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忘恩負義的人,不是曹操呂布而是此人,白得皇位卻不知感恩

 三國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如神機妙算孔明,英勇神武關雲長和末代梟雄曹孟德等,蘇東坡也在詩中感嘆過當年英雄豪傑數不勝數。孫權能在這樣的時代脫穎而出,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讓其對手讚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意思是生兒子就要生他那樣的,可見他是十分優秀的一代梟雄富有智慧,善於謀劃。但是也有不少人評論他說薄情寡義,為什麼這樣的批評一直依附在他的身上而洗刷不掉呢?

  首先,吳國的建立離不開他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前期大量精力和時間的投入,如果不是孫策意外被刺殺,這皇位是否能輪到孫權坐,結果並不是很明朗的。

  此外,當時的傳聞甚囂塵上說他和孫策感情很好,經常跟隨孫策外出打仗,孫策還經常同他推心置腹說江山以後與他共享,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一來二去就埋下了孫權野心的種子。

  孫策待他這樣真心誠意,出於讓弟弟繼承皇位名正言順的考量,被刺後那麼危急的時刻,還不忘對心腹說讓他繼位。而孫權登基後追封父親為皇,尊為始祖;孫策僅為王,王與皇之間的區別不需要筆者贅述了吧?也怪不得有人說他薄情寡恩了。

三國最忘恩負義的人,不是曹操呂布而是此人,白得皇位卻不知感恩

  那麼孫權到底為什麼要留下一個“忘恩負義”的把柄呢?

  我們先從當時的政治形勢來分析一下孫權這麼做的原因。首先,孫權是孫策的弟弟,按理來說皇位繼承早就是遵循父子相繼的原則,但此時孫權是按孫策的遺命兄終弟及成為皇帝的。

  孫策死前決定讓孫權繼承皇位也是想了很久的,也算是對羽翼未豐的兒子的保護。這個時候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走向我們的面前,那就是孫策的兒子,一旦追封孫策為皇,孫策的兒子也成為繼承皇位正統,這既是給自己埋下危險的種子,也不利於兒子孫紹順利繼位。

三國最忘恩負義的人,不是曹操呂布而是此人,白得皇位卻不知感恩

  好不容易當上了皇帝,誰會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打下的江山呢?誰會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因為內部糾葛重新分裂呢?那前頭孫堅和孫策不就白忙活了嗎?所以為了讓自己這一支血脈永久為皇,孫權也不得不、必須封孫策為王。

我們很多人都聽過孫策和孫權的名字,對他們的兄弟好像都不是特別瞭解。其實當時他們的兄弟孫朗也算一大威脅。假如孫權真的把孫策追封為皇,意味著他承認自己繼承皇位採取的是兄終弟及的原則,這不就給了孫朗也想當皇帝試試的名頭嗎?難道孫朗不會想:孫權是從兄長孫策手裡拿下的皇位,我憑什麼不可以?為了保持皇位還是按照父子相繼的原則輪換下去,孫權必須封孫策為王。

三國最忘恩負義的人,不是曹操呂布而是此人,白得皇位卻不知感恩

  除此之外,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當時的宗廟祭祀制度

  據古代文獻所傳,天子配享七廟,諸侯配享立五廟,大夫配享三廟,士配享一廟,庶人無廟,數字的遞減是一目瞭然的。後世也以這個標準來區分血緣親疏和血統高低。始祖居於宗廟的最中間的位置,子孫後代分別列於左右兩席,右邊為穆,左邊為昭。

  更具體的根據血緣親疏和血統高低標準的劃分是:始祖為穆,始祖的第一順位繼承人為昭;始祖的第三代繼承者再次為穆;始祖的曾孫繼承為昭。從這裡我們可以總結出一條規則,那就是父子必須一為穆一為昭,父子不能列在同一列;但是祖孫必須一直保持同列的隊形。這個時候有件事情就很清晰了,那就是如果父子同時被尊為皇帝,但如果後面遵循的是兄終弟及,就會打破嚴密地昭穆次序。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孫權面臨的問題,如果追封孫策為王,昭穆序列是符合傳統的父子不同列和子孫同列的標準的。但是如果追封孫策為皇,昭穆序列安排就不符合傳統的宗廟祭祀制度規範了。

三國最忘恩負義的人,不是曹操呂布而是此人,白得皇位卻不知感恩

  不能不說孫權追封孫策為王沒有這方面的考量。再者追封孫策為皇,很顯然,孫策的兒子會對孫權的兒子孫紹造成威脅,不利於國內皇位繼承和平過渡,很有可能導致國家分裂,國不成國,從而竹籃打水一場空,血都白流了,頭顱都白拋了。這應該是孫氏家族不想看到的。

還有一句話很耳熟,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孫權薄情寡義的名聲也離不開司馬炎的襯托啊。因為司馬炎追封了自己的伯父司馬師為皇帝,不僅追封了自己的父親。難道他就沒有讓自己的血脈永遠繼承皇位的野心嗎?怎麼可能,再沒有比當皇帝的人權力慾望更強烈的人了。那麼他為什麼敢追封伯父為皇帝那?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司馬師只有女兒,沒有兒子,自然不用擔心繼承權的問題。

三國最忘恩負義的人,不是曹操呂布而是此人,白得皇位卻不知感恩

  所以孫權薄情寡義的名聲的來由是很多的,雖然孫權肯定也有自己的私心,但也確實是形勢所逼。因此我們不要簡單地從表面去分析一個歷史人物,要努力挖掘背後的真相,才不至於失去公允,才能夠從歷史人物身上學到真正的謀生之道和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