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为何司马懿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

用户4474649658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与第二,三,四次截然不同。几乎是把老本全压上了(至少看上去如此)。不仅如此,诸葛同学还叫上了孙十万同学。虽然孙十万同学战斗力一如既往的稳定(秒输)。但是诸葛亮这个阵仗换谁看了都害怕。尤其当时魏国曹真同学没了,司马懿能保持不崩溃就不错了,怎么如此沉得住气?不符合常理啊?

道理也不难理解,曹真打仗的确比司马懿厉害,但司马懿也的确比曹真聪明。经历了五次北伐战争司马懿已经了解诸葛亮发动战争的动机了。了解这一点让司马懿无比确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成为了司马懿胜利的关键。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也是阵仗大的不得了。几乎顷刻之间就拿下天水三郡,还绑架了貌美如花的姜维哥哥做填房。幸亏魏国的扛把子曹真深谙军略,一眼就瞧中了街亭这个死穴。破街亭之后魏军一路势如破竹,撕开蜀军的防御阵线……然后连根毛都没摸着。

对的,街亭战败后诸葛亮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跑路了,不仅带名字的武将齐齐整整(包括马谡)都成功逃跑,而且顺便带走了西城和天水三郡的所有百姓。

没错,这一战蜀军输了,但赚了。魏军赢了,但亏大了。但让人奇怪的是,当时蜀军在诸葛亮的调教下一个打俩,而且蜀军当时战局优势巨大,怎么一点异动就撤退的跟排练过一样。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乘魏国上下白事会的时候,带小部队有来找茬。由于曹真太会打仗,提前料到诸葛亮的进攻路线——陈仓。派守将郝昭死守陈仓。当然曹真也没有全把宝压在郝昭上,再给曹休哭丧之余也派遣了军队去救陈仓。结果那边把郝昭逼得都打地道战了援军还是没来。就在郝昭快精神错乱的时候……诸葛亮又跑路了,还在跑路的时候顺手把追来的“援军”王双同学给剁了。

这也很奇怪,司马懿跟诸葛亮正面刚过,当时的蜀军跟疯狗一样。这样一只部队会被郝昭挡住?或许是诸葛亮带的部队太少战斗力太弱?那王双追个战斗力不强的退军是怎么把自己追死的?

第三次诸葛亮也是小规模出征,像变魔术一样很快就拿下武,阴二郡。扛把子曹真坐不住了,直接出子午谷发兵汉中……你别说诸葛亮回防速度真快,曹真路才赶了一半(下雨)就碰到了灰头土脸抱着脑袋滚回来的先头部队将军郭倒霉和夏侯倒霉。估计这仗输的太憋屈,没过多久曹真就归西了。

第四次终于轮到司马懿当扛把子了,在祁山堡守了一阵的司马懿发现蜀军不搭理他。急于证明自己的司马懿就主动出击……结果在卤城落到了疯狗窝里,裤衩被咬掉不说还落下个应激创伤综合征。换了条裤衩的司马懿打算死守祁山堡……结果蜀军因为粮草问题又跑了。临走还剁了著名武将张郃先生。

什么玩意儿!!!打了胜仗还跑!!!你跟我闹呢???

四次北伐,蜀军明显比魏军猛。但是蜀军凡是打野战没输过,攻城就没赢过。进攻比谁都猛,撤退比谁都快。而且一来魏境就疯狂拐带人口,手下说得上名字的武将一个没少不说,还收编了姜维轲比能等一系列打手。这么一算魏国把姥姥都赔给蜀汉了。这诸葛亮到底是来打仗的还是来碰瓷的???

当司马懿看见诸葛亮围在五丈原的部队时,他瞬间想明白了。这货就是来碰瓷儿的。

蜀国自夷陵之战一把火,把国力都烧光了,诸葛亮北伐却带来了蜀汉大部分男丁来北伐。那可都是珍贵的劳动力啊!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事必躬亲。这些能种地劳作的男丁有多重要他会不知道?他北伐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攻城拔寨,因为他手下这些被他调教的跟疯狗一样的蜀军根本死不起。野战靠兵精将勇和诸葛亮优秀的战场布局完全可以以极少代价捞到不少好处。可是一旦攻城无论胜负就一定要死人,死很多人。这就是蜀汉北伐那么多次国力不衰减,而曹魏每次都吃亏的秘密。诸葛亮就是来空手套白狼的,他是绝不可能出兵强攻五丈原的,多大的胜算他都不会这么干!

你既然想空手套白狼,我就死活不出城不让你套。气死你气死你气死你。

但是守了一阵子,诸葛亮并没有像前几次一样光速跑路,而是带着部队住在五丈原了,而且一住就是半年。司马懿又疑惑了,既然是下定决心过来碰瓷儿,什么时候碰不是碰啊?你怎么这次就跟我死磕了?

直到诸葛亮派使臣送来那身女人衣服,司马懿就明白了。诸葛亮这次这么着急要打,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赚够了就跑,赚不着也跑。只有一个解释。

诸葛亮明白不会有下次了。

之后与蜀军的谈话就很有意思了,司马懿问了诸葛亮的饭量,确定了自己的想法。送走使臣之后,司马懿同学就把自己得死不要脸龟缩战术进行到底了。最后,诸葛亮终于还是撑不住了。

司马懿一看蜀军有退兵迹象,立马就明白诸葛亮已死。急忙率大军准备给蜀军最后的致命一击。但当他马上要成功是,嗅到一丝埋伏的味道。他立马想到了王双,张郃,以及卤城咬掉自己裤衩的那群疯狗……司马懿停住了脚步。他不敢追了,没有阴谋论,没有养寇自保。有的只是对诸葛亮这个老对手深深的恐惧。

死诸葛还是吓退了活仲达。大帅病故,蜀军却依然像前几次一样,全身而退。估计司马懿也在疑惑,这一场战争他真的赢了?还是仅仅没有输而已……


Laogou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一天只吃一斤米,他便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了,诸葛亮果然当月就病死了。这是为什么?司马懿真的料事如神吗?

司马懿说这句话时是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234年(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另外和吴国约好同时出兵攻打魏国。诸葛亮到达郿县,在渭水以南驻扎军队。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水扎营,他想用老套路打持久战,耗尽诸葛亮的军粮。孙权也响应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率军亲征给挫败。



目前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军对垒,司马懿对将领们说:

“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将领们就没事了。”

诸葛亮出师不利连连失败,大受打击,吃的自然少

诸葛亮果然驻扎在五丈原,原上地势平坦,面积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诸葛亮决定在这附近种地屯田。但是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这里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战场。他驻扎在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他前四次伐魏都因断粮而失败,这次他准备做长期的战争,屯田而战。

司马懿一听诸葛亮驻扎五丈原仰天大笑和众将高兴地拍手欢呼。司马懿身边的名将郭淮也是个料敌准确的人物,诸葛亮5次攻魏,他参加了4次反击。



正在大家欢呼的时候,郭淮给大家泼了一盆凉水,众将士开始紧张起来。他说,咱得先去占据北原(岐山县西),诸葛亮一定会对这个地方先下手为强,他通过占领渭水沿岸两个战略高地,来控制水路交通线,断咱们魏国后路。 这样以来,蜀军首先可以从陇西诸郡夺取军粮和战略物资,还可以顺利地沿渭水把军粮运到前线,另外根据对他的了解他很可能会联络羌人起来反魏,建立根据地,然后东进攻入长安,到时臣民受惊,国家必乱,那就惨了!司马懿一听惊出一身冷汗,立刻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郭淮前脚刚到不久,果然诸葛亮率领蜀兵就赶到了。因魏军早有防备,诸葛亮攻了几次都没有攻下,几天后,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佯装西行实攻阳遂。可惜又被郭淮识破,被击退。

截止到这一年的八月二十九日,诸葛亮和司马懿已经相持了100多天,这中间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

诸葛亮用计不成,反而被使者泄密

诸葛亮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妙招,他派使者把一些女人用的东西:头巾和衣服之类的送给司马懿,讽刺司马懿就像个女人一样胆小不敢迎战。司马懿看到这些东西明知是计,又怕众将轻看。他假装生气,为了向众将表示自己敢于应战,故意上表魏明帝请求出战。曹叡派遣卫尉辛毗为军师来阻止司马懿的“出战”。两军继续僵持。




对于那个使者,众将纷纷表示杀掉,但被司马懿阻止,司马懿笑着问他:

你家主公的睡眠可好?饮食和加班情况如何?

《晋书·宣帝纪》载: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使者见司马懿不仅不杀自己,也不打听蜀军军事机密,反而像老友一样,对自己主公嘘寒问暖。使者感动地答道:

“我家丞相起早贪黑,一天就吃三四升的饭菜。”司马懿心中大喜,吃那么少,还没我一顿吃的多。

接着司马懿问:“他起早贪黑,那么累,都是忙什么啊?你跟他说让他多保重。”

使者很感动,回到:“我家丞相,事必躬亲,只有是二十以上的杖罚,都会亲自过问。我家丞相有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心中大喜,就让使者回去了。诸葛亮要哭了,他就这样被这个使者给“卖”了。司马懿对他的手下们说:

“我的死对头诸葛亮,吃得少干得多,他这是“药丸”的节奏啊!”。众人听闻,大喜,大赞司马懿。

为什么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司马懿还说他吃的少呢?莫非古代人都是吃货?小姐姐想说的是那三四升不是现在的升而是古代升,古代的升很轻的。还记得老年廉颇为了表示自己老当益壮,一顿吃一斗米,十斤肉,是不是感觉廉颇太大胃王了,简直很夸张,其实并非如此。先看几条文献。

山东博物馆藏东汉铜斗,实容小米2,000ml。

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载:对出土的汉代各种“权”进行实测,最轻的1斤等于235.8g,最重的1斤等于270g,多数为250g。

我们来计算一下一斗、十斤、四升是多少吧。

东汉一斗是现在的四斤:2000毫升等2升等两公斤等四斤。

汉朝的十斤就是现在的五斤,原因除了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不同外,越是古代斤数就越轻。

四升也就是现在的八两。汉朝换算单位是一斗是十升。前边我算出十升才合现在的四斤,那四升也相当于今天的八两了。

因为战国的斗更轻,斤更少,故而廉颇吃的一斗米大概合现在三斤左右,十斤肉合两斤左右,也够大胃王了。

您说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这么辛苦,一天才吃八两,他能不开心地说诸葛亮“药丸”吗?


小姐姐讲史


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司马懿就判断他阳寿已尽,这事来源于《三国志》中的这段记载: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事之繁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司马懿为何这么说呢?



一:诸葛亮吃的真的少

使者说的“数升”虽然应该比题主所说的“一斤”还是要多一点(秦汉时期的一升约合现在的200ml),但是这个饭量水平在当时来说依然是很低的(那时候一个成年男性平均一天都能吃两三斤饭)。

俗话说得好“能吃才能干”嘛,食量在古代是反应一个人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准(事实上农村里现在老年人还以能吃为荣,证明自己身体好)。

举例:

赵王想要再度启用晚年的廉颇,但是又担心他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于是派人来考察。廉颇就依靠自己的饭量来展示自己雄风依旧。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诸葛亮干的事多

司马懿从来使的口中侦知诸葛亮凡事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这样一来难免操劳过度,和雍正的“朝乾夕惕”是一个道理,必致早亡!

综合前两点来说,诸葛亮是“干的比牛多,吃的比谁都少”,这样一来身体难免入不敷出,难以久持。

三:散布谣言,蛊惑君心

别忘了诸葛亮和司马懿此时分统两军,敌军的将帅自然是自己水火不容的死敌,用上心理战也在所难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派人送来女人的衣裳来羞辱司马懿,想要激怒他,让他率军出战。

而司马懿此举很有可能是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散布诸葛亮命不久矣的谣言,动摇蜀军军心,让诸葛亮知道自己也不是好惹的!

不管司马懿是如何做出这个判断的,诸葛亮确实在不久后在五丈原病危了,他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对他的最好写照!

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留言!


晓史才能明事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垒时,接见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司马懿没问别的,反而随口问了一句“诸葛亮最近饮饭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没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么军事机密,便如实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每顿饭量三四升米。”司马懿听到这里心里微微一笑,便打发使者出去了。随后用老中医的口吻对众人说,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饭量却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说司马懿是个老中医并不是空口无凭。

司马懿活了73岁,他的父亲司马防活了70岁、弟弟司马孚活了93岁,而三国时期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可见他们一家子除了有长寿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养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饮食习惯,所以说他是个老中医并不过分。

病人去医院看病,大夫总会问一句最近胃口如何。这并不是大夫没事闲聊,而是饭量的多少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节食减肥者除外)。司马懿平时注意养生,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像个老中医那样对使者“随口”一问,没想到却问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么诸葛亮每顿三四升的饭量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比较。

战国名将廉颇在年老时为了表面自己身体仍然强壮,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顿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说明这个饭量应该是当时士兵的平均标准。汉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别不大,而诸葛亮并非将士,所以按正常来说诸葛亮的饭量应该和晚年的廉颇持平,或者是略低于。

而汉制一斗等于十升,这样算下来诸葛亮的饭量只有老年廉颇的30%-40%(这里只说米饭)。而诸葛亮一米八的个头,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劳过多,体力消耗也大,诸葛亮的这个饭量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很小的,甚至远远达不到平均标准。

消耗大而饭量跟不上,当时诸葛亮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情况,也难怪诸葛亮只能坐着四轮车出来指挥作战,而他不过50岁。所以司马懿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推断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以诸葛亮这样的操劳程度和如此小的饭量,必将会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两军相持月余,诸葛亮病亡,蜀军全线撤退。当司马懿达到蜀军的营盘时,看到诸葛亮的布置不禁感叹“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劳逸结合,要不然会被累死的。


石头说历史


以前看过一本书说到,判断一个人的身体正常标准,就是“能吃、能拉、能睡”。在三国中诸葛亮每天只吃数升米,这就说明诸葛亮当时已经到了没有食欲的地步了。因此,司马懿才能断定诸葛亮的阳寿已尽。

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是: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事之繁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很对人对于“数升”没什么概念,这里先解释下。

三国时期的度量衡是沿用了汉代的标准,而汉代的一升大概为现在的200毫升,曹魏当时的一升为204,我们这里就按200来算。

再纠正一下,诸葛亮当时的食量并非一斤,而是数升,也就“三四升而已”。我们换算下,三汉升等于现在的600毫升,4汉升也就800毫升。也就是说诸葛亮的饭量,就是煮熟的米饭800毫升这里。

而米饭煮熟后的密度我们以0.8g/ml来算,那么800ml米饭质量应该在640g左右,根据我在某度上面的查找得知,普通大米的生熟比值为1:2.3。因此,640g米饭对应的大米为278.2g。

也就是说,当时诸葛亮一天的饭量,大米应该在278g这里,只有5两多点,而这是他一天的饭量。如果按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的话,那么每顿的饭量只有2两多点,这样的饭量就算是女生也不止这点。因此司马懿才会说“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再对比一下普通人的饭量,就能明白为什么诸葛亮的阳寿已尽。

我查找了1955年中国对粮食进行定量供应标准:

  • 特殊重体力劳动者:四十五到五十五斤;

  • 重体力劳动者:三十五到四十四斤;

  • 轻体力劳动者:二十六到三十四斤;

  • 机关、团体工作者:二十四到二十九斤;

  • 大、中学生:二十六到三十三斤;

  • 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二十二到二十六斤;

  • 三周岁以下不满六周岁的儿童:十一斤到十五斤;


  • 不满三周岁儿童:五斤到十斤;

上面具体为真实数据,而大米的斤数分配标准是每月供应量。

饭量等于3岁孩童。

我们看到机关人员这些用脑群体每月为二十九斤,差不多为一天一斤,这是九十年代脑力劳动者的口粮。

而诸葛亮作为丞相,一边劳心国家大事,一边领兵北伐,其用脑之力度非甚一般机关人员可比,在这样大量消耗体力的情况下,他才吃多少?

每天才吃五两大米,也就说一个月才15斤,十五斤什么概念?

1955年口粮定量中,三到六周岁的孩童都要吃十五斤,换句来讲,诸葛亮一天的饭量也就三到6六周岁儿童的饭量。

在这样饭量的情况下,我们都能猜出诸葛亮不久于人世,更别说司马懿这个老奸巨猾、机关算尽之人。


大国布衣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按照现在的情况来说,一个人一天吃一斤米,吃的不算少,那是因为,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会吃很多的菜,古代的时候基本只有主食,像诸葛亮这样的大官,应该还能吃点鸡腿、马肉什么的。正常来说,古代的人,吃的米饭肯定比现代要多一点,所以,一天吃一斤米放在古代肯定是少的。

至于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一天只能吃一斤米,然后断定诸葛亮活不久也是有道理的,在古代缺乏医疗技术水平的时代,那是一不小心就死了,比如刘表就是在得知曹操要发兵后“背疽发作而身亡”,其实就是后背长个疮,一着急一上火,严重了就死了。

司马懿是“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典型代表,在三国时期,能够活到73岁,可以说是非常注重养生了,通过诸葛亮的饮食起居状况判断诸葛亮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能只是养生的角度去回答,更多的还是要从诸葛亮身上去找寻答案。

关于诸葛亮,我们需要摆脱《三国演义》等文学艺术形象,更多的还原他的历史形象。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前后五百年都了如指掌的神人,说白了,诸葛亮就是一个有点能耐的书生罢了,在出山投靠刘备后,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在赤壁之战中提出连吴伐曹,帮助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在宏观战略上的研究是有一定心得体会的,这也是刘备看重诸葛亮的主要原因,至于在具体带兵打仗上,刘备从来没有领过这位“军师”,都是自己去打架,诸葛亮在后方筹钱筹粮“运筹帷幄”。

刘备死后,由于法正等人已死,蜀中只有诸葛亮这个人才了,诸葛亮才得以掌管蜀国的军国大事,前面我们说了,诸葛亮是在宏观战略上有一定水准,然而开始管事后的诸葛亮一直都是着手于细微处,“事必躬亲”,使得诸葛体弱多病,未老先衰,干自己不擅长干的事情才是最劳心劳神的,诸葛亮本身就不擅长打仗。

六出祁山,效果越来越差,对魏国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小,反倒是对蜀国来说,劳民伤财,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

很多人在评价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能力时,都认为诸葛亮比司马懿更厉害一点,其实,诸葛亮纵然才华比司马懿高一点,但是司马懿却是诸葛亮的克星,而且是专克。

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对阵期间,就能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来,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体弱多病这个缺点,因此在对战中,司马懿采取了诸葛亮在对待南方夷族的策略“兵战为下,心战为上”,抓住这个弱点,避而不战,反而展开猛烈的心理攻势,然后从精神上打垮诸葛亮,很明显,最后诸葛亮是败给司马懿的。

诸葛亮在军营当中,事必躬亲,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交给别人,当诸葛亮的使者到司马懿的营中的时候,司马懿从来不提什么时候应战,反而是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使者这样回答“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擥焉。”看到这里,估计司马懿放心一半了。

诸葛亮本身就体弱多病,然而率领数万大军征讨期间,连处罚士兵超过20杖都要亲自决断,可见诸葛亮平时工作量得多大,因此,诸葛亮拖不久已。

诸葛亮最大的心病,其实就是蜀军的粮草问题,这个一直未能彻底解决,像诸葛亮这样连士兵犯点小错误都要合计半天的人,当然晚上急的都睡不好觉了。

当司马懿问及使者诸葛亮的饮食情况时,使者说:“所啖食不至数升。”也就暴露了诸葛亮的身体健康情况,正因为了解诸葛亮,再结合当时的情况,司马懿断定 “亮将死矣。”

与此同时,司马懿更是派出两千多人在诸葛亮的营寨外喊“万岁”,命不久矣的诸葛亮听到这样的话,估计就跟当时诸葛亮气别人一样,暴跳如雷,司马懿将诸葛亮曾经用过的下三滥手段也用到了诸葛亮身上,最终使得诸葛亮心力交瘁。

双方仅仅相持三个月,诸葛亮就“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史论纵横


【三国演义】里蜀国丞相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定三分天下,而且处处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其实跟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那么牛,是罗贯中把他神话了。倒是司马懿雄才大略。治军有方,是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家。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一起PK,往往是司马懿占了上风。如果不是司马懿独当一面,成功遏制了孔明的北伐,称霸中原的就是蜀国了,诸葛亮也就不会再抱怨什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所以说罗贯中对诸葛亮有偏爱,对司马懿有成见,真的是"红"了孔明、"黑"了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三国鼎立谁最大?当然是曹魏,人家占据的地盘最大。谁最弱?那就是蜀国。中国那么大,蜀汉只占了西北一隅,实力最弱,地盘也最小。

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就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但要是加上吴国,力量对比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吴国虽然只是隔岸观火,等着坐收渔利,但吴国的存在曹魏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至少吴国可以牵制魏国不敢那么放肆。所以诸葛亮才敢肆无忌惮,出师北伐。

诸葛亮前两次北伐也是无功而返,但曹真的反攻也出师不利,不但在秦岭迷路,还被连绵细雨弄了个落汤鸡竟然一命呜呼。

诸葛亮屡败屡战,百折不挠,进行了第三次北伐,司马懿临危受命,挑起了阻击诸葛亮的重担,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正式开始。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佯攻祁山,实则进攻上邽。围城打援,一环套一环。

司马懿果然放弃辎重,轻装上阵,前去上邽救援。诸葛亮心中暗喜,大叫天助我也。但诸葛亮高兴太早。司马懿赶到之后也觉得没有辎重的队伍不是诸葛亮对手,命令部队坚守不出,任凭蜀国军队如何叫阵,司马懿就是不接招。

就这样双方僵持一个月,司马懿后勤也供应上了,蜀军在这收割的麦子也不少了,蜀军也累得精疲力竭,无计可施,只好悻悻而归,

本来诸葛亮以为这次北伐就这样划上了句号,谁知道蜀军一撤兵,司马懿就命魏兵追击,可把诸葛亮高兴得手舞足蹈,蜀军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

诸葛亮带领收编的南蛮勇士,尽情吊打曹魏张郃军队;另外一路蜀军由魏延领兵,魏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魏军溃不成军。这场战斗蜀军大获全胜,还获得不少战利品。

司马懿为什么要自讨苦吃要追蜀军?难道司马懿没有料到蜀军有充分准备吗?

司马懿要是没有料到,那曹魏还会把如此重任交给他吗?,那还是司马懿吗?司马懿就是用魏军的追击失败来说明进攻蜀军是下策。他要让将士明白,只有防守才是最好的进攻。

司马懿成竹在胸,以逸待劳,让蜀军攥起来的拳头打在棉花上,挫掉蜀军的锐气。

司马懿用曹魏军队的士兵性命为代价,以曹魏军队的失败为代价去换取将士的理解。不仅看大司马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司马懿的超人谋略。

司马懿的主动出击,让蜀军掉头来追,蜀军来了,司马懿立马蜷缩起来。

因为有了上一次蜀军追击的失败,这回魏军将士没有人对防守再有情绪。

司马懿这种蜷缩战术确实让诸葛亮着急而无奈,然而更让诸葛亮着急的还是粮草问题。

其实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对诸葛亮不感冒,他觉得诸葛亮非常平庸,没有当统帅的资格,对诸葛亮在内心有抵触情绪。

在北伐中,诸葛亮前线指挥军队,后勤保障则属于李严负责,两人各司其职。

但是李严心想,你诸葛亮要是北伐成功,那自然是蜀国的英雄,一定会名利双收、出尽风头。李严我再怎么努力吃苦也是无名英雄,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李严心里一有怨气就闹情绪,但无论怎么闹情绪不能影响工作啊,这李严运粮的时候遇上阴雨连绵,索性就伪造圣旨把诸葛亮班师回朝。这下李严可闯祸了,马上就被撤销一切职务。

蜀军虽然撤兵,但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不甘心失败,肯定还会卷土重来。所以司马懿积极备战,未雨绸缪。在停战的三年里,司马懿屯田,造兵器,备足粮食,

关中是小麦主产区,所以司马懿鼓老百姓搞大生产,开荒种地。

司马懿向曹魏皇帝建议,建造了几个兵工厂,夜以继日打造兵器,盔甲。

时间过了三年,公元234年2月,蜀军不甘失败出兵斜古道进犯中原,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他的最后告别人生舞台。

接到蜀国入侵战报,司马懿立马上召开军事会议,制定迎敌对策。

司马懿神机妙算预测到了蜀军的战略意图,蜀军一定会渡过渭水,向东经由武功进犯长安。因此司马懿大胆决定主动放弃渭水天险,后退过河背水一战,在蜀军穿过秦岭的时候,魏军已经各就各位,以逸待劳。

并且司马懿指出,要是蜀军先进犯长安,那就形势危急,如果诸葛亮行军路线是五丈原,那蜀军就岌岌可危了。

果然跨国秦岭的蜀军遇到了曹魏军队的严阵以待,蜀军不得不转移方向往西挥师五丈原,

诸葛亮兴冲冲前去进攻,郭淮带队痛击蜀军,诸葛亮的计划落空。

诸葛亮故技重施,又来了一招声东击西,驱兵向西实则反攻阳遂,但没有料到又被郭淮识破,成功粉碎了诸葛亮的又一次进犯。

诸葛亮速战速决不成,魏蜀军队进入僵持阶段,一个月后雨季到来,渭水暴涨,大水把蜀军孟琰部队和大部队分割开。

司马懿抓住战机,突袭孟琰,司马懿觉得稳操胜券,却遇到孟琰顽强抵抗。另外蜀汉援军赶到架起舟桥,两路人马会师。蜀军随即反击,魏军遭受重挫,司马懿见大事不好,再次蜷缩。

任凭蜀军蜀军叫骂挑战,魏军就是不理睬。

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费尽心机,最后竟然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去了一套艳丽的女装,说你不敢出战不像男子汉。诸葛亮的做法哪怕是在现代也是最损的,都这对一个男人极大的侮辱,应该说诸葛亮这招真的是太损了。曹魏大军那些铮铮铁骨的汉子哪能受得了这个,大家纷纷要求与蜀军一决雌雄。这让司马懿陷入两难境地,,战则必败,不战众将不服,恐阵脚大乱。

司马懿假装向皇帝申请出兵,曹魏皇帝心想军队的指挥权我已经交给你司马懿了,为什么还要请示我,看来里头有文章。所以,魏国皇帝曹叡立马对使者下诏书说:不准出战。

拿到圣旨的司马懿立刻转达了皇上命令,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对于那个蜀军那个送衣服的使者,魏国将军们都说要杀掉。但被司马懿摆手劝阻住了。司马懿对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给使者一百两银子的小费,接下来跟使者拉起家常来。

"你家诸葛先生身体咋样,有没有吃保健品,搞不搞健身,睡眠可好,饭量咋样?"

使者见司马懿平易近人,非常亲和,没有打听蜀军军情,反而像亲友一样,对孔明先生嘘寒问暖。使者不禁感动万分:

"我们主公是个工作狂,经常废寝忘食饭量一天天减少,现在每天三顿只吃三小碗米饭,还没有十岁的孩子的饭量大。

司马懿听了心中暗喜。接着司马懿问:你家丞相每天咋那么忙啊。

使者回答:我家丞相,大事小事他都亲自管,举国上下谁也不信任。我家丞相说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更是心里狂喜。

使者走后,司马懿对他的手下们说:

这诸葛亮不是治国材料,治国的只管动嘴不管动手,诸葛亮既动手又动口,好像整个蜀国就他一个人中,其他人都是饭桶。这诸葛连饭桶也不是,吃得少干得多,这是要牺牲的节奏啊!


历来现实


其实司马懿并不能断定诸葛亮活不久了,他那句著名的“孔明食少事繁,岂能久呼”,不过是跟使者闲谈的闲话而已,因为对于这一次的蜀魏之战,司马懿早已成竹在胸,三年前他击退诸葛亮进攻时就料定,诸葛亮屡次出兵都受困于粮草不足,这次回去必定广积粮草,“非三捻不能出兵”,而且诸葛亮屡次攻城失败,再出兵必寻求野战,战场必在陇东,结果,一切都如同两个人商量好了一样,三年之后的公元234年,在东吴孙权出兵淮南的配合下,诸葛亮带着积了三年的粮草,帅倾国之兵十万,出斜谷达到陇东。

由于曹魏同时两面作战,而且是以东线为主,魏明帝曹叡三路大军亲征孙权,对付诸葛亮这个书呆子的任务,依然是由司马懿担任,曹叡也深知蜀汉的后勤保障困难,对于司马懿的要求,就是顶住诸葛亮,没有把握就拖,这一点从后来的司马懿千里“请战”,而曹叡派辛毗持节弹压,坚持避战的情况来看,司马懿和曹叡对于跟诸葛亮作战所采取的战略方针是高度一致的,很可能是出兵之前就商定的,所以司马懿采取的战略非常简单,他帅兵渡过渭河,背水结营堵住诸葛亮向关中进兵的道路,他认为诸葛亮如果延武功山向东,则只能跟他进行决战,如果向西进入五丈原,大家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由于长期驻守雍凉地区,多次跟蜀汉交手,比起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意图了解的更加透彻,他认为仅仅是堵住渡河的通道还不够,诸葛亮还有可能向西攻击北原,,连兵北山,截断陇道,危及陇西地区,司马懿认可了郭淮的判断,派他率军防御北原,果不其然,郭淮的野战筑垒还没有完工,蜀汉的军队就到了,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击退了蜀军的进攻,诸葛亮无奈之下,又装出进攻西围的样子,结果被郭淮识破了他意在阳遂的企图,诸葛亮再次铩羽而归。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司马懿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诸葛亮进退两难,而且又不敢离开斜谷太远,因为蜀汉的后勤淄重都是通过斜谷达到前线的,所以他一直派杨仪带兵把住谷口,确保这唯一的生命线,双方就在原上耗了100多天,这100多天对于曹魏来说并没有多少困难,因为曹魏的部队本来就比蜀军少,而且曹魏多年来一直都在雍凉地区推行屯田,屯粮,所以,曹魏的后勤保障极为便利,而蜀汉从益州用独轮车(所谓的木牛流马)翻山越岭,越过大巴山,跨越汉中,穿越秦岭,向五丈原转运粮草确实是千辛万苦,十万大军人吃马嚼的,一天就要二三十万斤粮食,100多天下来,一仗没打,几千万斤粮食就不见了,而且,孙权的北伐也失败了,曹魏朝廷有人建议曹叡移兵雍凉,曹叡非常笃定的说司马懿一定可以击退诸葛亮,《三国志》上说诸葛亮在五丈原分出一部分部队进行开荒屯田,实在也是无奈之举,其实即使是屯田成功了,所产的粮食也是杯水车薪,如此下去,诸葛亮精心准备了几年,举倾国之兵的北伐,又会变成一次劳民伤财,颗粒无收的武装大游行,如果就这样撤军回去,诸葛亮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向蜀汉朝野交待了,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向司马懿挑战,而司马懿则是任你如何挑衅,我自巍然不动,此时,诸葛亮那种焦躁无奈的心情,司马懿是一清二楚的,看到诸葛亮连送女人衣服这样的泼皮无赖手段都使上了,他就断定诸葛亮已经是黔驴技穷了,所以,他非常大度的穿上诸葛亮送来的巾帼,跟使者侃侃而谈,实际上就是通过使者把自己的态度告诉诸葛亮~不管你使什么下三滥的手段,我就是不上你那个当,咱们接着耗,看谁耗的过谁。

至于说到吃一斤米怎么就算是“食少”这个话题,就需要普及一点农业知识了,在我们今天看来,一天能够吃一斤粮食,已经是非常多了,但是,那是因为我们除了粮食之外,还有蔬菜,肉食和很多副食品搭配,而在三国时期,即使是诸葛亮这样权倾朝野的人物,吃的饭菜也比现在一个农民工都不如,在那个时代,人们能够吃到的食物只有稻,粟,麦三种,蔬菜只有黄瓜,胡萝卜,肉食基本上没有,因为牛是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不能随意宰杀,猪在当时是极为奢侈的食物,一头猪抵的上一亩地的收入,羊在南方地区也非常少,除非是祭天祭祖的时候才能宰杀三牲,所以,在没有蔬菜,肉食,油的情况下,吃一斤米的饭量确实不咋地,也难怪司马懿评价诸葛亮“食少”了。


狼的影子319


诸葛亮五次北伐,兵出陇右,最后一次北伐病死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其所著《出师表》之言。诸葛亮逝世前,司马懿就断言过汝命休矣。

一个历史人物的逝世,我们后人总是要分析一下,不管他是安稳的终于寿限,痛苦的被病症折磨完最后一口气。还是英勇的战死沙场,神秘的暴毙而亡等等,总是有我们今人需要分析的缘由。

更何况是诸葛亮这样一个历史评价各代极高,极为被后人推崇的历史名人,在死前竟然被司马懿这样一个女装大佬(雾!皮一下。不知道的小伙伴查一下梗的来源)事先预测到。

我们不妨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主要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司马懿大佬的视角来看一看,诸葛村夫死期将至如何被我们预测到。

丞相将死之前三国发生的事

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北伐前事先便与东吴孙权互通过信书,孙权将会兵分三路进攻魏国,配合诸葛亮的大军一起攻入中原。五丈原军帐中蜀相诸葛亮事无巨细的批改公文,核对账簿。

而诸葛亮的习惯便是事事躬亲。司马懿据守堡垒,按兵不动已有一百多天,无论诸葛亮不厌其烦派许多人到其帐前叫嚣挑衅都一兵不发。东吴传来消息,魏明帝亲率大军抗拒孙权,孙权兵败。

同年秋天,诸葛亮用计诱魏军出兵葫芦沟,然后放火烧断谷口,随后大雨倾泻,魏军死里逃生。此后,司马懿仍按兵不动。

丞相死之前司马懿与其的博弈

一日蜀军来使,司马懿不问蜀军之事(问了也是白搭,使者会瞎诌)只问“(孔明 ) 寝食及其事之繁简”,获悉诸葛亮每天所有事都要亲力亲为,起得很早,吃的很少,每天只吃三升米。

在使者走之后便于左右说道:“诸葛村夫,大约大限之期已到!”。与此同时,诸葛亮还在嘲笑司马懿请旨发兵的闹剧,明显就是与魏明帝合唱双簧,两人皆不想发兵进攻。畏蜀如畏虎。

诸葛亮也依然在惆怅老问题,如何能使司马老贼出兵。

丞相已死

蜀军全军都在封锁消息,并把诸葛亮尸体给裹了起来。司马懿获知消息已是多日之后,百姓前来告知的。

回归正轨,整件事情前后,可以看出诸葛亮,殚精竭力的处理军队事务,与东吴的联系,想法设法逼迫司马懿出兵,甚至连账簿都亲自查看。日夜操劳,身体自然开始熬垮了。

三升米,按照东汉末年时候的计量单位换算到今天,一升约为200毫升,一天就是大约600-800毫升左右,一天三顿计算,一顿也就是大约250毫升。

而且古代营养搭配可没有现代充足丰富,更何况是在军营中,主食大米。再者据考证古人饭量由于古代各种条件状况,要比现代人大。食少做多,同为老年人的。。。。不不。。说错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自然就料想到了这一点。

所以说,司马懿的猜测科学合理吗?科学合理。诸葛亮死的正常吗?再正常不过了,现代白领猝死的新闻也频频出现在网页上。

关键是司马懿为何这样说

司马懿与诸葛亮身处敌对阵营,私交不厚,自是不可能出于关心诸葛亮身体的角度,向使者询问。

司马懿虽不是诸葛亮朋友但却对诸葛亮很了解,对对方的军队很了解,蜀军长途跋涉至五丈原,五丈原北高东陡,加之,将近半年的僵持,物资消耗巨大,即使有屯田,但也是入不敷出,蜀军士气低落。

身为指挥,诸葛亮自然是坐不住、急躁不安地,加上事必躬亲的性格,身体自然跨了。这是一个机会,涨自己士气,灭敌人的威风的机会。

敌方主帅将死,势必对我军气势有积极的影响。由司马懿亲口说出这个推断的原因,魏军半年来据守堡垒,主帅遭送女装之辱,士兵又遭葫芦沟死里逃生的经历,士气不佳。一来提升士气,给予士兵击退蜀军的希望。二来,消息传出去,灭掉蜀军的士气。只待诸葛亮死后,便全军出击,一鼓作气击退蜀军(未如其所愿)。

这就是城府极深的司马懿看似漫不经心的问问使者孔明身体近况,又漫貌似不经心没头没脑冒出一句,诸葛亮活不长的缘由。

结语

不是司马懿套路深不深的问题,而是自古两军对垒,主帅必须谨言慎行,手中握有万数人的性命,无数家庭的命运,更有甚者决乎国家存亡。也是在给我们提醒,史家一句简单言语,背后隐藏着的可能是历史人物心中诸多言语的表现。就像那一句著名的询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小小嬴政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形容诸葛亮的结局是再合适不过了。诸葛亮原本隐居南阳,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一直忠心耿耿辅佐刘备,帮助刘备夺得汉中后自己也被立为蜀汉的丞相。刘备去世时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依旧效忠刘禅和蜀汉。

诸葛亮一心想着统一中原,年迈的他举兵多次北伐,六次出兵祁山,可是狡猾的司马懿却闭门不出没有与他正面交战,还下令士兵不能主动交战。因为司马懿问了诸葛亮派去的使者一些话,当他知道诸葛亮一天食用一斤米的时候,就断定诸葛亮阳寿已尽,活不了多久了,自己根本不用吹灰之力就能灭掉蜀汉。司马懿为何这么说了?因为诸葛亮太累又吃的太少了。

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诸葛亮北伐一心想着统一中原地区,但是司马懿最后却选择闭门不出,即使诸葛亮给他送女人的衣物羞辱他他也不让士兵出门迎战。诸葛亮忍不住了,派了使者前去查看情况,就这使者说的话却却让司马懿心情无比舒畅,因为他认定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为何司马懿会这样认为了?

司马懿断定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司马懿是个老狐狸,他断定诸葛亮活不了多久都是有根据的。

第一,打二十军棍的刑法,诸葛亮都要亲自审批,事无巨细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司马懿认定诸葛亮每天肯定是劳累过度了。

第二,诸葛亮每天的吃的也就数升,使者搞不好还夸大了,即使没夸大吃的也很少了。三国时期的一升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而一毫升大约是0.75克,诸葛亮一天也就是吃的是一斤左右了。在现在看也许不是很少,但是在古代的时候,这就是很少的饭量了。要知道证明廉颇未老的时候是说他”一饭斗米,肉十斤了“。

诸葛亮这么劳累,吃的却这么少,司马懿断定诸葛亮身体不行了,肯定活不了多久了。

234年,诸葛亮病逝。

司马懿这次还真的算准了,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去世前诸葛亮对朝中大事和军队都有安排,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的遗言秘不发丧,整顿军马后从容撤退了。

诸葛亮为了刘备父子为了蜀汉是鞠躬尽瘁,油尽灯枯了,只是很遗憾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还是没有什么作为。263年,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了。要是诸葛亮知道刘禅这么无能,不知道当初还会不会这么拼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