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CJ-J


不要把罪责推到一个女人身上,她有本事弄丢满清政权么,反倒是因为隆裕的行为才救了一群皇亲贵胄,宗室觉罗,一群大男人,打不能打,扛不能扛的,不思感恩,反倒甩锅给隆裕。不要提什么袁世凯,奕訢,奕劻。大明和大清亡国,都亡于糜烂,自己弱所以才灭亡,弱有很多种,离心离德也是一种,明清亡国的时候都是人心向背,有区别么,所以不要总说别人如何如何,主要是你有向心力凝聚力么。

隆裕说什么来着?

“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王公亲贵们当时啥德行隆裕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大清被搞得千疮百孔,责任在谁,明眼人很清楚。如果非要说自己比近100年前的太后还了解当时的情况,我也就不说啥了。

大明和大清都不存在诸如:如果当时这样,当时那样,A~好了,蓬勃了,澎湃了,不可能的,醒醒吧。这都是历史规律,哪有什么千秋万代,咱们对历史再了解能有载沣了解当时状态?为什么那么淡然回家,抱抱孩子,还自嘲几句,历代王朝的发展全过程和人的成长一样,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个阶段自然一个特性,人老了,由发肤皮肉骨骼到内脏都不行了,无论是寿归正寝还是死于病痛都是正常现象,无需讳言。

历代王朝的君主也都是人,没有什么神仙妖怪,也没有什么白蛇,红光,朱果,他们有优点就必然有缺点,人无完人,也不需要总拿时代局限性遮羞,优缺点齐全才是“标配”的一个人,缺点多优点少那就是夏利1.0,优点多缺点少那就是夏利1.3,马力有大小,车还是车,人还是个人,这才正常。

说了这么多,其实无非解释第一句话,王朝覆灭就覆灭了,谁的锅谁背,隆裕挺可怜的一个女人,慈禧不待见,光绪不搭理,老爹桂祥又不争气,弄得隆裕在宫里一点地位没有,和珍妃比,也就差一口井吧。好事没赶上,大清亡国却扣头上了,她自责都多余,那个时期,杀了袁世凯也没用了,谁不服?谁不服抄家伙毙了袁世凯,打段祺瑞去呀。

现在又突然流传什么谁谁谁要是不死,谁谁谁要是如何如何大清说不定到今天了,我真是快笑吐血了,就那些生瓜蛋子,把他捧那么高,你不怕再摔死他一次么,载沣要是不“空降”他们,各地督抚说不定还能多忠心几年,靠贵圈可续不了命。

隆裕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不管她出于什么目的。“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退位后,隆裕过生日都没几个人来,俨然雪崩后,每一片雪花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怪只怪最上面的那片雪花最大最重,最终把大家压塌压垮。

隆裕郁郁而终,民国政府特地主持国葬,全国连续三天下半旗,所有军政要员大臂都套了黑纱,竟然有5万人参加了哀悼大会,不管来者的民族和成分,她在很多人心中是有分量的,退位时溥仪还小,咱也不管袁世凯是如何撺掇的,段祺瑞是如何恐吓的,总之是隆裕太后最终决定终结大清国祚,让位于民主共和,虽然那时的民主共和还不是很成熟。

这在历史进程上,是大跨越的一步,并且权利的更迭非常顺畅,这是极其少见的,诏书的内容---“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让很多野心勃勃的人白日梦碎,也让很多等待继续瓜分利益的列强失望,政权交替,没有造成大的分裂,这是她应该受到尊重的地方,而无论原因是什么,她都是走向共和不可或缺的一环。


古今通史


民国二年(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据史书记载,隆裕太后患病后,胸腹隆然高起,日渐肿胀。

当时的脉案是这样写的:“皇太后脉息左寸关浮散,尺部如丝。症势垂危,痰壅愈盛,再勉拟生脉化痰之法以冀万一。”

以现代医学来判断,隆裕太后的症状像是肝病引发的腹水,后世说她心情抑郁,脾胃不和,肝气郁积,郁郁而终不无道理。

隆裕太后过世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与光绪皇帝合葬崇陵。

宽惠慎哲协天保圣,的确是她一生真实的写照,但盖棺定论世人唏嘘的背后,却是一个命运错位,半生凄凉的可怜女子。

她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儿,从小出入禁宫,与光绪早早认识,但光绪皇帝从没有喜欢过这位大他三岁的姨表姐,可以说,从结婚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悲剧。

她没有秀丽的外表,也没有性感的身材,

据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描述,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

正因为这些原因,就连姑妈慈禧太后对她也不满意,玩伴们更是送给她一个绰号:大木头。

但她是慈禧太后的侄女,特殊的身世把她变成一枚棋子,任人摆布。

二十一岁,依然待字闺中,坐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只因为姑妈想把她嫁给皇帝,以监视这个蠢蠢欲动、意欲亲政的外甥,纵然这个外甥更喜欢活泼灵动的珍妃。

姑妈的话就是天条律令,无论光绪还是隆裕,都没有反抗的余地,就这样,他们成婚了。

大婚那天,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箭在弦上的慈禧断然决定,婚礼如期举行,而北京城的能工巧匠们,硬是连夜在火场搭出一个几可乱真的太和门。

结了婚,拜了天地,看似尘埃落定,却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光绪根本不爱她,相传洞房花烛之夜,面对含苞待放的表姐,光绪大哭说道: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

精神上为难,肉体上也为难,因为幼时的放纵,光绪落下了早泄遗精的毛病,久治不愈,隆裕自然更加被冷落。

冷酷的姑妈对此毫不在意,在她看来,监视光绪、掌控权力才是这个侄女最大的价值,至于她的婚姻幸福与否,与别人何干。

过了河的卒子,哪管生死,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那是女人的问题!

1895年戊戌变法的失败更是加剧了这场蓄谋已久的家庭矛盾,光绪被囚禁在赢台,隆裕虽然能够见他,但双方再无所言。

从此以后,隆裕就变成了紫禁城一个多余的人。

姑妈不待见她,丈夫不信任她,太监不尊重她,宫女不搭理她,那些大臣们,更是见都见不到她。

她就像一个幽灵,隐没在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中。

花开花谢花满天,红香消断有谁怜!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谢人亡两不知!

1908年,姑妈丈夫相隔一天离世。

这个多余的人,摇身一变,成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者,大清国的皇太后!

恍惚间,她仿佛看到了一线生机,母慈子孝,天下大治,几十年的委屈、寂寞、生离死别都是值得的!

但1911年武昌的一声枪响,把她从幻梦中又拉了回来。

大清亡了。

那个曾经寄予厚望的汉人袁世凯跪在她的脚边,涕泪横流,所有人都知道他在演戏,但他那么的投入,让久居深宫的隆裕觉得,也许他真的是为了天下苍生。

她一生错位,皇后太后,俱是有名无实,但当大厦将倾,男人们避恐不及的耻辱一刻,她却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这是她对大臣说的原话,从一个羞答答的弱女子口中说出来,纵然大势所趋,依旧让人心酸不已。

1913年她的生日,袁世凯遣人以外国使节的礼仪拜见,满清宗室却多半回避,不肯入贺,一年前还人声鼎沸的御殿,此刻冷冷清清,比北京的天气还冷。

她就此一病不起。

1913年2月22日,她在痛苦和失落中死去,临行前,她对年幼无知的溥仪说道:

“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

茫然、奈何,可能是她一生最无能为力的际遇,如今轮到她的过继儿子,何等凄凉。

她死了,世人却没有忘记她。

正是她懦弱中的果决,挽救了千万苍生的性命,孙中山说她:

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

女中尧舜,也是袁世凯为她上的挽联!



日慕乡关


隆裕太后(1868年2月——1913年2月),本名叫做叶赫那拉·静芬,闺名叫喜子。她出生于北京,是满洲上三旗的镶黄旗人,清光绪皇帝的皇后,也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由于自己的外貌普通,而且性格保守,加之她与慈禧太后的关系,所以光绪皇帝从来都没有真正喜欢过隆裕,甚至都没有宠幸过她。可以说,隆裕太后的婚姻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交易。

1908年11月,统治大清朝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过世。一生贪恋权力的慈禧,在临终前指定醇亲王载沣三岁的儿子即皇帝位,也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同时,册立载沣为摄政王总理朝政。

为了防止载沣的专权,慈禧特意留下遗旨:

军国大事,摄政王当秉承隆裕太后意办理。

当时,满朝文武都纷纷担心,老的叶赫那拉氏过世后,这个新的叶赫那拉氏也会效仿姑母而实行垂帘听政。

但事实证明,朝臣们的顾虑是多余的。隆裕太后对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久居深宫,既没有政治经验,更没有慈禧的能力和手腕。所以,隆裕太后放政于摄政王,在国家大事上并没有指手副脚,太过于干涉。

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全国。由此,标志着传承了260多年的满清王朝风雨飘摇,几乎到了寿终正寝的最后时刻。

紧接着,迫于无奈的摄政王载沣交出了权柄,不仅宣布解散了“皇族内阁”,更是任命了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负责国家的一切军政事务。从此开始,阴谋家袁世凯完全掌控了满清王朝的命脉。

1912年1月25日,处心积虑的袁世凯表面上为了结束南北之间的军事对峙,公开通电全国,宣称自己完全支持国家实行民主共和制。

袁世凯一边向清廷施压,一边又停止了军事行动,秘密同南方的革命党进行接触和谈判,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1912年2月,在袁世凯的主导下,南北和谈接近完成。在得到孙中山答应推举自己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保证后,袁世凯开始公开逼迫清帝退位,为自己早日成为大总统而积极铺路。

根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的回忆:

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泪,地上的红毯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也是满脸泪痕。

书中提到的这个粗胖老头子,就是正在向隆裕太后施压的袁世凯。

但是,顽固不化的满清王公贵族们,却誓死不从,表示要坚决抵抗,甚至不惜退守东北老巢,造成国家的分裂也在所不惜。

在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隆裕太后显示了自己的远见卓识,力排众议地表示宣统帝可以退位。此举,既避免了继续流血冲突,又维护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当然,隆裕太后也通过积极的斡旋,尽力为皇室争取到了足够的优待条件,使得爱新觉罗能够体面的退出历史舞台。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宣统帝溥仪,在紫禁城举行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的一次朝会。朝上,隆裕太后无奈地宣布清帝退位并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伴随着满朝上下的痛哭声,清朝正式灭亡了。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紫禁城长春宫内病逝,终年四十五岁。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安葬于崇陵。

隆裕太后过世后,袁世凯的民国政府为她举办了极其隆重的国葬,并盛赞她是“女中尧舜”,匹配了她末代太后的尊贵。而且,驻京的各国公使都对隆裕太后的薨逝,表示惋惜和遗憾,纷纷在使馆下半旗致哀。

或许,隆裕太后算不上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是,在国家危亡的重要关头,她顺应了潮流,既为皇室获得了优渥条件,又避免了国家的战乱甚至是分裂。

仅此一点,隆裕太后就应该得到国人的尊重。

回答完毕!


文史不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隆裕太后审时度势,选择了对所有人最好的结果。

自古以来,极少有主动放弃权力的统治者。

大家都听说过,罗马没有退位的皇帝,只有死掉的皇帝。

大家看看萨达姆、卡扎菲,到敌人大兵压境,明明可以逃出国外做富翁,他们选择不放弃权力。

结果萨达姆被关押多年以后,屈辱的被吊死。

卡扎菲更是被人拖到街上殴打、处决、鞭尸!

中国古代也是一样,

后朝推翻前朝,基本都是通过暴力征服做到的。

项羽推翻秦朝,杀死秦二世,火烧阿房宫。

项羽被刘邦干掉,全军覆没,尸体被砍成碎片。

而然,隆裕太后却主动放弃权力,让满清还算体面的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当时隆裕太后也是实在没有办法。

南方已经被革命党控制,各省全部起义。

北方的西部也差不多,东北实际是地方军头控制,不服从满清政府命令,而且还有沙俄和日本力量渗透,自古不暇。

唯一能够靠得住的,就是北洋六镇的军队。

然而其中五镇被袁世凯操纵,剩下一镇虽是八旗子弟,但孤掌难鸣,起不到什么作用。

全国军队不是反叛就是指挥不动,政治上摄政王软弱糊涂,根本无法控制大局。其他满清权贵大臣不是胆小懦弱,就是志大才疏,没有一个是袁世凯之流的对手,根本无法力挽狂澜。

这边,袁世凯打着对抗革命党的旗号,实则按兵不动,向隆裕太后逼宫。

同时,袁世凯高价行贿隆裕太后亲信太监小德张,游说她主动退位。

当时隆裕太后想要打,当然不可能,军队根本不听她的。

想要拖延?对不起,也不可能。

袁世凯此刻还算客气,只是花言巧语诱骗你主动退位。但你要是坚决不退,还武力对付袁世凯,他肯定直接派军队攻打北京城,抄了紫禁城,把隆裕太后游街示众也说不定。

自然,如果隆裕太后学习慈禧,我就是不放弃权力,大不了逃到其他省份进行持久战。

我就算退位,也要和你打仗,把你搞得一塌糊涂再说。

如果是这样,中国就会一片大乱,会陷入长期的战争中。

自然,最倒霉的就是旗人子弟。

这些人现在软弱无能,连求生都困难,何谈自保。

那么,很有可能出现针对旗人的大屠杀现象,毕竟扬州七日摆在那里。

之前鸦片战争中,就出现无数旗人杀死家属,然后再自杀的情况,以避免被英法洋兵屠杀。

这种情况下,隆裕太后选择主动退位,就将一场战争甚至是民族战争消除了。

无论她是出于什么目的,对国家和民族(尤其是满族人)是有贡献的。

自然,隆裕太后也得到了优待政策,作为交换。

从这个角度来说,隆裕太后也算是对中国有贡献的女人。

只是她自己因为断送了大清江山,一直郁郁寡欢,没有几年就去世了。


萨沙


都别抢,我来答。

裕隆太后因为做了一件事,在她死后不仅享受到国葬的待遇,而且还让民国政府和各外国驻华使馆为她下半旗致哀。她是中国最后一位太后,但也是第一位享受世界性殊荣的太后。

仅仅只因为她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下诏逊位,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不过很难说隆裕太后下诏逊位是心甘情愿,作为皇朝统治者,她的内心自然是想永保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

但是袁世凯的逼宫和孙中山咄咄逼人的革命浪潮让隆裕太后没有了选择,她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善于玩弄政治的女人,并没有慈禧那种极强的权力欲望和掌控能力。

这在她作为光绪的皇后时就可见一斑,光绪宠爱珍妃,隆裕对此也表现的无能为力,只能求助自己的姑姑慈禧。这表明隆裕本身就不善于城府和斗争。

随着慈禧和光绪的相继去世,隆裕却一跃成为清宫中的最高权力统治者,开始依照慈禧太后的事例垂帘听政。不过话是这么说,权力毕竟还是掌握在摄政王载沣的手中。

本来就不善于工于心计和城府的隆裕太后就安心当起了自己母亲的角色,一心一意照顾溥仪。但随着载沣在和袁世凯的斗争中失势,权力转而落入袁世凯手里。

而柔弱的隆裕和溥仪又怎么可能是袁世凯的对手呢?对于袁世凯的提议也只能是言听计从,委曲求全。在袁世凯精心导演的骗局之下,隆裕太后只是愈陷愈深。

在御前大臣会议中,隆裕太后和一群宗亲贵族商量来商量去,究竟是倾尽全力做殊死反抗,还是接受袁世凯提出的皇室优待条件。

这群人商量不出一个结果来,如果要打,却又没有钱,军队也不值得信任。如果不打,这群人心里到底是不甘心的,隆裕太后无奈的说道:

我何尝要共和,都是奕劻跟袁世凯说的,革命党 太厉害,咱没槍炮役军饷,打不了这个仗。我说不能找外国人帮忙吗?他们说去问问。过了两天说问过了,外国人说摄政王退位他们才帮忙。载沣你说是不是这样说的?——《我的前半生》溥仪

就这么着,在这种打又打不过,只好退而求其次的处境下。隆裕太后只好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在诏书上加盖御用印章时,隆裕太后已经是泪如雨下。

但不管他们是真心还是假意同意退位,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和平过渡权力的方式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因为当时有大量的满族人结成宗社党反对共和,反对皇帝退位。

这些人都是相当激进的保守派,为了复辟,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不惜投靠敌人。可见,如果当时隆裕太后铁了心要维护大清皇朝的统治,煽动满族人和军队打内战。

那么对于彼时早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场极大的灾难。正因为隆裕太后做了一个相当无奈但是却又正确的决定,大清王朝才能和平过渡为中华民国。

但作为一个柔弱的女人,这一切本不该由她来承担的。所以逊位以后隆裕变得郁郁寡欢,想必精神上背负了相当大的负担,最终染病去世。

而隆裕死后,民国政府为她举行了高规格的国葬仪式,当时全国各地都派出代表到北京参加追悼会,会众共有五万人之多。

对于隆裕自己来说是深为无奈,但对于外界来说隆裕却是深明大义,正因为她的贡献,所以稍稍赢得了人们对她的一丝尊重。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隆裕太后,原名叶赫那拉氏·清芬,本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

隆裕太后的一生也是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众所周知,晚清政坛帝党和后党争斗不休,尤其是在光绪亲政以后。为了继续监视慈禧,也是为了维护叶赫那拉氏的荣耀,慈禧太后让这位侄女嫁给了光绪,然而因为帝党和后党的不善关系,光绪一直没有宠爱皇后,贵为皇后的她其实也就是只有一个名分。

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以后,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成为事实上的清廷掌权者。等到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东山再起,逼迫载沣退位以后,隆裕太后成为清廷满人的代表。

当时清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凭她一个女流之辈实在是独木难支,在内忧外困之下,隆裕太后钦定了《清帝逊位诏书》,象征着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正式结束。

虽然清政权的覆灭是历史大势,但是和平覆灭与武力覆灭存在根本不同。因为隆裕太后的妥协,使得全国百姓免遭兵祸。难怪孙中山会如此说:

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

1913年2月22日的凌晨,悲欢离合一生的隆裕太后死在了长春宫,隆裕太后死的时候身边仅有溥仪,内务府大臣以及几名宫女。因为隆裕太后对缔造民国的功劳,她的葬礼极为隆重。

全国下半旗三日,为隆裕致哀;文武官员臂戴黑纱二十七日;参议院休会一天;定2月28日定为祭奠日。隆裕的谥号为“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庙号为“景皇后”。


是阿维啊


人们都知道溥仪是大清的亡国之君,弄丢了大清王朝,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到他退位时只有六岁,一个六岁的娃娃能干啥?虽然是个皇帝,但是有名无实,真正下令扔掉大清江山的人是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死后,袁世凯下令降半旗全国哀悼三日,文武官员穿孝服二十七日,军政要员纷纷致电清室,对隆裕太后的病逝表示哀悼,国家还为她召开了国民哀悼会,到席者达五万人之多,灵堂上挂着"女中尧舜"的横幅,孙中山评价她:

"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

从葬礼的规模上看,隆裕太后的葬礼是十分风光的,深受国人的崇敬,隆裕太后是前朝太后,代表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崇尚民主共和的国人为什么要为前朝太后风光送行?

人民尊重隆裕太后,是在感激她服软,向民主共和低头。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含泪宣读《清帝退位诏书》,统治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终结,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隆裕太后的服软带来了民主共和。溥仪登基时只有三岁,隆裕太后垂帘听政,所有人都以为隆裕太后会像她的姑妈慈禧太后那样牝鸡司晨,但是事实正好相反,隆裕太后没有威严,不懂得巴结他人,性格怯懦,处处受到溥仪生父载沣的牵制。

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的权力受到重创,隆裕太后成为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隆裕太后身为大清的掌权者,是一个极其传统守旧的人,她的内心深处倒是对民主共和不感兴趣,她当然也想清朝能长治久安、千秋万载,但是却无能为力。孤儿寡母,无依无靠,面对国人的步步紧逼,无奈之下只有选择退位。

溥仪退位后,她郁郁寡欢,不久便病逝了。

隆裕太后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她敢于面对历史,走向历史的潮流,单从这一点来看,国人就对他十分敬重。

隆裕太后受到国人的尊重,还有一方面是来源于国人对她悲惨人生的同情,悲剧的人生往往更容易得到人们的怜悯。

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由于这层关系,隆裕才当上光绪帝的皇后,但是光绪和慈禧早就结下了梁子,光绪一直认为隆裕太后是慈禧派来的间谍,所以对隆裕太后的态度一直不好,甚至将她当做出气筒。

隆裕太后当时身为皇后,既没有抓住丈夫的心,又因为木讷的性格毫无皇后的威严,令慈禧太后十分失望,因此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排挤和厌弃。

隆裕太后一生过得十分悲惨,前半生虽然贵为皇后,但是有名无实,没有夫妻生活,受到冷暴力,犹如被打入冷宫一般;后半生又拱手让出大清江山,成为亡国太后,遭受满清贵胄指责痛骂,她早早辞世的原因,实在是由于经历了太多不幸。


历来现实


隆裕太后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接受了袁世凯的逼宫和南方革命军的革命。愿意选择以和平的方式退出历史的舞台,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单凭这一历史贡献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重!


1911年,南方革命军在湖北武昌举行了起义。随后南方多个省份响应革命军纷纷改旗易帜,此时的大清王朝皇位在年仅5岁的溥仪手中,由其父亲摄政王载沣代理国政,而此时的后宫之主便是隆裕皇太后。清朝曾经驰骋沙场的满清八旗兵早已经失去了抵抗叛乱的能力。而曾经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也已经仙逝。

此时的清朝唯一能够打仗的只有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的北洋新军。但是袁世凯却在不久前被清廷罢免所有职务赋闲在河南老家。而这批北洋新军除了袁世凯的命令之外其他人都不听从。于是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启用袁世凯。授予其实权和率领北洋新军第一党和消灭南方革命军,镇压叛乱。


但是遭遇过,被清廷罢官的袁世凯宦海沉浮几十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强大,同样也见证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胜利和甲午海战的失败。袁世凯深知这个千疮百孔的清王朝早已经无药可救。曾经李鸿章在世之时,大清王朝还能够勉强维持。现如今举目四望,朝野内外早已经没有可以继续支撑大清王朝的救命稻草。

于是袁世凯一方面派遣北洋新军前往汉口与南方革命军对峙。南方革命军在新式装备和经历过现代军事训练的北洋新军面前显得十分困难。甚至袁世凯只要愿意拼尽全力则可以将南方革命军彻底消灭。但是袁世凯并不想这么做。因为将南方革命军消灭之后,对于自己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即使清廷会给自己加官进爵,但也难免兔死狗烹的命运。


因此袁世凯另外一方面则派遣秘密谈判代表前往南方革命军的阵营与之展开谈判。而谈判的主要内容便是如何共同协作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但是袁世凯并非是向着南方革命军和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袁世凯所觊觎的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一职。

袁世凯、清政府、南方革命军这三方势力之中袁世凯最为强大,军事力量最为雄厚。而清政府已经到了无人可用,无可战之兵的地步。而南方革命军由于起义受挫,战争一直无休无止的延续使得本就贫瘠的南方革命军军事装备和粮饷都陷入吃紧的状态。而且各地起义军之间配合和沟通不多,甚至有些地方都处于犹豫徘徊的状态,革命形势不容乐观。


在这样的情况下,袁世凯可以说是左右逢源,一方面他身为大清王朝的官员可以直接面见清朝皇帝和皇室成员。另外一方面袁世凯又凭借着北洋新军的军事威慑,使得南方革命军不得不坐在谈判桌上与之展开谈判。最终袁世凯在两边都达成了协议。

只要清政府能够宣布和平逊位,主动告别历史的舞台,袁世凯保障清政府皇室成员的优待政策。另外一方面南方革命军愿意在清廷退位之后让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就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纳入囊中。


而在清政府和平逊位这件事情上作用最大的便是当时的后宫皇太后——隆裕皇太后。隆裕皇太后虽说是一名传统的中国女性。而且北方大部分地区尚且掌握在清政府的统治之中。清政府其实尚有实力可以组织军事力量与南方革命军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但是隆裕皇太后为了天下百姓免遭战争的荼毒。在为清朝皇室争取了微薄的待遇之后,便接受了袁世凯的条件主动退出历史的舞台,免于天下遭受战火。

1912年农历新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和平逊位退出历史的舞台,随后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国内各界及国外各级政府都赞扬隆裕皇太后的高尚品德。在自己手中尚且掌握着全国70%的土地和100多万的士兵的前提下,隆裕皇太后愿意接受袁世凯和南方革命军的协议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壮举。



1913年2月22日,隆裕皇太后在紫禁城长春宫内病故。年仅46岁。隆裕皇太后去世之后举国悲痛。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亲自为其戴黑纱,降半旗致哀,各级官员穿孝二十七天。隆裕皇太后的灵堂前写着“女中尧舜”的匾额。

各地的军政要员和社会各界纷纷发表文章悼念皇太后,高度赞扬其历史功绩。更是派遣特使代表前往北京悼念。这不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百姓依然停留在封建传统的思想笼罩之下,而是真的发自肺腑的敬佩这位高风亮节的皇太后。



除此以外各国使节纷纷前往灵堂祭拜,致电清皇室表达哀悼之情。同时降半旗致哀。可见隆裕皇太后的仁爱之心和促成共和的高风亮节同样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尊敬。

部分名人悼念词如下:

孙中山悼念词: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黄兴悼念词:全赖隆裕皇后、皇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黎元洪悼念词: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珞珈山的猫


隆裕太后能被国人称赞,关键是她在大清还有一战之力的时候,选择了退位,顺应了时代的大流,也使得中国免于遭受一场战乱。

隆裕太后是慈禧的侄女,她是看着慈禧如何在后宫乃至朝堂上,不可一世的。她的心中也不是没有想过要当慈禧第二,但是现实不允许。

慈禧太后死后,溥仪继位,载沣身为溥仪的生父,成了摄政王。载沣当摄政王的那几年里,裕隆太后没有多少实权,只好先忍着。

好不容易载沣卸任了,又来了一个更加强势的袁世凯。而且整个清朝也开始动荡起来,各地纷纷起义,整个大清也就掌握着直隶、河南这一块。隆裕太后一个女人,能力在高也无力处理这些事物,只好将大权拱手让给袁世凯。

袁世凯左右逢源,一边在隆裕太后这里要取更大的权力,另一边就跑去和革命党谈判。最后和革命党达成协议,只要清帝退位,就让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

革命党还不知道清政府的外强中干,其实早就没有抵抗的心思。结果袁世凯进攻对着隆裕太后一通恐吓,说外面的形势多么严峻,人人心向共和。还拿出法国大革命将皇帝皇后斩首的事,说给隆裕太后听。隆裕太后一个没出过宫的女人知道什么,连忙和袁世凯讨价还价的商议了一下退位后的待遇情况,就匆忙答应了退位是事宜。

就这样,袁世凯骗过人家孤儿寡妇,这边就当选临时大总统。

虽然隆裕太后是收到袁世凯的欺骗,但是她能选择退位,还是对中国的现代进程有一定帮助的,我们不能抹去她的功绩。


老虫


隆裕太后的退位对所有人都有益

当时的局势是:南方各省疯狂起义,接着西北也开始起义,东北虽然没有什么起义,但是有俄罗斯和日本的势力在那待着。这种情况下,她能调动的军队只有北洋六营军,然而其中五营归了袁大头,剩下一营是八旗子弟,但是光靠他们就能抗衡大头?显然不可能

然后就在这时,袁世凯这个小鲜肉坐不住了,开始各种劝隆裕太后退位,当然,以袁世凯的作风,如果隆裕不退,甚至选择武力对抗,那他也不会让步,马上叫人冲进京城,甚至可能会把隆裕太后游街示众。

那么,隆裕太后只有两个办法了,1:退位,你好我好大家好。2:死磕,退位之前把袁世凯弄了。如果她选了后者,那么最终只会被袁世凯的军队打败,同时会让整个帝国陷入一片混乱,甚至会出现一些针对旗人的大屠杀。所以,她选择了前者。

1912年新年,隆裕太后退位。次年,隆裕太后病死在紫禁城内。据称,当时全国下半旗哀悼,袁世凯戴黑纱吊唁。

隆裕是个非常可怜的人,20岁时被慈禧太后钦点为光绪的皇后,然而光绪对她没有任何感情,接着光绪挂了,她成了寡妇,这还不算,摄政王载沣夺取了她的地位,从此隆裕不再管政事,然后载沣辞职,她又成了太后,最后选择退位,据说,她退位后仍然在紫禁城内做太后,但是一直郁郁寡欢,1913年,隆裕太后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