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小屋”、消毒车胎……专家提醒,过度消毒小心危险

​伴随着疫情持续,一些消毒举措不断“升级加码”。这样看似“贴心”的消毒是否行之有效?我们该如何科学消毒,防患于未然?

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大家关心的生活环境消毒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提醒,“消毒不宜过度,还是要按照规范来做,并且要注意潜在风险。”


“消毒小屋”、消毒车胎……专家提醒,过度消毒小心危险

网上流传图片


“消毒小屋”是否可行?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付新冠病毒,认清“敌人”刻不容缓。

“根据对SARS 和 MERS 等冠状病毒的理化特性研究可以得知,新冠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分钟、乙醚、75%乙醇(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陶勇说。

摸清了“敌人”的“弱点”,消毒成为科学防控新冠病毒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市面上见到的酒精,即是常见的消毒用品之一。

根据陶勇的介绍,酒精是一种广泛用于临床的消毒剂,一般场合均可使用,75%浓度的酒精最适合用于消毒。但鉴于酒精消杀依赖于高浓度,因此只能用于体外的消杀。而大面积消杀常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

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产生具有灭杀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剂,其灭杀微生物有效成分常以有效氯表示。这类消毒剂包括无机氯化合物(如84消毒液、次氯酸钙、氯化磷酸三钠等),有机氯化合物(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氯铵T等)。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不宜过度。”陶勇表示。


“消毒小屋”、消毒车胎……专家提醒,过度消毒小心危险


不过,随着市民防疫意识的增强,近期在一地方陆续出现了一些过度消毒现象。前不久突然走红的“消毒小屋”即是个代表。

什么是过度消毒?疾控中心有关专家解释,是指在很少受到病原体污染的、没必要消毒的地方反复消毒或是坚持使用某种不起作用的消毒方法,其最大特点即“没有必要”。

那么,什么情况下不需要消毒?

2月15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如是回应:根据新冠病毒传播的特点,不需要对室外的地面,绿植等进行消毒,不需要对室外空气进行消毒。对于很少用手触及的室外场所及物品,如地面、绿植、墙面等,没有明确受到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不需要消毒。社区、单位不需要对进入社区内或单位内的人员、汽车、自行车等进行人体、车体消毒。

“面对过度消杀的现象,我们要理性地从专业和科学的角度及时纠偏。按照规范来做,并且要注意潜在风险。”陶勇说。


过度消毒小心危险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消消毒,过了也没啥大事。”

对此,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林白雪提醒,“过度消毒不仅起不到相应的作用,而且还会对人畜及环境产生危害和污染,甚至还存在无法进行定量评估的潜在风险。

林白雪以含氯消毒剂的过量使用举例介绍,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次氯酸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腐蚀性以及致敏性,过量或长期接触可能会致人体灼伤,甚至有可能引起中毒,与其它物质混用,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中毒。

而且,消毒剂对物品有腐蚀作用,特别是对金属腐蚀性很强,如果长时间直接和人体接触,对人的皮肤和粘膜有较大的刺激,会有轻微的疼痛感。

不仅如此,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暴露在空气中易挥发出氯气,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它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有害的影响,1L空气中最多可允许含氯气0.001mg(毫克),超过这个量就会引起人体中毒。

此外,84消毒液使用后会残留在空气中不挥发,污染水源或餐具,增加了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的危险,对人体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消毒剂的过度使用,会对人体带来伤害,而且如果不加以注意,造成的伤害可能是无法弥补的。”林白雪表示。

而这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

根据林白雪的说法,对道路、绿化等环境进行大面积消毒,会使消毒剂渗透到地下会污染水源,或残留在土壤中,使得微生物和其他生物有潜在危险。残存在城市表面的消毒剂如果随着雨水进入河流,则会对环境造成更为长期的影响。


如何科学消毒?


既然如此,疫情防控攻坚阶段,如何科学消毒?

发布会上庞星火介绍,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这意味着新冠病毒集中出现在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飞沫能够到达的区域(通常在1米范围内)和手经常接触的部位(如扶手、座椅、门把手、电梯轿厢、按钮、扶梯、办公桌面、共用电话、车的把手、方向盘等细节处)或地点(病人停留过的室内环境、电梯)等。瞄准病毒经常“光顾”的部位和地点做消毒,才有意义。

出门一趟,回家要不要对着鞋子、衣物大面积消毒?

庞星火表示,从传染疾病的角度来看,“鞋子更安全,接触到飞沫的机会更少。”回家之后放在门厅就可以,如果触碰洗手即可。

他说,在人均密集的场所,比如会议室、宾馆、超市等,如果没有确诊患者,以加强清洁为主,手能够接触到部位进行消毒,其他部位清洁即可。

“面对疫情,我们应科学、适度消毒,避免残留的消毒剂对人和环境造成污染。”林白雪呼吁。

“消毒小屋”、消毒车胎……专家提醒,过度消毒小心危险

经济日报经点科学工作室

记者:沈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