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遠超常人的想象力來自哪裡?

用戶5024731289364


金庸先生他的想象力其實並沒有說遠超平常人,他的故事寫的如此的好其實更應該歸功於他的博聞強識以及對世事的洞察,其實有很多武俠小說構思比金庸先生小說的巧妙,也有很多武俠小說比他文筆好,但論成就和可讀性來說,這些武俠小說比金庸先生的小說可以說是望塵莫及的。所以說金庸先生並不是在想象力上來取勝,我認為金庸先生取勝的關鍵在於以下幾點。

第一,故事的安排都在情理之中,沒有說強行個性,更容易使人理解書中的人物,也就是說把讀者帶入到人物當中讀者也會做出和書中人物一樣的選擇,或者書中人物的個性也能在讀者周圍的現實當中找到原型

第二,文學歷史的底子非常深厚,在寫作語言上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文白並用的模式寫,在文學性和娛樂性上做到了兼顧。在故事中把人物融入實際的歷史當中,使歷史厚重感更強,也更容易讓讀者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代入感很強。這些沒有博聞強識是不可能寫的出來的

第三,金庸武俠小說的核心是寫中國人一直推崇的價值觀寫的,郭靖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喬峰的達濟天下,楊過的矢志不渝都符合中國人推崇的核心價值觀。


肥魚刺聲


金庸15歲出第一本暢銷書我出的第一本書是《獻給投考初中者》,它內容平凡,只是蒐集了當時許多學校的招考試題,加以分析解答,同時用一種易於翻查的方式來編輯,出版後得到很大成功。我們在浙江南部的麗水出版,書籍一直行銷到福建、江西、安徽各地。這本書的收益,支持我們合作的三人順利從高中畢業,再到重慶去進大學。這本書和文學修養無關,而是商業上的成功。對一個15歲的少年來說,表示我能瞭解到消費者的需要,用簡捷的方式來滿足他們。以後我創辦《明報》而得到成功,大概就源於這種洞悉讀者心理的直覺能力。

望採納為優質答案,謝謝


貓星人觀世界


年輕時讀些什麼書?我小時候在一個大家庭中長大。曾祖父有兩個兒子,我祖父是大兒子,住在一座大宅子的東半部,叔祖父住在西半部。這座大宅子有五進,前廳掛著一塊大匾,是康熙皇帝給我祖先查升寫的堂名,“澹遠堂”三個大字周圍有九條金龍作裝飾。我祖父有三個兒子,我父親第三,他還有兩個哥哥。叔祖父去世得早,留下四個孫兒。這些堂兄、堂姐都比我年紀大很多,他們都喜歡讀小說。

我哥哥查良鏗學習古典文學和新文學。在上海上大學,他花費不少錢買書,常常弄得飯錢也不夠,受到我父親的嚴厲責備。他買的書有茅盾、魯迅、巴金、老舍等人的著作。我家和各位伯父、堂兄、堂姐等人所擁有的書是互相流通的,大家借來借去。所以我在小學期間,讀過的小說就已不少。我父親、母親見我一天到晚地看書,不喜歡遊玩運動,身體衰弱,很是擔憂,常帶我到野外去放風箏、騎自行車,但我只敷衍了事地玩一下,又去讀小說了。


六安人在江陰


提到小時候看過的武俠小說,當時最受人詬病的就是這純是瞎編,你看裡面的武功神乎其神這肯定是編的。當時我個人認為,家裡面的這些長輩是缺乏想象力,缺乏好奇心。我認為好奇心只出現在未成年人的身上,但是當我們今天長大了,八零後們已經變成成年人了,我們發現其實八零後好多還仍然保持著好奇心,也多多少少還保持著一些想象力。這個時候再回頭去看金老先生寫出來的那些武功的時候,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原來金老先生在寫這些武功,在創意這些情節的時候不光有想象力,而且還很會學習。基本上那些叫得響的,的武功都有出處,這不是瞎編,真有可說的地方。比方說射鵰當中給我留下比較深的印象的一套武功,比較特殊,就老頑童自創的那套雙手互博。如果非要指出這套功夫在打仗有多麼的厲害,好像還沒展示出來,但是由於這套武功實在是太特別了,它往往會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時刻來幫助老頑童能夠贏取一點點的先機。老頑童在這個島上被困了十五年,但是他沒白瞎這段時光。他是個武痴,練功夫練得特別的用心。但是,雖然他功夫練得很好,不過沒有人和他對打,他很苦惱,沒有辦法只能左手跟右手對打。他還真是有一種頑童的風情頑童的風味。所以當時的這種功夫,它的名字在我心裡被永久保存了下來,當然讓我能夠把這個名字牢記在心底的,還不光是因為它的特殊。還有一點真正打動我的地方,就是老頑童在教郭靖這種武功的時候,黃蓉也想學,結果試一下好像不行。老頑童就說,這武功太聰明的人學不了,就得像我兄弟這樣比較笨的人才能領悟。當然,這功夫還是金庸先生想出來的,非一般的創意。但他的這個想象力並非沒有支點,而是有出處有典故的。這個典故出自陸游的渭南文集裡邊,陸游他不是一般人物,但他也不是什麼江湖大俠,他寫的東西難道在裡面記錄了左右互搏的武功嗎?不是,他記錄的是關於下棋的事。他寫道,有一個人特別喜歡下棋,人家不跟他下,非逼著人家下。我們聽說過逼著喝酒的,聽說過逼著加班的,聽說過逼著打牌的,但很少有聽說逼著下棋的,但這事兒就出現在古人身上著。但對方有的是不會下,有的是不願意跟他下,強逼也沒有用,那怎麼辦呢?這人也不難為人家,但是,你不能走,你在旁邊看我自己下。他自己怎麼下呢?大家應該能猜得到,就是左手對右手,左右手對局左白子右黑子。別看他自己下,下得還非常精緻認真,旁邊人看的就真像有人跟他下一樣。那輸贏怎麼辦?比如左手白子贏了,那用右手給左手倒酒,左手端起來飲一杯。反之,也是一樣。最後,陸游寫了一句:二十年他都在這麼玩兒。這是渭南文集裡邊的記載,這是左右互搏,只不過不是武藝,是下棋。雖然這個道不同,但是我們說金庸先生寫的左右互搏術的這個創意,那要這麼一說,真是有理有據,人家真不是憑空瞎編啊!





大可觀娛


我覺得第一是天生的,第二是家族遺傳,第三學而知之。

金庸先生,原名名查良鏞,鏞字拆分而為金庸。他出生於浙江海寧名門望族査家,明清兩代,海寧查氏科甲鼎盛,共出了22個進士,成為江南有數的“文宦之家”。康熙年間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查氏宗祠還有康熙皇帝曾親筆題封:“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金庸先生,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家中之人幾乎都是才華橫溢。金庸是徐志摩的舅表弟,是錢學森的表小舅子,是瓊瑤的三舅媽的二堂弟,金庸的父親也寫武俠,除此之外他們家還有很多名人。例如:《鹿鼎記》中的查伊璜。金庸創辦《明報》作為一個報紙編輯,所以要求金庸基本什麼都懂一點,但又不十分精通。況且他寫小說的時候,是經常查資料的。

而且金庸十分好學聰明程度遠超常人,2005年,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文學博士名銜,金庸隨即以81歲高齡赴劍橋大學攻讀歷史學碩士、博士 。

2010年9月,86歲高齡的金庸先生順利完成博士論文答辯,以「唐代盛世繼承皇位制度」的博士論文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小仙女大滿滿


金庸的語言,細看每一句,都很平常。不論詞彙的搭配,還是句式的選擇,都很少標新立異,出人意外。那些話,你也能說,我也能寫。但就是這些話,讓無數少年著魔,青年落淚,中年搔首,老年捻鬚。技癢之下,試著把那些感人的段落摘下來,卻反而發現這是一種“殘忍”,彷彿是砍斷楊過的臂膀,挖下阿紫的眼睛一般。這時方領悟到,金庸的語言像一切超一流的偉著一樣,是“渾然不可句摘”的。離開了上下文,離開了整個小說的肌體,這些段落就成了失去生命的標本。標本雖然也具備一定的觀賞價值,但畢竟遠不及活生生的原態。

金庸寫武打,有“赤手屠熊搏虎”之氣魄,寫情愛,有“直教生死相許”之深婉,寫風景,有“江山如此多嬌”之手筆,寫歷史,有“一時多少豪傑”之胸懷。正像《神鵰俠侶》中的獨孤求敗,劍術登峰造極之時,便不再依賴任何寶劍,飛花摘葉,皆可傷敵。在武俠小說中,無招之招,是最神妙的武功。在藝術創作中,無技巧的技巧,則是最高的技巧。金庸以他打通儒釋道的藝術境界又一次印證了這個充滿辯證法的哲理:語到極致是平常。

下面聊聊我自己看金庸先生小說的體會。

金庸先生寫小說,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琴棋書畫詩,歌酒俠義情,儒道僧佛尼,恩怨情仇苦。正因如此,各種各樣的讀者都有自己傾心的佳句佳篇,鮮有眾口難調之困。金書14部(加《越女劍》為15部)讀起來朗朗上口卻又味美炙鮮,一言一語極為尋常,卻又往往將讀者引入小說跌宕起伏的情節之中。如笑傲中品酒、天龍中包不同李傀儡對唱戲文、蘇星河之玲瓏棋局,作者知識之廣之博,鮮有能及。最為出色是射鵰三部曲和獨立成篇的《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讀笑傲,自生放蕩不羈,讀射鵰,自生忠孝愛國,讀連城訣,頗感世事昏暗,人心險惡。不過最出色,愚見為《天龍八部》。評論多言蕭峰是頂天立地大英雄,我卻對英雄真性情更自欽佩。蕭峰阿朱,兩心相傾,兩情相悅,青石橋上誤殺愛人,塞上牛羊空許約,悔英雄淚。阿朱遺言,讓蕭大哥好生照料阿紫。蕭峰於阿紫,不過是不願拂逆愛人臨終託付,於是盡心照看被自己誤傷的阿紫。阿紫卻又被蕭峰英雄之氣所傾,雁門關外,英雄自絕,阿紫懷抱姐夫跳崖殉情。朱紫雙姝,血脈相融,同傾一君,共枯共榮。書讀至此,氣噎於胸,掩卷嘆息,默默拭淚(看官見笑,本人是好男兒)。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金庸先生點綴其間的人物性情似確如其人,確有其事,令人嗟嘆!閒舉一例,管中窺豹,更真切的體會,還請看官多讀原著。


盛京一點通


金庸原名查良鏞,系浙江海寧縣人,其創作的武俠小說,開創一代武俠文學之先河,其影響力可以說是震古爍今也不為過,然而,有所不知的是,其實不僅他很厲害,他的一幫親戚也同樣厲害的不要不要的。

金庸

1、徐志摩,著名詩人,其父徐申如與金庸母親徐祿是堂兄妹關係,所以徐申如就是金庸的舅舅,而徐志摩與金庸就是表兄弟關係了。而據說在金庸的作品《天龍八部》裡的惡人“雲中鶴”,就是以其表兄徐志摩的曾用名“雲中鶴”而寫的,至於內中隱情,卻也只有當事人能知曉了。

徐志摩

2、瓊瑤,這個就更有名了,其寫的《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均已被拍成影視作品廣為流傳。金庸有位堂姐名查良敏,其丈夫名袁行雲,而袁行雲有位堂妹名叫袁行恕,這個袁行恕就是瓊瑤的母親了,所以這麼推算下來,瓊瑤就得叫金庸舅舅了。這個雖然關係遠了點,但好歹八竿子打的著。

瓊瑤

3、蔣百里,這個估計大家不太瞭解,但其實他是民國時期的著名軍事戰略家,蔣百里的第一任夫人叫做查品珍,是金庸同組的姑母,所以蔣百里就是金庸的姑父了,雖然這個姑父有點不正宗,但好歹曾經是過,所以這也算是金庸的親戚了。至於說蔣百里可能與蔣介石的親戚關係,這個是沒有的,所以金庸的皇親國戚身份是不存在的。

蔣百里

4、金庸的祖上,金庸的祖上其實非常厲害,查氏是浙江的一個延續明清兩朝的名門望族,有史料可查,在有明一朝,查氏中進士6人,舉人17人,在清朝就更厲害了,進士14人,舉人59人,而金庸的先祖查慎行就是康熙年間的進士。

所以你看,為什麼別人這麼牛,原來系出名門,祖上厲害,身旁的都是大牛,孺子可教,古人撐不起(誠不欺)俺也。


王紹文71270


有一句話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金庸的小說,無論從內容方面還是內涵方面,都做到了雅俗共賞。這一點很重要,首先,可以說凡是認字的人,都能看懂。其次,他的作品每一部都能讓人讀之入迷,欲罷不能。

為什麼金庸作品能達到這種境界呢?文筆好,文學功底深厚,許多文化名人都十分推崇。然而,許多普通人也十分喜歡金庸小說,主要是因為小說故事精彩紛呈,情節曲折離奇卻又合情合理,各種奇思妙想,引人入勝。這,說明金庸的想像力遠超常人。

那麼,這種能力是怎麼來的呢?天賦,肯定是一方面,不然,若干寫通俗小說的作家,怎麼就沒有一個能超越金庸呢?

然後就是創作的環境,當年的香港,創作環境寬鬆。金庸本身文學功底深厚,加上與之相交的朋友中,許多都是各方面的大才,比如倪匡,蔡瀾等人,平時交流就天馬行空,腦洞大開,在創作上很有幫助。

最後,我認為他的想像力之所以如此豐富,與閱歷有關。從大陸到香港,自身的豐富經歷,加上所讀的大量書籍,結合起來,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講古代人的故事,借鑑前人,而又不落前人俗套。金庸每一部小說,都在避免重複,都在爭取創新,這考驗功底,更鍛鍊思維,這也是梁羽生等人沒法與之相比之處。

天賦,環境,不落俗套的思維。這就是金庸遠超常人想像力的原因。


挪了耳朵


沒有機緣接觸金庸,只是粗淺的討論看法。

我覺得一個人的天賦很重要。天賦真是上帝賜給人生經歷的一把鑰匙,他讓你的成功事半功倍。出身於書香世家,註定金庸先生的從天賦腦洞就高於常人。

再來討論金庸,首先他的作品並非現在所謂的武俠小說都是穿越架空內容空洞洞,他的作品基本都以歷史為藍本,再不違背歷史的情況下出版了一系列的武俠小說,如果說沒有一定歷史文化水平,是很難描繪出這一系列恢宏的大作的。

其次還有對佛教文化的修為,《天龍八部》裡邊,不是段譽,就是虛竹,練《小無相功》,這無相,無相這詞來源佛經,八部,佛的八部信眾和眷屬,“天龍八部”是一個佛教的護持佛法。《天龍八部》裡邊,不是段譽,就是虛竹,練《小無相功》,這無相,無相這詞來源佛經,八部,佛的八部信眾和眷屬,“天龍八部”是一個佛教的護持佛法。我還記得,新班《倚天屠龍記》,劇中趙敏為情所困,自己也跟著頌念《心經》。等等這些充分說明了金庸先生佛學文化超高的修為。

古龍,金庸是武俠小說中的泰山北斗,但是呢我們都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慾。據說呢金庸過去也有自己心中的女神,講王語嫣這個角色寫進了《天龍八部》書中。其實呢,誰還沒有一點戀愛史呢,人生的感情經歷,又是促進金庸先生作品不可缺失的元素。


閏土去旅行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袁花鎮,祖籍江西婺源(古徽州)。家世系浙江海寧查氏,其家為書香門第,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孫查揆的後裔.

1929年5月入讀家鄉海寧縣袁花鎮小學。1937年(另一說1936年),金庸從袁花龍山學堂(現袁花鎮中心小學)畢業,同年考入嘉興中學(現嘉興一中),離開家鄉海寧。

1938年,日軍攻到浙江,嘉興中學千里南遷至麗水,金庸進入省立聯合中學初中部。

1939年,讀初中三年級的金庸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是此類型書籍首次在中國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

1941年,因在壁報上寫諷刺訓導主任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遊記》被其開除,校長張印通介紹他轉學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

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因對校內學生黨員行為不滿而向校方投訴,反被退學。後在中央圖書館掛職,閱讀大量書籍。

金庸1945年抗戰勝利後返鄉,曾在杭州《東南日報》暫任外勤記者。

1946年,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同年秋天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

1948年,畢業後調往《大公報》香港分社。

1950年,《大公報》所屬《新晚報》創刊,金庸調任副刊編輯,主持《下午茶座》欄目,也做翻譯、記者工作,與梁羽生(原名陳文統)一個辦公桌,寫過不少文藝小品和影評(筆名姚馥蘭和林歡)。

1955年,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並在同年首次以“金庸”為筆名擬寫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1956年,在《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專職為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午夜琴聲》等劇本,合導過《有女懷春》、《王老虎搶親》(所用筆名為林歡)。

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後來推出包括《明報晚報》、《明報月刊》和《明報週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系列報刊,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同年在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

金庸

1972年,宣佈封筆,退出俠壇,之後對其以往的武俠作品開始修訂工作。

1973年春,金庸應臺灣地方政府之邀前往臺灣,並與蔣經國見面會談。文革結束後,金庸在1981年與1984年來到中國大陸訪問,並先後在北京與鄧小平和胡耀邦會談。

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宣告成立,金庸作為委員之一,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小組成員。1985年至1989年,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1988年,金庸與查濟民提出了“政制協調方案”(又稱“雙查方案”、主流方案)。

1989年,金庸辭去基本法草委、諮委職務,結束了從政生涯。同年在《明報》創辦三十年慶祝茶會上宣佈卸下社長職務,只擔任集團董事長。

1991年1月23日,註冊成立“明報企業有限公司”。同年3月22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上市後,他退出報業管理層。同年明報企業上市,金庸任董事長並簽訂三年服務合約,與于品海達成協議由智才技術性收購明報企業。

金庸漫畫

1993年,兩會期間赴北京訪問,並獲江澤民接見。同年4月宣佈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改任名譽主更將明報集團售予于品海,宣佈全面退休。

1994年,金庸返鄉參加嘉興一中90週年校慶並於嘉興高專興建“金庸圖書館”。圖書館落成後再斥資1400萬在西湖興建“雲松書舍”,供個人藏書、寫作和與文友交往雅集之用.在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設立“金庸人文基金”,兩年共拿出了100萬港幣資助貧困生、贊助學術活動。同年10月,北京大學聘請金庸先生為名譽教授。

1995年,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同年3月,被聘為浙江大學名譽教授。

1996年秋,當“雲松書舍”落成後,金庸改變初衷,毅然捐出斥巨資興建的書舍,現已成為杭州的新旅遊景點,內藏金庸作品及手跡陳列室等。

1999年,金庸受聘成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

2000年,獲得大紫荊勳章;同年3月,被聘為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2003年10月18日,受聘為中山大學名譽教授。

2005年,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文學博士名銜。

2007年11月,應邀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主持講座,題目為《中國歷史的大勢》,並出任港中大文學院榮譽教授。辭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職務。

金庸教授講中國歷史的大勢

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2010年,英國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院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2011年,中國臺灣清華大學授予金庸名譽博士學位院士。

2014年3月10日是金庸的九十大壽,於是各個領域紛紛為金庸先生慶生,有武俠迷手抄840萬字賀壽。

2015年,金庸授權北京市西城區非遺保護中心,將《鹿鼎記》改編為評書,由“連派評書”唯一繼承人連麗如及其弟子播講。

2016年3月,金庸過92歲壽辰,馬雲帶領淘寶眾籌祝壽。12月,當選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去世,享年94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