。如今禮縣建有祁山堡,以紀念諸葛亮北伐中原,恢復漢室江山的決心與毅力;祁山堡成為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遊客慕名而來甚多。


大秦鐵鷹劍士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的東部,是西漢水北岸的一片山脈;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綿延50華里左右。

祁山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為祁山道和諸葛亮北伐。

祁山道,從甘肅天水出發,翻越祁山,經禮縣、西和縣、成縣、徽縣,到達漢中市略陽縣。這條古道全長300多里,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而祁山道上的隴縣還是秦國的龍興之地,秦國早期的西垂都城和陵園都在這裡。之所以這條古道開發的這麼早,就是因為道路平坦,雖然遠卻能以最省力的方式穿越秦嶺大山。

諸葛亮北伐,就要反著走,從漢中略陽出發,經西和進入禮縣,然後立即撞上祁山,於是出祁山、入隴右。

01.諸葛亮出祁山北伐的史料依據

諸葛亮並非六出祁山,也沒有六次北伐,比較明確的記載是五次:

第一次是公元228年春,這一次是出的祁山,差點兒就把隴右給幹下來了,結果馬謖失街亭,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北伐功敗垂成。

第二次是公元228年冬,這一次走的是陳倉道,規模也小,主要是配合東吳北伐。

第三次是公元229年,這一次的方向是奔著祁山的,但主要戰場目的是武都、陰平,沒到祁山。

第四次是公元231年,蜀漢大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直接帶著兵殺了過來,蜀漢方面受制於糧草部族,於是撤軍。但諸葛亮來了個回馬槍,直接乾死了曹魏大將張郃。

第五次是公元234年,這次規模比較大,但走的不是祁山而是出褒斜道,指向五丈原。這次北伐組織充分、糧草也有,規模也可以,但是司馬懿這個老賊就是一個拖字訣,直接耗死了諸葛丞相,蜀漢只能退軍。

所以,諸葛亮北伐,主要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的祁山。但是,這兩次的規模比較大。特別是第一次,就是奔著撕下曹魏的隴右之地去的。第四次本來也可以打成大戰,但是後勤除了問題,所以大戰沒打起來。

02.諸葛亮為什麼要屢出祁山

因為蜀漢的戰略目的不是關中而是隴右。所以,由漢中到關中,祁山確實是繞遠了;但是由漢中到隴右,祁山不僅不繞遠,而且直接奔著隴右去的。

所以,戰略目標決定了諸葛亮的北伐路線。

至於第二次出陳倉和第三次的武都、陰平,都是小規模的戰事。一次是為了響應孫權,一次是為了掃清障礙。戰略目標既不是關中也不是隴右,所以也就沒必要在意路線了。

第五次北伐,有一個重要的外因就是東吳舉十萬大軍北伐,蜀吳都發動了大戰事,而且諸葛亮已經準備了三年,所以就挑了最近的褒斜道,試圖一舉定關中。

但是,幾次北伐能夠證明一個道理,就是蜀漢沒有能力一口吞下關中。不用曹魏舉國支援,就看關中和四川兩個地區的實力,就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所以,諸葛亮出祁山、攻隴右是正確的方略。

但是,第一次因為街亭、第二次因為糧草,所以隴右這個地方就一直沒有被拿下來。而祁山,也就成了諸葛丞相心中的痛。

至於祁山道是不是平坦、是不是好走、是不是利於出兵,都是次要問題。因為秦嶺大山下的五條蜀道,就沒有好走的。第五次北伐,也是大規模出兵,就沒有走祁山道。這就足以說明平坦和好走,不是諸葛亮的考慮的問題。

與其說祁山道好走,還不如說曹魏在隴右地區的力量薄弱。因為從關中到隴右也得翻山越嶺,北段是六盤山、南段是隴山。但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這個戰略性的偷襲打草驚蛇了,所以再瞄著隴右就已經無法實現偷襲的效果。

03.諸葛亮有沒有可能借助祁山實現逆風翻盤

夷陵之戰後,蜀漢徹底失了荊州,所以完全被壓制在秦嶺大山以南的巴蜀之地。這時候,真得就如諸葛亮所說“辭呈危急存亡之秋”。蜀漢在戰略上已經處在了危險的邊緣。原因就是以一州敵八州,只能坐而待亡。

所以,蜀漢就得玩逆風翻盤。

但是,曹魏就是死活不給機會。

曹魏的戰略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就憑藉秦嶺大山跟你耗、耗死你為止。因為坐擁天下六州的曹魏,是能夠以長策取勝的。滅蜀漢只是時間問題,只要有決心、只要有需要,啥時候都可以。

另外,就是東吳這個豬隊友真得不給力,折騰了那麼多年,硬是連淮河邊都到不了。哪怕東吳能彪悍一點,直接幹到淮河,威脅一下洛陽或許昌,也能讓曹魏手忙腳亂一番。

特別是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曹魏直接從荊州抽調猛將張郃和精兵五萬,皇帝曹叡根本就不搭理孫權,直接御駕親征到了關中。

所以,諸葛亮是在以蜀漢敵整個曹魏。馬謖丟不丟街亭,可能也跟大局沒啥關係了。因為蜀漢就是玩逆風翻盤,所以只要曹魏不給你機會,諸葛亮就是天大的本事也翻不了盤。


減水書生


都別搶,我來答。

這個在《三國演義》中鼎鼎有名的祁山位於甘肅省禮縣境內,是一座綿延25公里左右的狹長山脈,如下圖所示:

諸葛亮之所以會選擇從祁山出兵,就是打算先佔據隴西地區,進而染指關中平原,只要他在隴西地區站穩了腳跟,那麼可以說他就能夠長驅直入關中平原。

祁山原本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脈,但是因為諸葛亮的緣故而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自己的身影,從建興五年開始,諸葛亮上了一道鼎鼎有名的《出師表》,接著展開了六次北伐曹魏的戰爭。

所謂的“六出祁山”實際上諸葛亮只有兩次從祁山出兵,分別是第一次和第五次,而其他幾次都主要是靠近祁山地區。

在祁山有祁山堡和武侯祠兩處景點,這個祁山堡是諸葛亮在北伐期間修建的城堡,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武侯祠,這個武侯祠和成都武侯祠不一樣。

是依據當初諸葛亮在此駐軍點將而修建的一座祠堂,在這個祠堂周邊還存有點將臺、藏兵灣、九寨、上馬石、小祁山、滷城鹽井、西縣、木門道、鐵籠山等等這些古戰場遺址。

說起這個武侯祠還挺多,足足有8個之多,分別是陝西勉縣武侯祠、南陽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慶奉節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甘肅禮縣祁山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和海南武侯祠。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都武侯祠,畢竟諸葛亮本人就葬在那裡,而且這個祠堂又是和劉備一起接受供奉,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最重要的還是成都在當時畢竟是作為蜀國的國都。

那裡保留了關於三國時代的遺址,所以這個成都武侯祠又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每年要接納上百萬的遊客前去參觀。

相比之下,祁山的武侯祠就要顯得冷清一些,主要還是甘肅當地人去參觀,像舉辦描繪的時候當地人也會前去遊玩。《三國演義》影視版播出後,祁山武侯祠也在全國火了一把,畢竟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古戰場。

光憑這一點還是吸引了不少人前去遊玩,不過諸葛亮雖然成全了祁山,但是祁山並沒有成全諸葛亮,這個六次北伐曹魏的軍事家除了第一次取得較大的成果外,其餘幾次北伐都無功而返。

所以當祁山地區感受一下諸葛亮的遺憾也是可以的,順便自己也可以在胸中推演一番七出祁山的戲碼。


圍爐談史


你好,根據你的提問做出以下回答:

1.諸葛亮六出祁山,這個祁山具體在今天什麼位置?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

2.諸葛亮六出祁山有哪些淵源?

諸葛亮北伐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史書記載諸葛亮從祁山出兵伐魏僅有兩次,而“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於小說《三國演義》,由於《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漸漸成為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

諸葛亮從祁山出兵,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重要戰略方針。但是值得一說的是,諸葛亮南征後,即南中平定戰後,蜀魏先後大規模作戰七次。其中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並未交戰。第五次只出偏師,諸葛亮未出漢中親至。因此,實際上應該按照清人俞樾在《小浮梅閒話》中的說法,諸葛亮是五次北伐。

在這五次北伐中,從祁山用兵的只有兩次。

第一次北伐就是從祁山用兵,這是在諸葛亮恢復孫劉聯盟後,公元228年發生的。這次戰爭構思非常巧妙,一方面事先揚言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於斜谷,吸引曹真重兵;另一方面自己則率大軍攻祁山。開始很順利,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還收服了姜維。但是張郃寶刀不老,大破馬謖於街亭,演義中的失街亭、空城計皆出於此。

第四次北伐也是從祁山用兵,建興九年,諸葛亮進攻祁山,司馬懿拒守。他知道蜀兵長途而來,糧草不多,便死活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手段誘使司馬懿進攻,但都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其實司馬懿比他謹慎得多。諸葛亮退到哪裡,他就跟著進到哪裡安營紮寨,就是不主動進攻。後來劉禪聽信讒言,召諸葛亮回成都,諸葛亮歸途之時斬殺名將張郃,“木牛流馬”的故事也是發生此時。


總的來說,祁山的歷史淵源,主要體現在諸葛亮2次從祁山用兵! (如有其他淵源歡迎大家來探討)


閒來賞史


諸葛亮六出祁山,只是為了得到它。此物若得,蜀漢就有了與曹魏一爭天下的資本,就有了翻盤的優勢,這就是涼州戰馬

漢代戰馬皆出幽涼。

當時漢朝有三種馬匹,一種是烏恆馬,產地在幽州、幷州一帶。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就是採用的這種馬。一種是匈奴馬,漢武帝時,由西域引進該馬種,普遍產地在涼州一帶,所謂“西涼鐵騎”,用的就是這種馬。還有一種是川滇馬,在荊州、益州巴郡等地都有分佈。身材矮小,不適合作為戰馬使用,但吃苦耐勞,很適合作為後勤的馱馬使用。

令兵器時代,兵種相剋十分明顯,曹操就以騎兵蕩平中原,號稱虎豹騎天下無敵。

居於蜀川的諸葛亮,除了地利之外,沒有任何優勢。荊州已失,為了能實現《隆中對》的諾言,諸葛亮唯一的機會,就是打通蜀川和涼州的通道,打破曹操對戰馬的壟斷,大量採購或飼養戰馬,實現騎兵建制,以待衝破長安,蕩平中原。

而祁山作為漢中與涼州之間的一道屏障,諸葛亮必然要先攻打祁山。

打通祁山的另一個作用,是取隴右糧倉,減輕遠途運糧的無奈。

古代行軍打仗,糧草是重中之重,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在當時運輸條件有限的情況下,10萬人的部隊出征,大約需要2-3倍的民夫來運糧,途中人吃馬嚼,蟲吃鼠咬等損耗,對綜合國力弱於魏國的蜀國來說,是不小的負擔。

自秦國起,隴西(隴右)就是各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統治西北邊防的前沿地帶,《資治通鑑》記載,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隴右之繁華可見一斑。繁華就意味著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因此,隴右作為蜀漢東進的天然糧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涼州除了戰馬,還是兵源產地。

上一條裡說了,蜀漢是三個國家中人口基數最少的國家,沒有人怎麼打仗呢?涼州有人。馬超曾經以10萬羌兵鐵騎打得曹操割須棄袍。羌兵,就是生活在涼州的少數民族。這裡民風彪悍,好勇善鬥,各個善於騎術。馬超就是羌人,且馬氏父子在涼州經營多年,馬超又曾被羌人封為“天將軍”,憑藉這層關係,諸葛亮一旦打通祁山,在當地募兵就不成問題。這可比自己重新訓練騎兵要方便快捷的多。

綜上所述,諸葛亮屢出祁山就不足為奇了。

具體位置: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東至滷城。

隴右位於甘肅隴山以西,黃河以東這一片區域。飛將軍李廣就是隴右成紀人。


始終先生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

祁山和諸葛亮北伐相關的資料:

一、諸葛亮“六出祁山”對“北定中原”的有利因素。有利因素諸多,擇其重要以論: 1、自然因素。隴右東與秦川相接,依絲路古道(即關隴大道)、渭河一線相通。素稱秦隴一線唇齒相連,天水南可自陰平古道,江漢之線,雙道直通川蜀江漢。漢中、隴右是當時蜀漢北鐃曹魏的雙大門。漢中已有,再取隴右,則蜀漢進攻查雙管齊則,形成鉗形之勢。若是防守,可雙門緊閉,拒曹兵於門外,萬無一失。曹魏也難以實現得隴望蜀之美夢。西連河湟,北通大漠,可與廣闊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連成一片。尤其絲綢之路開通後,這裡是關中通往西域的第一站咽喉重地。翻隴山入秦川要比翻秦嶺陰容易得多。從地形上分析,這裡處在六盤山地、隴中黃谷相連。渭河谷地橫貫其間,嘉陵江、西漢水谷地平緩由隴入蜀。東有隴山屏障,西有河湟天險,南可退走川岷江漢,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回旋餘地,是屯兵作戰的天然重地。


2、經濟因素。天水市現總面積14267m2,耕地593.3萬畝,人口2720000。渭河干支平均年徑流量12.84億m3,嘉陵江干支平均年徑流量5.47億m3。地下水資源達1.6億m3。含水層厚達4-15m。年降水達156億m3。故以“天河注水”盛名於世。年均氣溫10.5℃。7月最熱,最高溫38.2℃,1月最冷。最低溫-19℃。春季冷暖多變幻,常有倒春寒;夏熱無酷暑,雨熱同季,降水集中;秋季降溫速,秋溫低於春溫,陰雨天氣多;冬冷無嚴寒,氣候乾燥,雨量充足,水資源豐富,在三國時期,人中尚少,糧產量豐盈,是提供屯兵軍糧的糧庫。故有諸葛亮“隴上劉麥”的佳話。同時山原廣闊,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27.42%,林地面積874.41萬畝,是黃土高原上的綠洲,被譽為“隴南林海”,“林泉之冠”。三國前,這裡水草繁茂,是天然牧場。公元前九世紀秦祖嬴非子在這裡為周孝王放牧繁息戰馬,為周孝王中興,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天水是繁息戰馬的豐盈寶地,自然是諸葛亮伐魏前線所需戰馬的良種場。加上絲綢之路開通長寧驛、弓門砦 、降隴城、秦亭、街亭、略陽、成紀、顯親、清水、綿竹、上邽 、新陽、冀城、洛門等隴右古鎮上,西域商賈往來貿易,使市場經濟繁榮。這都是諸葛亮伐魏的有利因素。


3、文化因素。天水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詳地。傳說人類文明始祖三皇之首伏羲氏出生在這裡,故稱“羲皇故里”。《易繫辭傳》雲:“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烏魯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史記•補三皇本紀》雲:“太吳庖犧氏,鳳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日畢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氏於成紀(今天水一帶)。”據考察,天水渭河及其支流兩岸現有史前文化時期原始先民聚落址達500餘處,同時出土萬件遺物,有些與伏羲氏族文化的內涵有相似之處,尤其是秦安大地灣、天水師趙村、西山坪,武山付家門等遺址的發掘得到證明,其人頭蛇身飾文的彩陶器皿和伏羲氏族圖騰崇拜完全一致,說明天水乃至隴右一帶在史前文化時期有一支以蛇為圖騰崇拜的氏族、部落、部落聯盟。伏羲氏功蓋千秋,伏羲氏族文化是中華古老文化的源頭。伏羲氏族興起於隴右,後隨遷徙,翻隴山,進關中,徒陳侖。再沿渭水東進,定督陳州(今宛立)。為華夏民族的文明起到肇啟作用。伏羲氏族未入中原者,父系氏族社會就以炎帝族為號。炎帝族姜姓,黃帝族姬姓。《國語》雲:“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姬”從“女”,說明以母系為血統。“羲”、“姜”、“羌”從“羊”,說明均為牧羊族。《帝王世紀》雲:“昔少典娶有嬌氏,名曰女登,威神龍於華陽之常羊,生神龍烈山石室”。《大荒西徑》雲:“有氏人之國,炎帝之孫名靈恝,靈恝生氏人。”說明氏人也是羌人分支。那麼隴右氏、羌亦是伏羲氏、神龍氏、軒轅氏之後裔。從上看三皇皆發端於西部,後因遷徙、爭戰進入中原,是中華遠古文化的基石,荊襄名士之首、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豈能對此無睹。


純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對大家有幫助, 歡迎大家點贊、轉發分享和關注博而化易來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評一轉都是對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謝夥伴們的支持!


博而化易


祁山你可以理解為一座山,名字叫“祁山”,也可以理解為一條道,名字叫“祁山道”,還可以理解為一個地名,名字叫“祁山”。

祁山在今天的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的東部,西漢水的北側,祁山在三國時期分屬隴西郡的西縣和武都郡的武都縣兩地。



“祁山”這座山位於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東部的閶江邊,祁山平均海拔237米,為禮縣附近所有山中的最高峰,祁山中部的峰頂,在三國時期曾建造有城堡,名字叫“祁山堡”,當年曹魏軍隊就是駐紮在此處抵抗諸葛亮北伐的重要據點。

“祁山道”是一條路,是一條由漢中通往隴西諸郡的大路,祁山道的南端就是今天陝西省的勉縣,途徑陝西略陽縣、略陽縣白水江鎮、甘肅省隴南市成縣、成縣紙坊鎮、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禮縣祁山鎮、甘肅省天水市,到達隴西郡,也就是今天甘肅省天水市。



而通俗意義上的“祁山”是指位於祁山道上的禮縣祁山鎮,之前叫祁山鄉,現在已經改名為祁山鎮。

關於祁山的淵源大多來自諸葛亮北伐曹魏期間,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顯示出諸葛亮的北伐都是從祁山出發的,這裡的祁山實際上是指“祁山道”,也就是上文中說到的從陝西勉縣到甘肅天水的一條路,因此在後世將“六出祁山”比喻為諸葛亮的北伐。



事實上,從漢中進入關中一共有五條道,自西向東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穀道,祁山道只是諸葛亮北伐五條道路中的一條。

但是在正史上,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其中只有兩次是從祁山進攻的。諸葛亮在歷史上的五次北伐分別是:



第一次北伐---出祁山:諸葛亮在平定南中,並與東吳再次結盟後,公元228年春天,開始從祁山第一次北伐,令趙雲為疑兵出斜谷攻郿縣,諸葛亮親率大軍出祁山,並讓馬謖率軍駐守街亭,阻擋曹魏援軍到來,親率蜀軍主力攻打隴西五郡。

結果因為馬謖擅自上山,不聽諸葛亮預先安排 ,也不聽王平的勸告,導致蜀軍失街亭,諸葛亮擔心後路被曹魏截斷,於是果斷退後,從而影響整個第一次北伐,導致諸葛亮無功而返。



第二次北伐---出陳倉:公元228年冬天,東吳在石亭之戰大敗曹魏軍隊,曹魏將關中兵力調往西線,諸葛亮趁機出陳倉,包圍陳倉,魏將郝昭因為早有準備,諸葛亮攻城二十多天未破,又聽說曹魏援軍將至,於是退兵。魏將王雙追擊,被諸葛亮所殺。

第三次北伐---攻武都、陰平二郡:公元229年春天,諸葛亮派陳式攻打曹魏的武都郡和陰平郡,魏將郭淮領兵準備來救,諸葛亮親率大軍前來,魏軍於是退去,陳式順利佔領武都、陰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出祁山:公元231年春天,諸葛亮再次出祁山,這次諸葛亮大膽出擊,進佔上邽搶收了魏軍的麥子,接著與司馬懿大軍對峙,諸葛亮採用自斷後路、誘敵深入的方式引誘司馬懿決戰,最終在滷城之戰中大破司馬懿,斬首魏軍低級軍官三千多人,獲得玄鎧五千張,角弩三千一百張。

這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第一次交鋒,以諸葛亮大勝司馬懿結束,並且此戰還斬殺了五子良將唯一的張郃,而司馬懿之後更是當縮頭烏龜一樣不敢再戰。



第五次北伐---出褒斜道:公元234年春天,諸葛亮經過三年的準備,從褒斜道進攻郿縣,與司馬懿對峙於五丈原,同時諸葛亮還聯絡了孫權共同攻擊合肥,但是不久孫權在合肥失利退回,而諸葛亮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達半年之久,終於因為身體原因而病逝,從此再無諸葛北伐。

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真正從祁山出發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但是由於三國演義及諸葛亮本人巨大的影響力,“出祁山”已經成為北伐的代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