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要交21份材料?疫情是政府優化審批服務的“磨刀石”

近日,一篇《復工要交21份材料,莫讓形式主義累壞企業》的報道引發社會關注。據不少申請復工復產的企業負責人反映,企業想復工,需要填15個表格、2份承諾書,制定1個應急預案、1個復工方案、1套食堂防護措施和1套宿舍防護措施,共計21份材料,有些材料還需要去街道蓋章。“企業填材料填得手軟,想復個工咋就這麼難?”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中央要求各地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政府的行政審批服務因此面臨挑戰。上述企業反映的其實是行政審批領域官僚主義的老問題在疫情期間的延續,繁雜的紙面材料程序不僅與市場經濟規律相悖,更不符合疫情期間減少聚集的要求。

怎麼辦?其實有些地方已經在審批服務改革方面邁出新步伐。記者在山西調研發現,當地一些部門設置行政審批“綠色通道”、簡化審批流程,一些部門推行“網上辦”“掌上辦”“電話辦”“郵寄辦”等非接觸式辦理方式,方便群眾辦事,受到群眾歡迎。特殊時期,減少群眾到政務服務大廳等人員聚集的場所辦事,是保障群眾辦事的理性選擇,也是防止疫情蔓延的有效舉措。

審批服務在特殊時期的隨機應變,也說明優化審批服務有很大空間。有關部門可以利用疫情這一“磨刀石”,認真檢視自身在審批服務方面還存在哪些不足,還有什麼潛力可挖,以進一步完善審批服務機制和流程,更好地服務辦事群眾和經濟社會發展。

疫情這塊“磨刀石”,可以磨礪一個部門的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疫情防控期間,山西醫保等部門優化醫療保障經辦服務,努力實現“不見面辦”“及時辦”“便民辦”“延期辦”;衛健委開通行政審批綠色通道,為消毒產品生產企業等各有關單位辦理許可審批。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部門“無動於衷”,按固有節奏“我行我素”。二者孰優孰劣,群眾洞若觀火。非常時期應有非常狀態,有關部門應借疫情防控,切實增強為民服務觀念,進一步檢視和提升自身的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

疫情這塊“磨刀石”,能夠促使相關部門進一步優化審批服務流程,提升審批服務效能。山西住建部門近日提出,明確審批服務責任以及線上辦理各項制度,進一步完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對疫情防控條件下出現的新情況重點研究,及時採取針對性措施,保障工程建設項目實現“網上辦”“自助辦”“馬上辦”。這些措施表明,有關部門在提升審批服務效能方面既有很大空間,也能有更大作為,關鍵是要對審批服務流程認真梳理,進一步加以優化和完善。

疫情這塊“磨刀石”,還可以加速網絡審批服務推廣應用。疫情防控期間,人社、公安、電力、通信等管理服務部門和企業,通過各種途徑宣傳網上辦事的流程和方法,引導辦事群眾使用APP、微信公號等渠道辦理審批、繳費、查詢等業務。可以預計,此前部分群眾不知曉、不會用、用得不放心的網絡審批服務,在疫情的被動牽引和部門、企業的主動引導下,會得到更好的推廣。相關部門和企業應藉此機會採取有效宣傳推廣措施,切實提高網絡審批服務平臺的使用效率。

不管是疫情防控,還是經濟社會發展,審批服務都不能缺位。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增強辯證思維,善於化危為機,抓住疫情防控時機,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審批服務機制,提高審批服務效能,爭取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好保障。(半月談評論員 晏國政)

复工要交21份材料?疫情是政府优化审批服务的“磨刀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