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远超常人的想象力来自哪里?

用户5024731289364


金庸先生他的想象力其实并没有说远超平常人,他的故事写的如此的好其实更应该归功于他的博闻强识以及对世事的洞察,其实有很多武侠小说构思比金庸先生小说的巧妙,也有很多武侠小说比他文笔好,但论成就和可读性来说,这些武侠小说比金庸先生的小说可以说是望尘莫及的。所以说金庸先生并不是在想象力上来取胜,我认为金庸先生取胜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故事的安排都在情理之中,没有说强行个性,更容易使人理解书中的人物,也就是说把读者带入到人物当中读者也会做出和书中人物一样的选择,或者书中人物的个性也能在读者周围的现实当中找到原型

第二,文学历史的底子非常深厚,在写作语言上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文白并用的模式写,在文学性和娱乐性上做到了兼顾。在故事中把人物融入实际的历史当中,使历史厚重感更强,也更容易让读者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代入感很强。这些没有博闻强识是不可能写的出来的

第三,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是写中国人一直推崇的价值观写的,郭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乔峰的达济天下,杨过的矢志不渝都符合中国人推崇的核心价值观。


肥鱼刺声


金庸15岁出第一本畅销书我出的第一本书是《献给投考初中者》,它内容平凡,只是搜集了当时许多学校的招考试题,加以分析解答,同时用一种易于翻查的方式来编辑,出版后得到很大成功。我们在浙江南部的丽水出版,书籍一直行销到福建、江西、安徽各地。这本书的收益,支持我们合作的三人顺利从高中毕业,再到重庆去进大学。这本书和文学修养无关,而是商业上的成功。对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表示我能了解到消费者的需要,用简捷的方式来满足他们。以后我创办《明报》而得到成功,大概就源于这种洞悉读者心理的直觉能力。

望采纳为优质答案,谢谢


猫星人观世界


年轻时读些什么书?我小时候在一个大家庭中长大。曾祖父有两个儿子,我祖父是大儿子,住在一座大宅子的东半部,叔祖父住在西半部。这座大宅子有五进,前厅挂着一块大匾,是康熙皇帝给我祖先查升写的堂名,“澹远堂”三个大字周围有九条金龙作装饰。我祖父有三个儿子,我父亲第三,他还有两个哥哥。叔祖父去世得早,留下四个孙儿。这些堂兄、堂姐都比我年纪大很多,他们都喜欢读小说。

我哥哥查良铿学习古典文学和新文学。在上海上大学,他花费不少钱买书,常常弄得饭钱也不够,受到我父亲的严厉责备。他买的书有茅盾、鲁迅、巴金、老舍等人的著作。我家和各位伯父、堂兄、堂姐等人所拥有的书是互相流通的,大家借来借去。所以我在小学期间,读过的小说就已不少。我父亲、母亲见我一天到晚地看书,不喜欢游玩运动,身体衰弱,很是担忧,常带我到野外去放风筝、骑自行车,但我只敷衍了事地玩一下,又去读小说了。


六安人在江阴


提到小时候看过的武侠小说,当时最受人诟病的就是这纯是瞎编,你看里面的武功神乎其神这肯定是编的。当时我个人认为,家里面的这些长辈是缺乏想象力,缺乏好奇心。我认为好奇心只出现在未成年人的身上,但是当我们今天长大了,八零后们已经变成成年人了,我们发现其实八零后好多还仍然保持着好奇心,也多多少少还保持着一些想象力。这个时候再回头去看金老先生写出来的那些武功的时候,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原来金老先生在写这些武功,在创意这些情节的时候不光有想象力,而且还很会学习。基本上那些叫得响的,的武功都有出处,这不是瞎编,真有可说的地方。比方说射雕当中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的一套武功,比较特殊,就老顽童自创的那套双手互博。如果非要指出这套功夫在打仗有多么的厉害,好像还没展示出来,但是由于这套武功实在是太特别了,它往往会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来帮助老顽童能够赢取一点点的先机。老顽童在这个岛上被困了十五年,但是他没白瞎这段时光。他是个武痴,练功夫练得特别的用心。但是,虽然他功夫练得很好,不过没有人和他对打,他很苦恼,没有办法只能左手跟右手对打。他还真是有一种顽童的风情顽童的风味。所以当时的这种功夫,它的名字在我心里被永久保存了下来,当然让我能够把这个名字牢记在心底的,还不光是因为它的特殊。还有一点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就是老顽童在教郭靖这种武功的时候,黄蓉也想学,结果试一下好像不行。老顽童就说,这武功太聪明的人学不了,就得像我兄弟这样比较笨的人才能领悟。当然,这功夫还是金庸先生想出来的,非一般的创意。但他的这个想象力并非没有支点,而是有出处有典故的。这个典故出自陆游的渭南文集里边,陆游他不是一般人物,但他也不是什么江湖大侠,他写的东西难道在里面记录了左右互搏的武功吗?不是,他记录的是关于下棋的事。他写道,有一个人特别喜欢下棋,人家不跟他下,非逼着人家下。我们听说过逼着喝酒的,听说过逼着加班的,听说过逼着打牌的,但很少有听说逼着下棋的,但这事儿就出现在古人身上着。但对方有的是不会下,有的是不愿意跟他下,强逼也没有用,那怎么办呢?这人也不难为人家,但是,你不能走,你在旁边看我自己下。他自己怎么下呢?大家应该能猜得到,就是左手对右手,左右手对局左白子右黑子。别看他自己下,下得还非常精致认真,旁边人看的就真像有人跟他下一样。那输赢怎么办?比如左手白子赢了,那用右手给左手倒酒,左手端起来饮一杯。反之,也是一样。最后,陆游写了一句:二十年他都在这么玩儿。这是渭南文集里边的记载,这是左右互搏,只不过不是武艺,是下棋。虽然这个道不同,但是我们说金庸先生写的左右互搏术的这个创意,那要这么一说,真是有理有据,人家真不是凭空瞎编啊!





大可观娱


我觉得第一是天生的,第二是家族遗传,第三学而知之。

金庸先生,原名名查良镛,镛字拆分而为金庸。他出生于浙江海宁名门望族査家,明清两代,海宁查氏科甲鼎盛,共出了22个进士,成为江南有数的“文宦之家”。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查氏宗祠还有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封:“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金庸先生,可以说是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中之人几乎都是才华横溢。金庸是徐志摩的舅表弟,是钱学森的表小舅子,是琼瑶的三舅妈的二堂弟,金庸的父亲也写武侠,除此之外他们家还有很多名人。例如:《鹿鼎记》中的查伊璜。金庸创办《明报》作为一个报纸编辑,所以要求金庸基本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不十分精通。况且他写小说的时候,是经常查资料的。

而且金庸十分好学聪明程度远超常人,2005年,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名衔,金庸随即以81岁高龄赴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博士 。

2010年9月,86岁高龄的金庸先生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以「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的博士论文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小仙女大满满


金庸的语言,细看每一句,都很平常。不论词汇的搭配,还是句式的选择,都很少标新立异,出人意外。那些话,你也能说,我也能写。但就是这些话,让无数少年着魔,青年落泪,中年搔首,老年捻须。技痒之下,试着把那些感人的段落摘下来,却反而发现这是一种“残忍”,仿佛是砍断杨过的臂膀,挖下阿紫的眼睛一般。这时方领悟到,金庸的语言像一切超一流的伟著一样,是“浑然不可句摘”的。离开了上下文,离开了整个小说的肌体,这些段落就成了失去生命的标本。标本虽然也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但毕竟远不及活生生的原态。

金庸写武打,有“赤手屠熊搏虎”之气魄,写情爱,有“直教生死相许”之深婉,写风景,有“江山如此多娇”之手笔,写历史,有“一时多少豪杰”之胸怀。正像《神雕侠侣》中的独孤求败,剑术登峰造极之时,便不再依赖任何宝剑,飞花摘叶,皆可伤敌。在武侠小说中,无招之招,是最神妙的武功。在艺术创作中,无技巧的技巧,则是最高的技巧。金庸以他打通儒释道的艺术境界又一次印证了这个充满辩证法的哲理:语到极致是平常。

下面聊聊我自己看金庸先生小说的体会。

金庸先生写小说,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琴棋书画诗,歌酒侠义情,儒道僧佛尼,恩怨情仇苦。正因如此,各种各样的读者都有自己倾心的佳句佳篇,鲜有众口难调之困。金书14部(加《越女剑》为15部)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味美炙鲜,一言一语极为寻常,却又往往将读者引入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之中。如笑傲中品酒、天龙中包不同李傀儡对唱戏文、苏星河之玲珑棋局,作者知识之广之博,鲜有能及。最为出色是射雕三部曲和独立成篇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读笑傲,自生放荡不羁,读射雕,自生忠孝爱国,读连城诀,颇感世事昏暗,人心险恶。不过最出色,愚见为《天龙八部》。评论多言萧峰是顶天立地大英雄,我却对英雄真性情更自钦佩。萧峰阿朱,两心相倾,两情相悦,青石桥上误杀爱人,塞上牛羊空许约,悔英雄泪。阿朱遗言,让萧大哥好生照料阿紫。萧峰于阿紫,不过是不愿拂逆爱人临终托付,于是尽心照看被自己误伤的阿紫。阿紫却又被萧峰英雄之气所倾,雁门关外,英雄自绝,阿紫怀抱姐夫跳崖殉情。朱紫双姝,血脉相融,同倾一君,共枯共荣。书读至此,气噎于胸,掩卷叹息,默默拭泪(看官见笑,本人是好男儿)。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金庸先生点缀其间的人物性情似确如其人,确有其事,令人嗟叹!闲举一例,管中窥豹,更真切的体会,还请看官多读原著。


盛京一点通


金庸原名查良镛,系浙江海宁县人,其创作的武侠小说,开创一代武侠文学之先河,其影响力可以说是震古烁今也不为过,然而,有所不知的是,其实不仅他很厉害,他的一帮亲戚也同样厉害的不要不要的。

金庸

1、徐志摩,著名诗人,其父徐申如与金庸母亲徐禄是堂兄妹关系,所以徐申如就是金庸的舅舅,而徐志摩与金庸就是表兄弟关系了。而据说在金庸的作品《天龙八部》里的恶人“云中鹤”,就是以其表兄徐志摩的曾用名“云中鹤”而写的,至于内中隐情,却也只有当事人能知晓了。

徐志摩

2、琼瑶,这个就更有名了,其写的《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均已被拍成影视作品广为流传。金庸有位堂姐名查良敏,其丈夫名袁行云,而袁行云有位堂妹名叫袁行恕,这个袁行恕就是琼瑶的母亲了,所以这么推算下来,琼瑶就得叫金庸舅舅了。这个虽然关系远了点,但好歹八竿子打的着。

琼瑶

3、蒋百里,这个估计大家不太了解,但其实他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军事战略家,蒋百里的第一任夫人叫做查品珍,是金庸同组的姑母,所以蒋百里就是金庸的姑父了,虽然这个姑父有点不正宗,但好歹曾经是过,所以这也算是金庸的亲戚了。至于说蒋百里可能与蒋介石的亲戚关系,这个是没有的,所以金庸的皇亲国戚身份是不存在的。

蒋百里

4、金庸的祖上,金庸的祖上其实非常厉害,查氏是浙江的一个延续明清两朝的名门望族,有史料可查,在有明一朝,查氏中进士6人,举人17人,在清朝就更厉害了,进士14人,举人59人,而金庸的先祖查慎行就是康熙年间的进士。

所以你看,为什么别人这么牛,原来系出名门,祖上厉害,身旁的都是大牛,孺子可教,古人撑不起(诚不欺)俺也。


王绍文71270


有一句话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金庸的小说,无论从内容方面还是内涵方面,都做到了雅俗共赏。这一点很重要,首先,可以说凡是认字的人,都能看懂。其次,他的作品每一部都能让人读之入迷,欲罢不能。

为什么金庸作品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文笔好,文学功底深厚,许多文化名人都十分推崇。然而,许多普通人也十分喜欢金庸小说,主要是因为小说故事精彩纷呈,情节曲折离奇却又合情合理,各种奇思妙想,引人入胜。这,说明金庸的想像力远超常人。

那么,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呢?天赋,肯定是一方面,不然,若干写通俗小说的作家,怎么就没有一个能超越金庸呢?

然后就是创作的环境,当年的香港,创作环境宽松。金庸本身文学功底深厚,加上与之相交的朋友中,许多都是各方面的大才,比如倪匡,蔡澜等人,平时交流就天马行空,脑洞大开,在创作上很有帮助。

最后,我认为他的想像力之所以如此丰富,与阅历有关。从大陆到香港,自身的丰富经历,加上所读的大量书籍,结合起来,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讲古代人的故事,借鉴前人,而又不落前人俗套。金庸每一部小说,都在避免重复,都在争取创新,这考验功底,更锻炼思维,这也是梁羽生等人没法与之相比之处。

天赋,环境,不落俗套的思维。这就是金庸远超常人想像力的原因。


挪了耳朵


没有机缘接触金庸,只是粗浅的讨论看法。

我觉得一个人的天赋很重要。天赋真是上帝赐给人生经历的一把钥匙,他让你的成功事半功倍。出身于书香世家,注定金庸先生的从天赋脑洞就高于常人。

再来讨论金庸,首先他的作品并非现在所谓的武侠小说都是穿越架空内容空洞洞,他的作品基本都以历史为蓝本,再不违背历史的情况下出版了一系列的武侠小说,如果说没有一定历史文化水平,是很难描绘出这一系列恢宏的大作的。

其次还有对佛教文化的修为,《天龙八部》里边,不是段誉,就是虚竹,练《小无相功》,这无相,无相这词来源佛经,八部,佛的八部信众和眷属,“天龙八部”是一个佛教的护持佛法。《天龙八部》里边,不是段誉,就是虚竹,练《小无相功》,这无相,无相这词来源佛经,八部,佛的八部信众和眷属,“天龙八部”是一个佛教的护持佛法。我还记得,新班《倚天屠龙记》,剧中赵敏为情所困,自己也跟着颂念《心经》。等等这些充分说明了金庸先生佛学文化超高的修为。

古龙,金庸是武侠小说中的泰山北斗,但是呢我们都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据说呢金庸过去也有自己心中的女神,讲王语嫣这个角色写进了《天龙八部》书中。其实呢,谁还没有一点恋爱史呢,人生的感情经历,又是促进金庸先生作品不可缺失的元素。


闰土去旅行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袁花镇,祖籍江西婺源(古徽州)。家世系浙江海宁查氏,其家为书香门第,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孙查揆的后裔.

1929年5月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1937年(另一说1936年),金庸从袁花龙山学堂(现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同年考入嘉兴中学(现嘉兴一中),离开家乡海宁。

1938年,日军攻到浙江,嘉兴中学千里南迁至丽水,金庸进入省立联合中学初中部。

1939年,读初中三年级的金庸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

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被其开除,校长张印通介绍他转学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

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被退学。后在中央图书馆挂职,阅读大量书籍。

金庸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乡,曾在杭州《东南日报》暂任外勤记者。

1946年,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同年秋天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

1948年,毕业后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

1955年,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并在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1956年,在《香港商报》全年连载《碧血剑》。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所用笔名为林欢)。

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后来推出包括《明报晚报》、《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系列报刊,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同年在自办的《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

金庸

1972年,宣布封笔,退出侠坛,之后对其以往的武侠作品开始修订工作。

1973年春,金庸应台湾地方政府之邀前往台湾,并与蒋经国见面会谈。文革结束后,金庸在1981年与1984年来到中国大陆访问,并先后在北京与邓小平和胡耀邦会谈。

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宣告成立,金庸作为委员之一,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体制起草小组成员。1985年至1989年,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1988年,金庸与查济民提出了“政制协调方案”(又称“双查方案”、主流方案)。

1989年,金庸辞去基本法草委、咨委职务,结束了从政生涯。同年在《明报》创办三十年庆祝茶会上宣布卸下社长职务,只担任集团董事长。

1991年1月23日,注册成立“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同年3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上市后,他退出报业管理层。同年明报企业上市,金庸任董事长并签订三年服务合约,与于品海达成协议由智才技术性收购明报企业。

金庸漫画

1993年,两会期间赴北京访问,并获江泽民接见。同年4月宣布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更将明报集团售予于品海,宣布全面退休。

1994年,金庸返乡参加嘉兴一中90周年校庆并于嘉兴高专兴建“金庸图书馆”。图书馆落成后再斥资1400万在西湖兴建“云松书舍”,供个人藏书、写作和与文友交往雅集之用.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设立“金庸人文基金”,两年共拿出了100万港币资助贫困生、赞助学术活动。同年10月,北京大学聘请金庸先生为名誉教授。

1995年,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同年3月,被聘为浙江大学名誉教授。

1996年秋,当“云松书舍”落成后,金庸改变初衷,毅然捐出斥巨资兴建的书舍,现已成为杭州的新旅游景点,内藏金庸作品及手迹陈列室等。

1999年,金庸受聘成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

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同年3月,被聘为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2003年10月18日,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

2005年,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名衔。

2007年11月,应邀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主持讲座,题目为《中国历史的大势》,并出任港中大文学院荣誉教授。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

金庸教授讲中国历史的大势

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2010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院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2011年,中国台湾清华大学授予金庸名誉博士学位院士。

2014年3月10日是金庸的九十大寿,于是各个领域纷纷为金庸先生庆生,有武侠迷手抄840万字贺寿。

2015年,金庸授权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将《鹿鼎记》改编为评书,由“连派评书”唯一继承人连丽如及其弟子播讲。

2016年3月,金庸过92岁寿辰,马云带领淘宝众筹祝寿。12月,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去世,享年94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