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獲取客戶,心理教育平臺「愈見幸福」獲青松基金數千萬投資


精準獲取客戶,心理教育平臺「愈見幸福」獲青松基金數千萬投資

在內容獲客難度越來越大的當下,愈見幸福針對不同人群的分層心理服務需求,建立兩條課程線。一方面瞄準對心理學課程有明確需求的人群,精準獲取客戶取得高客單價;另一方面通過內容運營佈局泛流量。

作者 | 任彤瑤

這是「新商業情報NBT」報道的第550家創業公司

2019年12月,心理健康興趣與教育平臺“愈見幸福”宣佈,獲得來自青松基金的數千萬人民幣Pre-A輪投資。不到半年前,愈見幸福剛剛獲得險峰長青的天使輪投資。

成立於2017年,愈見幸福專注於心理健康領域的興趣課程和專業教育,提供專業的心理內容、心理診斷工具、培訓課程等服務。

在內容獲客難度越來越大的當下,愈見幸福針對不同人群的分層心理服務需求,建立了“人才培養計劃”與“認知提升計劃”兩條課程線。前者瞄準對心理學課程有明確需求的人群,精準獲取客戶取得高客單價,並建立了明確的學員晉升制度;後者通過內容運營觸達更多對心理學感興趣但認知有限的用戶,建立自己的泛流量池和品牌認知度。

愈見幸福的創始人兼CEO王曉權認為,心理行業是一個供給側驅動的行業,如今還處在供給失衡的初始狀態,未能很好滿足多樣用戶的需求。但心理服務的需求在慢慢變大,誰能在供給側提供一些在定價、解決問題層面都滿足這些用戶的優質服務,誰就能很好地找到需求側的匹配。

他認為,心理市場的下一個階段是建立行業的分層供給標準。愈見未來將會在現有商業模式下繼續分層探索嘗試,一方面升級迭代高客單價的課程服務產品,實現更好的銷售業績,另一方面繼續通過內容運營擴大自己的流量池,觸達更多潛在用戶。

01|供給驅動的市場

創辦愈見前,王曉權曾經做心理諮詢的相關服務,他從中觀察到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化的問題,且分類出多層次的人群需求。除了本身希望在心理學有所建樹的相關專業人士,也有很多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對情感關係、個人成長產生困惑,希望尋求心理服務幫助。

“這些心理服務需求背後都有數據佐證,比如近年離婚率持續上漲,孩子素質教育的難題、抑鬱症患者增多等。”王曉權告訴《新商業情報NBT》,心理市場是一個供給驅動的市場,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希望在情感、社交關係中贏得心理層面的認同與尊重,對心理服務的需求在慢慢變大。

在涉足心理行業前,王曉權曾在美團與抖音工作,多年從事商業產品設計的經歷讓他意識到,一個由供給驅動的市場是難得的。“誰能在這個市場的供給側提供一些在定價、解決問題層面都滿足這些用戶的優質服務,誰就能很好地找到需求側的匹配。” 他看到了心理服務市場的巨大潛力,因此在2017年與好友劉東一拍即合,創辦了愈見。

一開始時,他們設想做一個女性社區。“因為我們剛開始接觸到的用戶,大部分都是希望解決自己的情感、親子等問題。”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後,他們發現這些用戶有解決心理問題的需求,但客單價並不高。

“目前心理行業市場是高度信息不對稱的。”王曉權以倒金字塔作比喻區分四類人群:最寬闊的上層是對心理學認知不足、沒有付費意願的泛流量群體;第二層是對心理學知識、垂直媒體及平臺有一定接觸的群體;第三層是會主動搜索心理學相關服務的群體;第四層是圈內專業人士。

王曉權認為,在上兩層人群認知不足、付費意願低的當下,以建立平臺、追求用戶規模為核心的互聯網創業模型作為切入點提供心理服務,將會面臨很多困難。

“這並不是現在這個節點做的,平臺是很重很漫長的東西,人們認知水平不夠時,平臺起不來網絡效應,會經歷很多不確定因素。”

基於這樣的考慮,愈見確立了現階段以銷售驅動為主的商業模式,設計兩條不同的課程線,以實現更精準獲客。

02|兩線並行

目前愈見開發出的兩條課程線,分別為“人才培養計劃”與“認知提升計劃”。

精準獲取客戶,心理教育平臺「愈見幸福」獲青松基金數千萬投資

“人才培養計劃”是愈見盈利的主要來源,瞄準的是本身對心理學知識有明確學習或就業提升需求的人群,課程通過打包全年服務的方式出售。王曉權舉例,比如基礎培訓項目,其中會包含基礎心理學課程、心理量表測試項目、親子親密關係的系列課程,還有中科院心理所的遊學項目。另外還有一些社群服務以及大咖演講等。

在基礎課程之上,愈見也會根據不同學員的需求,設計進階課程的服務內容,比如針對催眠、卡牌、繪畫或沙盤等內容開設線上加線下的專題。

直至目前,愈見在人才培養計劃的基礎課程上積累了大約2萬3千位學員,初始客單價約為3500元,去年課程的復購率在20%左右。

愈見還在課程中引入了一套學員晉升路線,分出“初學者、班主任、助教、領教、諮詢師”五種等級。從班主任起,每個等級的學員都可以幫助解決一部分心理學相關的問題。王曉權認為,鑑於目前用戶對心理諮詢需求的多層次性,不一定要成為專業的心理諮詢從業者才能提供服務與幫助。有一些人可以培養成傾聽者,或者心理諮詢技術的老師、或者一個懂心理學的領導者。

“比如班主任可以促進班上其他學習者進步,對於班上的同學來說,這也是一種可行的心理內容供給。”

愈見給每一級學員設計了晉升考核標準與相關課程,達到一定專業標準,通過考核之後就可以成為愈見的正式講師。“目前我們不太想把這個口子開太大。”王曉權告訴《新商業情報NBT》,如今一個班級人數大約在80-120人,其中會有2到3個人通過考核,願意做兼職班主任。

王曉權亦希望能通過這一套晉升計劃為愈見積累師資,在心理學行業供給明顯不足的現狀下,這將會成為愈見的核心優勢,因為供給策越充分,排列組合的可能性就越多。“從心理服務行業的角度來看,可能未來誰能培養出優質的供給結構,並且能將它標準化,那就是它的壁壘。”

不同於“人才培養線”精準獲客、高客單價的定位,愈見的“認知提升”課程線承擔了佈局流量的功能,針對的主要是倒金字塔第一層和第二層對心理學認知有限的用戶。王曉權對《新商業情報NBT》說,儘管認知提升線的客單價不高,目前規模效應不大,但這將是愈見未來構建流量池的重要一環。

在認知提升線上,愈見提供親子關係、親密關係與個人成長的系列課程,並搭建了心理學科普、心理測試、心理小課、療愈小工具等內容產品,通過拼團、節日大禮包等運營活動吸引沉澱更多用戶。

從2018年11月起,愈見的用戶開始穩步增長,每月整體新增用戶破千,2019年愈見用戶數量約為5萬,全年營收六千多萬。

在課程產品打磨上,王曉權希望能達到專業性與普適性的平衡。如今愈見有一個數十人的心理學專業團隊負責教研教學,同時有一個內容產品化團隊,幫助老師將專業知識的輸出變得更“接地氣”。愈見也會讓教學團隊多與客戶進行電話溝通,瞭解客戶的實際需求。

精準獲取客戶,心理教育平臺「愈見幸福」獲青松基金數千萬投資

03|未來規劃

近年來,知識付費的熱潮後退使獲得融資的心理學相關創業項目數量逐漸減少。這次能獲得青松的Pre-A輪投資,王曉權認為,是否具有穩定的現金流、未來的流量佈局策略、對用戶的服務模式等,都是青松較為在意的要點。目前愈見的團隊與商業模式都得到了對方的認可。心理服務行業目前呈現出的低集中狀態,也讓資本看到了未來的發展空間。

這一輪融資將主要用在愈見接下來的課程、內容、技術研發等後端服務上。在進一步改善產品形態同時,愈見計劃在2020年上線App,連同已有的小程序、抖音、知乎等構建C端內容平臺,擴大流量池。其中,抖音和B站是愈見會重點發力的。“尤其是B站,它的用戶群體質量比較高,站內一些心理垂直相關的內容反響也非常好,大家對這個領域的持續關注趨勢是能看出來的。”

談到心理服務市場的未來,王曉權認為這是一個緩慢下沉的過程。人們的認知和行業的流量都在下沉。在目前階段,心理服務市場還處於供給與需求失衡的狀態,目前市場的下一個階段是建立行業的分層供給標準,離談論智能化、數字化的階段還比較遙遠。

對愈見來說,較為輕巧的切入模式與高客單價是它目前在心理服務市場的競爭優勢。王曉權說,他們希望先做最務實的事情,活下來,再去思考整個行業與它的用戶,找到最合理的模式慢慢迭代,並逐步完善優化流水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