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鲁迅的《故乡》是悲剧,你是怎样理解的?

取昵称费劲


鲁迅先生的《故乡》是悲剧,源于儿时美好的回忆和现状的鲜明对比一一少年闰土和老年闰土判若俩人,这一切都是没落的旧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腐败无能、残酷压榨底层民众造成的血淋淋的现实,民不聊生,人性的扭曲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这不是悲剧又是什么?


前度牛郎734


鲁迅小说《故乡》的哲学意蕴

《故乡》是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了故乡的破落和萧条以及农民悲惨生活而创作的。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下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文学中“故乡”往往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色彩,与家乡山水之美、童年之趣、亲友之情、异乡之泊等等众多的情感觉联系在一起。

“我”回到故乡的原因,小说里说得很明白是回去搬家,是去告别的。但从情感上,在离别故乡二十年后再次回去,总是很自然的忘不了寻找“旧日的梦的痕迹”(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语)。在小说开头,当“我”看到“苍黄”的故乡时马上就有了强烈的情感反应: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也因此,这篇小说一开始出现了“初恋”之笔,不写回乡搬家的事,而是写“我”非本家的闰土和杨二嫂。在记忆中,闰土活泼、健康、有丰富的生活历、重友情,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与“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杨二嫂也是美丽而端庄(“整日坐着”),关爱“我”,――可现在,在时光的剥蚀下、在严酷的现实中他们都改变了,更重要的也是最令人心疼改变是 “我”同他们的关系。“我”想寻回与闰土往惜亲密无间的的友谊,可闰土的一声“老爷”在“我”和他之间竖起了“可悲的厚障壁”并且再也无法跨越。杨二嫂不仅不再有当日抱“我”时的温柔、美丽,相反代之而来的是尖酸刻薄的小市民之气,是对“我”发达了不关照她的不满与误解。小说中,在“我”与闰土、杨二嫂的交流对话中,最后无一例外都以“默默”收场。在无情的现实下、时光的雕刻里,闰土、杨二嫂都变得那么遥远和冷漠。

与杨二嫂: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与闰土:他只是摇头;脸上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默默的吸烟。

一条巨大的鸿沟无情地呈现在了 “我”和故乡人们之间,“我”与故乡不可“再续前缘”,故乡“美丽”只能永远留存记忆中,以致最后只留下怅惘、伤感和迷茫。总之,这篇小说通过“我”的故事、闰土的故事、杨二嫂的故事、宏儿和水生的故事,清楚而鲜明地呈现了一个关于我们人类的宿命,一个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哲学主题:人,无法回到从前,尤其是无法回到从前的和谐与美好,这是人生的悲剧!

“我”不可能忘掉少年闰土那可爱的形象,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时形成的那个美好故乡的回忆。《故乡》这篇小说感情基调是建立在儿时的友情和乐趣、现实的残酷和无情中迸发多种情感的混合,复杂而忧伤,“剪不断,理还乱”的基础上而构造文学上的忧郁之美。

因此,这篇小说从感情色彩上讲是忧郁而悲伤的,但从思想内涵I讲是积极上进的。在小说结尾: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说,这段话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一种直撞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鼓励人们为追求美好未来起来反抗、奋斗!这一层“积极”的色彩,是作者创作《故乡》想表达的主要思。


季风如诗


提起《故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中学课本中,让我们耳熟能详。当初学习这篇文章时,纯粹是为了应对考试,并没有太深入的思考过。而如今再读,感受有很大不一样。鲁迅先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故乡在他的笔下以回忆和现实交叠, 最后故乡的形象破碎,成了悲剧。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是鲁迅先生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的一句话,没有价值的东西,纵然毁灭了也不会觉得可惜,而悲剧就是毁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

故乡对于鲁迅先生当然是有价值的,他生长在那里,那里的人和物对他来说都是童年记忆上的财富,这种价值是精神上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1919年12月鲁迅先生返回故乡绍兴,他一路上目睹了故乡的破落和人民生活的苦难,并以这次经历为背景写出了《故乡》。所以说小说中故乡的“毁灭”对于鲁迅先生来说就是一场悲剧,而这又何尝不是当时羸弱中国的悲剧呢?

物是人非的悲剧

记忆中在那金黄的圆月下、碧绿的瓜地中,颈带银项圈,手拿钢叉刺猹的少年,是他理想中的故乡印象。在他看来,闰土就是他童年记忆的财富。

但是到了久违的阔别的故乡,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人闰土,却又发现他已经不是理想中的样子了。此时已经他被生活所累,变的憔悴不堪,没有了昔日的灵气。


闰土形象前后的巨大反差,是作者理想型的破灭。本来二人,一个是地主家庭的少爷,一个是短工的儿子,两个人的友谊是跨越了物质和阶级的,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作者不能想象他经历了什么,变成如今这样。这期间,他受到了怎样的剥削和压迫。随着闰土的一声“老爷”,作者也明白自己已经与他有了物质和阶级上的隔阂,再也抹消不掉。理想中闰土的破灭对于作者来说就是悲剧。

再看那个豆腐西施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是对再次见到她时的直观印象。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如今那个只知道占人家小便宜、背地乱说坏话的尖酸刻薄之人。昔日街邻的形象巨大转变对于作者来说也是悲剧。

到了最后,故乡对于作者已经没有什么留恋的了,这更是悲剧。


潮打的空城


故乡是人失去父母后对自己出生地的称呼,已经有去处无来处了。鲁迅先生的《故乡》是悲剧,故乡的景人事物已面目全非,尤其是闰土的变化,尤让人感到悲哀。我现在也明白了闰土为啥称呼迅哥儿为“老爷”,长期不在一起,加上个人境地不同,发小见面已无话可说,差的一个自惭形秽。


用户云水禅心12535


通过对少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闰土,以及豆腐西施的同情与麻木不仁的理解。希望红儿与水生有新的生活。指明路是人走出来的,.应该向往新生活。并不完全悲哀!


石匠秦人


《故乡》客观地描写当时社会现状。


江南诗丐


细小处见人性,国家命运亦也。国家都悲剧了,何谈国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