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中兴:晚清名臣们力挽狂澜,造就清帝国崩溃前的"回光返照"

晚清时曾出现过一段看似辉煌灿烂、被后人称为同治中兴的时期。这段历史看似轰轰烈烈、繁花似锦,实则只是为命不久矣的清王朝披上了件光鲜亮丽的外衣,只是清王朝坍塌前的回光返照。

同治皇帝在位时间(1862年-1874年)的那一段时期,清政府外有英法联军的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天国及捻军的起义。清政府命悬一线,危在旦夕,于是为了保住皇权,维护满人的封建统治,提拔了一批汉人大臣,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为清政府带来一段稍事喘息的时期,暂缓了清政府的覆灭。虽然这段时期被我们称为同治中兴,但其实与同治皇帝并无太大关系,同治皇帝在位13年,亲政只有一年时间,而这一年他只忙着园明园的重建和收复台湾,实际掌权者为慈禧太后。

统治中兴的积极性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清政府有了危机感,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于是启用了一批由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汉人大臣,形成了以和硕恭亲王奕訢以代表的有生力量,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同治中兴:晚清名臣们力挽狂澜,造就清帝国崩溃前的

创建现代化的民间武装力量 清政府面对太平天国的强势进攻束手无措,只得启用了曾国潘及他组建的湘军。曾国藩利用独特的治军理念培训了一支维护封建统治、骁勇善战的武装力量。有清政府的资金支持后,曾国潘不仅向外国购买了洋枪洋炮,而且组建兵工厂,开始仿制武器。他利用防守反击的战术,逐步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

平定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另一支不可忽视的武装力量,便是由李鸿章组建、曾国藩支持的淮军。剿灭太平天国后,由于满族统治者对汉人的不信任,湘军成为清政府的眼中钉,曾国潘不得以裁撤湘军。平定捻军之乱,李鸿章的淮军责无旁贷,必须担当重任。李鸿章一反曾国藩的防守反击策略,实行就地围圈的战略,逐渐歼灭了捻军。李鸿章自此后,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首脑们的信任,开启了他无比辉煌的政治生涯。淮军后期成为了维护清廷利益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同治中兴:晚清名臣们力挽狂澜,造就清帝国崩溃前的

自强求富,共同协作 一众名臣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首先为了选拔良才,恢复了暂停十多年的科举考试,并以开放的思想,在考试中增加了对时事评论的考核,允许考生们对类似太平天国等运动的畅所欲言;其次加强了对朝廷吏治的整顿,严肃法纪,同时将权利下放,让政府的主要官员有了量裁权;最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名臣们的减免赋税,为重振农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也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英法等大国的先进工业的逐步壮大,经历了二次鸦片战争的洗礼,清廷意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于是花重金从国外购买设备,组建中国自己的工业企业,江南造船厂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创建的。提到这里,便不得不提那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思想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来抵御西方的侵略。中国开始不断向外输送大量的人才,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这段敞开国门的改革推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变革,为中国带来了暂时的平安与安宁,同时为摇摇欲坠的清朝政府带来休养生息的机会。

同治中兴:晚清名臣们力挽狂澜,造就清帝国崩溃前的

同治中兴为什么是短暂的存在

1、同治中兴时期,改变了清朝政府被动挨打的局动,开始了主动寻求发展之路。但是他寻求变革的主旨思想并未改变,只是想巩固皇权,未能跟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思路决定出路,所以这段改革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2、 洋务运动引进了国外的先进工业技术,为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但是洋务运动的权力中心不在清廷政府,而在掌握实权的地方官员手中。慈禧太后在内忧外患的前提下,她为了维持清廷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并支持顺应时代发展的洋务运动。清廷政府的权力机构与改革者的初衷、目标完全不一致,这也是这场改革必然失败的根本原因。

3、 洋务运动的另一创新是成立了总理衙门,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总理衙门的主导人物李鸿章是备受争议的,他代表清朝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众多不平等的卖国条约,使中国真正沦为了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李鸿章签订条约前也曾是无比的挣扎与煎熬,他在前方与掠夺者据理力争时,后方的清朝政府却为了保住皇权,与之早达成了共识。李鸿章在前方孤军奋战,却没有强有力的后盾支持,这也是他的万般无奈。

4、 洋务运动是封建政权统治下的产物,它始终没有摆脱"官督商办、政权垄断、官商勾结、中饱私囊"的命运。一个新兴事务没有新鲜的土壤给予生存,虽然会有初始的辉煌,但很快便会枯萎,却别说长成参天大树。

5、 同治中兴时期的一系列改革本质只是清政府的自救行为,对于命不久矣的清王朝,自救只能暂缓他灭亡的时间,改变不了行将就木的命运。

同治中兴:晚清名臣们力挽狂澜,造就清帝国崩溃前的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状况下,日本和中国都意识到了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学习西方之长,发展本国军事上的强与经济上的强。但是两者改革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弹丸之地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后,一跃发展为亚洲强国,而中国再次恢复到任人宰割的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是日本权力中心愿意放下私欲,与改革者协同作战,明治维新是日本政府从上到下全面支持并执行的一项改革,改革的利益直接关系到平民大众,故也得以了大众的支持。

而反观洋务运动,则是清廷在保住自己权力欲望的基础上,任命一些官员进行的改革。改革的权力中心没有改变,改革的本质仍是在封建政权统治下的改革,同时也是政权领导下的洋务派进行的改革,有相当一部分实权派持观望或者反对的态度,致使改革进程中阻力重重,也形成了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