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乡》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胡乱对联瞎打油


我还记得在安庆一中上初中时,语文课本上,有鲁迅先生《故乡》,与我同桌的同学,说他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很多像闰土一样的伙伴。还说他以后上学进了城,大了再回乡,那些当年像闰土一样的小朋友也很陌生了,他说着,眼泪止不住落下……

我当时很羡慕他,这种感觉我怎么没有?我想,因为我一直在安庆市区中长大的,没有故乡可回。当时我读课文时,记住了我最喜欢的一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名言,我把它抄在笔记本扉页上,摘录名言警句一直是我的爱好。

我还记住了一个字:“猹”。还有“深蓝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哦!鲁迅先生把文字写的是那么的美……


百花亭杂谈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其实我喜欢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很深刻,说的都是真话,没有一句假话。为什么鲁迅没有长篇?我认为这恰恰是鲁迅的好处,他不需要长篇,他的每一个短篇都抵得上一个长篇,而且要远远超过这世上绝大部分的长篇。

说说上面这段话,见闰土是鲁迅这次回故乡的一大惊喜与期望,其他或来拜访或来拿东西或来拜访兼拿东西的人那都不在鲁迅眼内。但是结果令人唏嘘,闰土已经不是童年印象中的那个闰土。于是鲁迅又写了下面这句话: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蜜晓诗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每一次回家都有这样思绪……这是开篇啊


祁0436


每一次读鲁迅的作品,都有一股苦涩的滋味浸润在心底,从孔乙己到祥林嫂,从祥林嫂到阿Q,从子君到魏连殳,看似互不关联的人物,但是却有一个强有力的纽带把他们串在一起,他们都是生活的苦难者,受害者……

《故乡》中的闰土也是如此,鲁迅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和儿时的伙伴久别重逢,可是多年以后的闰土,变化之大却是让人不忍目睹。生活的残酷让一个曾经鲜活明亮、生气勃勃的阳光少年变成了一块木雕似的石头,鲁迅见到儿时的伙伴,他惊讶的时候,我的眼泪却溢满眼眶。原来生活会把一切改变,尤其不幸、苦难、恶势力。

正应了一句话: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看看我们曾经的闰土,那个白雪少年: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小时候读《故乡》的节选《少年闰土》,脑海中把这句话定格成一幅图画。那是我们每一个人美丽的活泼的少年时代的缩影。

长大了再读到全篇的《故乡》,尽管最后一句话路人皆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也非常喜欢,但是我更喜欢《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那句话,那是留在我年少的心里永远无法抹去的美丽的印痕,无论岁月如何改变,无论尘世多么沧桑,我想带着人之初之美,走向我的未知的明天。





陌上书香


问题:鲁迅的《故乡》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前言

为了这个问题,我又重新读了一遍《故乡》,上一次读已经是几十年前了吧?

至于这篇文章里的佳句,我喜欢下面两句:

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一句是《故乡》结束语。

主人公不满意当时的生活,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主人公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也更不喜欢闰土的活法。在那个时代,阶级底层的人在苟活,知识分子也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在迷茫中不停地探索,至于哪一条路可以改变这一切,小说并没有答案。

但是作者从心底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所以鲁迅说: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寻找什么样的路,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那个时代的人有什么样的理想呢?

鲁迅并没有在这篇文章中说出来,但是他非常明确的肯定: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3、民国时期的梦想

1932年11月1日, 《东方杂志》发起“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的梦想征集活动,主编胡愈之在信中说:  

在这昏黑的年头,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沦陷在苦海之中。……我们诅咒今日,我们却还有明日。假如白天的现实生活是紧张而闷气的,在这漫长的冬夜里,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一两个甜蜜的舒适的梦。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啊!”

《东方杂志》在文中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

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 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做;凡所吃的饭绝不是什么人的膏血,凡所做的工作绝不为充塞一个两个人的大肚皮”。

郁达夫的梦想是:

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上的压迫,人人都没有,而且可以不要‘私有财产’”,

暨南大学教授周谷城梦想:

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

作家巴金说:“

中国是没有未来的 ..............自由地说我想说的话,写我愿意写的文章,做我觉得应该做的事,不受人的干涉,不做人的奴隶,不受人的利用。靠着自己的两只手生活,在众人的幸福中求得自己的幸福,不掠夺人,也不被人掠夺。”

小说家老舍说:

对中国将来的希望不大 .....

结束语

鲁迅于1921创作了《故乡》这本小说,过了11年后,1932年,民国知识分子对于未来中国的梦想依然迷茫,甚至有很多人不抱有希望,可见1921年的鲁迅又能看到些什么呢?

所以最感动我的这句话不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是这一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今天的我们终于实现了鲁迅先生的梦想,虽然还远不是十全十美,但是巴金先生一定很欣慰,因为中国是有未来的.....


老街味道


在鲁迅的《故乡》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句话令人深思。我认为作者是说:人要有创新精神,以前没有人做的,你做了,别人会学你的样子做,慢慢地大家都这样做,也就成了常态。鲁迅先生正是一个这样的人,以前的文化是八股文为主流,他带头以白话文为主流,成为我国现代新文化运功的旗手。以笔为枪,与各种丑恶势力作斗争,先生也是第一人。在文学上,创出散文、杂文两种文学体裁。在思想上,先生写文章提高亿万人民的思想觉悟。令人佩服。


胡乱对联瞎打油


我记得最先接触到鲁迅先生的这篇是在小学的时候吧。那时有篇课文就节选自《故乡》,叫做《少年闰土》。

因为有必背的段落,至今都还记得这段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其实在当时的年龄阶段根本就读不懂鲁迅先生的文章涵义,只觉得闰土的日子太安逸了,太让人向往,想像着自己也可以像闰土一样可以在夜晚狩猎,非常的佩服闰土,感觉最有用处的就闰土用竹匾捕鸟的技术。

后来渐渐长大了,上了初中,在课本上完整的学习了《故乡》后,才知道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写美好的回忆,而是通过写闰土这个角色,从少年到中年的变化,来反映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面貌,揭示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事实。

知道归知道,但也没有真正的明白作者的用心。反而觉得鲁迅先生描述杨二嫂的站姿写的太好了,感觉太传神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看见腿长笔直的女生,脑中立刻就会浮出鲁迅先生的那个描写:“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直到后来读大学,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先生心中的悲凉,才能看出先生失望与希望并存的矛盾,才能感受到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是的,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世上本来就没有梦境中的完美,想像中的美好,虽然让人绝望,但希望是总有的,只要肯努力,也许就会走出通向成功的道路!

这才是我现在最喜欢的话。


石丘故事


不过说到鲁迅,就是记不住他小说中的句子,还可以说说题外话!就拿这部《故乡》来说吧!

鲁迅的文章,不管是杂文,小说,甚至是他的故事新编,都想通过他涉及的思想唤醒读者!而鲁迅所有的文章自始至终都是彻底的——这几乎成了鲁迅的符号!他有意不营造轻浮的希望给读者,没有有意安慰按摩大众,他用他现实的悲剧的力量将笼罩在全民族面前的不幸和无辜就在他当下昭然若揭!

鲁迅的这部《故乡》里自始至终都没有死人,但是通过从少年闰土那可爱的形象到再次遇到成年闰土时的那种转变,那种怯生生地向“我”这个少年玩伴叫了声“老爷”——呜呼,这是怎样一种悲哀!还有豆腐西施从儿时记忆中的那种天然美貌,到再次遇到她时的那种贪小便宜,刻薄!

有时候最悲哀的状态并不是死亡,而是活着时成为行尸走肉!闰土在生活中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由于习惯了被压迫,面对两级分化以后本能地对不同阶级上的区分、麻木——他远不曾意识到他们还可以抗争,去争取!闰土的时代最不幸的并不是他要永远站在泥泞里,而是他的认命,他自认为他就应该站在泥泞里,闰土见到“我”以后那句怯生生的“老爷”就证明了他对自己的轻视!

希望——对于生活的这种状态来说,希望这个字眼太言轻了,不足以托付生命!那就摒弃这个轻率的来自记忆中式的那种慰藉!

这就是鲁迅,他的书有意放弃了轻率的类似于希望——这样安慰人心的意淫,他要彻底地将那种悲哀的状态呈现出来!


草轩客


这句话的出处是鲁迅短篇小说《故乡》的结束语。在《故乡》中,鲁迅用他那锋利的笔尖,惯用的辛辣语言,刺向了封建礼教,孔孟之道。人与人之间本来是友好、平等相待的,但在封建社会,受就礼教等级门第的影响,长到成人后,则隔离了起来,彼此受到"礼"的束缚,心却不能相通了。"我"和润土之间,从少年时代的两小无猜,到成年后的"我竞和润土隔绝到这地步",是封建礼义的牺牲品,所有的人、千百年来在这种模式中恶性循环,周而复始的生活着,但愿到"我”和润土止住。侄儿和润土的儿子"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我们所未经历生活过的。"后面的"其实路上本没有什么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人们冲破束缚,并对后人寄予后望。

鲁迅到底是大师,这句话离开《故乡》单独使用也是充满哲理的明言,"其实世上本没有什么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从诞生起,影响和激励了多少人?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老兵32380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你知道自己总会被跨过、被遗忘,

因为你只是阶梯的一部分,

这就是人类如何进步。



“希望本来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们的行为完全由自己的世界观决定。

做创造规则的事,逃离框架的奴役。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人如天上的明月,是不可拥有,

归根究底能陪伴我们的,只有自己。

社交多少涉及厉害,独处更有适合严肃的思考。

当然,一个成熟的人,

不会为该选择独处,还是该选择社交困惑。

因为他们能自娱、自省,也能惠人、利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