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称"故乡”?

学而时


故乡,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温暖的所在。故乡,是儿时母亲的一声呼唤,故乡,是转身的那一回眸,故乡,是梦里心心念念的牵绊。对故乡的情怀,古往今来都不曾改变。那么,古人对“故乡”的称谓有哪些呢?我们从古诗词里盘点一下。

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月夜忆舍弟》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 《大风歌》

家乡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贺知章 《回乡偶书》

乡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黄鹤楼》

桑梓

,必恭敬止。

----《诗经·小雅·小弁》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柳宗元 《闻黄鹂》

故里

视乔木兮故里,诀北梁兮永辞。

----江淹 《别赋》

故园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 《逢入京使》

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园人。

----杜甫 《上白帝城二首》

梓里

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

----刘迎 《题刘德文戏彩堂》

乡井

白发还乡井,微官有子孙。

----崔桐 《酬李补阙雨中寄赠》

此外,还有枌榆、故国等称谓。我国古代文人对故乡的雅称太多了,故乡,就是心底的那一抹白月光,胸口的那一颗朱砂痣。

淡看云起,静观花落,我是知天命之年的70后女子淡看云起,请不吝赐教!


淡看云起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故乡,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通俗些的叫法是老家;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不管走多远,故乡不可忘。历代文人骚客更是歌吟咏叹,赋予了故乡更多的情感色彩。流传最广的当属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最打动人心的应该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故乡的出处

“故乡”一次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荀子•礼论》中“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之后《史记•高祖本纪》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再之后《乐府诗集•木兰诗》中“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再往后,“故乡”一词大量出现在诗歌中。

  • 故乡的别称

那么,古人怎样称“故乡”?就是说,古时“故乡”还有什么称谓?我查找了一下,古时意思等同于“故乡”的词语有许多,可以归结为三类:

第一类是带“故”字的:故园、故国、故里。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清•纳兰

(这是故园)

“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唐•杜甫《上白帝城二首》

“新河柳色千株暗,故国云帆万里归”——唐•刘长卿《送杨於陵归宋汴州别业》

(这是故国)

“故里淳风比结绳,归耕况遇岁丰登”——宋•陆游《故里》

“漏尽钟鸣有夜行,几个故里得归耕”——宋•宋祁《怀故里偶成》

(这是故里)

第二类是带“家”或“乡”字的:家乡、家园、家山;乡关、乡土、乡井、乡邦、乡国、乡曲、乡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香暖会中怀岳寺,樵鸣林外想家园”——唐•薛能《新雪》

“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宋•陆游《过野人家有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江山隔中州,遥遥望乡土”——元•王冕《李侯其二》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同为龛”——宋•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君王迟京国,游子思乡邦”——南朝宋•鲍照《还都口号》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客人多”——宋•苏轼《游寒山寺》

“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已得归乡里,逍遥一外臣”——唐•张籍《南归》

第三类是字面上看和“故乡”没关系的:

桑梓、梓里、梓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看到父母亲手种下的桑梓树,必须要恭恭敬敬地立在树前。桑树和梓树是古代家宅旁常栽的树木,所以后来借指故乡。唐•柳宗元《闻黄鹏》“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至于“梓里”和“梓乡”是从“桑梓”衍生出的词,也是“故乡”的意思:五代•翁承赞《奉使封闽王归京洛》“此去愿言归梓里,预凭魂梦展维桑”;清•冯桂芬《复应方伯论清丈第二书》“如竟以经造册充数,则流毒梓乡,百世无已”。

总结语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古人称“故乡”的另外的称谓,以及其来源出处。

现在社会交通发达,经济发展却不均衡,使得许多人背井离乡,让故土成为故乡;故乡,成了许多人回不去的地方,也成了更多人梦里最柔软最易触动的地方。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故乡,都深深地印在每一个游子远客的心上。


hyg陌上花开


古人对家乡有很多种称呼,如“桑梓”、“旧邦”、“故园”、“家山”、“乡关”等,大致可以分为:带有“家”的、带有“乡”的、带有“故”的、带有“里”的以及其它等这几类。

1.桑井

《魏书·高谦之传》“不复顾其桑井,惮比刑书。”

2.家园

元好问《九日读书山》“山腰抱佛刹,十里望家园。”

3.里陌

《后汉书·孙期传》“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4.里闬(hàn)

《后汉书·成武孝侯顺传》“顺与光武同里闬,少相厚。”

5.桑梓

古代常在家的屋子旁边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诗经·小雅》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东汉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如: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6.乡里

《晋书·华谭传》“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

7.乡井

崔峒《酬李补阙雨中寄赠》“白发还乡井

,微官有子孙。”

8.乡国

苏轼《游金山寺》“试登绝顶归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9.故里

《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思还故里间,欲归道无因。”

10.故国

杜甫《上白帝城二首》“取醉他乡客,相速故国人。”

11.家山

钱起《送李栖祠道举报第还乡省试》“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

12.旧邦

王粲《赠蔡子笃》“我友云徂(cú),言戾旧邦。”

13.梓里

《再生缘》第九回“伤心已感年华改,弹泪偏逢梓里遥。”

14.乡关

苏曼殊《绛纱记》“晚景清寂,令人有乡关之思。”

15.故园

贯休《淮上逢故人》“故园离乱后,十载始逢君。”

除以上之外,古人还称“故乡” 为家巷、家国、里闾、乡闾、乡曲、乡党等。


不定时读书


古人对古乡的称呼是,比如,故乡,古园,乡里,老家,梓里,乡关,梓乡……等等。

家乡和故乡有什么区别呢?一般来说,人们都普遍认为家乡和故乡意思相近,其实故乡和家乡是有所区别的。

“故乡"应该是说以前,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或者祖籍。“家乡"更着重于“家”字,以前家所在的地方,感情比“故乡"更亲近一点。

“家乡"应该是个小范围内区域,故乡可以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比如说,某某的家乡在某个省的某个县,某某的故乡在某个地方等等!


内江黄大姐


#泛文化写作营#

古人怎样称“故乡”?

我是阮军发,做过教师,当过记者,痴迷文字以及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但总不揣浅薄,喜欢写点东西乐己娱人。请条友、方家不吝赐教。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作答之前,先来谈谈什么是乡愁。

乡愁是一种情感,或者说是一种情感状态,与之密切相关的是对故土的深切怀念或眷恋。而且,这种情感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不惟中国人仅有。

但传统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经济形态是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就使得人们被牢牢地拴在土地之上,他们对故土生活方式的依恋已经沁入骨髓、挥之不去,无论人们走到哪里,故土是他们永远铭刻在心的“图腾”。因此,中国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乡土性的,再加上人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如《论语·里仁》里记载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人们在诸如久戍边关、宦游不归、贬官流放、经商漂泊、游学求仕、探亲访友、游历名胜、客居在外、滞留他乡等等情况下,都会从内心深处生出对故土深切的眷恋或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传统过年过节或家人生辰忌日之时尤为浓烈。然后,文人墨客通过诗词歌赋、曲令小品等予以抒发,以释放他们的故土情结。

前人对故乡的别称,林林总总,经多方搜罗,计有近40种之多,见下表。

因篇幅限制,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仅对部分别称的予以推介,且因某一称谓使用者众多,文中也仅示一二例,以飨条友。

一、常闾 语出汉·张衡《思玄赋》:“缤联翩兮纷暗暧,倏眩眃兮反常闾”,又《晋书·挚虞传》:“路遂遒兮情欣欣,奄忽归兮反常闾”。反常闾,即归故乡。

二、村邑 语出宋·赵希迈《偶得》:“村邑萧条廨屋低,茆墙缺处补荆篱”,又明·高启《董逃行》:“羌儿夹辇奉西迁,百姓驱随弃村邑”。村邑,即故乡。

三、坟井 语出唐·沈亚之《省试策三道·第三问》:“失其产者,吏督其不奉而赋岁以重,是以割姻爱弃坟井,亡之他郡而不顾,亡者之赋又均焉”。坟井,即故乡。

四、枌榆 语出《南齐书·沈文季传》:“惟桑与梓,必恭敬止,岂如明府亡国失土,不识枌榆”。唐·裴铏《传奇·赵合》:“知君颇有义心,傥能为归骨于奉天城南小李村,即某家枌榆耳”。枌榆,即故乡。

五、故国 语出唐·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又宋·周邦彦《渔家傲》:“东风急处花成积,醉踏阳春怀故国”。故国,即故乡。

六、故里 语出南朝··江淹《别赋》:“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故里,即故乡。

七、故闾 语出明·阮自华《行路难》:“黄鹄摩天极高飞,千年一还思故闾”。故闾,即故乡。

八、故园 语出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又元·倪瓒《桂花》:“忽起故园想,泠然归梦长”。故园,即故乡。

九、家山 语出唐·李贺《崇义里滞雨》:“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家山,即故乡。

十、井闾 语出宋·梅尧臣《上马和公议》:“井闾已是经时隔,亲旧全如远别来”,又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尝登所谓北渚之址,则群峰屹然,列于祠上,城郭井闾,皆在其下”。井闾,即故乡。

十一、井邑 语出唐·张说《唐故赠齐州司马陆公神道碑》:“路艰寇阻,兵危势急,公独颠沛致丧,归其井邑”。井邑,即故乡。

十二、旧国 语出唐·李白《梁园吟》:“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旧国,即故乡。

十三、旧丘 语出《后汉书·蔡邕传论》:“但愿北首旧丘,归骸先垄,又可得乎?”,又明·程诰《杂诗》:“微诚既已达,浩歌还旧丘”。旧丘,即故乡。

十四、桑域 语出宋·朱彧《萍洲可谈》:“高句骊,古箕子之国,虽夷人,能文。先公守润,得其使先状云:‘远离桑域,近次蔗封。’盖取食蔗渐入佳境之义”。桑域,即故乡。

十五、桑梓 语出《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又宋·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墻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桑梓,即故乡。

十六、乡关 语出《陈书·徐陵传》:“萧轩靡御,王舫谁持?瞻望乡关,何心天地?”又清·丘逢甲《马荦飞孝廉斋中小集答竹坪》:“蚝墩墩畔话乡关,满眼沧桑客退闲”。乡关,即故乡。

十七、乡曲 语出《战国策·秦策一》:“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乡曲,即故乡。

十八、中园 语出唐·韩愈《送进士刘思服东归》:“勉来取金紫,勿久休中园”,又宋·曾巩《瞿秘校新授官还南丰》:“佩印自兹始,过家当少留,中园何时到,薇蕨亦已柔”。中园,即故乡。

故乡,是人生记忆的发源地,是离别情感的寄托所,更是“游子”无法逾越的心灵篱笆墙。不说前人因为交通不便、通信困难而思念故乡,就是今人在高铁飞机极为便利、电话微信极为顺畅的情况下,离家日久,也会对故乡产生深切的眷恋。宋·欧阳修在《送惠勤归余杭》的诗句“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就是很好的概括和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思念和眷恋故乡的丰富意涵不惟体现在对故乡的不同称谓上,也体现在对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情的丰富意象上,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仍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世界文化之林熠熠生辉!

前人在思念或眷恋故乡上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有如下几种:

一、月 月亮因其盈亏变化,表征时光流转和悲欢离合,往往让独处异乡之人感慨系之,尤其是在一轮明月当空之时,更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如诗仙李白就曾无限惆怅地吟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也因观赏异乡之月而勾想起故乡之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二、.鸿雁 从生物学上讲,鸿雁是候鸟,因觅食缘故,冬天必须南迁,而大雁也能依据其习性按时南飞。但是,有时羁旅在外的离人却不能做到,多么希望鸿雁代为传送家书,所以鸿雁就成了文学上的思乡意象。“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说的就是有一天夜里,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听到归雁的鸣叫声而思绪(思乡之情)如麻,转辗反侧,久久不能入睡。

三、杜鹃 据传周朝末年蜀国君主名叫杜宇,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魄化为鸟,在暮春之季哀声啼鸣“不如归去”,声音哀婉凄切,令人听后潸然泪下,所以把那只鸟称之为杜鹃。这个故事就是“望帝啼鹃”,杜鹃因之成为思乡的意象。

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均被贬黔南,山长水阔,路途艰险,夜深人静,杜宇声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填词一首《醉蓬莱》: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词中即以杜宇(杜鹃)为意象寄托乡愁。


阮军发


故乡:古谓故里,故土,故园,乡关,乡里,关里,桑梓,梓里,枌榆等,

这里面除了故乡和桑梓可以人互语外,其它均为书本文字之笔用名。其中尚分雅语与俗(土)语两类。如桑梓,故乡,故园,枌榆为雅称,其余皆为俗称。

桑梓与枌榆为民用有益之树,全身净为宝极宜人类,且它们人们认为均呈吉象,且桑梓树又为寿木之象,暗含老家所在。所以人们把它们比喻成长寿的象征。把故乡比做桑梓与枌榆是指祖上曾居住过的地方,有尊敬与思念之意。

故土,故园,故里,则指范围极小的庄里而已。

而关里,乡关,故乡等其范围含概社,乡,县,省与国的家乡称谓,面积广大之意。


福自福地來wjf


在中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

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和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的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房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名为梓白皮),所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成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


正是因为桑树代和梓树与人们衣、食、注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而且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


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家族的墓地大多依傍桑林而建,而且墓前也经常栽种梓树。这一点从汉末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的“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肃恭”中可以得到印证。


综上所述,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称。


信阳毛尖vlog


1、桑梓: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释义:家乡的飞禽为了什么事情也来到我所在的地方,引得我不思念起家乡的景象(桑梓一般指代的就是家乡)

2、故园 杜甫《上白帝城二首》诗:“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园人。”

释义:,在他乡喝醉了酒,却遇到了故乡的人。

3、家乡 贺知章《回乡偶书》诗:“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释义: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4、乡国 苏轼《游金山寺》诗:“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释义: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5、乡关 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释义: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观察天下


古人对故乡的称呼有:桑梓(古人喜欢在屋旁种桑树或者梓树。)

梓里(出自题刘德文戏彩堂)、故国(出自自杜甫的嘴上白帝城城二首)、乡井、乡关、乡国、乡邦、乡曲








未央末裔


桑梓指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