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静不下心”的我竟考上了公务员,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16年,29岁的我,在经历三次公考之后,终于在第四次终结了公考的三连败,顺利通过笔试、面试、政审等一系列程序,开启了自己新的职业生涯。

<strong>29岁的年纪,我备考公考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静不下心。

29岁,“静不下心”的我竟考上了公务员,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9岁,在我们老家,这个年纪应该是儿女双全,最大孩子应该快上小学了,但是我还没有对象。村子里爱操心的人背后的“议论”,七大姑八大姨的“好心”催婚,朋友或者同学有意或者无意的调侃.....我一度担心自己将来成为“老光棍”。

29岁,我已经以服务基层项目人员的身份在乡镇工作四年了,成为乡镇党政办的“常务副主任”,党政办除了年近50岁的主任和我,没有其他人,我每天忙得“屁股不沾灰”,曾经连续7个月没有休息一天。我几乎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

29岁,我已经成为单位年轻人中“老大哥”,从2012年到2016年,单位陆续新进7位年轻人,而且这7位年轻人都是公务员,而作为他们“老大哥”的我,还一直没有编制。谈到工资、福利、待遇,我常常需要可以回避。

29岁,“静不下心”的我竟考上了公务员,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对于婚恋问题,它直接对于我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因为毕竟我要上班不怎么回家,但是,它间接对于我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它直接作用于我的父母身上。这样一来,出现的情况无非两种,一种是我父母站在社会舆论的一边,内心渴望着我早点成家,开始“逼”我,另一种是我父母为我背负社会舆论压力,浇灭自己内心的“渴望之火”。

对于工作问题,它直接影响了我备考公务员的时间。在乡镇,年轻人紧缺,仅有的几个年轻人,个个需要扛起重担,经常被压得“喘不过气”,想要时间充裕点,可能是领导都做不了主的一种奢望。更为让人无奈的是,有的领导明知道你要考试,可能连一点“照顾”都不会施舍给你,他们关心的只是他们安排的工作。

人们的“过度”关注也是一个问题。与7位单位的年轻人相处,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我的考试问题,7位公务员和1位不在编人员在一起,我总显得那么“特殊”,越是特殊,越是会成为焦点。他们的“过度”不是有意而为之,但是确实会给我造成很大的压力,已经连续参加公考,作为“老大哥”的他们,不能老是让他们失望。

29岁,“静不下心”的我竟考上了公务员,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但是我的“静不下心”在公考备考开始前却不存在了。

我的父母在我跟他们说了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的第二天,打电话对我进行了“谆谆教导”:你要考试就安心考,现在不准你去相亲,我们不同意,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先忙好一件事再说,你如果确定要考,就要下功夫考,今年不行,我们明年接着考”。电话那头的父亲显得特别严厉,但是话语又如此暖心。

我的领导在年初人事调整前,找我谈话了。“我们一直很欣赏你,但是我们更想帮助你,我们不想让你一直有“名”无“份”,我们准备调你到一个稍微闲点的部门,给你更多的个人时间,我们会督促你,更希望你自己把握好”。离开领导的办公室,我深深的鞠了一个躬,领导微笑着说:“去吧,加油。”

小伙伴们年后上班仿佛变得的特别忙,几乎没有在一起聊天的时间,仅有的几次也是围绕着工作而谈,对于我考试的事他们只字未提,只是我每天看书很晚回到寝室后,寝室门口都会放着一瓶热水。后来进入面试后,他们七个人做了我十几次的模拟面试官,甚至有几次是牺牲了他们周末的时间。

29岁,“静不下心”的我竟考上了公务员,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strong>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我能够终结公考的三连败,确实,我自己是付出不少辛苦的。那几个月,可能是能够与高考相提并论的一段时间,起早贪黑、废寝忘食、韦编三绝......这些词语来形容那段时间的我,也不算为过。

<strong>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好风”就是内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借力”借的就是外部条件,因此,我们不要忽视“外因”的作用。

备考公考的考生,学历较高,心智较为成熟,如果真正确定公考的目标,并愿意为之而努力的话,从内因角度来说,差别有限。差别大的是在于外因。

影响考生备考成功的外因有很多,但是<strong>作为父母、领导、亲戚朋友、同事,我们可能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影响公考考生成绩外因之一。

29岁,“静不下心”的我竟考上了公务员,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strong>问题是:他们本质上都希望考生能够考出好成绩,但是有时可能没有把握好“希望”的分寸,无形之中成为影响考生成绩的“消极因素”。

那么他们如何让自己转化为“积极因素”呢?

作为考生,更希望得到一些实际的支持。能够用实际行动来支持考生,让考生有获得感,能够切实解决考生的困难,尽量少一些言语的支持,只言片语的支持,只会增加考生的压力,比如,一位领导能够为员工在备考阶段腾出更多的备考时间,比再多的鼓励话语都要贴身实际。

作为考生,更希望得到宽松的空间。支持如果不把握度,就会对考生造成一种“挤压感”,这种“挤压感”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往往给考生带来备考的负担,影响考生的积极性。很多人期望过大,而每时每刻都想把这种期望像考生表达,让考生觉得自己每天都被“考试”包裹着。

作为考生,要能够把自己变成他们的外在因素从而来影响他们。如果遇到外在因素无法转变,那么要变的就是考生,此时,考生就要转变成外在因素去影响他们,然后再通过他们影响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要学会主动的沟通交流,同时还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措施。

29岁,“静不下心”的我竟考上了公务员,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strong>写在最后:要想上“青云”,“借力”很重要,公考备考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strong>

<strong>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