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精品课程《读懂中国茶》:第七讲 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

在线精品课程《读懂中国茶》:第七讲 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

【茶博士∙星海泛舟】—670:在线精品课《读懂中国茶》:第七讲 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中华民族是一个庞大而又亲爱和睦的大家庭,有56个兄弟姐妹。各民族兄弟姐妹其实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经过不断融合组成这个大家庭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民族饮茶习俗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发挥着独特作用。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更多地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在这一讲将与大家一同分享“执子之手,携茶相伴”的现代茶主题婚礼习俗、“饮茶习俗衍生茶礼”在茶艺竞赛中运用、“少数民族饮茶风俗”对当下有何启迪、给年轻人和外国友人推荐喝茶的地方“传统茶馆与创意茶馆”。

在线精品课程《读懂中国茶》:第七讲 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

  • 民族及饮茶习俗

民族,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我们说的“中华民族”,具有国族的性质,是对当代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一个共同称呼,由梁启超先生于1901年,在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1949年汉族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95%,根据中国大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大陆总人数中汉族占91.51%。千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6.92%。2020年将进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目前全国有14亿人口,90%以上都是汉族,其他55个民族人口不到10%。

在线精品课程《读懂中国茶》:第七讲 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

饮茶习俗简称茶俗,是指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的风俗、习惯、礼仪,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下的产物,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而消长与变化。包括不同地域民族的茶俗、不同阶层的饮茶习俗及相应的茶俗文化。

在线精品课程《读懂中国茶》:第七讲 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

  • 执子之手,携茶相伴

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逐步走进“洞房花烛夜”的历程中,“茶”在历朝历代和天南海北都演绎过很多囍茶婚礼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时,茶作为陪嫁品首次进入西藏,并创制出了藏民族喜爱的酥油茶,开藏民饮茶之先河。到了现代,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三茶六礼”的民间婚礼习俗。

在线精品课程《读懂中国茶》:第七讲 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

古代的婚礼习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的茶俗活动:恋爱信物——姑娘茶、以茶为媒——定亲茶、白头偕老——婚礼茶

现代婚礼中的囍茶,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追崇的今天,现代婚礼中茶俗文化已经得到了很好地传承与创新,在现代婚礼中的喜茶中,出现了很多的值得分享的茶类物品。

在线精品课程《读懂中国茶》:第七讲 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

茶礼品,订婚之茶“女儿茶”,“状元茶”;婚庆之日同心茶;伴手礼茶;双方父母长寿茶。茶宴食,婚礼茶宴菜谱:鸿运当头(红茶大红乳猪盘);海誓山盟(龙井虾仁);香酥君山银针(金枝玉叶);早生贵子(红茶煮红枣莲子桂圆羹)等。茶饰物,主要以汉族婚礼茶服,也有各少数民族的自己的婚礼服;用同心结将两个半球形的普洱茶或六堡茶结在一起,既可装饰新房,也可以用作婚礼宾朋的伴手礼。茶器具,各种婚礼用的喜茶杯,壶,红色并饰以龙凤吉祥之类的图文等。茶喜联,一代茶人程启坤老先生为其长孙程方正亲撰的喜联:“茶香茶味茶人办喜事,茶思茶情茶乡结良缘”表达了茶人世家对茶款款情深,对茶人儿女的期盼。

在线精品课程《读懂中国茶》:第七讲 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

  • 饮茶习俗衍生茶礼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饮茶生活中,不断融入自己民族的情感与信仰,衍生了出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通过,民族的生活习惯、饮茶器具、服饰音乐、品饮方式等深深影响当下茶艺竞技的礼仪呈现,也形成了很多美好及象征意义的茶俗:“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真情对客示尊敬,凤凰三点头”等都是茶艺中的饮茶习俗。在我国长江以北的地方,人们很喜欢泡饮一种叫香片的茶,这种茶所用的主泡器就是“三才杯”:“三才者,天地人”。三才杯上天盖、下有托,中间盖碗主体,代表人即是最能包容,顶天立地。

客来敬茶 是中国的传统礼节,在中国流传至少已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晋时,中书郎王濛用“茶汤待客”、太子太傅桓温“用茶果宴客”、吴兴太守陆纳“以茶果待客”。唐代颜真卿的“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宋代杜耒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等诗句,表明我国历来有客来敬茶的风俗。实际上,客来敬茶,对客人来说,饮与不饮无关紧要,但对主人来说,敬茶是不可缺少的。

寄茶(赠送茶礼) 中国古代民间还形成了寄茶习俗。唐代诗人卢仝收到在朝廷做官的孟谏议寄来的新茶时,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诗人卢纶在《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舅》诗中写道:“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闻芳香。贮之玉合方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所以,这种“寄茶习俗”一旦形成便很快被百姓接受,且世代相传,直至今日。每当新茶上市,各地人们总要选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茶寄给远方的亲朋好友。

在线精品课程《读懂中国茶》:第七讲 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

  • 少数民族饮茶风俗

在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中,少数民族独特的饮茶方式为中国茶文化传承中增添了更多中国茶的魅力。并为更多的茶文化追根溯源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依据。如傣族的“竹筒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侗族人民的打油茶等等,不仅启发了其他民族对于茶食茶点的制作,甚至被部分日本学者认为是日本茶道的源起。各民族间茶俗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饮食类的民族饮茶风俗。茶饮方法主要是将茶与餐饮的佐料、菜食等一起进行合煮或以茶做菜,如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打油茶,其的制作方法与烹煮饭菜相差不大,打油茶时会以新鲜豌豆、泡发的绿豆、大豆、花生米、芝麻、茶叶、腊肉或排骨等合煮而成,保持了常古老的原始煮茶面貌

;我国的土家族的擂茶,就是以最主要的三种原料:生姜、生米、生茶叶进行合煮而得名“三生汤”;直接以茶做菜的主要少数民族如我国西南地区的布朗族喜欢的酸茶;德昂族、景颇族喜爱腌茶,基诺族好食的凉拌茶等。另外从所加的佐料来看,回族的八宝茶、三炮台茶等都可归为饮食一体类。

在线精品课程《读懂中国茶》:第七讲 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

功能性的饮茶习俗。饮茶习俗包括以茶治病类:如纳西族的龙虎斗、也包括土家族的三生汤;以茶教化类:大理白族的“一苦二甜三回味”三道茶等。

清饮类的民族饮茶习俗。饮茶习俗主要有:傣族的竹筒茶、佤族的纸烤茶、拉祜族的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彝族烤茶、拉祜族的火灼茶、布朗族青竹茶、黎族五指山茶等等。

调饮类的民族茶饮习俗。是指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牛羊乳、果酱、蜂蜜等将茶汤调成香味、甜味等喜欢的味道的茶饮,有些民族还会在其中加入一些干果类。如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喜爱的盐巴茶、酥油茶、糖茶、奶茶等。喜欢这一类茶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怒族、珞巴族、门巴族、羌族、高山族、裕固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普米族等近20个民族。

在线精品课程《读懂中国茶》:第七讲 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

  • 统茶馆与创意茶馆

传统茶馆。清茶馆(北京五福茶艺馆、杭州同一号清茶道馆)、茶餐馆(杭州青藤茶馆、上海秋萍茶宴馆)、戏曲茶馆(北京老舍茶馆、成都顺兴老茶馆)、

风景茶楼(上海湖心亭茶楼、杭州湖畔居茶楼)、商务茶馆(杭州你我茶燕、广州雅韵轩茶艺馆)、文化主题茶馆(广东潮州天羽茶斋、杭州老龙井御茶园)、社区茶社(杭州老开心茶馆、都人民公园鹤鸣茶社)及农家茶楼等。

在线精品课程《读懂中国茶》:第七讲 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

创意茶馆。新中式茶室,作为现代茶文化的载体,营造出了简单朴素的高雅情调。通过巧妙的设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审美融为一体,让整个茶室散发出人境合一的氛围。同时,它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茶艺文化所追求的自然朴素之美。一茶一世界,在这样的静谧茶室中,感受生活的怡然惬意,能让人浮躁的心情得到沉静,茶香袅袅萦绕在茶室内,凸显出返璞归真的居室情怀。喝茶是一种行为,品茶却是一种心境。人生需要一种淡泊,虽无蝶来,清香依旧,谢绝繁华,回归简朴

禅意·茶室,一间富有禅意的茶室,是一片不受打扰的人间净土,它将一股来自于东方的气质和精神,全都浓缩于一器一物、一草一木之中。对于茶室的打造,随性自然,不刻意追求居室,更注重心境和自然环境的契合。“不以奢为尚,只因趣移情”。一盏茶壶、几缕烟雾,一间素净的茶室。一砖一景中,感受到舒缓减压,仿佛呼吸间,心灵便得以惬意放松。

在线精品课程《读懂中国茶》:第七讲 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习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