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曾經在某節目中說他跟郭德綱說相聲幾乎都是現掛沒有排練,他們對相聲是否不夠嚴謹?對此你怎麼看?

頹廢楓少數派


第一娛記出品必屬精品!

于謙是在《魯豫有約》裡說這番話的。他說他和郭德綱表演的相聲百分之七十都是現掛,沒有排練,有時候簡單對一下就上臺了,是不是對作品的不嚴謹?作為業界最知名的一對相聲演員,肯定不是不嚴謹。我的意見如下。


第一:不是不嚴謹,而是因為熟練,已經有非常高的默契!

我就問你一句,你見過大學生每天還背誦九九乘法表嗎?估計連初中生都不會背了吧,因為已經深入大腦,到了張口就來的程度!

郭德綱和于謙就是如此,他們的熟練程度就如同大學生背九九乘法表,不需要再去記,都在腦子裡!于謙和郭德綱自己搭檔十多年,兩人性格、說話方式、風格,都已經瞭如指掌。郭德綱一個抬手,一個眼神,于謙就知道下面會有一個什麼包袱,要怎麼鋪墊。這是多年配合訓練出來的結果。


郭德綱自己也說過,他寫相聲,只是在紙上寫幾個重點,其餘的都在腦子裡,怎麼歸置怎麼抖包袱,心裡有數。而於謙呢,也早就熟悉了老郭的套路,只要別走神兒,跟著老郭話趕話,包袱就抖響了。

其實除了于謙郭德綱有這樣的默契程度之外,在相聲行其實也不乏其人。譬如老一輩的馬三爺和王鳳老,少馬爺和謝天順,都有這個能耐。

第二:現掛有時候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郭德綱于謙到了這個份上,追求的是一個酣暢淋漓,有時候講起相聲來,一兩個小時也是常事。郭德綱曾經就說過,他不是舞臺表演型相聲演員,非得限制多少分鐘,多少時間內說完,這種表演讓他難受,他反而喜歡現掛,根據現場做反應,這樣效果比固定按照劇本走效果更好。

我們舉個例子,我們日常生活中讓人開懷大笑的笑點,有多少是背出來的?大多都是在突發,意外,靈機一動,腦洞頓開等情況下隨機出現的。說相聲到了一定水平,也會根據現場觀眾反應,現掛!



當然,現掛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的。現掛多少是判斷相聲藝人機智、學識和默契度的一把尺子。得有天分,基本功紮實才行。要不然會砸了,包袱反而不響!如果沒這個天份,就老老實實的多背詞吧!

就於謙來說,他本人功底深厚,相聲基本老段子都說過不低於100段。見過於謙跟其他演藝人員搭相聲,于謙直接說:你隨便說,我都能接!這就是能力了!這就是現掛的捧角基礎!

像郭德綱和于謙這樣的搭檔,一段相聲七成以上現掛的,確實難得的相聲人才,百年難遇,可遇不可求。


第一娛記


現掛並不是說完全沒有準備。不展開說,就說以下幾條:

1.郭有評書的基本功,就是說郭段子架構的能力、大段子背誦的能力、改編創作的能力是十分紮實的。這就決定了能撐起檯面的基礎。

2.于謙有快板的基本功,相聲基本老段子都說過不低於100段。見過於謙跟其他演藝人員搭相聲,於直接說:你隨便說,我都能接!這就是能力了!這就是現掛的捧角基礎!

3.郭德綱和于謙是名角。名角在舞臺上演出,觀眾容忍度那是十分高。說錯了也不錯👍!加上他倆舞臺經驗十分豐富,這就有了現掛的群眾基礎。

4.近年來,其實郭德剛創作的新作品已經很少了,人都忙於運營德雲社這個平臺,加上參加電視節目。于謙也在演電影等。兩人說的都是“偽創新”的作品,所以現掛也就不太難了,因為都是新瓶裝舊酒。

最近聽到一句評價郭德綱的話,我深以為是:郭德綱正在變得越來越像姜昆,或者說正在走向姜昆的路上。他在作品創新方面已經終結!


博士君


我覺得您提出這個問題也就說明了您對相聲表演缺乏一定的瞭解,聽過郭老師與於老師相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兩個人最正出彩的地方不是說對那些老活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演繹,也不是一個又一個新作品的創作演出,而是兩個人在臺上接連不斷的現掛。

我曾經做過兩個關於於老師現掛的合集小段,看過的朋友應該都能想起那些段子裡讓人爆笑的情節,其實演員的表演,臺詞只是最基礎的一個部分,任何一個好的演員,都不可能照本宣科。停留在看著臺詞一絲不苟全文背誦,只能說你還是個學徒,而不是一個演員。

接下來我照老規矩給大家列舉十個小段,也讓題主體會一下現掛的真正魅力。

1 郭:於老師的父親愛吃豬大腸,每天來一根

於:好嘛,他飯量得看豬吃多少了


2 少郭:小青娃會吃什麼?

老郭:我給他吃麻辣牛蛙,就說吃得是他舅舅。

少郭:我下臺就把我舅舅吃了。(他舅舅是張雲雷)


3 岳雲鵬,于謙,郭德綱三人群口,小嶽跟臺下女觀眾互動,郭老師說:你得叫奶奶

於老師神補刀:得!自己也跟著吃虧了!


4 郭:人唱大鼓的女演員,都涼調,不夠格,還有人給上好多花籃,你看我們相聲演 員,站臺上那麼長的時間連個上花圈的都沒有。

於:可能您還不到歲數呢。


5 郭:我是郭德綱,是相聲界的一位小學生,我旁邊這位可了不得,驢鞭。

於:待會兒,好傢伙,一不留神,您把我名字說的這麼壯陽呢。

郭:有意思嗎?這麼大人了,魚鞭。

於:越說越小了還。


6 郭德綱于謙張鶴倫版扒馬褂

張:風幾級?

於:脫褲子那是三級。


7 郭:我兒子叫郭麒麟,是於老師的徒弟,管他叫師傅,管他媳婦叫師孃。於老師的兒 子呢叫于思洋,是我的徒弟,管我叫師傅,管我媳婦叫師孃,所以我們倆家是這 麼一個關係。

於:交換人質。


8 郭老師單口,觀眾席有手機響,郭:老爺一拍驚堂木,堂下是誰的手機響。


9 郭老師和於老師版武墜子。武墜子是逗哏打捧哏。郭老師使壞兒,打了幾下之後,要給於老師 來個狠的,於老師躲開,然後就走到了舞臺的上場門。到這兒都是按詞走的,當時郭老師的打 人風波剛平息,於老師直接喊了一句“有人管沒人管啊!郭德綱 又打人了嘿!”


10 郭:人於老爺子生活就是講究,喝的咖啡都跟別人不一樣。

於:怎麼不一樣了?

郭:別人喝的那叫什麼‘貓屎咖啡’,我們感覺就很好了,人家於老爺子看不上,你 看人家喝的,人屎咖啡!

於:快別說了,我都聞見臭味兒了!哪有喝這個的

郭:可能是這種咖啡產量高。

小文說:如果對這段文字還算喜愛的話,歡迎關注,轉發,評論,點贊,您的每一份支持都是我走下去的動力。我是頭條故事領域創作者,每晚八點檔,長篇單口小說《長生辭》連載中,與您不見不散。


我叫王思文


我說說我的看法吧。

聽郭德綱于謙的相聲十多年了,大概是07年開始的,那時候張文順還在世,但老郭的搭檔已經是于謙了。我聽的相聲人不多,主要是德雲社,即使老郭于謙的相聲是現掛,幾乎聽不出毛病來,足以見二人的功底和默契程度。

我喜歡於老師多過郭德綱。老郭的嘴太厲害,得罪了不少人,說話做事一定程度上講有些偏激,但對他的出身稍加了解便知道原因。于謙是既有能力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除他以外別的捧哏的都經常和逗哏的搶臺詞,但只有於老師最本分,但輪到他講話時又能讓人樂的不行。簡單講就是沒有什麼廢話。

老郭的臺詞裡牽扯太多於謙的家人,假的可以理解,但就我而言這麼多年這麼多牽扯家人我心裡多少會有些不舒服,但於老師的表現超出我的想象。

雖然相聲界講完全抄襲別人不大會成功,但我想說的是如果年輕一代的捧哏藝人能學得於老師的捧哏技巧又能甘心做老郭身邊的綠葉,就算是捧哏藝人裡的人中龍鳳了。


大飛1213


這與嚴謹不嚴謹沒有關係,而是會不會的問題。

您想啊,花錢聽對口兒的報紙,瘋啦!您說是不是啊。

郭德綱于謙的相聲好聽,大家愛聽的關鍵就是沒詞兒,您說呢。

曾經看過一個採訪的視頻,郭德綱拿長A4紙,紙上似乎沒幾行字,竟然還說要把段子改改,這時于謙還不知道,而且距離上場還有半小時。郭德綱說改完跟于謙打個招呼就行了,這就是會說相聲的。用郭德綱的話說,相聲就是聊天,聽郭德綱相聲就像跟院子老街坊聊天,互相的侃大山,總有那麼一種親切感,有木有。

主流的倒是嚴謹,說八百回一個都不差,那是相聲嗎,重複再重複,所以主流的相聲不好聽。


退休老頭兒2


語林覺得他們不是不嚴謹,只不過是實力到了,一切都水到渠成而已!

郭德綱的德雲社可謂撐起了相聲界的半壁江山,郭於二人更是這半壁江山裡的定海神針!可以說,只要此二人在,德雲社必定穩如泰山(當然了,原則性的錯誤不能犯

大家都知道,郭德綱七歲學評書,九歲正式學習相聲,十二歲跟隨盲藝人王田雨學西河大鼓,常寶豐等天津藝人學相聲;之後演說《楊家將》、《張廣泰》、《隋唐》等相聲段子。1989年,拜時任紅橋區文化館館長、作家楊志剛為師學相聲。1995年,郭德綱開始闖蕩北京,對外稱白全福的徒孫,楊志剛的徒弟。1998年,創建德雲社

接著又主持安徽衛視,也是受盡白眼,所幸遇見了周群。到現在他還一直說,周群是他的貴人。後來更是遇到了恩師侯耀文,境況才慢慢的好起來。二三十年間摸爬滾打,可謂是嚐盡了人間冷暖。

這些都成為了他在相聲舞臺上的談笑風生,對答如流的資本。

再說于謙老師,現在的相聲界要說捧哏,於老師要認第二,絕對沒人敢認第一,可謂是一覽眾山小的存在!當然了,于謙老師淡泊名利,從來也不在乎這些。大家都知道,於老師的三大愛好:抽菸 喝酒 燙頭 此二人從2004年開始一直搭檔至今,可謂是默契無雙。

兩人一逗一捧之間,早已瞭然於胸,根本不需要再排練,所以全都是現掛!


星語林


郭德綱:相聲是普天底下最簡單的藝術形式,同時也是最難的。郭德綱曾多次講到:好的相聲演員一定是心理學家,否則不會成功。什麼叫好演員?要適應不同的演出場所,不同的演出風格,不同的觀眾。面對每一場的氛圍,要說不同的話,這才是好相聲。

郭德綱于謙的很多相聲基本都是現掛沒有排練,並不是他們對相聲不夠嚴謹,反而是他們太瞭解觀眾了,也太瞭解相聲這門語言藝術了。

熟悉掌握這場演出的大綱,這個東西是固定的,但是在大綱以外根據今天的場地不同、觀眾不同、搭茬不同、現場反應不同等要隨時做出調整,讓現場觀眾能在最快的時間進入自己得情境和節奏。

當然不是任何一對相聲演員都可以做到這樣,而且很多年輕演員都是臺下一遍遍的對詞,生怕臺上緊張忘詞,反而這種一昧的記詞,並沒有把重心放在現場觀眾的反應方面,這樣的演出效果是欠佳的。

而郭德綱于謙的這種工作模式得益於二人幾十年的合作默契,很多時候一個眼神就可以傳遞很多。老郭在臺上臨時發揮很多包袱,于謙也能每次都遊刃有餘的接下去,除了二人的默契還有妥妥的基本功,能夠輕鬆的解決很多突發情況。

面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觀眾,講不同的包袱,讓觀眾感受到很多不同的消點,這就是老郭謙哥的相聲魅力所在,也是對現場負責。

正應了那句老話: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觀眾花錢買票來支持你,聽到的確實跟之前一模一樣的包袱,這是一種不好的觀賞效果。

支持郭德綱于謙!


用戶3123156856


相聲是一門藝術。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表演場合,面對不同的觀眾群體,其表演形式是不同的,不能一成不變。一成不變的那是播音員,早就被淘汰了。

于謙前不久在一個節目中說,他和郭德綱現在幾乎不用排練,臨場發揮就能表演相聲。這是演出中對意外情況的第一反應。因為它是隨機的,如果反應很好,它顯示了表演者的超高水平和豐富的表演經驗。當然除了大概框架不變以外,其他內容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當郭德綱有新作品時,郭德綱會在演出前派弟子邀請于謙。兩人將單獨排練一段時間。當然,這個時間不會太長,也不會一個接一個地排練。相反,郭德綱首先解釋了作品的總體結構,然後在一些關鍵點上要求于謙應該如何配合。通常半個小時就夠了。

在沒有新作品的情況下,郭德綱和于謙之間真的沒有必要排練,因為合作已經持續了十多年。雙方之間的默契已經達到了一種程度,他們可以用一個手勢就能理解對方想說什麼。同時,將會有幾種互相幫助的方法。他們所需要做的就是選擇最合適和有效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熟能生巧,而不是不嚴謹。當然,演出中途會有意外。例如,觀眾會打亂原來的節奏。在這個時候,他們需要機智圓滑地表演,也就是說,現在就解決問題。幸運的是,他們兩個都是久經沙場的,看過大場面的人,大多數問題都可以解決。

在相聲中,有一句行話叫“把點開活”,即根據舞臺、觀眾、時間、地域等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作品來表演,這是相聲演員的基本技能之一。當需要嚴謹的時候,郭德綱和于謙也可以逐字逐句地表演,比如春節聯歡晚會和大部分電視相聲作品。然而在劇院裡,沒有這樣嚴格的要求。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說你喜歡的。不管怎樣,只要觀眾聽了開心,喜歡聽就行。

根據劇本一字不漏的表箱相聲,那是學員,還沒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如果節奏被觀眾打亂,那麼你將不得不尷尬在舞臺上。你要是問我喜歡不喜歡,不管怎樣,我是不喜歡!為什麼春晚相聲和電視相聲總是走下坡路?因為他們太嚴謹了,不允許自由播放,一切都設計得很好,所以觀眾沒有參與感,並且越來越反感。

現在互聯網上有很多相聲視頻資源。任何想聽相聲的人都能聽到。為什麼仍然有人願意花錢去劇院聽相聲?原因是劇院裡的相聲並不嚴謹,而且有很多成分需要現場發揮。觀眾也有一種參與感,可以感受到在臺上臺下玩遊戲的樂趣。這就是現場聽相聲的樂趣。


視聽影享


現掛是相聲的表演手法之一,是在表演過程中遇到突發情況之後做出第一反應,由於是隨機的,如果反應得精彩,就顯出表演者超高的水平和豐富的表演經驗。

但不管怎麼說,現掛只是一種表演手法,是偶爾為之,不宜多用。而且這與兩個演員的舞臺經驗有著直接關係。兩個有多年表演經驗並配合默契的老搭檔,比較容易在臺上表現出上乘的現掛,如果讓兩個缺乏經驗年輕演員現掛,反應不精彩不說,還很有可能出現舞臺事故,這是不可取的。

郭德綱和于謙都是表演經驗豐富的相聲演員,他們在合作之前就已經登臺多年,這十多年來又默契配合,我相信于謙所說的現掛比較多的情況是存在的,但我不信幾乎所有臺詞都是現掛。如果真的是這樣,哪怕經驗再豐富也可能出問題,或者起碼是不夠精彩的。他曾經在表演時說過,郭德綱沒有準詞兒,這一方面是實情,郭德綱表演肯定不是死綱死口一字不動,但也絕非一句準詞兒沒有,那樣是對錶演不負責任。

郭德綱在表演時也說過,他和于謙在上臺前並不一句一句地對詞兒,這與郭德綱說的大多是漫談式相聲有關。尤其他們在墊話時候所說的那些情節,彼此之間是不太連接的,完全可以重新組合隨機說出來,這對於郭德綱來說不算是太大的挑戰,對於于謙這樣捧哏功夫一流的老演員來說,也不是多大的問題。

郭於二人目前說漫談式相聲多,這樣的段子對詞與否關係不太大,而如果說一些相對完整的作品,或者說到一些傳統段子的經典段落,對對詞還是有必要的。

聽一位相聲老演員說過,他們說相聲一般還是要保持死綱死口,一方面老先生留下來的作品是完整的經典的,很多話不能隨便動;另一方面如果有了準詞兒,任何一方如果出現忘詞或者其他情況,另一方立刻就會明白對方出現了小情況,就來得及做出反應,避免出現舞臺事故。

要說郭德綱和于謙的相聲是否嚴謹,這得分怎麼看。如果他們一直說的都是那種從清朝時候傳下來一成不變的內容,他們不會受到當前這樣的歡迎,正是由於他們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新臺詞,傳統相聲才變得讓現在的觀眾也能樂起來。這算是嚴謹,還是不嚴謹?

嚴謹,應該是對相聲藝術嚴謹,這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不創新。


鄭捕頭


笑帥來答題!歡迎各路朋友多多指教!

《傳統相聲之所以沒落,是因為這些人太傳統》

聽郭德綱于謙兩位大師的相聲,如今已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娛樂方式。兩位大師經常在臺上現掛,在他們的相聲中也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對話:郭:“你最好照著詞兒說”,於:“哪有詞兒啊”。其實這話說的也是事實。並不是說他們對相聲不嚴謹,恰恰證明了他們的相聲功底和現場的反應能力,而正是這樣的相聲風格才受到大眾的喜歡。之所以他們現掛的相聲能夠如此的精彩,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郭德綱于謙也一樣,他們經過不斷的探索和漫長的等待,才有了今天的功成名就。



深厚的功底:

郭德綱和于謙兩人都是從小就學相聲,那個時候學藝的孩子是非常苦的,動不動就要捱罵捱打。于謙曾在《魯豫有約》裡說過自己小時候學相聲,因為學的不好差點就被老師開除,後來還是在一位師哥的鞭打下才逐漸被老師接受了。後來學藝成功,相聲這個行業卻不景氣了,于謙說登臺演出經常被觀眾轟下臺。再後來他就去演小品演電視劇,離開相聲舞臺近二十年。郭德綱也是從小學藝,集相聲、評書、京劇等各種手藝於一身。郭德綱背井離鄉隻身來到北京,本想著在北京實現自己的理想,但現實卻給了他一個大大的耳光,郭德綱歷經滄桑掙扎著活著。直到有一天因為幫襯別人演出認識了于謙,兩個人經過兩年多的磨合成為了搭檔,彷彿彼此就是自己演藝生涯中要等的那個人。他們這兩年多的磨合才成就了後來的德雲社的中流砥柱。而他們之前所經歷的一切都成為了後來他們相聲的最好的素材。親身坎坷的經歷和深厚的相聲功底,是他們在臺上說相聲現掛的基礎。



兩個人的默契:

紅花當然配綠葉,而於謙就是郭德綱的綠葉。如果離開了于謙這片綠葉,郭德綱這朵紅花也不會開的那麼鮮豔。郭德綱于謙合作了已經二十幾年,他們的合作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彼此之間也是非常的瞭解,這也是他們現掛的一個基礎。就像我們普通人一樣,跟自己無話不談的朋友一起聊天是最輕鬆最快樂的,沒有那麼多的顧慮,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郭德綱于謙在臺上現掛也是如此,從容不迫詼諧幽默。往往現掛更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聲是一逗一捧,郭德綱是逗哏大王,于謙就是捧哏大神。現掛更考驗于謙的能力,因為說話的處於主動,而接話的處於被動。而每次於謙都能機智的完美的接住。郭德綱于謙最近的一次商演調侃林志玲結婚,郭德綱:林志玲結婚了,大夥都把導航換成我了。于謙:大夥都怕被她領日本去。只有彼此瞭解彼此默契的人才能補上這完美的幽默的一刀。



老段子新說法:

經常聽郭德綱于謙的相聲不難發現,他們很多時候說的都是老段子,但大家還是都喜歡聽,重要的是聽了依舊會笑,感覺就是聽不膩。可見兩位大師的魅力,大師不愧是大師。雖然是老段子,但每次演出說的又都不完全相同,這就是他們現掛了。記得有一段相聲郭德綱就調侃了照本宣科的傳統相聲,他說:“現在的相聲越來越好乾了,都不用背詞兒了。其實相聲就該這樣。背詞兒的相聲你一句我一句,那不叫相聲,那就對口的新聞。”郭德綱于謙經過這麼多年的探索,終於把相聲這個行業給改革了。傳統的說相聲方式已不適合現在人的口味了,傳統相聲之所以沒落,就是因為這些人太傳統了。照本宣科的相聲太約束,有一定的侷限性沒有創新。郭德綱于謙的這種自由式的說相聲風格不受限制,反而更有新意更活躍。這種現掛的相聲就是一種新的相聲風格。



郭德綱于謙的相聲已經到了無招勝有招的境界,他們在臺上隨口的一句話,就能讓觀眾開心。能把大眾逗笑的相聲才是好相聲,我們沒有理由拒絕開心,我們也沒有理由不喜歡郭德綱于謙的相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