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谢谢”就是感恩?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别“流于形式”而不自知

你有没有给孩子摆拍过“感恩”作业?

老师在班级群里发通知,为了让小朋友学会感恩,让他们回家帮忙干活,然后家长拍照发到班级群里。于是,大型摆拍开始了:奶奶坐在沙发上,孩子给捶捶背,赶紧咔嚓两张照片;让孩子拿着扫把,扫两下地,找合适的角度拍好照片。发到群里,长叹一口气,终于完成任务了。

还有抖音里大火的《听我说谢谢你》,稚嫩的孩子,和着音乐的旋律,跳出略显笨拙的舞蹈,对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表达感谢,隔着手机屏幕都那么感人。

但这些“感恩”行为的背后,孩子有的行为却让人不敢恭维。玩具扔在地上,让他自己收拾,他冷冷甩给你三个字“我没空”。让他拿个苹果,他眉毛上扬说“凭什么”。这个不肯帮忙的孩子,跟给你唱《听我说谢谢你》,给你准备贺卡说“爱你”的孩子是同一个孩子。

会说谢谢的孩子,不一定是懂得感恩的孩子。有的谢谢就是礼貌用语,说的时候面无表情,心中没有任何波澜,这跟感恩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感和恩都是有心的。

也许你会觉得,孩子懂得感恩有什么用呢?他有本事能过得好就行了,我也不求他报答我。懂得感恩不只是对孩子,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说“谢谢”就是感恩?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别“流于形式”而不自知

01 为什么要懂得感恩?

如果一个人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那他对世界的态度就都不重要了。他可以主宰世界,没有必要跟他人发生关联。至于他心中是爱还恨,都不会影响他呼风唤雨的能耐。但偏偏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

  • 人是社会人,无法孤立存在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说,人活在世界上有三个局限:人类无法脱离地球生活;人是社会人,必须和其他人取得联系;人有两种性别,个体和集体生活的存续必须依赖于这一事实。

这三个局限就决定了人活着就必须跟其他人有关联,人是无法孤立存在的。

  •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既然无法摆脱和其他人的联系,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生活变得更顺遂,心情更阳光。

举个例子,你在网上买的菜,往常半小时就能到达,但现在快递人手不足,两个小时才给你送到。

如果你对此心生怨愤,给快递差评,投诉店家,气愤地想我怎么这么倒霉。那你失去的就不只是多等的一个小时,还会因此浪费更多的时间和情绪。

如果你有感恩的心,你就会想,虽然菜送晚了,但总比没有快递员接单好多了。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快递员在外送菜,真是不容易。能这样想你的心情就不会受到影响,你会收获愉快的一天。

说“谢谢”就是感恩?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别“流于形式”而不自知

  • 感恩,是做人的底线

有些啃老的白眼狼,把父母啃得骨头都不剩,还一副自己最可怜的样子,责怪父母没本事没能耐。这样的人丝毫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索取,注定会被世人鄙视,很难有大成就。

不懂得感恩的人,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会去体谅别人的辛苦,自私自利就是他们的本性。

奥普拉·温弗瑞说,如果你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心怀感激,你将得到更多东西。如果你只关注自己未得到的东西,那么你永远不会富足。

懂得感恩的人,能生活得更快乐,也会收获更多。

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有很多种形式,就像每年都能收到的贺卡,孩子唱的感谢歌曲,那为什么孩子还总是表现得那么自我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感恩教育出了问题。

02 感恩教育的问题

感恩不等于“谢谢你”。很多感恩教育都流于形式,让人看不到真情的流露。

说“谢谢”就是感恩?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别“流于形式”而不自知

  • 感恩教育流于形式

感恩教育,不应该停留在特定的节日。有的地方组织母亲节给妈妈洗脚,教室里,操场上,妈妈们坐在凳子上,孩子蹲着给妈妈洗脚,新闻稿写得惊天动地,但是你感动吗?

浩浩荡荡洗个脚,孩子会学会什么?今天是母亲节,老师要求我给妈妈洗脚。为什么要跑到学校去洗个脚?在学校洗完了回家,临睡前还要不要洗?回家之后谁给洗呢?

这种流于形式的感恩教育,只会让孩子把感恩当成任务,回家给奶奶捶个背,还要拍照片发到群里。有多少个家庭只是摆拍应付老师的要求?

当感恩变成了任务,就只有完成任务的应付,很难有发自内心的感恩。

说“谢谢”就是感恩?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别“流于形式”而不自知

  • 父母没有做好示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的对象。说到洗脚,我特别喜欢央视曾经拍过的一个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

广告里的小男孩儿是《家有儿女》里夏雨的扮演者。妈妈给他讲故事,突然妈妈停下来,让他等一会儿。妈妈转身拎了一桶水去奶奶房间。小男孩儿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说泡脚对腿有好处。

下一个画面就是小男孩儿端了一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边走水还往外洒,他把水放在妈妈脚下说,妈妈洗脚。妈妈的示范胜过千言万语。

很多父母并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就拿现在普遍的隔代育儿矛盾来说,经常听到妈妈们吐槽老人的各种行为,饭做得不好吃,不按照科学育儿理念带孩子,不讲卫生等等。

两代人理念不合是正常现象,但老人放弃舒适的晚年生活,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我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老人帮忙是你利弊权衡后的对你最好的方式。

如果你只是夸大坏处,忽略老人带来的便利,你的抱怨和牢骚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他也会忽略感恩,也陷入挑剔模式。

说“谢谢”就是感恩?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别“流于形式”而不自知

03 让孩子懂得感恩,家长要做好这3点

对孩子的感恩教育,要从多方面多个角度着手,让孩子真正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更好的享受生活。

  • 引导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凡事都有两个方面,就像装了半杯水的玻璃杯,你是看空了的一半觉得可惜,还是看到有水的那一半觉得幸福?

引导孩子用积极乐观的状态面对问题,孩子也能成为积极乐观的人,积极乐观的人更能看到拥有的一切,更会懂得感恩。

比如,开车被堵在路上是常事,你给孩子传达的是什么?如果你表现得很烦躁,嘴里嘟囔着“真倒霉,早知道就换一条路了”,孩子学会的就是懊悔和悲观。

如果你跟孩子说,“堵车也不妨碍我们聊天,车里还有空调,我们可以舒服的等路不堵了”。让孩子在不太顺利的时候也能看到自己拥有的,就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

说“谢谢”就是感恩?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别“流于形式”而不自知

  • 遇到尴尬,也能表达感恩

感恩,并不是违心地接受所有馈赠,不喜欢的东西也说喜欢,但可以换一个委婉的方式。

小时候过年有蒸年糕的传统。但我们家人不喜欢吃,经常不蒸。七大姑八大姨们看我家没蒸,就会给我们送一块。一家送一块,我家的年糕就总也吃不完。

我牢骚了一句,“这些人真过分,这年糕得吃到什么时候啊”。我妈狠狠地批评了我,“姑姑给你送年糕,是因为惦记着你,她是好心。你可以不爱吃年糕,但你要感谢姑姑的惦念。”

妈妈的话让我明白了,即使遇到尴尬,送的礼物不喜欢,也可以表达感恩,谢谢你惦记我。

妈妈做的饭不合口味,孩子不愿意吃。没必要强迫孩子吃,但要告诉他,妈妈做饭很辛苦,就算你不喜欢吃妈妈做的饭,也要感谢妈妈付出的劳动。当然,你想吃什么可以直接告诉妈妈,也可以跟妈妈一起做,我们一起做一顿大家都喜欢的饭菜。

说“谢谢”就是感恩?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别“流于形式”而不自知

  • 体验不同的生活,让孩子懂得“拥有”的幸福

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娇生惯养,前呼后拥,冬天没吹过冷风,夏天没在太阳底下走过路,这样的孩子就很难懂得拥有的幸福。因为没有“失去”过,不懂得拥有的珍贵。

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孩子心里有对比,才会分得清好坏。当然,这不代表把孩子扔到艰苦的环境里刻意吃苦,让孩子用怜悯的眼光看待贫困的人。

在自然的状态下也能让孩子体会不同的生活。比如,出去玩,不一定每次都选设施齐全的高档酒店,偶尔体验一下平房或帐篷,孩子才会珍惜酒店的便利。也不一定每次都车接车送,可以带孩子乘坐公共交通,多走走路,孩子就更能体会到坐在汽车里的惬意。

感恩,并不是把不走心的把谢谢挂在嘴边,母亲节给妈妈洗一次脚,唱一首《听我说谢谢你》。感恩是由心而发的,真诚感谢自己拥有的一切,感谢帮助自己的人。

让孩子有感恩之心,家长的示范和引导是最重要的。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给孩子示范,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孩子就会像《给妈妈洗脚》那个公益广告里的孩子一样,面带微笑地帮妈妈洗脚,只是因为洗脚对身体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