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精品課程《讀懂中國茶》:第七講 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

在線精品課程《讀懂中國茶》:第七講 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

【茶博士∙星海泛舟】—670:在線精品課《讀懂中國茶》:第七講 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中華民族是一個龐大而又親愛和睦的大家庭,有56個兄弟姐妹。各民族兄弟姐妹其實是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經過不斷融合組成這個大家庭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中華民族飲茶習俗源遠流長而又博大精深,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發揮著獨特作用。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提升鄉土文化內涵,形成良性鄉村文化生態,讓子孫後代記得住鄉愁,增強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更多地融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各方面。在這一講將與大家一同分享“執子之手,攜茶相伴”的現代茶主題婚禮習俗、“飲茶習俗衍生茶禮”在茶藝競賽中運用、“少數民族飲茶風俗”對當下有何啟迪、給年輕人和外國友人推薦喝茶的地方“傳統茶館與創意茶館”。

在線精品課程《讀懂中國茶》:第七講 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

  • 民族及飲茶習俗

民族,指經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穩定共同體,一群基於歷史、文化、語言與其它人群有所區別的群體。我們說的“中華民族”,具有國族的性質,是對當代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一個共同稱呼,由梁啟超先生於1901年,在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中首次提出。1949年漢族佔中國大陸人口總數的95%,根據中國大陸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大陸總人數中漢族佔91.51%。千萬人口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壯族、回族、滿族、維吾爾族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方針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團結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政策。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漢族人口增長5.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長6.92%。2020年將進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目前全國有14億人口,90%以上都是漢族,其他55個民族人口不到10%。

在線精品課程《讀懂中國茶》:第七講 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

飲茶習俗簡稱茶俗,是指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以茶為主題或以茶為媒的風俗、習慣、禮儀,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形態下的產物,隨著社會形態的演變而消長與變化。包括不同地域民族的茶俗、不同階層的飲茶習俗及相應的茶俗文化。

在線精品課程《讀懂中國茶》:第七講 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

  • 執子之手,攜茶相伴

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逐步走進“洞房花燭夜”的歷程中,“茶”在歷朝歷代和天南海北都演繹過很多囍茶婚禮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時,茶作為陪嫁品首次進入西藏,並創制出了藏民族喜愛的酥油茶,開藏民飲茶之先河。到了現代,很多地方依然保留著“三茶六禮”的民間婚禮習俗。

在線精品課程《讀懂中國茶》:第七講 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

古代的婚禮習俗,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階段的茶俗活動:戀愛信物——姑娘茶、以茶為媒——定親茶、白頭偕老——婚禮茶

現代婚禮中的囍茶,在人們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追崇的今天,現代婚禮中茶俗文化已經得到了很好地傳承與創新,在現代婚禮中的喜茶中,出現了很多的值得分享的茶類物品。

在線精品課程《讀懂中國茶》:第七講 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

茶禮品,訂婚之茶“女兒茶”,“狀元茶”;婚慶之日同心茶;伴手禮茶;雙方父母長壽茶。茶宴食,婚禮茶宴菜譜:鴻運當頭(紅茶大紅乳豬盤);海誓山盟(龍井蝦仁);香酥君山銀針(金枝玉葉);早生貴子(紅茶煮紅棗蓮子桂圓羹)等。茶飾物,主要以漢族婚禮茶服,也有各少數民族的自己的婚禮服;用同心結將兩個半球形的普洱茶或六堡茶結在一起,既可裝飾新房,也可以用作婚禮賓朋的伴手禮。茶器具,各種婚禮用的喜茶杯,壺,紅色並飾以龍鳳吉祥之類的圖文等。茶喜聯,一代茶人程啟坤老先生為其長孫程方正親撰的喜聯:“茶香茶味茶人辦喜事,茶思茶情茶鄉結良緣”表達了茶人世家對茶款款情深,對茶人兒女的期盼。

在線精品課程《讀懂中國茶》:第七講 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

  • 飲茶習俗衍生茶禮

我國各民族在長期飲茶生活中,不斷融入自己民族的情感與信仰,衍生了出豐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通過,民族的生活習慣、飲茶器具、服飾音樂、品飲方式等深深影響當下茶藝競技的禮儀呈現,也形成了很多美好及象徵意義的茶俗:“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真情對客示尊敬,鳳凰三點頭”等都是茶藝中的飲茶習俗。在我國長江以北的地方,人們很喜歡泡飲一種叫香片的茶,這種茶所用的主泡器就是“三才杯”:“三才者,天地人”。三才杯上天蓋、下有託,中間蓋碗主體,代表人即是最能包容,頂天立地。

客來敬茶 是中國的傳統禮節,在中國流傳至少已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早在東晉時,中書郎王濛用“茶湯待客”、太子太傅桓溫“用茶果宴客”、吳興太守陸納“以茶果待客”。唐代顏真卿的“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宋代杜耒的“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等詩句,表明我國曆來有客來敬茶的風俗。實際上,客來敬茶,對客人來說,飲與不飲無關緊要,但對主人來說,敬茶是不可缺少的。

寄茶(贈送茶禮) 中國古代民間還形成了寄茶習俗。唐代詩人盧仝收到在朝廷做官的孟諫議寄來的新茶時,寫下了流芳百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詩人盧綸在《新茶詠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舅》詩中寫道:“三獻蓬萊始一嘗,日調金鼎聞芳香。貯之玉合方半餅,寄與阿連題數行。”所以,這種“寄茶習俗”一旦形成便很快被百姓接受,且世代相傳,直至今日。每當新茶上市,各地人們總要選購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茶寄給遠方的親朋好友。

在線精品課程《讀懂中國茶》:第七講 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

  • 少數民族飲茶風俗

在豐富多彩的飲茶習俗中,少數民族獨特的飲茶方式為中國茶文化傳承中增添了更多中國茶的魅力。併為更多的茶文化追根溯源提供了豐富而詳實的依據。如傣族的“竹筒茶”,基諾族的涼拌茶,侗族人民的打油茶等等,不僅啟發了其他民族對於茶食茶點的製作,甚至被部分日本學者認為是日本茶道的源起。各民族間茶俗不盡相同,各具特色。

飲食類的民族飲茶風俗。茶飲方法主要是將茶與餐飲的佐料、菜食等一起進行合煮或以茶做菜,如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打油茶,其的製作方法與烹煮飯菜相差不大,打油茶時會以新鮮豌豆、泡發的綠豆、大豆、花生米、芝麻、茶葉、臘肉或排骨等合煮而成,保持了常古老的原始煮茶麵貌

;我國的土家族的擂茶,就是以最主要的三種原料:生薑、生米、生茶葉進行合煮而得名“三生湯”;直接以茶做菜的主要少數民族如我國西南地區的布朗族喜歡的酸茶;德昂族、景頗族喜愛醃茶,基諾族好食的涼拌茶等。另外從所加的佐料來看,回族的八寶茶、三炮臺茶等都可歸為飲食一體類。

在線精品課程《讀懂中國茶》:第七講 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

功能性的飲茶習俗。飲茶習俗包括以茶治病類:如納西族的龍虎鬥、也包括土家族的三生湯;以茶教化類:大理白族的“一苦二甜三回味”三道茶等。

清飲類的民族飲茶習俗。飲茶習俗主要有:傣族的竹筒茶、佤族的紙烤茶、拉祜族的烤茶、哈尼族的土鍋茶、彝族烤茶、拉祜族的火灼茶、布朗族青竹茶、黎族五指山茶等等。

調飲類的民族茶飲習俗。是指在茶湯中加入酥油、牛羊乳、果醬、蜂蜜等將茶湯調成香味、甜味等喜歡的味道的茶飲,有些民族還會在其中加入一些乾果類。如我國西北、東北地區少數民族喜愛的鹽巴茶、酥油茶、糖茶、奶茶等。喜歡這一類茶的少數民族主要有:怒族、珞巴族、門巴族、羌族、高山族、裕固族、蒙古族、達斡爾族、哈薩克族、塔塔爾族、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錫伯族、普米族等近20個民族。

在線精品課程《讀懂中國茶》:第七講 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

  • 統茶館與創意茶館

傳統茶館。清茶館(北京五福茶藝館、杭州同一號清茶道館)、茶餐館(杭州青藤茶館、上海秋萍茶宴館)、戲曲茶館(北京老舍茶館、成都順興老茶館)、

風景茶樓(上海湖心亭茶樓、杭州湖畔居茶樓)、商務茶館(杭州你我茶燕、廣州雅韻軒茶藝館)、文化主題茶館(廣東潮州天羽茶齋、杭州老龍井御茶園)、社區茶社(杭州老開心茶館、都人民公園鶴鳴茶社)及農家茶樓等。

在線精品課程《讀懂中國茶》:第七講 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

創意茶館。新中式茶室,作為現代茶文化的載體,營造出了簡單樸素的高雅情調。通過巧妙的設計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人的審美融為一體,讓整個茶室散發出人境合一的氛圍。同時,它也生動地展現了中國茶藝文化所追求的自然樸素之美。一茶一世界,在這樣的靜謐茶室中,感受生活的怡然愜意,能讓人浮躁的心情得到沉靜,茶香嫋嫋縈繞在茶室內,凸顯出返璞歸真的居室情懷。喝茶是一種行為,品茶卻是一種心境。人生需要一種淡泊,雖無蝶來,清香依舊,謝絕繁華,迴歸簡樸

禪意·茶室,一間富有禪意的茶室,是一片不受打擾的人間淨土,它將一股來自於東方的氣質和精神,全都濃縮於一器一物、一草一木之中。對於茶室的打造,隨性自然,不刻意追求居室,更注重心境和自然環境的契合。“不以奢為尚,只因趣移情”。一盞茶壺、幾縷煙霧,一間素淨的茶室。一磚一景中,感受到舒緩減壓,彷彿呼吸間,心靈便得以愜意放鬆。

在線精品課程《讀懂中國茶》:第七講 獨具特色的民族飲茶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