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晚年郁郁而终的隆裕太后,死后为何赢得国人的同情与尊重?

五月_Jo


隆裕太后是清光绪帝的妻子,光绪驾崩之后,晋升为太后,溥仪继位后垂帘听政,终于未能阻挡清朝灭亡的步伐,最终同意了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后郁郁而终。



国外人对她的评价: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嫁给光绪却终身不得宠幸

首先,作为光绪皇帝的妻子,不得不说隆裕太后其实是受了极大的委屈的,同样作为光绪的老婆,光绪竟然只宠幸珍妃,而她却始终都是被忽视的那一个。


不可否认的是,隆裕确实没有珍妃长的好看,但是她绝对是一个知书达礼的女人,只可惜她是慈禧因果塞给光绪皇帝的,所以反而引起了光绪的反抗,自始至终也等不到他的关爱,也是她一生的一个悲剧了。

隆裕太后不善朝政,却被硬推上了后位

1908年,光绪帝驾崩,在慈禧是一手操作下,溥仪坐上了帝位,而隆裕也成为了太后,这时候,她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她要想保住溥仪的地位,就只能培养自己的势力,但是她又不善于巴结人,所以她身边的值得信任的人又十分的少。好不容易拉来了载沣却又被他反客为主,不可谓不可怜。


最后的无能为力

终究溥仪的位子还是坐不稳了,宣统三年,要求溥仪下台的声音越来越高,终于隆裕太后还是承受不住压力了,最后只好同意了溥仪的退位,此时身为一个女人,她的无能为力也着实让人心痛。

隆裕太后最后的表态:“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说到这里她放声大哭,袁世凯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哭过之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逊位的大政方针,至此已经初步确定。

最后袁世凯在养心殿将《清帝逊位诏书》呈献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还未阅读完就泪如雨下,终于大清还是在这一纸之下彻底的覆灭了,溥仪的皇位也就此结束了,而她就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是阿维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隆裕太后要比慈禧太后好一百倍,她才是真正保护了旗人和国家的人。

隆裕太后没有慈禧太后的才干,是个才能平庸的人,但还是有些能力。

裕隆太后最大的贡献,是明白满清已经完蛋的时候,没有和其他政客一样垂死挣扎,而是果断退位。

当时裕隆太后命令袁世凯带军队去剿灭武昌起义,但袁世凯阳奉阴违,最终公开逼宫。

自然,裕隆太后当时毕竟是一国之主,还可以咬牙不退位,或者假装退位随后自己拉部队和袁世凯他们作战。

毕竟,当时北京城百分九十人口都是旗人,袁世凯麾下还有1支旗人组成的新式部队。

但裕隆太后认为满清权贵都是酒囊饭袋,没有一个靠得住的,旗人也早已腐败不堪。

如果将这样一群乌合之众强行组合起来,去和北洋军或者革命军作战,形同让旗人的族群毁灭。

这种情况下,不如交出权力,毕竟皇族和普通旗人遭受灭顶之灾。

所以,裕隆太后最后对袁世凯说:“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说到这里她放声大哭,袁世凯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

哭过之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逊位的大政方针,至此已经初步确定。

由此,满清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

对比元代,蒙古朝廷败退逃出中国大地,残留的蒙古人遭到各民族报复,被杀了很多。很多蒙古人从此改称为汉人,不承认自己是蒙古人。

因为蒙古人曾经在中国各地杀了很多人,又奴役各民族百年,最终又负隅顽抗,被大明武力打败,那么被屠杀也是必然。

隆裕太后此举,对旗人是有极大贡献的,他们基本没有遭遇屠杀。

隆裕太后下诏逊位后,认为毕竟满清200年是在他手上完结的,郁郁染病,1年以后就死了。

隆裕太后是个普通女人,但历史上仍然会给她很高的评价,她避免了无数流血冲突。

而隆裕太后一生个人生活也是不幸的。

因和慈禧关系比较好,隆裕太后被光绪认为是太后安插的卧底,夫妻两人从没有同过房。一次隆裕太后故意查看光绪的病情,准备向慈禧报告。光绪大怒,拽着头发将他拖出卧室,一说裕隆太后还被光绪打过。


萨沙


隆裕太后是清朝最后一位太后,大清王朝也是在她手中灭掉的。然而,一个亡国太后,在死后不仅享受到了规格极高的国葬,还得到中外人士的同情和尊重,各大媒体也纷纷赞扬她。这是怎么回事呢?

(隆裕太后剧照)

一、光绪不爱。

隆裕太后叫叶赫那拉·静芬,她木讷柔弱,相貌普通,但她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凭着这层关系成了光绪的皇后。

慈禧的本意,是让她监视光绪的举动。光绪从一开始就对她充满敌意,别说夫妻生活了,连搭理她都不肯,所以贵为皇后的她,却得不到光绪的宠爱。

二、慈禧不喜。

隆裕虽和光绪的关系不好,但也没有做慈禧的眼线,这让慈禧不高兴。再加上她性格荏弱,不光珍妃她们不大尊重她,就连侍女太监们也在她面前有点放肆。她呢,总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这些人也就睁一眼闭一眼的,随她们闹。

她只一心一意侍奉慈禧,生怕出一点错。人又很沉闷,不懂得巧言令色,所以慈禧除了怒其不争,也觉得她太过老实,不大喜欢她。

(慈禧剧照)

三、尊为太后。

1908年,慈禧和光绪先后去世,遵照慈禧的遗诏,隆裕接替了她的权位,与摄政王载沣共同辅佐才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

对于隆裕来说,慈禧的离去就像挪走压在她心口上的一座大山,终于可以喘口气。幸好慈禧对她不差,不光命她为太后辅政,还把上千万两银子的私房钱留给了她。

但此时的清朝,已是大厦之将倾之势,隆裕在后宫谨小慎微地生活了20年,对于外面的世界根本不了解。她很快就发现,她想和载沣分权,几乎是不可能,再加上她又不会巴结朝臣,对于朝政亦是一无所知,一切都只能听凭载沣裁决。

识趣的隆裕知道,想要保住太后之位,好好抚养溥仪,才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她更加寂寞沉闷,军政大事一概不管不问。

四、宣诏逊位。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席卷全国,一时要求清朝退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眼看清朝行将就木,载沣干脆辞职不干了。

载沣能走,但隆裕不能。她身为最高统治者,必须肩负起清朝存亡的责任。于是她封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并对袁世凯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此时,袁世凯就是大清王朝的救世英雄,她把一切权力都给了袁世凯,期望他能守护大清王朝。

(袁世凯剧照)

然而,袁世凯却利用她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和革命党谈起了条件,最终得到只要能让皇帝退位,他就能成为民国大总统的高位的许诺。

此时,各省纷纷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袁世凯也因势力导,希望隆裕能以大局为重,和平退位。

重重压迫之下,隆裕不得不召开御前会议,想问问大家的意见。

会上一些宗室大臣们极力反对共和,一再要求隆裕拿钱出来犒劳军队,让他们与革命军血战到底。

隆裕不由悲从心来,因为这些宗室大臣只顾捞钱,不谋其政,国家亏空已久,就连慈禧留给她的上千万两银子,也早被这些大臣们哄走了。

隆裕太后抱着溥仪看着他们吵吵嚷嚷没有结果,只能抹眼泪。

既然没有钱,那似乎也只有和平退位这一步了。

于是待袁世凯谈妥皇室优待条件后,隆裕签下了《退位诏书》,大清王朝就此落下帷幕,封建王朝也到此划上了句号。

(宣诏退位,图取其意)

五、积郁成疾。

隆裕下诏逊位后,身背千古骂名,宗室王公大臣们更是视她为罪人,因此不断排挤和轻视她。

为了落得清静,隆裕只得带着溥仪,在紫禁城关起门来过日子。但是紫禁城中的日子亦不好过。她先为了省点费用,裁减了一批太监和宫女,结果引得太监和宫女愤愤不平。同治和光绪的遗妃们也不把她放在眼里,还怂恿溥仪和她对着干。一来二去,溥仪和她的关系更加恶劣,她也渐渐灰了心,索性把溥仪交给太监们抚养。

除了得到白眼和讥诮,隆裕自己也常陷入自责不能自拔,想着20多年的基业都葬送在手中,更是悲从心头起,渐渐积郁成疾。

清朝逊位后的第一个新年。往年到这时候,王公贵族,朝廷命妇,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热闹异常。但现在紫禁城里寂静无声,谁也不来朝拜。

紧接着隆裕的生日到了,除了袁世凯派了个秘书来例行公事地送了一份寿礼,那些王公贵族们根本不当回事,别说给她写寿词了,就是来看她一眼,也不愿意。

悲愤交加的隆裕一病不起,眼看着就到了弥留之际。然而她身边,除了二三太监和宫女,便只剩下百般不耐烦,打着哈欠的溥仪了。

1913年2月22日,隆裕在自责和悲愤中走完了她凄凉的人生,卒年46岁。

六、死后哀荣。

隆裕死后,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3日,政府官员亦要穿孝27日。除此外,全国各地都开会追悼隆裕,并派代表前往北京参加隆裕的葬礼,当时参加葬礼的人数多达5万人之多。

对于隆裕的死,各大报纸纷纷跟进报道,并对她赞誉不断。一些外国使馆亦隆半旗为其致哀。

隆裕生前从未得到过一丝半毫称赞,在她死后,不仅被称为“女中尧舜”,还被夸为“外观大势,内审舆情,以大公无我之心,成亘古共和之局”,总之,赞誉极盛。

之所以隆裕能死后哀荣,一方面是她和平退位,平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国民政府也因此实现了大统一。

纵观隆裕的一生,是悲凉的一生,虽说改朝换代,但国民的心理还是对她饱含同情和尊重。再加上她虽无治国之才,但却不像慈禧弄权,知道天下是大家的家,而不是她个人的家,所以顺势而行,毅然退位。这正是大家深赞她的原因。

(参考史料:《逊清皇室轶事》)


张生全精彩历史


隆裕皇后(我们理应这样称呼她)是大清王朝的终结人。虽为大势所迫,但她明智的抉择,避免了国内战乱生灵涂炭的悲剧,因此,在中国历史上隆裕皇后的政治声誉甚过慈禧。

隆裕皇后,叶赫那拉氏,名静芬。慈禧侄女,1889年立为皇后。

隆裕皇后46年短暂的一生,充满悲情。婚后,因光绪帝只宠信珍妃,和皇后的感情一直不好。皇后也不讨慈禧的喜欢,她姿色一般,性格柔懦,虽贵为皇后,在宫内却没有得到一群命妇王妃应有的尊重。

1908年光绪帝驾崩,隆裕被尊为皇太后,是时宣统才三岁,隆裕太后就与宣统帝之父载沣,共同掌管风雨飘摇的大清。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载沣辞职,隆裕太后就成为清朝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

这位末代皇太后,无论执政能力还是政治谋略,自是不及慈禧,重要的是远不及慈禧强势,可大厦将倾之时,即使慈禧再世,如此危局又奈何得了?

1911年12月,隆裕太后召集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商讨退位事宜。隆裕痛苦继而痛哭,但她最后表示,只要天下太平就好。随之颁布清帝退位诏书。

尽管遭到一些王公贵族反对,隆裕太后毅然决然坚持己见。不要以为隆裕太后是遇事就六神无主的妇道人家,她也博览群书,知晓一些西方的历史和政治,她有自己的见地和识见。当决定大清退位,面对请命的恭亲王,她怒斥道“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扰共和诏旨”,后来她干脆一律不见。

就是这位“柔懦”隆裕太后,因为得罪了不少王公贵族,以至两年后她的生日那天,包括民国特使和外国使臣都来朝贺了,宗室王公旧臣们却多半拒贺有意羞辱太。看到殿上寥寥数人,冷清寂寥,隆裕太后悲怆不已,一病不起,不久仙逝。

隆裕太后一生,郁郁寡欢,内心萋萋。她生性孤僻,不善于交际不善于巴结人,也就没有什么亲信。虽先后贵为皇后太后,她能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若说她性格懦弱,不如说她是宅心仁厚。

我一直就感到很奇怪,如今的清宫剧为什么不着力表现隆裕太后这等如此显赫的良善之辈,却那么热衷一而再地加重宫斗戏份,岂不是再而三地诱导人们去欣赏艳羡蛇蝎心肠的女人?不去张扬正能量的人性?

说远了离题了。

历史上,大势决定天下走向,但具体的关键人物往往会影响历史的具体演进。关键人物不一定就是英雄,隆裕太后,无疑是一个睿智的女人。在历史的关口,由于她顺应了历史大势,使中国封建王朝较平稳过渡到共和。除了武昌首义有流血战斗,中国在总体上还是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隆裕功不可没。

隆裕太后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理应受到后世尊重。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逝世,当时的民国总统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并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全国国民哀悼会,到席达五万之众。驻华各国公使除亲去太和殿致祭外,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德至功高,女中尧舜”,评价甚高。

隆裕太后身后享极尽殊荣。

我认为,她配。

2019.3.4








掌上三言两语


赢得国人尊重,无非是和平退位,不动刀兵,广受赞誉。

其实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为何死后得到尊重?原因不过是省却许多麻烦,少耽误些时间而已,当时情势已不可逆,隆裕太后没有选择的余地。

为求自保不得不和平退位

就当时状况而言,各方势力都心知肚明,如果隆裕太后还不发退位诏书,根本不用革命军下手,段祺瑞就直接兵变血洗皇城了,太后和溥仪估计不会死,但载泽和溥伟必死无疑,估计段祺瑞得用重机枪把他俩枪毙得稀碎稀碎的;至于载沣,袁世凯会很兴奋的亲手料理;而自知拖不下去的隆裕,纯粹是被吓的发了退位诏书。

要知道,隆裕太后首先想到的皇族利益,然后才是其他,这点毋庸置疑,她并不具时代先进性思想,人也并不大度,看她如何把珍妃照死整就知道了,她只是封建王朝的保守女人,她虽不想背锅发退位诏书,但更不想“坐亡”,因而被迫就范,所以不必过分标榜

100多万部队?其中有大比例是吃空饷,即便是活人也都是混吃等死,根本没有战斗力,与朝廷帮袁世凯养的“私兵”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没机会也没能力大动刀兵

真正不动刀兵的是段祺瑞(袁世凯),而不是隆裕太后,所以这个功劳与隆裕无关。清廷早就态度坚决的下旨要剿灭革命军,是段祺瑞虚与委蛇的拖着不办。

作为新式思想的海归派,段祺瑞早先接受的都是民主制度和共和思想,同时他也明白,大清积弱不是武器落后,而是家天下误国,所谓家天下,就好比大清是爱新觉罗家的大清,大明是老朱家的大明,君主模式在中国循环了几千年,一直在圈子里打转,而到了清代,清廷的统治更是把封建统治极权化推到了巅峰状态,以愚民政策和文字狱禁锢了国人的思想,皇权至上,皇族利益至上得腐朽统治,造成体制糜烂,这才是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

基于如上思想,段祺瑞并没有大举清剿革命军,反而私下与他们谈判,并反过头来拍电报,告知内阁:

“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将领颇有不可遏之势。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

大概要传达的意思就是:首先,这仗没法打,革命军搞共和,其实我们也要搞共和,而且对于这些将领,我有些压制不住了,一味弹压,军队会暴动,你们再这样拖着敷衍下去,军心溃散,军不成军了!

民国二年,段祺瑞与46名将领联合起来,再次催促:

“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

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了,关键就是“如不速断,势成坐亡”

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军全体将领致电清廷。

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段祺瑞是受谁指使呢?

当然是袁世凯,连段祺瑞所住的宅子都是袁世凯送的,当初即便袁世凯被贬,他俩也都互通消息,关系莫逆,毕竟他受袁世凯几十年知遇之恩,哪怕后来袁世凯称帝,段祺瑞百般苦劝未果,却也并未公开声讨,只是决心绝不参与而已。

袁世凯和段祺瑞一软一硬,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合作无间。段祺瑞紧逼,袁世凯苦劝,一面假意安抚着段祺瑞,一面连蒙带吓的搞定隆裕,怎么吓?有条件可以讲,再这么拖着,我可控制不住了,你要当心呦~

隆裕太后的要求,没好处谁投降呢,虽然是被逼的,条件我只有一(yì)堆

“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隆裕明白,如果拒绝退位,那么黑锅是她的,首当其冲去送死的也是她和溥仪,而皇族们对她俩的死活是毫不在意的,所以执意发布退位诏书。

而做为交换,条件大致如下:

皇帝尊号不废

民国礼待皇室

岁用四百万两

暂时居住皇城

侍卫人等留用

宗庙陵寝永奉

执事人员留用

皇室私产保留

皇族爵位保留

皇族免除兵役

八旗代筹生计

满蒙回藏与汉人平等

......

隆裕太后的作为虽属无奈之举,但也是明智之举,他们得到了优厚的待遇,最重要的是保障了皇族安全,否则以满清的遭恨程度,如果没有袁世凯的特别保护,皇室全族都会被活活打死,保留的侍卫不过是笑话罢了。八旗子弟的基本生存问题,由政府代筹生计,算是仁至义尽。所以说退位才是最好的结果,没有之一。

慈禧不疼,光绪不爱,抑郁深宫,二十余载,既无可誉,亦无可讥。

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

不论是否出于本心,毕竟隆裕力排众议(死硬派)达成和平退位,构建共和史中不可或缺的一节,最大的价值在于:权力通过正常(和平)、正式“交接”过度,极大程度的避免了乱局,避免了领土分裂。尤其是天高皇帝远的西藏、新疆、蒙古等,这个功绩不容抹杀。


古今通史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是少数民族--满族牵头建立的。应该客观地说,清朝建立的过程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智慧,清朝当时偏居东北,只有十几万人,能在短短18年时间确立在全国的统治,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清朝定鼎中原的过程,伴有杀戮,比如“嘉定三屠”等,是很残暴的,但是封建社会大体都差不多,相比张献忠和李自成的残暴,清军还算是有点底线,比如“嘉定三屠”,按理说一屠就没人了,怎么还屠三次?这些不是本文的重点,重点是说其实清朝占领全国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是和平交接的,清朝登场算是华丽的。

从1644年五月进北京到1912年二月268年,清朝终于走到了谢幕的关头了。南方的革命党闹得沸沸扬扬,到处都是爆炸,到处都是起义,十几个省独立,宣布脱离清朝统治。清朝的统治实际上已经难以为继,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告诉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按照目前的形势,主动退位比较好,不然一旦革命党打到北京,不要说摄政王、太后、皇上不好保全,就是整个爱新觉罗宗室都没有好下场,明朝的崇祯皇帝和各地宗室藩王就是前车之鉴。

载沣出过洋,见多识广,他虽然讨厌袁世凯,但是他认为袁世凯说的的确有道理,为此也劝说隆裕太后同意退位。1912年2月12日,退位诏书发布前,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宣统皇帝召开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袁世凯再次说明了形势,但是皇室内部还是有不少人反对。

隆裕太后库哭着说:你们这些亲贵,平常只知道提笼架鸟,正事不好好干,把朝廷搞得这样糟糕,这个时候又要阻止我母子退位,你们这是要逼死我母子吗?在隆裕太后的努力下,退位诏书顺利盖章后即对外发布,宣统皇帝退位,清朝结束统治,由袁世凯牵头组建民国。

封建王朝居然能够和平谢幕,太聪明了。这个以十几万人起家占领全中国的民族真是太牛逼了,华丽登场,不流血谢幕,真是了不起,首先是保全了几十万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其次也避免了大规模内战,避免了伤亡。当然,清朝和平退位是一次没有经过充分洗牌的权力变动,因为没有经过充分洗牌,所以后来发生北洋军阀混战、新旧军阀混战。但是这些已经和爱新觉罗家族无关,他们已经早早离开了风口浪尖。

隆裕太后于次年的2月22日去世,享年45岁。她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同治皇帝的亲表妹,比丈夫光绪皇帝大3岁。当年是慈禧太后指定的婚姻,光绪皇帝并不喜欢隆裕太后,光绪皇帝没有子女,隆裕太后自然也没有子女,宣统皇帝溥仪是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的儿子,过继给光绪皇帝当儿子继承皇位的。

这个女人要不是在清朝退位的关键时刻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在历史上也不会留下什么响亮的名声,因为她本身不是一个好斗好权的人。她的葬礼是国葬,5万多人参加,社会各界纷纷致哀,葬礼上有个标语叫“女中尧舜”,我觉得这个评价不算夸张。


坐看东南了


隆裕太后死后受人尊敬或许可以从她死时的一些通告与挽联看出端倪。

1913年2月22日,郁郁寡欢的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凯命国务院发出通告二则:

“敬维大清隆裕皇太后,外观大势,内审舆情,以大公无我之心,成亘古共和之局,方冀宽闲退处,优礼长膺,岂图调摄无灵,宫车宴驾? 追思至德,莫可名言。 凡我国民,同深痛悼。 除遵照优待条件,另行订议礼节外,特此通告!”“兹逢大清隆裕皇太后之丧,遵照优待条件,以外国君主最优礼待遇,议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围黑纱。 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志哀悼,特此通告!”

灵堂之上挂满挽联,其中有一挽联出自副总统黎元洪:

“片语息兵戈,民国酬恩应第一;全军为墨经,深宫弭乱更何人? ”

当时的《亚细亚日报》对隆裕太后作出的评价是:

“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 ”

从她死后的一些评价能看出大家对她评价颇高,但是她到底为何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呢?



纵观她的一生会发现,她是身份尊贵的女人,但是又是命运悲惨的女人。她为共和做出了贡献,但是又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愧疚,之后郁郁寡欢,没有多久就撒手人寰。

一、嫁入皇宫的不幸

1、静芬与光绪

隆裕太后名叫静芬,她是慈禧的弟弟的女儿,也就是慈禧的侄女。很小的时候她就被慈禧看中。慈禧对他弟弟说,这个侄女的的婚姻大事必须由她来决定。

到了光绪要选妃的时候,慈禧就让静芬参加选妃。当时慈禧给光绪一柄玉如意,两个红绣荷包,让光绪自己选皇后和选妃子。清朝的惯例是,将玉如意送给皇后,将荷包送给妃子。

光绪想要将玉如意送给长得最漂亮的德馨的二女儿,慈禧大喊一声:“皇帝”。只见慈禧直向自己侄女那里努嘴。光绪终于明白,慈禧想让自己的侄女静芬做皇后。不得已光绪只好将玉如意给了静芬。

慈禧害怕光绪选中德馨的二女儿,以后会太宠,所以便不让光绪继续选妃,而是命人直接将荷包送给了长叙的两个女儿,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瑾妃和珍妃。



从此,静芬就进入了皇宫,变成了后宫之主。可惜的是这个看似尊贵的身份却让她异常的尴尬。

静芬是光绪的表姐,长的并不好看。年轻时候的静芬怎么样并没有人进行记载,但是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这本书中记载到:

“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

虽然记载的是中年时候的静芬,但是相比在这样的容貌下,年轻时也不会好看到哪里。

同时,静芬是慈禧娘家人,作为光绪必然觉得静芬就是慈禧派来监视自己的奸细。



种种原因之下,光绪并未对自己这个表姐有任何想法。大婚之夜,光绪对她十分冷淡,甚至都不想看她一眼。他们白天在慈禧面前装的相敬如宾,夜晚却相安无事。

慈禧看出些端倪,对光绪旁敲侧击,但是依旧无济于事。年轻的皇后只能独守空房。

而同时进来的珍妃,那时才14岁,但是人家会撒娇,琴棋书画也不错,反倒深受光绪喜爱。

珍妃有一次穿着龙袍和光绪在玩闹,这等大逆不道之事,看见的人自然不敢不跟慈禧汇报。慈禧将二人召来一顿训斥,顺便将皇后也数落了几句,说皇后不能尽责,形同纵容。之后光绪和珍妃认为必然是皇后嫉妒珍妃才向慈禧告密。皇后也是十分委屈,此事与自己毫无关系。委屈之下便对光绪说:“皇上还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吧。”

不曾想,话音未落,光绪一个巴掌打在了皇后脸上。这事还算是小的。

在光绪被慈禧囚禁在瀛台的时候,有段时间,皇后被获准进入瀛台陪伴光绪。一开始的时候,光绪的心情不是很好,毕竟一个皇帝被囚禁任谁心情也不会好。光绪心情不好便骂皇后,皇后十分委屈,有次皇后被骂急了便回了嘴。这下可惨了。



没想到一向体弱多病的光绪,一下子就把皇后推倒在地,抓起皇后的头发把头往地上拼命的撞,狠狠的打了皇后一顿。最后,光绪还把皇后头上的发簪摔碎在地上。她知道光绪向来不喜欢她,但她未曾想光绪会对她下如此的狠手。

皇后委屈极了,但是她并没有将此事告诉慈禧,而是自己搬到了其他房子住。她害怕如果将此事告知慈禧,她会失去最后和丈夫在一起的机会。

皇后想要抚慰光绪的心情,第二天还是照旧去找光绪,就像昨天的事情完全没有发生。后来,她命人带些小蚕蛹过来养,慢慢的心情调整过来。当第一只蚕宝宝出生的时候,皇后高兴坏了,她叫光绪过来看看她的劳动成果。光绪也很新奇,慢慢的两人的关系缓和了些,两人开始养蚕,光绪在一旁观看“指导”,皇后饲养。或许,这段时间是作为皇后的静芬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她与他的丈夫度过一段普通人家的夫妻生活。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光绪就中毒而亡了。

据记载,光绪临死前,李莲英偷偷告诉了皇后,皇后偷偷来到瀛台。那时候的光绪还算清醒,夫妻二人相对哭泣,说了几句贴心话。



身份尊贵,生为皇后,却从未得到皇帝的宠爱。她是慈禧的娘家人,却又是光绪的妻子。尴尬的身份,并不讨喜的长相,都注定了她在皇宫的悲剧。

2、慈禧与静芬

如果在皇宫中,静芬只是不受光绪喜爱也就罢了,但是连自己的亲姑姑慈禧也并非十分喜欢她,也是喜欢珍妃。

慈禧一开始倒是觉得静芬是娘家人,但是后来发现静芬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好。而且特别胆小,这事还要从珍妃说起。

珍妃是光绪宠爱的妃子,珍妃从小在家阔绰惯了,到了宫中作为妃子年薪是300两。300两完全不够珍妃挥霍。珍妃想了个生财之道——卖官。

她组建了自己的小团队,珍妃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光绪面前美言。在清朝原本捐纳买官并不犯法,珍妃违反的是后宫不得干政。慈禧知道后便训斥珍妃,说她败坏祖宗家法。岂料珍妃还很倔强,居然对慈禧说:“祖宗家法自有人败坏在先, 我怎么敢呀?就是有,也是太后您教的。”

这不是在说慈禧垂帘听政吗?慈禧一听就火冒三丈,便要杖责珍妃。

皇后出面劝说,但是慈禧不听,板子就啪啪啪地打在珍妃的身上。没想到,皇后居然吓晕过去了。慈禧看后大失所望,这样的皇后能做成什么大事。



还有一次,1901年农历正月初十,那是皇后的生日。皇后心想现在属于国困民艰的时候,自己的生日就不要铺张浪费了。如果按照以往惯例必是要皇帝赐宴,张灯结彩,好好热闹一番的。皇后跟光绪说自己只吃完长寿面就好。

皇帝听了很赞同皇后的建议,就下发旨意,大臣知道了也很开心,都纷纷赞扬皇后。但是慈禧不开心了。慈禧认为皇后这样开了先例,以后还怎么庆祝,皇家的颜面何存?慈禧一开始忍着不发作,但是到了生日那天就不开心了。硬是要找碴,以皇后所坐的锦茵与她的一样为寻事借口硬是罚俸三个月。

静芬的可怜在于丈夫不喜欢她,虽有皇后之尊,却无皇后之威严;慈禧是她姑姑,可每天都提心吊胆,如一日未得太后之加罪,尤以为知足。就这样窝窝囊囊的当了20年的媳妇。终于光绪和慈禧在相差不到24小时都相继离开人世,就这样她媳妇爱熬成了婆。

三、当媳妇熬成婆,接踵而至的不是幸福是亡国

慈禧死后,静芬由皇后变成了太后,上徽号“隆裕”。但是慈禧留给她的不是一个盛世,而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两年之后武昌起义爆发,整个大清王朝能够镇压革命的只有袁世凯。但是袁世凯在三年前被载沣赶回老家。袁世凯知道自己的重要性自然也是傲慢的很,拖拖拉拉,直到朝廷授予他钦差全权才出兵。隆裕太后虽然恨袁世凯出卖光绪,但是又不得不启用袁世凯。

但是启用袁世凯注定是一个悲剧,袁世凯并没有卖力帮清廷打仗,在北洋军攻占汉阳后,并没有乘胜追击。袁世凯在向革命军出发他并没有完全为清廷卖命,只要满足他袁世凯的要求一切都好商量的信号。

很快袁世凯和革命军达成协议,只要袁世凯推翻清朝,就让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袁世凯让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一项优待清室的条例。



之后,袁世凯先是致电清政府说要筹集军费,让那些整天嚷嚷主战的满族贵族捐款。很快主战派就不说话了,之后再向隆裕太后说革命军多厉害,让人在京城传播谣言说革命军有三头六臂,吓得主战派不敢吭声。

袁世凯对隆裕太后说:“自古无不亡之国。 亡国之君,身受杀戮,古今中外,班班可考。 ”他先把隆裕吓了一通,接着劝诱,“今天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号,享受岁费,这是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创举啊。”

隆裕太后思考再三之后还是签了《退位诏书》,她唯一能做的是尽可能的争取最优待的条件。

签了《退位诏书》后,隆裕太后一直觉得是自己败了祖宗的基业,一直郁郁寡欢,没过多久便去世了。

死后按照《优待清室条件》将隆裕太后厚葬了,在她的灵龛顶端正上方有一块“女中饶舜”的大匾,灵堂殿内外布满了挽联。



四、隆裕太后的评价

正因为隆裕太后签订了《退位诏书》,所以减少了战争。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才会看见那些挽联和新闻对她的评价。

但是后人对于隆裕太后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他“大公无我”“垂悯苍生”,有的人则认为隆裕太后不过是保全自己。对她评价褒贬不一。

但是,实际想想,隆裕太后签下《退位诏书》虽然是形势所逼,算不上后人,但也是算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洞达时机”、“顺天应人”。

隆裕太后如果不签《退位诏书》是否真的没有退路呢?其实不然,她也可以殊死抵抗,当时除了袁世凯掌握的一支军队以外。清朝政府手上还有一支由八旗子弟组成的队伍。这支队伍有上万人,这上万人打起仗来也会让上万人牺牲,让十几万百姓流离失所。最惨的结局也是隆裕太后带着溥仪自尽,这样也算是对得起祖宗,但是生灵涂炭。又或者她可以学慈禧北逃,退守关外,以图东山再起。但是隆裕太后都没有这样做,也算是“有造民国”的“女中尧舜”了。

参考文献:

1、陈自新 《隆裕太后与清帝退位》文史精华 [J] 2012年02期

2、黄华平《隆裕-中国最后一位皇太后》 文史春秋 [J] 2013年09期

3、宋玉红《中国末代皇太后隆裕丧葬礼仪》 档案天地 [J]2014年12期


非说不凡


隆裕太后本身长得不漂亮,也不受光绪帝待见,可是却成为了皇后,最终成为受国人同情尊重的太后。

隆裕,叶赫那拉氏,名静芬,小名喜子。是慈禧的的侄女,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的女儿。20岁的时候被慈禧太后钦点和光绪大婚,住进六宫之一的钟粹宫,封为皇后。


隆裕和光绪不太顺利的大婚或许就暗示了她悲催的一生。离大婚庆典十天的一个深夜,雪花纷飞,紫禁城突起大火,把结婚庆典上皇后必须经过的太和门烧为灰烬。但是定好的日子不能改,慈禧老佛爷大手一挥,重建!工匠们日夜赶工,竟然真的搭建起一座可以以假乱真的太和门。大典如期举行,和隆裕同时进宫的还有瑾妃和珍妃。

光绪当然不喜欢这个表姐,甚至在洞房花烛夜大哭,说只能把她当姐姐。隆裕被推上了尴尬的位置,天天看着光绪和漂亮的珍妃柔情蜜意,遭受光绪的冷脸嘲笑,甚至还被光绪打过。


面对这些,慈禧也曾借口卖官鬻爵将珍妃“褫衣廷杖”,后来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命人把年仅24岁的珍妃推入井中,算是任性的为隆裕出了口恶气。但是,所有一切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隆裕只能是被婚姻抛弃的一个怨妇。

在慈禧和光绪死后,大清国的重担落在隆裕太后身上,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共同执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不懂政治没有实权的隆裕太后对此真的是有心无力。辛亥革命爆发后,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下懿旨命载沣辞去摄政王职位,放权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表示“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让他处理清帝和平逊位。1912年,隆裕太后拿着袁世凯呈现给她的《清帝逊位诏书》泪如雨下,大哭不止。


此后,君不为君,国不成国,抚今追昔,隆裕太后郁郁寡欢一病不起,1913年2月22日在长春宫去世,享年46岁。

民国举办哀悼大会,袁世凯亲戴黑纱祭奠,超过五万人参加,全国下半旗致哀三天。

之所以一个前朝太后可以享受如此隆重的国葬,是因为隆裕太后在最后清帝逊位的大是大非上,排除众议,选择了天下太平,使得辛亥革命是历史上政权交替流血最少的一次。少一些战乱的中国对于当时各个阶层都是一种恩典!也难怪隆裕太后被称为“女中尧舜”。


墨梅逸清寒


 

末代太后隆裕亲手结束了清王朝,为何死后得到国人的尊重?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华大地上出现过大大小小几十个王朝。但凡王朝更替,政权交接时期,就没有不流血的。往往都是通过战争夺取政权,各方兵刃相见,整个天下都会被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但是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却没有出现如上情况,全国政权是和平的交给民国政府的,这得感谢隆裕太后,是她签的清帝退位诏书,使得政权交替之际国家没有出现战乱,这也是之后国人尊重隆裕太后的原因。

隆裕太后名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绪十四年慈禧将隆裕嫁给光绪帝,为的是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动。光绪帝当然知道慈禧此番举动的目的,所以对隆裕很不待见。而隆裕也不想充当慈禧的眼线,在日后慈禧找珍妃麻烦的时候隆裕甚至帮珍妃求情,这更加引得慈禧的不满。所以隆裕是在慈禧和光绪两边都不讨好,从一开始她就是政治的牺牲品,也实在是很可怜了。

在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驾崩,慈禧立三岁的溥仪为帝,隆裕为太后,载沣为摄政王。慈禧于次日称太皇太后,但是慈禧也随光绪帝之后在十一月十五日下午五点去世。帝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光绪帝和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先后辞世,剩下的烂摊子只能丢给隆裕太后和摄政王了。

 清朝,我国历史中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中有过辉煌的岁月,但是最后却悲惨的落下了帷幕,人们对于末代皇帝溥仪坎坷的一生总是给予了很多的同情,而关于清朝最后一位皇太后的一生却总是关注知之甚少,对于隆裕太后这位已经没有任何实权在手的太后,她的这一生无疑是可怜的,虽然和慈禧太后系出同宗,同属于叶赫那拉氏,但是两个人对于权力的看法却是截然不同的,慈禧太后去世之后身后背负着无数的骂名,而隆裕太后逝世之后却赢得了国人的尊重和同情。

  

  隆裕太后在46岁的时候就郁郁而终了,这个太后之所以那么早离世,只是因为在她生命中伴随着悔和恨,虽然隆裕太后是以和平的方式退了位,但是这并不单单只是她一个人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她背后所代替的是整个清王朝一起从舞台中退出了,虽然她退了位,但是心中对于清王朝总是充满了愧疚的,愧对于王朝的列祖列宗,这是她的悔。

  

  而她的恨则是对于八旗子弟的无能,虽然整个清王朝已经面临着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想着要为王朝出一份力,反而总是在想如何从这个破败的王朝中得到一点好处,这也造成了之后无法挽回的局面,正是在这两种心态的互相压迫之下,最后隆裕太后在宣布退位之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听到隆裕太后去世的消息,当时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宣布降半旗为前王朝的太后致哀,甚至自己还亲自去往哀悼,当天去往致哀的人达到五万多人,不单单是前往的人多,甚至连国人对于这件事情都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位末代太后的同情与惋惜。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对于一个前朝的太后,是不需要这么隆重的丧仪在的,而当时身为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一样还是这样做了,而隆裕太后之所以有着这么大的国葬在,主要有着下面的几个原因在。

  首先第一点就是隆裕太后对于当时的中华民族有着很大的贡献,不论是对于任何一个阶级来说都是如此,因为她的和平退位,所以没有造成流血的局面发生,不然国家之内还会产生更大的内乱,这更让外族有着可乘之机,所以人们对于这个柔弱的女子是充满感激的。而第二点则是当时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中大多都是清朝时期的旧臣,包括袁世凯也是从这里出去的,而这些人对于隆裕太后还是有着君臣之情在的,但也是仅仅剩下的一些罢了。

  

  而第三点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隆裕太后接受的清王朝已经不能用破败不堪来形容了,尤其是从光绪和慈禧一同驾崩之后,隆裕太后辅佐幼小的宣统帝登基,而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让清王朝退位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而当时的宗室却都拿不定主意,虽然身为一个女人,但她却没有着慈禧太后那样的野心,比起权力,她更希望天下太平。


第一秒间


卸腰。

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之女。是慈禧的亲侄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慈禧的操纵下,与光绪成婚。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三十四年,光绪驾崩,因为没有子嗣,根据慈禧的遗命,宣统皇帝(溥仪)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

因为溥仪继位时还小,实际上是由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生父,光绪帝胞弟)掌权。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隆裕太后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负责与南方各省进行和平谈判。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奏,与南方代表伍廷芳议,赞成共和,并进皇室优待条件、皇族待遇条件等,凡十九条。同一天,袁世凯承皇太后懿旨,宣示中外曰:“……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安闲,优游岁月,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遂逊位。

越二年正月甲戌(1913年2月22日),崩,年四十六。

隆裕太后谕旨



隆重国葬

清后既逝,上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庙号为“景皇后”。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接到清宫内务府大臣世续的报闻后,立即派荫昌、段芝贵、孙宝琦、江朝宗、言敦源、荣勋等数人,前往宫内帮助料理治丧事务。

  参议院下半旗,于2月26日休会一天。2月28日为祭奠之期。袁世凯臂带黑纱举哀致祭。

  民国各地军政要员,也纷纷向清室发来唁电。比如副总统黎元洪唁电称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一切治丧事宜,是遵照清朝典制与列后成案办理的。它依据的是此前说的《优待清室条件》。

 《条件》只许诺了德宗(光绪庙号)的陵寝由中华民国政府出资继续修建,至于隆裕太后的丧葬事宜,要是想赖,也是赖得掉的。 能够让隆裕太后祔葬崇陵,除了官方的措辞“赞助共和,有助于民国”,更重要的应该是对满清遗老的一种安抚手段,“务须从优,费用亦归民国政府负担”。

  


  参议院下半旗致哀,则也是根据《条件》第一条,“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至于黎元洪的唁电“德至功高,女中尧舜”,更多地应该是指像尧舜禅让的典故一样,而不是评价她的一生功绩堪比尧舜。

以当时葬礼的规格之隆重,应该就是题主所认为的“赢得了国人的尊重”,但似乎本末颠倒了。

辛亥革命爆发后,隆裕太后积极配合议和、逊位的事宜,固然因此免去了不少战事,但也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致。

《清史稿》.赵尔巽.中华书局.1976

《宣统朝上谕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实录·宣统政纪》.中华书局影印.198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