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隆裕太后心甘情愿退位,袁世凯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一书生


网传袁世凯苦口婆心一通劝,隆裕太后就发布诏书退位了,哪有那么简单。

当时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财政上,清廷都只剩一架空壳外加一众遗老了,不退位能怎么办呢,袁世凯挤兑走载沣一看府库,银锭没有腿毛多,官员工资都不够,调动军队?做梦,没钱调得动谁,包括满洲军镇也不搭理你,官老爷们一句话我去送死了,饷银呢,粮食呢。

退位这事,隆裕不可能心甘情愿,一切都是情势所迫罢了,能让她在短短时间内便郁郁而终,可见她当时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嘴里喊着“赏兵”一战的人们,这时候不是藏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就是跑到了天津租界,剩下她们孤儿寡母能怎么办呢,事后一群大老爷们倒是拉的下脸来埋怨隆裕,隆裕说的话,他们一句也反驳不了,大意就是怨怼,你行你上呀,让我们母子去送死,怎么不见你去死呢?

倒是有死硬派宁死不屈,但也就是嘴好使罢了,唱歌谁不会,真动手打急眼了,宗室觉罗一个也活不了,相信那时候谁嘴最硬,谁跑的就越快,变换身份也就越快,以满清对汉人的防备,但凡满洲有一个,就一个人可用,还有中兴四臣什么事?不可能的,那机会是万里无一。但凡有人用,康乾时期会用岳钟琪么,雍正好悬把岳钟琪弄死,乾隆倒是拉得下脸来请岳钟琪出山。

袁世凯真的那么卑鄙么?

袁世凯手段用尽,可以说苦口婆心,也可以说是威逼利诱,但有一点袁世凯却是没有骗她,如果再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咱们看一份奏折:

从武昌起义,个把月时间军民响应,几遍全国,惟直隶、河南暂时还算安生,我奉命督师,经过资政院投票,设立了内阁,组织还未完善,两个多月以来,拿下了汉口汉阳,收回山东山西,大范围作战的结果就是无饷可筹,当兵的渐渐都不听话了,度用支出困难,想过筹款,但是没有任何法子,现在大局岌岌可危,国家举步维艰,百姓也生灵涂炭,最好还是停战讲和,特此简拔唐绍仪和杨士琦去上海为民请命,这是有苦衷的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对方的态度很坚决,坚持共和,别无可议。

▲军民响应不是危言耸听,武昌起义才一个多月,17省独立,也就是断绝关系谢绝管理,这时候的大清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就剩直隶和河南,别说河南,直隶早晚也得反,只是暂时安稳而已,外国报纸评论,清廷运势断绝,已经没有评论的价值了。小日本说的更直接,清廷权利等于零。▲

为何说直隶早晚也得反?

▲当时清军中倾向于走向共和的人占绝大多数,对清廷早就看不惯了,忒窝囊也腐败,各军镇大约14万人,不支持共和的只有冯国璋(后改变立场)和张怀芝,而且冯国璋虽然掌管禁卫军,可他的职位可是袁世凯给的······北京周边清军约34000人,其中19000汉人,9000满人,5000禁卫军也就是冯国璋的部队。▲

财政方面

国库储备不到百万,官员的薪水不够支付,发谁不发谁呢,没办法,发行公债也不过凑了银子77万,银元54万,这对于养军队,尤其是打仗的军费来说,杯水车薪,此时和明末何其相似,真用钱的时候,大多装穷,人心散了无法收拢,军心民心如此,宗室觉罗何尝不是,如果这时候强行作战,钱从哪儿来呢,南方地区倒是富庶,但已经不是清廷所能控制的了,军费没有,行政支出没钱,毫无对应之法。袁世凯虽把持着内阁,但也锐气大减,没办法,没钱撑腰说话也不好使,平定内乱是不可能了。

以上这些都是袁世凯恫吓隆裕么?这都是事实。袁世凯还没有“逼宫”的时候,各大报纸早已开了退位专栏,全国军民翘首以盼,这是大势所趋,并非袁世凯临时起意,当然,要说袁世凯毫无私心也是不可能的,但无论有无私心,大清是决计无法存活了。

当时向袁世凯施压的督抚和民间力量非常大,袁世凯本人也焦头烂额,不是他不想走向共和,是真有人跟他玩命呀,宗室觉罗们不想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那就只能钱命选其一了,你们自己选吧。

袁世凯一边电告南方不要逼迫过急,一边安抚手下和施压的各方势力,但现有的趋势不是他所能转变的,在大势面前,他个人能力不算什么。

“逼宫”归“逼宫”可不是袁世凯直接跑宫里吓唬隆裕,首先召开御前会议,奕劻,载沣,载洵,载涛,溥伦,载泽还有蒙古各王公都有参与。

奕劻、溥伦主张共和,蒙古各方首先发难坚决反对,首推君主立宪,哪怕南北分家自治也不会妥协,问题是人家打过来怎么办呢,没有钱,兵也渐渐指使不动了,怎么打,你想划江而治,人家不干。

奕劻揶揄蒙古权贵说,你们有土地可守,成功了你们有功,不成功你们也不损失什么,隆裕和溥仪走得了么?有个闪失谁能担当这个责任,暗指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大伙就问袁世凯啥意思,袁世凯表示是否退位你们随便!会议达不成决意目标我就辞职。(大概意思就是你们不是不服么,自己来,别光嘴炮,跟南方开练。)蒙古人闹的凶,但是袁世凯撤了他们能上前线么?呵呵,不可能。所以风向立刻变了,后面重点针对退位问题讨论。

奕劻、载沣、载涛、载洵、蒙古王公,开会到下午四点,首先确定下来,共和已经确定,隆裕太后以载沣、溥伦规劝退位为由,已经拟定诏书,只待用印颁布。

重点来了,贵族会议上,铁良和众多王爷推举载泽为首领,联合载涛和溥伟反对,此时隆裕又迟疑不决。谁不是人老成精的存在,就隆裕傻的可怜,载沣、溥伦、奕劻等人二话不说直接告假走人,你自己收拾这个烂摊子吧。

再次御前会议,再次内阁会议,奕劻发言,我七十了,无论共和还是帝制我都享受不了什么了,这是保全皇室的方法,溥伟和载涛则不切实际的说要南北分治,奕劻说了,南北分立,你们这是徒托空言,说白了就是一群山炮,你有什么实力什么资格谈南北分治,你能调用一万兵么,你有钱么?

这就像明末一样,谁也不敢提议和,谁提了就是罪人,就要死,赶上投降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快,清末也一样。学几年军校就自觉人才了,全天下学过军校而且有几年甚至几十年从军经验的有的是,其实表面上是不顾他们的意见退位了,其实呢,不退咋办,去前线,嘴炮们都会死,他们啥能力高层明白,都不堪重用,不过逞一时之气而已,真有丝毫希望,傻子才退位呢,用得着你来义愤填膺。

隆裕更没主意了,她是想听大家的意见,但是大家出完主意又不用死,真有危险还不是她和溥仪顶缸,当时的报纸评论,袁世凯和伍廷芳议和,最主要的条件就是皇帝退位,袁世凯、奕劻、伍廷芳、朝中大多数官员都统一走向共和,隆裕为了皇室安全、为免生灵涂炭也持同意态度,只是一些不明大局的人从中作梗,一再抗阻。

报纸直接走漏了消息,于是退位一事再次遭到反弹,奕劻请假不参与,袁世凯也是如此,你们有本事你们来吧。

最后是谁逼袁世凯呢?奕劻和溥伟。说是你要是主张共和你明讲,我们马上奏请两宫逊位。袁世凯才不接这麻烦呢,我可不敢擅自决断,南方要共和没有条件可讲,皇室那么多人反对,我可不参与,两宫和亲贵们商量去呗,得,又把球踢回去了。

袁世凯根本不着急,北方军费枯竭,他调着都费劲,那些亲贵更没戏,南方势力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舆论支持全国几乎一边倒,打过来,袁世凯一根毛都不会少,谁要死谁知道,人家要是打过来的可就没人跟你谈条件了。

有的朋友可能会提六国施压,六国施压的目的当然是不再发生战争,以免影响他们的在华利益,但他们是偏向于袁世凯的,请注意,是袁世凯本人,不是清廷,上文说过,外国列强的一致观点就是大清完了,权利归零。

为了威吓隆裕,外国列强也参与进来,制造舆论,威胁不再支持清廷,袁世凯则说革命党的兵势甚猛,自己已经连调兵都费劲了,这不是骗隆裕,确实如此,还有一小部分军官根本不打,和钱没关系,都是当初张之洞主办的军官学校出来的,观点很明确,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段祺瑞这些武官更是早想清廷倒台了,如果走到最后一步,清廷毫无自保能力,南北两军他都折腾不起。

袁世凯又向隆裕说了下世界革命的大趋势,反正皇室是得不了好的,又讲了如果及时退位皇室将会得到的好处种种,所以隆裕太后最终同意退位,退位一事,一是大势所趋,二是确实对皇室有好处。

袁世凯劝隆裕颁布退位诏书错了么,没什么错,作为旧臣仁至义尽,无论南北趋势如何,清廷是没有再存在下去的可能了,劝隆裕退位自然对他自己也有好处,难道对宗室觉罗们就没好处么,如果没有危险,他们跑大使馆和天津租界干什么去,都知道有危险,可能会丧命。

.


古今通史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诏书宣布“宣统皇帝退位”。至此大清国正式结束,中华民国开始走上历史舞台。隆裕太后的主动退位避免了更大的战火,而这一结果的争取,袁世凯是功不可没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袁世凯逼清廷退位,客观上虽然避免了南北战火的延续,和平的推动了中国由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但主观上是包含有袁世凯自己的私欲的。此时的清廷对袁世凯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权威,它只是袁世凯手中的筹码,袁世凯要通过逼迫清廷退位来获得和南方革命党人谈判的条件,获取国家大权。

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袁世凯是经过精心谋划的。

(图片来源 影视剧照)

军事上,掌握绝对控制权,制造“南北议和”局面

慈禧太后去世后,摄政王载沣当权,素来看不惯袁世凯的载沣寻找机会开了袁世凯的缺,让他回去养“足疾”去了。袁世凯韬光养晦,明面上回家养老,不问政事,实际上北洋六镇新军还掌握在他的手中。

武昌起义爆发后,载沣派荫昌带兵前去镇压,但很快就吃了败仗。庆亲王奕劻举荐袁世凯出山,载沣虽不愿意,但迫于形势,只好同意。袁世凯此时已胸有成竹,对清廷的委任再三推辞,直到载沣承诺解散皇族内阁,让袁世凯来当内阁总理大臣兼钦差大臣,统帅全国军事力量,袁世凯才说:“我的足疾好差不多了,等着我来上任吧”。

袁世凯亲率亲信段祺瑞到达汉口,前线总指挥冯国璋见老领导来了,非常高兴,憋着劲儿想立个大功给老领导。冯国璋素有“北洋之狗”之称,一鼓作气拿下了汉口和汉阳,革命军退守武昌。

眼看胜利在望,袁世凯却下令停止进攻,冯国璋不理解老袁的用意,继续炮轰武昌,老袁很郁闷,调回了冯国璋,派更有政治头脑的段祺瑞去前方坐镇。趁这个功夫,老袁又以内阁总理大臣的名义,让载沣交出了摄政王的印信,皇族势力彻底被清理出了朝廷的最高领导层,袁世凯在实际上掌握了大清朝的大权。


手段上,软硬兼施,阳谋阴谋无所不用

载沣卸掉摄政王职位之后,宫中的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已经成为孤儿寡母,空有尊号在身,已经没有任何的实际控制力了。对付这两个老弱幼小,袁世凯就不需要太费脑子了,只需要耍几个小伎俩就行。

首先就是金钱开路,袁世凯用钱买通了隆裕太后身边的太监丫鬟,每天在隆裕太后身边吹耳旁风,革命党人如何厉害云云,隆裕太后毕竟是一个久居深宫的妇道人家,听了没几天就吓怕了,连忙召袁世凯进宫,商量和谈。

其次暗中授意段祺瑞联合逼宫。袁世凯进宫和隆裕太后商谈,段祺瑞则联合五十名北洋军将领一致要求隆裕太后“明降谕旨,立定共和政体”。袁世凯拿着段祺瑞的通电给隆裕太后看,假装沉痛的说:“太后,现在答应共和,还能争取一些优待条件,如果坚持不答应,恐怕到时候性命难保啊”。

隆裕太后毕竟不是慈禧,让袁世凯这么三弄两吓,早就魂飞魄散了,开始和袁世凯商量条件了。

(图片来源 影视剧照)


人情上,顾念旧主,为隆裕太后争取到了最大的优待条件

不得不说,袁世凯对清廷还是有情有义的,为清廷争取到了最大的优待条件,甚至不惜以辞任大总统为要挟,才换来了如下的结果:1,每年给小朝廷400万两的生活费。2、小皇帝以及太后、太妃等人仍然居住紫禁城,太监、宫女统统保留,3、保留皇帝尊号,以国外元首礼仪招待等等。

光这个三个条件就足以让隆裕太后动心了,因为这和以前没什么两样啊,反正以前她的政令就出不了紫禁城,现在还在紫禁城里当自己的太后,每年还有固定的银子花,也不用操心任何军国大事了,反而比以前轻松。

身份地位保持不变,生活水准保持不变,确实为隆裕太后考虑的十分周到了,隆裕太后还能说什么呢,只有两个字“贴心”!


历史百小生


时间到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燃起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18省里面只剩下4省还未宣布独立。眼看着暴风骤雨就要刮进皇城。以此同时紫禁城内的危机也不比外面的小些。总理大臣袁世凯此刻正跪于玉阶之下,满脸泣泪,泣不成声的请求隆裕太后体面的退位,以保住皇室的尊严,否则若是义军打到北京城,再想谈条件就没机会了,而且到时玉石俱焚,满人亲贵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袁世凯承诺,退位之后民国政府每年供及清皇室开销白银400万两,此时的隆裕太后还在迟疑,袁世凯赶紧搬出了法国大革命的先例,皇帝和皇后都被砍了脑袋,希望太后早下决断,一切都是为了皇上和太后考虑。

从宫里出来后他赶忙派出了自己的心腹段祺瑞上书朝廷,言道:他和北洋众将士都心向共和,一至要求废除帝制,并且发兵北上,直逼京城。

就这样清政府的最后一丝底气也在段祺瑞的兵锋下消亡了。隆裕太后接受了袁世凯的退位劝说。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领着小皇帝溥仪召开清廷御前会议,午时宣礼太监诵读退位诏书,御玺钤章,朝会结束。袁世凯大功告成,清帝国就此灭亡。


贺拔岳


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中记录到:面前地上的红毡子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这是我看见袁世凯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太后,如果别人没有对我说错的话,那么正是这一次,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

袁世凯由慈禧一手提拔,隆裕太后对其很是信任。袁世凯见到隆裕太后,跪地痛哭,苦口婆心的开始劝导。并且就像罕见一样,说了“皇军”提出的优厚条件,这些优厚条件还是自己拼命争取来的。他承诺,退位后不仅保留皇室的尊号,并且不会少了皇室每年的银两开销。在隆裕太后迟疑之时,他赶紧说到:法国大革命中,皇帝皇后被砍了脑袋,希望隆裕太后早下决断。仿佛一切都是为了太后考虑。

劝完之后,袁世凯从公里出来,本来还觉得已经有八成的把握了,可是没想到竟然有三颗炸弹从不同方位滚向袁世凯的马车,好在他命大逃脱了暗杀。遭遇暗杀之后,袁世凯并没有停下劝说溥仪退位的想法,于是他派出了自己的心腹段祺瑞上书朝廷说他率北洋众将士在革命思潮影响下,一致要求立即废除帝制,实现共和。并且直接发兵北上,直逼京城。

清政府最后的一点气息,也被段祺瑞的兵力威胁,迫使隆裕太后接受了袁世凯的退位劝说。于是,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领着小皇帝溥仪,召开清廷御前会议。午时,宣礼太监展开退位诏书,诵读完毕,御玺钤章,朝见结束。袁世凯终于得逞,大清自此灭亡。


小草根学历史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前后脚死了,前后只差一天。坊间传言,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现代人通过检验光绪头发,发现里面的砷元素严重超标,是常人的3000倍。基本可以证实,光绪是死于砒霜中毒。而毒死光绪的,慈禧的嫌疑最大。

这几乎证实了坊间传言。

在慈禧的张罗下,光绪死后由3岁的小宝宝溥仪继位。

溥仪是谁呢?就是题目中提到的载沣的儿子。载沣是谁呢?是光绪的亲弟弟。

慈禧拍板让溥仪继位的同时,让载沣做监国摄政王。什么意思呢?溥仪只是个摆设,实际上由他爹载沣说了算。

但慈禧又留下遗诏,碰到大事,必须经过隆裕太后同意。

这个隆裕太后,没有慈禧那么大的权欲,脑子呢也不太灵光。所以,朝廷大事基本上全由载沣作主。

而载沣呢,很牛,把一切重要岗位上都换上了自己的亲兄弟、堂兄弟、姐夫小舅子等人。像袁世凯这样能干的汉臣,直接被赶回了家。

放眼望去,大清朝政由一群20多岁的年轻小王爷们把持着。

当然,本事大小不论年纪。真要是天才,12岁也可以做宰相。问题是,那群小王爷们全是酒囊饭袋,除了捞银子,其他的皆不精通。

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武昌起义,再就是迫不得已让袁世凯东山再起。再然后,袁世凯和革命党做交易,由他逼迫清廷退位。

听说让清帝退位,小王爷们义愤填膺。可袁世凯手里握着北洋军。北洋军的将领们一顿威逼,小王爷们就有点顶不住了。然后,革命党又一顿暗杀,吓得小王爷们再也不敢义愤了,只得乖乖同意。

当然,这件事最终需要隆裕太后签字。袁世凯是怎么搞定隆裕的呢?他首先搞定了隆裕太后的心腹大太监小德张。让小德张日夜在隆裕太后耳边吹风。然后,袁世凯知道隆裕太后爱财,就给了他优厚的待遇,保证他在清帝退位后还能继续过富贵生活。

于是,隆裕太后便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了字,以和平方式结束了清朝的统治。隆裕太后因此赢得了一个女中尧舜的美称。


趣谈国史


隆裕太后是谁,她为什么成为了皇后?这当然离不开慈禧太后!
当初光绪帝十七岁大婚时娶的正是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是比慈禧的外甥女,姓钮祜禄氏,也就是光绪的瑾妃!

隆裕太后也是个悲情之人,她一出生她的命运已经不由他做主了,慈禧让她的外甥女嫁给光绪亲上加亲,而光绪却不爱她,她爱的人是长相漂亮的珍妃,她的一生也都活在痛苦和无奈之中,
隆裕太后从结婚出嫁到死都没有得到丈夫的爱,从一开始的柔弱女子,到最后的掌握一国命运的摄政太后,这些都不是她想要的,也不是她能掌控的,她是一个被历史推着走的人,任何事都没有给她准备和选择的机会,就把她推上了历史舞台,而身边又没有可以商量的人,宣统皇帝还是那么小,摄政王载沣又退居二线,归隐山林,隆裕太后又不像慈禧太后有权术有智某,更没有慈禧身边出谋划策的恭亲王,她就是一个弱女子,遇到大事就会哭,除此别无他法,她更没有掌控权力的野心和欲望,只想好好过一个平凡人正常人的生活,让她和袁世凯斗,她怎么会是袁世凯的对手,1912年的袁世凯已经四十多岁了,从二十多岁去朝鲜成为朝鲜的摄政王到今天的直隶总督,已经有二十多年的从政经验,政治权力斗争手腕,隆裕太后怎么会是他的对手!只能说袁世凯太强隆裕太后实在太弱了!



菩提非明镜


如果了解下隆裕太后,你就明白,这事袁世凯真是轻而易举就做到了!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啊!

隆裕就是个又丑又倒霉的苦命好女人,她十九岁那年,适逢光绪选妃,因为是慈禧的内侄女,于是走了个过场便成了地位尊贵的皇后。


长得丑,老公不爱,没有亲儿子,处处受人欺负,还把国给亡掉了。这个女人就是光绪皇帝的老婆,宣统皇帝的兼祧母亲隆裕太后。

光绪皇帝是不喜欢隆裕的,她喜欢的女人是珍妃。史书上说隆裕长得不好看,生得瘦弱,还驼背。而且,她和光绪是亲戚关系,光绪皇帝要叫隆裕“表姐”。这是多奇葩的近亲结婚啊!

传说,在结婚洞房时,光绪对隆裕放声大哭,“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 本来,隆裕跟光绪的婚姻都是慈禧一手操办的,光绪并不喜欢隆裕,即使慈禧能够强迫光绪帝娶了隆裕当皇后,光绪也是出了名的倔强,他压根就不想跟隆裕同房。这么一来,隆裕也就没法为皇家生个一男半女。

1908年,光绪去世后,慈禧也去世了。她怎么也想不到是这个结果,一下子手足无措。她惊慌地问太监李莲英,“我可怎么办好啊?”

光绪一死,也没留下个子嗣,大清国的皇位就空出来了。按照慈禧生前的懿旨,皇位要传给溥仪,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

这么一来,光绪的皇后隆裕就成了宣统皇帝的太后,宣统朝的政局就由隆裕和载沣(溥仪生父)共同把持。

辛亥革命一声枪响,袁世凯重回权力中心,而他这个时候想要的已经不是位极人臣了,他眼中盯着的是大清皇帝的宝座。辛亥革命给了他翻云覆雨的绝佳机会,通过一系列的酝酿,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

就在宣统帝逊位诏书钤印盖章的第二天上午,隆裕太后竟然还正襟危坐在养心殿,等待着大臣们的觐见。等来等去,差不多到10点多了,一个人影也没来。隆裕太后大概明白发生什么事情了,眼泪哗啦啦直流。她问:“今天不上朝了吗?”底下人说,“袁大人说了,以后不上朝了。

”隆裕太后自言自语地说,“难道我把大清国断送了吗?”底下的人没一个人说话,此时,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从此以后,隆裕太后就迁往长春宫居住。但心里悬着“断送大清国”这个罪名,成为爱新觉罗家的罪人,她寝食难安,忧郁成病。

1913年2月15日,隆裕太后过完了自己47岁的生日。7天之后,就驾崩于太极殿。


图影观史


一手拿着枪,让你狼狈下台;一手拿着钱,让你体面下台。让你选你会选什么?

隆裕太后从来都不是心甘情愿的退位的,谁都知道她是被袁世凯等手握重兵的权臣们所逼迫退位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满清皇室不退位能干嘛?难道等死吗?在当时满清最有实力的各地新军几乎全部参与了反叛,而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六镇虽未明叛,但实则早已心存异心,此时的大清可谓是众叛亲离,如果隆裕执意要坚持所谓的大清皇权的话,恐怕整个满清皇族将死无葬身之地。说实话,摆在满清皇室的面前只有二条路,一条是死,另外一条就是体面下台,关起门来做满族的皇帝,我想这该如何选择,谁都知道。



说实话,袁世凯根本就无需做什么,从他给了隆裕《优待皇室条件》的优待条件后,就已经可以知道结局了,试问如此丰厚的未代皇帝退位条件谁会拒绝?在当时几乎无人再支持满清政府的时候,这条件无疑是对满清皇室来说结局最好的做法,宣统仍在紫禁城做他的满族皇帝,每年400万两的供养,中华民国待满清皇帝如同外国君主,试问这种条件满清会拒绝吗?



满清如此的祸国殃民,弄的整个国家主权皆丧,可是最终的结局却可以说是二千余年的封建皇帝中最好的,隆裕还能奢求什么呢?难道非要去螳臂当车吗?去硬碰袁世凯背后的铜墙铁壁吗?隆裕没那么傻,满清的国柞早就没了,如果一定要强撑下去,爱新觉罗氏绝对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历朝历代亡国皇族皆灭的结局还少吗?看看满清对明皇室的做法就知道了,康熙连一个七十几岁的明朝皇子都不愿意放过,你说说其他的朱姓子孙结局如何呢?所以说隆裕只得如此,体面的下台无疑是满清皇室最好的结局。



其实满清皇室能有如此体面的结局,最该感谢的就是袁世凯了,好在袁世凯还念旧情,不希望自己的旧主子下台的太难看,所以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待遇。如果此时的隆裕碰到的是孙中山,恐怕结局就大不同了,以孙的性格可不会给予隆裕什么尊重,不把你杀了就算不错,那会给你什么待遇。只能说满清和隆裕的运气真的是太好了,碰到一个现代的社会,又碰到了一个念旧情的袁世凯,最终得到了一个比其他王朝的亡国皇帝都体面的结局,这只能说是老天赏脸了。



所以说这个问题根本没什么好犹豫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是毫无用处的,隆裕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的听从袁世凯的建议,签订退位诏书体面的下台,在紫禁城做她满族的太后,让她的宣统做他满族的皇上。但是如果她不听的话,恐怕等待他们就是母子的诀别了,所以该如何选择我想隆裕都知道。


澳古说历史


为了让隆裕太后心甘情愿的退位,袁世凯是手段用尽以期清帝早日逊位,好给自己腾出“大总统”的位子:



袁世凯在通过其掌控的新军玩弄手段获得总理大臣后,便积极的派人和南方革命党人接触、讨价还价的为自己讨要民国“大总统”一职。



在这一切看似顺风顺水的同时,袁世凯便动员其友人庆亲王向清室施加压力,他指出,与其一无所剩,不如在革命党人主动提出的有利条件下体面退位。在 1 月 17 日至 19 日间,为讨论这一问题曾召开了三次御前会议,大多数满族与蒙古族亲王对逊位,但又无计可施。袁于是发动约五十名军官宣布支持共和。



段祺瑞更过分,他通告清室说,如果满州贵族仍对共和持有疑议,他将率兵赴京与他们辩论。冯国璋也公开地向部属宣布支持共和。与上述举动相配合,袁的密使还多次拜见清室,敦促清帝早日逊位,他们巧妙地劝说皇太后,既然光绪帝开启了宪 政运动,但他无法亲眼目睹,那么她就应该推行光绪帝的事业, 接受共和主义。

据说皇太后回复说:『我晓得国家为公众、非满人所有。但满人毕竟沿承了二百余年。我只求能保存并修复光绪帝冢,勿贬贱皇室的身分。』1 月 30 日,醇亲王与前摄政王即总理大臣庆亲王建议道:『既然官军已丧斗志,趁时退位为佳。』1912 年 2 月 1 日,太后召见袁入宫,抽泣着宣布:『我将诸事付汝处 理,只求保全皇上的尊荣。』



南京政府提出可将清废帝同外国君主一样加以礼遇,每年补助 400 万两, 允许他住在颐和园,并可拥有昔日的卫士与侍从。 2 月 12 日,孙发出警告:如果清帝二日内仍不退位,便取消这些优厚的条款。

同一天,袁向公众公布了早已拟就的、由他这位总理大臣与全部阁员签署的一份清室通告,宣布清帝正式退位。这样,中国二十五个王朝中最后一朝清朝,统治了二百六十八年之 后,寿终正寝。


常棣tandy


很简单!光绪就是被袁世凯毒死的。隆裕太后不过是光绪的妃子,她还能怎么样。如果她不签字那袁世凯可以给她整一个光绪要求其殉葬的假圣旨出来,那时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赔上性命。

实际上作为掌政四十几年的政治老鸟,慈禧不可能犯那种立溥仪的低级错误。光绪是她姐姐的孩子,跟她还有血缘关系;光绪跟她活着的时候有冲突,死后却没冲突。所以,在临死前她是下旨册立光绪,但是这道圣旨却还没出宫门就被袁世凯知晓了。这不得不说光绪低智商的一点,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光绪把所有责任推给了袁世凯,并且不断扬言等他亲政后要袁世凯好看,要抄他的家灭他的族。

所以当看到慈禧要立光绪的圣旨的时候袁世凯吓坏了,他不得不对慈禧的死秘不发丧,然后铤而走险发动政变毒杀光绪,再立溥仪为帝。这些都是袁世凯干的。

隆裕能够当太后不过是捡来的,本身也是袁世凯拥立的,实际上一点权力也没有。当袁世凯想要逼她退位的时候她压根没有半点反抗能力,袁世凯连光绪都敢杀怎么还在乎一个所谓的太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