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选择年幼的溥仪继承皇位,是因为隆裕皇后吗?

凯玲苒宝



慈禧虽然大权独揽,说一不二,但在立储问题上始终围绕咸丰帝的近支做文章,从未敢越雷池一步,我们不妨先来捋一捋溥仪的血统及家族关系,有些复杂,请细心梳理。

溥仪的祖父是老醇亲王奕譞,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同时奕譞的嫡福晋是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所以慈禧既是奕譞的嫂子又是他的妻姐,相当于两兄弟娶了两姐妹,亲上加亲。婉贞为奕譞育有四子,只有第二子载湉存活,即日后的光绪皇帝。

奕譞的第二侧福晋刘佳氏育有三子,其中两子被过继出去,只留下第五子载沣,即溥仪的父亲,其他侧福晋也没有为奕譞生下子嗣。所以奕譞实际上只有两个儿子,光绪和载沣,光绪殡天后,载沣成为奕譞一支载字辈唯一的血脉。载沣的嫡福晋是慈禧的心腹重臣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她是慈禧太后的养女,溥仪的母亲。



有人要问了,咸丰帝有好几个弟弟了,为何非要从老七奕譞这一支中挑选皇位继承人?因为咸丰帝的其他弟弟要么没有子嗣,要么过继给上一代的旁支,距离咸丰这一支相去甚远。当然老六恭亲王奕訢这一脉的两个儿子也符合条件,但别忘了,老七奕譞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夫。

那么问题来了,慈禧为何不选择载沣即位,而是选择载沣的儿子溥仪即位呢?当时确实有朝臣提出,与其让载沣监国摄政,还不如直接让他做皇帝,慈禧否决了这一提议。理由是同治和光绪本就是兄弟,假如再由二人的兄弟载沣即位,则出现三朝同代的现象,事不过三,这种现象亘古未有,大不相宜。最终慈禧决定,溥仪即大清皇帝位,摄政王载沣监国。



我认为,慈禧之所以如此决定,当然有她的如意算盘。首先载沣已经成年,政治经验相当成熟,他一旦即位,那他的嫂子隆裕皇后势必被晾在一边,叶赫那拉氏家族将不再掌权。很多人认为慈禧立年幼的溥仪即位,是为了方便自己控制,其实不然,此时的慈禧行将就木,对自己的病情了如指掌,时日无多的慈禧这回终于无私了一把,力求为叶赫那拉氏家族扫除权力道路上的绊脚石。

其次溥仪即位,那隆裕皇后就变成了隆裕太后,可以继续垂帘听政的路线,掣肘摄政王载沣的权力。最后,慈禧决定由溥仪为皇位继承人时,光绪还没有驾崩,他听到自己的侄子将来即位,非常高兴,因此溥仪即位得到了帝党和后党的一致认可,双方皆大欢喜。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大部分史料记载,到慈禧和光绪1908年病逝时,有望继承大统的有三个人选:

1、溥伟。29岁,恭亲王奕䜣长子载澄的过继儿子)2、溥仪。3岁,醇亲王载沣的儿子)3、溥伦。35岁,道光曾孙辈年龄最大)

这三人里,除了溥仪冲龄即位需要摄政王,溥伟、溥伦都不需要,并且这两人在清政府都有各自的支持者,溥伦更是被袁世凯垂青。1908年11月13日,慈禧太后弥留之际发布诏书确定溥仪为皇位继承人,其父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一天后,光绪驾崩。24小时内,慈禧撒手人寰。摄政王载沣彻底成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清朝这个大一统王朝终于进入三年的倒计时。(载沣26岁)

慈禧为什么偏偏选了没断奶的溥仪当皇帝?

在老四看来,溥仪吃不吃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爸载沣能当摄政王。慈禧看上的实际是载沣。

我们近代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周总理说:

载沣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之下,身不由己地被慈禧临终推上监国摄政王的高位的。其实,不是因为载沣适合做摄政王,慈禧才选了他。而正是因为他不适合,慈禧才选他的。

周总理的评价很怪吧,臭棋篓子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围棋比赛,这不就是赤裸裸的作死吗?慈禧作为中国历史上能进前三甲的政治女性,她一生都在为维持满族统治而努力,难道没有看出来载沣不适合这个位置?

联系清朝灭亡后皇位候选人们的表现:

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辞职归家,之后不论哪次王朝复辟,他都不参与,不支持。但平日生活却处处保持满清时代所有的传统旧制。解放后,新中国成立,他又自动取消了这些旧制。与他不同的是,溥伦、溥伟这两个皇位候选人,一个依附袁世凯支持袁氏称帝,另一个依附小日本,支持伪满政权。

三人一比较,溥伦、溥伟属于那种腐朽、老派的封建皇族。载沣则不同,他虽对满清有极强的认同感,但他也是一个民主且有远见的人。当然,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懦弱,但不否认,载沣主动放弃摄政,个人不主张武力对抗革命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一场用战争换取的革命,其代价之惨重,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无数血淋淋的历史教训。这也是,每个朝代初建之时,会休养生息的理由。

清朝自同治起,已然破烂不堪,慈禧硬生生把满清寿命延长四十几年,已经穷途末路。她选择载沣,不过是希望权力能平稳交接,给满清一个善终。满清不行了,慈禧能看到。载沣审时度势,慈禧也能看到。所以,溥仪会当皇帝。

邪恶的结尾:

当初汪精卫刺杀醇亲王载沣时,载沣其实应该把汪精卫杀了。个人感觉,九泉之下汪精卫会谢谢他。后世的简介是:汪精卫,中国伟大的爱国人士、诗人、文学家,不畏强权,舍身取义。

《被逮口占》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老四有颗后槽牙

文/炒米视角

看了几个回答都引经据典,摘录了很多史料论证了个遍。炒米带你从慈禧老太太的角度,来自由心证一把!无论选谁做皇帝,目的都是为了慈禧自己。


慈禧出身不高贵,这是个硬伤。但是好在明清以来,皇家特别重视防止外戚专权,所以出身不高贵的慈禧得以进宫。因为骨相较好,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爱,咸丰皇帝是个早产儿,身体不太好。所以子嗣不昌,慈禧被宠幸得次数多,命好,生了同治帝。但是问题很大,生恩不及养恩,同治和慈禧不亲。

咸丰活着,慈禧被当娘娘供着,这没事。但咸丰一死,慈禧的命运就面临悲惨处境了。原因很简单,虽然母以子贵,但你最多因生恩,礼仪性地晋封皇太后,然后加个尊号,移驾慈宁宫。然后三十多岁就在那等死。那八个顾命大臣会相互牵掣,然后内斗,再胜出一个“权臣”,最后就等同治长大亲政如何处理了。


很显然慈禧的危机感很强,权力欲很旺盛。此刻她最大一张牌就是自己是同治皇帝的母亲。那么要独攥权柄,她就必须联合其他势力,联合谁。这很重要。

最终她决定冒个险,联络咸丰生前打压得最厉害的”鬼子六”奕訢,和奕譞。而且关键是奕譞还是慈禧的妹夫。慈禧利用鬼子六想全面夺权的心理,让他们去搞掉肃顺等辅政八大臣,然后同时抬出慈安和自己一起垂帘听政,来压制鬼子六。等格局稳定后,又发动”甲申易枢”,让自己的妹夫出头顶掉”鬼子六”。

慈安本身就是一个家庭妇女,咸丰活着,争宠尚不如慈禧。要不是身份在那,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所以当慈禧终于大权独掌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巨大的政治危机,同治死了。母以子贵,现在儿子死了,慈禧这关没法过了。

但是关键问题是咸丰这支没后了,同治也没留后。这意味着要从其他支去选了。按道理只能找其他支,溥字辈的过继给死去的同治,来继承王位。

而慈禧的政治敏锐度相当地高,这样我不就成太皇太后了么?那小皇帝进宫后,肯定是跟他亲妈亲,那我就等移居等死了。这怎么能行?

而此时醇郡王奕譞抛出了橄榄枝,自己的儿子光绪和同治是堂兄弟+姨兄弟,这层关系,典型可以符合”兄终弟及”啊,关键光绪还很小,尚不能亲政,这两家利益就彻底大联合了,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慈禧把光绪接到宫里扶养,真的是花费心思,希望能培养出”圣主”。因为自己亲儿子已经没了,这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自己到老的时候,就全靠光绪孝不孝顺拉,如果培养从“圣主”,那么死后见到爱新觉罗列祖列宗,也有个好的交代啦!

然而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慈禧这患得患失的心态也比较强烈,而清流们培养出来的“中古人”光绪几乎拥有文人的一切眼高手低、逆商较低的毛病。所以这假”娘俩”自然不贴心,慈禧又不能把自己那套厚黑学交给光绪,所以慈禧一撒手,立马出乱子。不撒手,松土的人又多,康南海还想仿”诛杀吕后”的案例来个“围园杀后”。严重信息不对称么!经此事,慈禧就不再放心光绪了,光绪也就被囚禁了。

然而更夸张的事情即将发生,因为误信了洋人支持光绪要慈禧归政光绪,老太太一着急,竟然对十一国同时宣战。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而最大的问题还不在这,慈禧自己终于快折腾不动了,想到光绪还没儿子,于是新的接班人选择又再一次挑战了自己的权力。


慈禧老太太此刻是很恨光绪的,所以是不能让光绪死在自己后面的,万一自己死后,光绪来个“掘坟戮尸”,叫老太太死后都不得安宁。其实慈禧权力合法性本身都是源于同治和光绪。但选储的范围还只能放在醇郡王奕譞这一脉,选了旁支,自己将失去一切。所以三岁的溥仪,自然是最好的选择。而溥仪小,隆裕愿意不愿意都得垂帘听政,而同样的处境,她是只能维护自己的,而不会“清算”自己。


炒米视角

应该是因为溥仪的祖父醇贤亲王奕譞。

溥仪的祖父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其四兄便是咸丰皇帝。咸丰十年的时候,慈禧指婚,奕譞和慈禧的胞妹叶赫拉那氏完婚。咸丰去世以后,他支持慈禧,和睿亲王仁寿护送擒住的“顾命八大臣”之首肃顺,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立下了大功。为此,奕譞屡赐恩荣:“毋庸叩拜”、“奏事书名”。一生官运亨通、32岁奕譞便被封为了醇亲王。之后,他更是成为了“世袭罔替亲王”,按照清朝的惯例,他便是铁帽子王。

由于奕譞的这一段经历,使得他的第二个儿子载淳继位成了光绪皇帝。毕竟奕譞的福晋是自己的胞妹,光绪是自己的亲外甥,并且载淳当时只有4岁,符合慈禧继续垂帘听政的需求。光绪继位以后,奕譞的地位便变得十分特殊。他既是慈禧的亲妹夫,有功于慈禧,又是当今皇帝的亲身父,因此,地位非常独特,总能收到破格提拔。

同时,奕譞这个人为人非常谨慎,做事处处小心。光绪十六年(1891),奕譞病重即将去世,慈禧亲自到他的府中去探望,同时光绪皇帝也亲自到府中问病。奕譞去世以后,慈禧委派内务府大臣、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办理丧事,慈禧亲自到他府中祭奠,光绪皇帝赐“贤”的谥法,特定称号为“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并且光绪为他服期年之丧。

其父亲是载沣,而母亲则是荣禄的八女儿

后来,光绪被囚禁了,但是慈禧并没有因为光绪放弃对醇亲王的操纵和利用。此时,慈禧胞妹四个儿子除了光绪都没了,慈禧只能利用奕譞侧福晋的三个儿子,老大便是载沣。要说载沣也是个传奇的人物,自己的爷爷是皇帝,自己的哥哥是皇帝,自己的儿子还是皇帝。慈禧对载沣很早就做了“长远考虑”的。

比如载沣的福晋是荣禄的八女儿,是由慈禧“指婚”。慈禧和荣禄的关系那是尽人皆知的。奕譞是慈禧第一次垂帘听政的功臣,而荣禄则是他再度垂帘听政的功臣。戊戌变法期间,真是荣禄带兵囚禁了光绪,捕杀了戊戌六君子。同时,载沣更是步步高升,8岁便袭了醇亲王的爵位,19岁出任阅兵大臣,26岁成了军机大臣。

载沣和荣禄八女儿的长子溥仪出生以后,仅仅两年零九个月以后,慈禧便命溥仪入宫,继承了大统。溥仪入宫第二天,慈禧便去世了。


历史是什么

“慈禧太后”没有“武则天”治国之道却有主宰哪一位可以“坐天下”的超强之能力,她的一生扶持了“同治、光绪、溥仪”三位登上了皇帝位置。可以让你上去,可以让你下来,还可以让你死去!

由一位满洲落魄的丫头入选贵人,又由于卖弄风骚被“咸丰帝”临幸生下来“同治”,由此受宠被咸丰帝册封为嫔妃、贵妃,又因为咸丰帝的驾崩后又因为母以子贵,爱新觉罗-载淳做了继承人,是为同治帝。

同治皇帝六岁登基,十九岁就驾鹤西去,在位十三年,自此咸丰帝这一支脉就断了香火。

慈禧太后不想大权旁落

经过慈禧太后的慎密思考,决定扶持自己的“妹夫”,也就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为帝,这就是“光绪帝”。

这位光绪帝的父亲不但是咸丰帝的弟弟,其母亲“叶赫那拉-婉贞”还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这亲上加亲的如意算盘是慈禧又可以垂帘听政。

这光绪帝亲政后偏偏搞“戊戍变法和百日维新”被保守派的差点废了皇帝位置,囚禁于瀛台。

慈禧光绪三十四年,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爆崩于中南海瀛台。


慈禧选择溥仪作皇帝的原因

光绪帝因为“百日维新”得罪了慈禧太后,又由于“袁世凯”的叛变,气坏了慈禧太后。本来光绪帝有皇后,可光绪喜欢上了一个叫“珍妃”的,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扰,没有留下后代。

想起来慈禧太后的手段,快死了还要垂帘听政,还得找个“小孩子”做皇帝,找谁?载字辈只有“载沣”的儿子是溥仪是“溥字辈”,而且溥仪的母亲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太后的养女,就这样,三岁的爱新觉罗-溥仪就当上了“皇帝”。

日落夕阳的爱新觉罗-溥仪

不过那时候的光绪帝还没有死,光绪帝还是挺高兴的,因为溥仪是光绪帝的亲侄子,溥仪的父亲是光绪帝的亲弟弟。

不过有一点,慈禧太后还是没有忘记挑选“叶赫那拉氏”有关系的人做皇帝,她放心。还有一层就是溥仪的外祖父就是慈禧太后的心腹“荣禄”,关于是否与“隆裕太后”是否有关系,可以肯定的说,没有!

由于溥仪的父亲载沣已经非常成熟,作为摄政王,他完全可以驾驭朝廷权利,隆裕太后只不过是一个摆设,她想有关系,可她哪有那能力去参与这错综复杂的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日尧居k古史

要解释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继承皇位,就要从同治皇帝死后,选择光绪这件事说起。

同治皇帝继位是名正言顺,因为同治是咸丰的嫡子,又是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死后并没有没有子女,咸丰皇帝一脉也就断绝了,这时候选择继承人就是一个“技术活”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将溥字辈的子孙过继给同治皇帝继承大统,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但是被慈禧太后驳回,因为溥字辈一旦继承皇位,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失去了垂帘听政的机会。为了继续把持朝政,慈禧力排众议,将醇亲王奕譞的次子爱新觉罗·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于是兄终弟及,载湉成了光绪皇帝。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光绪的生母是慈禧的亲妹妹,而且光绪皇帝继位时年纪比较小,便于控制。

光绪继位后,当了三十四年的苦命皇帝,死后也没有留下继承人,于是慈禧太后在死前再次指定了大清的继承人,据《清史稿·宣统皇帝本纪》记载:“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时年三岁。”溥仪被过继给同治皇帝一脉,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

那么慈禧为什么在临终前选择了一个三岁的孩子继承皇位呢?

首先,这样做不违背祖制。

其次,还得从亲疏远近来说,光绪帝和溥仪都是醇亲王奕譞一脉(过继后暂且不提),奕譞的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最后,溥仪的生父载沣,是光绪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而载沣的嫡福晋苏完瓜尔佳·幼兰,是军机大臣荣禄的女儿,同时也是慈禧的干女儿,荣禄和慈禧的关系这里不用多说了,野史传的有鼻子有眼,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

综合以上几点,慈禧制定溥仪当皇帝其实和隆裕皇后并没有什么关系,如果非说有,那么隆裕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小皇帝溥仪继位,隆裕皇后可以像慈禧一样垂帘听政。


一点点历史

1908年,此时正是大清帝国风雨飘摇之时,而光绪和慈禧都重病不起,年轻的光绪要更糟糕一些。因为光绪皇帝没有后代,为延续清朝皇统不断,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必须要和重臣商量立储人选。重臣认为,此当内忧外患之际,应该选立年长之人。但是慈禧却对此很不满意,最后选择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慈禧之所以选择年幼的溥仪继位,和隆裕太后是有关系的,但不止如此。

第一,溥仪接班“符合祖制”。说的简单一些,就是从亲缘关系上来说,溥仪和光绪、慈禧都非常亲近。溥仪的生父载沣是光绪帝(载湉)的亲弟弟(同父异母),溥仪是光绪的亲侄子。而溥仪的生母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宠臣荣禄的女儿,同时也是慈禧的养女,所以除去亲缘关系,溥仪还得叫慈禧一声干外祖母。从个人感情上来说,选择溥仪是光绪和慈禧都能接受的。而清朝的规矩是父死子承,这看起来很严格,实际操作上很简单。即使不是“父子关系”,只要把新继任的皇帝过继给驾崩的先帝就可以了。光绪驾崩后,溥仪就过继给了同治和光绪,兼祧两房,这样便合了规矩。

第二,溥仪接班“便于控制”。其实溥仪的生父载沣也有资格继承皇位,但当时的载沣

已经25岁,而且受封醇亲王,又是军机大臣,在朝野都有相当的影响力。如果把载沣立为皇帝,年事已高的慈禧是拿他没办法的,就更别说慈禧的侄女、光绪的表姐皇后——隆裕太后了。慈禧虽然行将就木,但还是希望清朝的权力继续掌握在叶赫那拉氏手上,所以慈禧要尽可能的给隆裕太后和叶赫那拉家族掌权铺平道路。选择年幼的溥仪继位,隆裕太后就可以仿效自己“垂帘听政”,至于能做到何种程度,就看隆裕太后自己了。

但隆裕比慈禧差的可不是一点点,她不善于结交众臣,又不精于权术,所以在朝野势单力薄,权力很快就被载沣一人独揽,自己只留着一个“垂帘听政”的名分罢了。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已无回天之力,隆裕太后只能颁布《清帝逊位诏书》,亲手终结了清朝276年的历史。


石头有话说

慈禧选择年幼的溥仪继承皇位,原因有不少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确实有一部分私心在作祟。

溥仪仅仅三岁就登基,年幼无知利于控制。当然,此时的慈禧已经病入膏肓,她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权谋而这样选择。

而是希望自己的内侄女隆裕皇后可以跟自己一样走垂帘亲政的路线。隆裕,叶赫那拉氏,慈禧的弟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在光绪十四年的时候,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第二年就立为皇后。

看到这里,是不是就恍然大悟了?

原来慈禧是为了保证权力可以在叶赫那拉氏手里平稳过渡,所以必须要寻找一个年幼的小皇帝才可以。因此,作为光绪的亲兄弟,载沣的长子溥仪是最合适不过的。一来年龄够小,仅三岁。二来溥仪是光绪的亲侄子,血缘关系也够得上,符合祖制,别人也无可指摘。

因此,种种考虑之后,才选择了让溥仪登基大统。溥仪登基以后,慈禧在做了一天太皇太后就在仪鸾殿驾崩了。

而溥仪登基以后的大清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大厦将倾,仅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溥仪退位。

他的退位,代表着大清王朝的灭亡,更代表着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彻底被扫进了垃圾堆,成为历史的代名词。


以上。


木剑温不胜

不论是出于宗法的考量,还是政治的权衡,溥仪都是最合适的人选,没有其二。

宗法上,同治和光绪均无子嗣,咸丰子嗣仅同治,因此皇储只能从道光子嗣后代中选择,抛开获罪和无“溥”字辈子嗣,入选者为道光长子奕纬,六子奕䜣,七子奕譞。奕纬之孙溥伦为过继子嗣,故无继承大统的资格,奕譞之孙溥仪和溥杰与光绪的关系,比奕䜣之孙溥伟更亲,因为奕譞是光绪的父亲。溥仪比溥杰年长,所以皇储之选必然是溥仪。

政治上,慈禧立溥仪为帝,同时其父载沣为摄政王,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慈禧之举,可以平衡帝党与后党之间的政治斗争。


五味社

选择溥仪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爱新觉罗氏子孙虽然众多,但可选的人真不多。

鬼子六一门人才凋零,只有长子载澄留下后代,自己早早走了,鬼子六虽说早年和慈禧关系密切,但今时不同往日,人走了茶早就凉了,后人又不争气,早早出局。

戊戌变法后,慈禧曾计划废掉光绪,搞个己亥立储,打算捧端王载漪子溥儁为大阿哥,载漪惇亲王奕誴之子,后过继瑞敏郡王奕志,结果被八国联军给绞合了,载漪被流放,他们这两脉也算是完了。

而光绪老爸奕譞虽然有四房福晋,儿子众多,能用的却也没有几个,光绪老娘生了四个儿子,只有光绪活了下来,第一、第三侧福晋没有儿子。第二侧福晋刘佳氏虽生育三个儿子,但过继出去两个,家中只剩下第五子,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

所以大家都认为载沣非常有希望上位!


但载沣已经25岁了,能力虽然不是很突出,却也不是个软柿子,把皇位传给载沣貌似合理,但对慈禧自身却非常不利,在她看来,叶赫那拉家族掌握权力是她要考虑的第一要务,而隆裕皇后能力有限,根本无法驾驭载沣。

再说:按照辈分,载沣是光绪的弟弟,所谓兄终弟及在大清朝不太流行,这也成为慈禧拦住载沣的借口。

在慈禧心目中,要想保住权力,只有故技重施,找个类似光绪一般的小娃娃,重头开始!

于是:溥仪成了最好的人选!

选择溥仪并不违反祖制,按照血缘,溥仪是光绪的亲侄子,过继过来以后兼挑两房,于情于理都说的过去。

二来隆裕好歹是载沣的嫂子,有点血缘比没有好!载沣的嫡福晋苏完瓜尔佳·幼兰,又是军机大臣荣禄的女儿,同时也是慈禧的干女儿,而荣禄在戊戌变法中鼎力支持慈禧,甚至有传言两人年轻时期有过一腿,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正自己家血脉已经断了,怎么选就看怎么对自己有利。

诚如题主所说,选择溥仪确实充分考虑了隆裕,只不过并非为了隆裕自己,而是隆裕背后的身份,说到底,慈禧是为了自己。

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隆裕驾驭权力不及姑妈万一,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大清国就完了,而20年后,孙殿英挖了慈禧的陵墓,可谓报应不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