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软,Slack,Zoom窥探SaaS行业(上)

讨论企业软件的时候很难不谈及到微软。微软在19年四月成为了继苹果和亚马逊之后第三个市值超过1万亿的美国公司,现在是全世界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之一。

从微软,Slack,Zoom窥探SaaS行业(上)



微软SaaS的逆袭

微软是一个典型的成功逆袭,成功的关键突破点有三个,都是关于同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Windows如何发展:

  • 首先,微软的管理层接受了微软本质上是一个横向发展的公司的事实,而不是一个围绕Windows建立差异化产品的纵向发展的公司。
  • 第二,微软接受了Windows只是众多客户端之一的事实,并将服务定位于iPhone、Android、Linux和Mac。
  •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Satya Nadella 在公司内部巧妙地引导将大家的注意力从Windows上转移,解放微软的员工,让他们去开发客户真正想要、而非微软需要的产品。


从微软,Slack,Zoom窥探SaaS行业(上)


然而,使得所有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最主要因素是:SaaS的崛起带来了企业软件市场的革命性颠覆,在面对这样的颠覆时,微软走出了自我,很好的利用了这个新的范式。


SaaS的商业模式

任何新的技术范式都有三类:

  • 改良现在的应用
  • 想出新的业务模型
  • 创建全新的应用

Ballmer的功劳,微软实际上很早就开始采用SaaS的新业务模式。

以前,企业软件是以授权的形式在销售:企业根据账号数量购买软件,当新版本的软件出来以后,企业可能会更新可能不会。这样可能对于大家都不好:企业可以不更新而使用过期的软件,供应商也就不会有新的收入。

微软发现,对他们和客户来说,以订阅的方式付费更有合理:企业基于月或者年付费,能够使用最新最好版本的软件。这不是林丹妙药,软件更新仍然是主要的工作,只是说这种方式至少解决了不想升级的问题。

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微妙的好处:现在公司根据软件使用的时间将使用费用计入运营成本,而不是固定成本,起码可以改善了他们ROIC的数据。而且,对微软来说,收入变得更加可预测。

SaaS更深远的影响是:一方面,对现有的企业客户来说,提高了目前的应用软件的效率;另一方面,它使新的客户更容易上手。

需要明确的是,我指的是通过访问Internet的软件,而不是订阅方式付费的数据中心软件。

对于企业用户来说:许多行业的需求事实上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些时候对于某些软件模块他们需要更多的账户;有些时候他们不需要那么多账户。在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情况下尤为明显,计算需求的季节性比较大。订阅付费的好处在于公司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买到它需要的东西,仅此而已。又多亏了Ballmer,微软将office365云化,账户可以按月购买,不需要大量的前期开支。


从微软,Slack,Zoom窥探SaaS行业(上)

然而,企业不需要前期支出促使SssS软件市场空间变大:在Office 365上购买一个Exchange账户意味着你雇佣了微软来帮你运行你的电子邮件服务器,这在以前是内部IT需要完成的工作。现在,各种中小型企业都可以使用企业级软件,而不需要设立自己的IT部门。


微软SaaS面临的挑战

同时这对于微软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可以肯定的说:能够“雇佣”SaaS供应商意味着能够更容易的找到真正关心用户体验的供应商,尤其在移动端。我在15年就有写过关于云存储的内容:

一旦你不需要后台支持和维护,由服务器的供应商负责,你立刻就不需要仅仅因为产品是集成的就从一个供应商那里购买。你会有更多的自由来评估某一个特定产品的不同性能,比如说他好不好用,他是否能很好的支持移动端。微软的产品正是在这点上被发现存在缺陷,特别是那个讨厌的SharePoint.

移动端正是Nadella进行大改革的地方。我们可以注意到他上位后第一个公开活动就是为iPad的Office产品揭幕。

从微软,Slack,Zoom窥探SaaS行业(上)

这就是有魄力的CEO所为。他们不能把所有的工作都做了,他们对行业趋势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他们能选择是否接受现实,然后去这样做,影响他们所带领的一帮人的世界观。这就是为什么Satya Nadella为ipad的Office产品第一次公开露面的意义所在;这就是为什么即使Windows Touch版本还没有完成,微软还是发布了它;这就是为什么微软放弃了Windows手机技术授权,供免费使用了。

这是SaaS供应商惟一可能的发展途径:整体来说就是要将所有的基础设施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意味着可以从不断增长的潜在市场中最大可能的获益。这也进一步意味着要服务于所有的端口,不仅仅是一个公司所拥有的端口。然而,这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因为从公司的现金流,尤其是企业文化角度看明显正确的事儿与从外部看明显正确的事儿经常是截然相反的。


(未完待续...)

Ben Thompson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透镜社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