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吟系列·國學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雲中吟系列·國學

日出東方,光照高山之巔。

諸師來訪,所談要旨為:恢復民族文化自信,當復興國學,或者說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然而,究竟何為國學,對此諸先生皆語焉不詳。

有先生說:“國學即國故。國學即漢學。”有先生言:“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亦有先生指出:“國學即以中華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為一體的學問。”諸公論說莫衷一是。

其實,關於國學的定義,從嚴格意義上說,到目前為止,學術界亦沒有作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國學”一詞產生於清末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有人說,章太炎先生在日本組織“國學講習會”,劉申叔先生也有“國學保存會”的發起,大概他們兩個就是“國學”這個詞的最先使用者。也有人考證說,以國粹派的組織者和理論家而聞名於時的鄧實先生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自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有國以具來,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

而胡適先生所做的定義被廣泛引用:“‘國學’在我們的心眼裡,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國故’這個名詞,最為妥當;因為他是一箇中立的名詞,不含褒貶的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透析本質,文化之精神,自古及今,無論東西,始終是以人文本、解決人的問題,沒有人的存在,一切文化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人類之命運,國家社會之興衰,宗教之設立,政治之賢明,經濟之交流,軍事之鬥爭……舉凡人類數千年之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戰爭、國防、軍事、科技,以及朝代之更迭,皆因人起。故一切文化之根本在人,一切文化之目的是改善人類生活,使之追求最高的道德修養。所以“國學”一詞的定義,個人與諸位師友的分析,必須建立在以人文本的基礎上,故“國學”實際上是指中華民族數千年來薪火相傳,以儒家、釋、道“三教”及諸子百家為體系的“以人為本”、“心物一元”、“清靜無為”的內修心性、外敬事業的做人做事的學問。(文圖/善業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