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李鸿章谁的实力更强大?

红雨说历史


清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曾国藩开始于家乡湖南组建地方团练——湘军;咸丰十一年,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于安徽江淮地区组建了另一支地方武装力量——淮军。

同治三年,在淮军的配合下,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曾国藩的综合实力达到顶点;同治四年,清朝八旗最后一位堪当大任的将领——僧格林沁战死,清王朝赖以生存的八旗军队宣告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曾国藩和李鸿章几乎成为晚清政权唯一可以依靠的武装力量。

不可否认,在晚清时期,尤其是同治年间,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两位汉臣乃系晚清政权苦苦支撑下去的唯一希望。同治十一年,曾国藩病逝;已经具备相当实力的李鸿章,又成为晚清政权深为倚重的重臣、权臣。

那么,这两位并称“晚清四大名臣”的晚清牛人,如果相比较而言,到底谁的实力更强大呢?

笔者认为,如果从以下三方面来比较的话,李鸿章根本就不是曾国藩的对手:

1、官职、谥号、爵位对比

首先,我们来看下曾国藩于仕途达到的高度,《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二》有载:

同治七年,授武英殿大学士,调直隶总督。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也就是说,曾国藩最高做到了武英殿大学士,病逝后还被追增了“太傅”这一荣誉官职。

“武英殿大学士”乃系清朝内阁“三殿三阁”大学士制度中,排名第三位的所在,品秩正一品,正国级干部。

但是,同治三年,湘军攻破天京,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因功被“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

注意,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还拥有着“世袭罔替”的巨大特权。

按照《清史稿》的说法,曾国藩一介汉臣而且是文臣,乃系“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的所在。

更关键的地方在于曾国藩病逝以后的谥号——“文正”,乃系封建皇权社会文臣做能获得的最高谥号等级。

再来看下李鸿章的仕途高度,《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有载:

同治十三年,调文华殿大学士。光绪二十七年,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入祀贤良祠。

也就是说,李鸿章最高做到了文华殿大学士,乃系清朝内阁“三殿三阁”大学士制度中,排名第二位的所在。因殿阁大学士之首——保和殿大学士自乾隆朝名臣富察·傅恒以后,再无实授,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已经做到了内阁顶点。品秩同样为正一品,正国级。

但是,李鸿章获得的“一等侯”爵位只是死后追封,而且没有“世袭罔替”的特权,其生前只获得了“一等肃毅伯”的爵位,较之曾国藩能够“世袭罔替”的“一等毅勇侯”远远不及。

而且,李鸿章的获赠谥号为“文忠”,乃系文臣谥号等级中排名第四位的所在,和曾国藩之间的差别,一目了然。

2、手中掌握的武装力量对比

比较曾国藩和李鸿章之间的实力,就不得不来比较一下两人手中,各自掌握的武装力量。

曾国藩的湘军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曾国藩手中掌握的五万精锐;曾国藩幼弟曾国葆手中的五千湘军;曾国藩手下部将——鲍超手中掌握的一万余;张云兰手中掌握的六千将士;还有其余零散部将和水军;共计30万余人。

而李鸿章手中的淮军,仅有五万余人。

注意,所谓的淮军,乃系在曾国藩的指示下,李鸿章“受命”于安徽江淮地区逐渐而成的武装力量。说到底,淮军绝大部分的指挥权还是掌握在曾国藩的手中。

李鸿章真正拥有话语权的武装力量,乃系其一手组建的北洋水师,拥有大小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但在慈禧太后的“英明领导”下,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中日甲午海战就直接证明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力。

所以,从手中掌握的武装力量来看,李鸿章和曾国藩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3、影响力对比

同治三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天京以后,其综合实力达到顶点,想要推翻晚清政权,登基称帝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曾国藩并无造反之心,而是“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在晚清政坛之上,曾国藩才发掘的人才,甚至达到了“疆臣阃帅,几遍海内”的恐怖地步。

被后世赞誉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一种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四人。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在上述除了曾国藩之外的五人中,除了张之洞并非出自湘军,其余四人全部出自曾国藩门下,由此足以证明曾国藩的巨大影响力。

就晚清政权而言,如果曾国藩想要造反,即使达不到“一呼百应”的状态,也足可以推翻晚清政权。

而李鸿章,能不能够进入“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列,后世尚未形成统一定论。

李鸿章的真正影响力主要发挥在担任北洋通商大臣期间,也正是在此期间,李鸿章代表晚清政权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即使心有苦衷、被逼无奈,也终将严重挫伤其正面形象,大大削减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二》、《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中国近代史》、《清代通史》


正说清代十二朝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清朝中后期朝廷的中流砥柱,曾、李二人再加上左宗棠和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其中又以曾、李二人为首。

从官职来看

二人都被封为一等侯,都被追为“太傅”,曾国藩生前官居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而李鸿章也担任过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二人都是正一品官职,并且都是大学士头衔,都已入阁拜相,二人的唯一区别的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稍高一些。

从能力来看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曾挽救大清于危亡,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兵和绿营兵早已不堪重用,如果不是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力挽狂澜最终攻灭太平天国,清朝很可能早灭亡半个世纪。

李鸿章的淮军虽然也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但是其更为重要的表现是在晚清时期以一人之力苦撑危局,周旋于列强之间为大清续命,更是被慈禧称作“再造玄黄”之人。

二人都有改朝换代的实力

在对抗太平军时期壮大起来的“湘军”最终完成了对太平天国最为致命的一击,天京被攻破之时湘军的实力达到了顶峰,兵多将广,装备精良占据江南富庶之地,当时就有人劝曾国藩登高一呼改朝换代,但是曾国藩却主动裁军消除慈禧的疑心。

再看李鸿章,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赞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创办的淮军是继湘军之后清朝唯一可以依仗的军事力量。

清朝末期,清政府的中央集权已经被严重削弱,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甚至弄出一个“东南互保”,让清朝颜面扫地,眼看大清不保有人推举李鸿章出任“总统”住持危局,可是已经风烛残年的李鸿章拖着病怏怏的身子再度前往北京议和,为大清再续命十年。

总体来说李鸿章论军功不如曾国藩,但是朝廷对李鸿章更加信任,说句不客气的话,满清是把身家性命托付在李鸿章身上,而对于曾国藩朝廷却始终有所提防,从这点上看李鸿章的实力似乎强那么一点点。


一点点历史


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以后,仅上海每月的厘税收入就高达60万两,李鸿章对外声称只有二三十万两,仅此一项每年的出入就有好几百万两。李鸿章每年光春节就要给慈禧和宫中权贵送礼,连李莲英这样的太监都不漏掉,一次花费就要高达200万两,如此巨大的财力,没有任何人能够匹敌。慈禧对于晚清的覆没难辞其咎,也正在于此,她和李鸿章投桃报李,例子不胜枚举。照道理,南洋大臣应该由两江总督担任,却任命了江苏巡抚李鸿章,而不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后来,曾国藩因为在剿捻时手下的淮军出工不出力,不得已请求休假,让李鸿章代理,自己留在徐州军营里当顾问。清廷同意了这个申请,让曾国藩留在徐州。可是很快又按照李鸿章的要求,让曾国藩去金陵两江总督任所,不要在徐州逗留,这就固定了李鸿章对于曾国藩的超越。再后来,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清廷特别规定直隶总督负责总理衙门和北洋的防务,这些都是李鸿章量身定制的,超过之前的所有直隶总督。慈禧和李鸿章紧紧地捆在一起,利益均沾,官场中李鸿章更是所向披靡,任何人都不是对手。等到甲午战争,李鸿章却一再说自己只是奉命行事,把责任推给慈禧。说起来很搞笑,慈禧懂什么海军陆军,当然是把一切交给李鸿章,通过李鸿章去控制朝政,架空光绪的,只有这样,她才能名义上归政,实际上却依然牢牢地把持权力。相比之下,曾国藩就远没有达到这个学生的程度。


木头126844276


这个问题我来吧啦吧啦,在清朝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重臣,我来对比一下

从时间上对比

曾国藩1811年出生,李鸿章1823年出生,从出生时间上看,李鸿章只是晚了12年,可是在作为上李鸿章属于大器晚成。


曾国藩1838年就成为了军机大臣的得意门生,一步步提升,1849年做到了兵部左侍郎。在京城十多年步步高升,到达二品官。

曾国藩1872年去世,这时的李鸿章49岁,正是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他家庭情况平平,1846年拜到曾国藩门下,1850年进入朝廷。

贡献对比

曾国藩,1851年组建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攻下天京,牵头弄了洋务运动

李鸿章,1853年跟着湘军得到了锻炼。1861年李鸿章回乡创建了淮军,平定了太平天国。

李鸿章开始洋务运动,但是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签署了大量不平等条约。

其实两人都是晚清的重臣,却又错开了时间让清朝得以喘息。他们的实力是没法比的,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李鸿章是曾国藩一手提拔出来的,曾国藩建立了湘军,李鸿章后来建立了淮军,但是淮军隶属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曾国藩是主力,李鸿章是辅助。洋务运动曾国藩是主办,和李鸿章一起办的。


历史别墅


曾国藩与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是清朝晚期政坛上最闪亮的明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让自己名垂青史,如果非要拿这两个人来比一比的话,他们身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第一:相同的地方我们来晒一晒,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他们的人生之路。

首先他们都出生书香门第之家,曾经在当地也都是名门望族,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奋一路参加科考,都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通过家庭社会背景等关系拜师学艺,成长都很快,应该说都是一块好料,很快就被朝廷重臣赏识并举荐,可谓是有为青年,后来他们被朝廷无数次起用对付太平天国和八国联军,在这些与内与外的争斗中屡战屡败,然后屡败屡战,最终一举成名,在这些过程中锻炼了他们,同时这个时代和残酷的环境也磨练了他们。

其次他们虽是文人,但是却都与战争扯上了关系,本不想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但却被迫推上了这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各展拳脚,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可谓真男儿,在战争上有勇有谋,能屈能伸,像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恶斗几乎让他失去了人性,“曾剃头”的称号我想大家都十分之熟悉,李鸿章与洋人的周旋和力争,体现了他爱国的情结,当然他也是极不情愿去跟列强费口舌,又有什么办法呢,你是人家嘴里的肉啊,不吃你吃谁,我们的中堂大人在洋人的强逼下从容淡定,展现一个大国应有的姿态,虽说我们打不赢你们,我也不想让你们好过,来吧,尽管来吧,真是男人大丈夫气概。

湘军大战洋人

淮军大战太平天国

下面我们来说说他们的不同不处:

作为政治家的他们,李鸿章的权谋要高过曾国藩,曾国藩虽说晋升很快,但基本上后半辈子都在外地领兵,很少与权贵争斗,李鸿章就霸气很多,连帝师翁同龢他都不放大眼里,与之较劲,但统治者毕竟对汉人不放心,把大权抓在自己人手里,处处为难,但慈禧很依赖他,觉得李鸿章是一个做事很可靠的人,是一个实干家,不像清朝皇贵那些花花公子,只会摆摆臭架子,其它什么都不会,在古代社会中,曾国藩虽位居一品大员,李鸿章虽说是军机大臣,但还是要受制于人,这也是他俩的悲哀。

李鸿章的口才要比曾国藩好,正因为如此在国际舞台上李鸿章展示了他的谈判手段和外交能力,后来有些人痛骂他卖国,这是狭隘,你有本事你去跟外国人谈啊,我们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

曾国藩的文学功底比李鸿章深,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了如指掌,更上升到哲学高度,是中国近代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留下了“曾文正公集“”、“治学论道之经”、“冰鉴”等著作。

好了,说了这么多,就我对他们的了解,只是挑了一些方面和我个人的一些见解,还有很多大家都作了详细的比较和论述,比如识人用人、培养人才和后代、洋务运动、发展中国的国防,建立国家的海军、一生都在为国出力,一心想中兴国家等等、我觉得都不错,起码这两个人物我们都不陌生,而且都有兴趣去研究他们,这也是我们的荣幸!


思庇屋


李鸿章一直视曾国藩为恩师,曾国藩在创建湘军之初李鸿章就来投奔他了。后来李鸿章离开了曾国藩自己闯事业,结果到处碰壁,整天弄得灰头土脸。然后他又重新投到曾国藩麾下,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态度是来去自如,湘军大门始终为他敞开 着。李鸿章是个文化人,晚上喜欢熬夜爬格子,所以就容易起不来早。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治军严厉,他每天五六点就起来,他也不允许别人迟到。有一天全军将士都起床了,只有李鸿章没有起。于是曾国藩命士兵去请,李鸿章托病不起。再请,李鸿章依旧说自己病的厉害起不了床。曾国藩对士兵耳语一番,士兵第三次来到李鸿章床边说:李大人,曾大帅和全体将士都在等你吃饭,你不去谁也不准动碗筷。李鸿章这下可慌了,赶紧爬起跑着来见曾大帅。他来到主帅大帐内一看,所有人都在等着他,李鸿章的脸羞的顿时通红。再看曾国藩什么话也没说,端起碗来开始吃饭。打那以后,李鸿章早上再也没有迟到过。


欧阳大拙


从传统士大夫层面上当然是曾国藩更胜一筹,立功、立德、立言,可以说是近代第一完人。就算太祖对他这位湖南老乡也是很佩服的。但是曾只能算是传统士大夫,尽管他办洋务、用洋人军火,但是这个只是他借用西方之术,本质上他的目光眼界还局限在国内,远没有达到一个近现代政治家、外交家的格局。天津教案办的一塌糊涂,自己本人差点儿被搞得身败名裂,就是最好的例证。至于所谓的灭杀太平天国就是汉奸的言论,我觉得有点儿偏颇,太平天国有些思想是进步的,但是他的做法太邪教。

李鸿章比他的老师会做人、会做官、会办洋务、会练军队、会搞外交、会敛财。所以我觉得论实务,曾国藩是比不过他的学生的。


shaodada


两个狗奴才一个半斤,一个八两,败国与卖国。这是中华民族一段不光彩的家谱,要摆家谱倒不如多挖掘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安子147930436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后的荣光。 曾国藩有着一系列无比辉煌的头衔:文至武英殿大学士、谥号“文正”,武至世袭罔替一等毅勇侯,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学至开创文学流派——“湘乡派”的大宗师,有传世之作《曾国藩家书》。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完美典范。

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海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主要推动者,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谥号“文忠”。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东南自保运动等等,代表清王朝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可以说李鸿章是东方文明碰到西方工业文明而积极作出改变的代表性人物。

两个人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他们身上,可以探析到晚清时期中国从古典封建社会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这段“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进程最重要的一部分。

那他们实力怎么样呢?在晚清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要是论在清朝的权力,李鸿章是慈禧太后心腹,而清朝对曾国藩一直是防大于用。

论在清朝的名声,李鸿章远不及曾国藩,先不讨论两人的爵位,单论谥号,曾国藩谥号文正,为文官第一谥号,为剿灭太平天国第一人,李鸿章谥号文忠,比文正差一点。

论后世的名声,两人在伯仲之间,曾国藩有《曾国藩家书》的名声加成,李鸿章有中国近代化工业第一人的加成。

论军事实力,李鸿章可是近代化工业军队,北洋海军还是整个东亚第一只近代化工业海军;曾国藩只不过是古典军队的最后的回光返照,如何与近代化军队抗衡。

其实两个人没什么比较的,因为两人是师徒关系,属于一脉相承的。

李鸿章的大部分事业都是继承曾国藩的,比如江南制造总局,比如金陵机器局。

两人都是对内强硬,对外谄媚,所以这两人实力再大也是枉然。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属于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都是汉族官僚在清朝的代表,两个人达到了在异族统治下汉族官僚所能达到的巅峰。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对清朝有极大的贡献,说不上谁更厉害,或者说,两个人都很厉害,难分伯仲。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两个人的关系很不一般,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而且两个人不是普通的师生关系,在古代科举,同一批进士被称为“同年”,他们往往关系极为紧密,而李鸿章的父亲与曾国藩则是同年,因此,李鸿章与曾国藩关系很亲密,李鸿章也是曾国藩最为看重的学生之一。李鸿章的很多做事和行为习惯,都深受曾国藩影响。

第二,两人擅长的领域不同。李鸿章在军事、外交、政治等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李鸿章更像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曾国藩,更多的是政治家与文学家并重。曾国藩学识渊博,心胸宽广,在儒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曾国藩提拔了包括李鸿章、左宗棠等在内的诸多优秀人才,李鸿章在提携优秀人才方面远不如他。



毛泽东曾评价曾国藩:“对于近人名人,唯独服气曾文正”,认为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也有“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的评价。

第三,他们都是晚清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作为地主阶级中的先进人物,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先后敏锐的发现,老大、封闭、落后的封建帝国,已无法适应世界潮流,列强的坚船利炮完全不是泥足巨人大清王朝所能应对的。因此,他们都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和实践者,主张“师夷技长以制夷”。正是由于曾国藩、李鸿章所倡导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才有了近代工业的开端。但由于洋务运动,只学其表而未学其里,再加上强大顽固势力的反对,洋务运动最终并未使中国富强起来。



第四,两个人都是以平定内乱的军功起家。曾国藩建立了名扬天下的湘军,而李鸿章则在的曾国藩的帮助下创立了淮军。无论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剿灭捻军,中法战争乃至甲午战争,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始终是主力。他们都为满清的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