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帝繼位,是封老皇后還是普通宮女的生母為太后?

一號頭牌


按宗法制規定,如果嚴格執行,只能封老皇后為太后,新皇帝的生母倘若不是前皇后,只能稱為太妃。如果運氣好,將來生母去世後,可以獲得追封為後。不過,這種死板的制度,到了清朝有所改變,通常以“兩宮太后”兼顧法與情。

死板的宗法制,隔斷母子情

與“妻”和“妾”的地位差別一樣,“太后”與“太妃”地位相差懸殊,太后是嫡,是後宮的主人,皇帝法律意義上的母親。太妃是庶,是後宮的僕人,哪怕是皇帝的生母,見到太后、皇帝、皇后都要行大禮。

為何皇帝不能立自己的生母為太后?

中國古代宗法制規定,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主人只能有一位妻。之所以有這個規定,就是為了明確家族遺產,特別是政治遺產的繼承法統,避免將來發生家族內部,因繼承不明產生兄弟鬩牆,導致家族勢力衰退。

按照宗法制規定,嫡系是一個家族唯一的繼承人,具有至高無上的法律地位。男主人無論有多少庶妻,庶妻的兒子們,都必須尊崇嫡母的地位。

如果嫡妻沒有兒子,男主人要麼改立嫡妻,要麼從庶子中選擇一人,過繼給嫡妻為子,這個兒子就從庶子身邊變成嫡子,同時必須與生母隔斷母子關係。

也就是說,從法律意義上,新皇帝是嫡母的兒子,他登基後必須裡嫡母皇后為太后。

皇家在等級管理上更加嚴厲,某些階段,為了壓制後族的權勢,皇子們出生後,被交給指定機構撫養,母子相見都很困難,這也造成了母子情的淡薄。

過繼給嫡母的皇子,通常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另有其人。比如宋仁宗,他的生母李妃原是皇太后劉娥的侍女,劉娥無子,李妃生下宋仁宗後,就將他過繼給主人劉娥。宋仁宗登基後,才有人告知實情,差點引發宋仁宗與劉娥之間的矛盾衝突。

這種不近人情的法律,雖說維護了繼承法統的嚴肅性,但也違背了人情天理。

滿清的“兩宮太后”改變了情形

滿清入關後,這個制度發生了鬆動,他們通常是嫡母和生母同時冊封為太后,俗稱“兩宮太后”,即便如此,嫡母皇太后的地位,依然高於生母皇太后。

滿清為何打破這個禁忌呢?

首先,滿清相對於漢文化是外族,他們在汲取漢文化的同時,還保留了大量的滿族文化特色,而不是完全恪守漢制。

其次,嫡長子繼承製的破產,勢必影響皇太后的冊立。嫡長子繼承製不適應時代要求,滿清只有道光皇帝一人以嫡長子身份繼位。嫡長子繼承製下,嫡母不是生母的情況不多,而嫡長子繼承製的破產,導致嫡母很難與生母合體,成了一個常見的大問題。這種情形,必然推動太后冊立制度的變革。

最後,太后在現實中的關注點,遠不如皇后。滿清後宮干政的情況比較少(除了末代),再加上皇后主管六宮的規定,皇太后在後宮的存在感相對較低。這些現實情形,決定了“兩宮太后”並存的可能性。兩千多年曆史,為何一直沒有出現“兩宮皇后”?因為皇后直接涉及繼承法統,不能變,太后則不存在這個麻煩。

歷史上的嫡庶之爭

雖說後宮女人大多情況遠離政治,即便不能獲得太后尊榮,有皇帝這麼個親兒子在,實際待遇也查不到哪兒,除了正式場合要受點委屈,關起門來什麼也不差,但是歷史上為了這個名,發生了多次摩擦事件。

最著名的是嘉靖皇帝登基後的“大禮儀”之爭,為了追認生父為帝,迎立生母為太后,嘉靖帝與大臣們鬥智鬥勇數年,最終才達成目的。

漢哀帝即位後,他的祖母傅氏,為了爭取太皇太后地位,聯合漢哀帝和朝中部分大臣,與王莽、師丹、孔光等大臣奮戰數年,最終以“皇太太后”這麼個獨一無二的古怪名稱,基本與“太皇太后”王政君打了個平手。

西漢第一任皇太后呂雉,在她去世後二百多年,竟然被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廢黜了太后之位,她的位置被強行轉讓給漢文帝的生母薄姬,估計一輩子沒當上皇太后的薄姬笑得墳頭直顫,呂雉氣得冒煙。

其實,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為數不多的太后之爭,發現其背後都是皇權之爭,而不單純是後位之爭。

嘉靖帝的“大禮儀”,本質上是他與內閣,對朝政權力的掌控之爭;傅氏與王政君之爭,本質上是王氏與傅氏兩大外戚之爭;薄姬代替呂雉,是劉秀為了強化自己的正統地位。無一不是外界因素,推動了太后之爭。


尋根拜祖


新皇帝即位後,有一件事情是繞不過去的必要流程,就是給新皇帝要給老皇帝的妃嬪們確定地位。

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給原配皇后上尊號,晉升為太后。如果新皇帝的生母和原配皇后不是同一個人,那麼情況就要更復雜一些。

一般來說,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 新皇帝的生母和前任皇后是同一人。

這種情況最為簡單。那就是直接讓皇后晉級為太后。這種情況在西漢最為明顯。呂太后、薄太后、竇太后和王政君都是自動成皇后成為太后,並且地位尊崇,對朝政有一定的影響力。

2. 新皇帝的生母和前任皇后不是同一個人。

這樣的情況就更加具體。前任原配皇后封為太后,是不容置疑的;那麼生母的地位就要看當時朝廷的具體情況了。

一種是皇帝的生母沒有任何名分,只能當做普通嬪妃來生活。比如東漢明德馬皇后無子,就收養了賈貴人的兒子,這就是後來的漢章帝。漢章帝敬重嫡母,登基後只冊封了馬皇后為太后,賈貴人一生都以普通妃嬪的身份活到最後。

一種是皇帝的嫡母封為太后,生母僅僅冊封為太妃。北宋皇帝宋哲宗繼位後,嫡母向皇后就成為太后,但是生母朱氏一直都是太妃,死後才被追封為皇后。

最特色的情況是北魏。北魏的制度是母死子繼。太子的生母才冊立之初,就會被處死。那麼照顧皇子的責任就落到保姆身上。有些太子顧念保姆的養育之恩,會冊封這些保姆為“保太后”,享受皇太后一樣的物質待遇。

3. 兩宮並尊

嫡母和生母不是同一人的情況,明清兩代普遍採取兩宮並尊的處理方式,但是在尊卑上也有有所分別。

明朝初期,如果出現兩宮並尊,那麼原配嫡後有徽號,妃嬪出生的太后則沒有。

例如萬曆時期,陳太后和李太后並尊。陳太后是嫡後,李太后母憑子貴。陳太后的徽號是仁聖,而李太后直到張居正幫忙才有“慈聖”這個徽號。

可以說,妃嬪出身的太后,地位是越來越高,逐漸和原配看齊。雖然在祭祀、諡號上依舊有所區別,但是整體待遇已經提高了。

比起朝鮮嚴苛的嫡庶制度,庶妃永遠不可能成為大妃(朝鮮降級版太后),中國的制度在儒家禮法的框架下,顯得要人性化多了。


熊沾沾


首先,一個生了皇子的后妃——即便是個宮女出身——皇帝也不可能不賜予恩典,提升她的位份。比如康熙的第十六子允禮,其母妃就是宮女出身,後來被冊封為勤嬪,嬪的位份雖然也不算高,但好歹也是個尊位了,直到雍正上位,冊封前朝宮妃,勤嬪才有了妃位。

其次,要分朝代和情況。

1、一些朝代對禮法比較尊崇。如果皇后和生母都在世,一般來說,都是封皇后為皇太后,封生母為皇太妃。

(宋哲宗畫像)
<strong>

比如宋哲宗登基的時候,其生母和皇后都在世,所以尊皇后為皇太后,生母為皇太妃當然,生母畢竟是生母,所以有各種優待,比尊皇太后。

《宋史》:哲宗即位,尊為皇太妃。時宣仁、欽聖二太后皆居尊,故稱號未極。元祐三年,宣仁詔:《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其尋繹故實,務致優隆。

等皇太妃去世後,一般都會追贈為皇后,皇太后。就如上面宋哲宗生母的例子,她就在去世後被追封為欽成皇后,追封為皇后就能與皇帝合葬,這一點在古代的禮法中非常重要。

崇寧元年二月薨,年五十一。追冊為皇后,上尊諡,陪葬永裕陵。

又比如唐憲宗沒有立過皇后,唐宣宗的生母,先為王太妃,宣宗即位後尊為皇太后,去世後又追為皇后。

憲宗幸之,生宣宗。宣宗為光王,後為王太妃。及即位,尊為皇太后。太后不肯別處,故帝奉養大明宮,朝夕躬省候焉。

其他被封為皇太妃的皇帝生母還有晉哀帝的生母周太妃,晉孝武帝的生母李陵容也曾被封為皇太妃。

如果皇帝登基的時候,先皇沒有皇后在位,而生母在世,那麼就會直接尊稱為皇太后。比如乾隆皇帝的生母就是這種情況,雍正皇帝的皇后去世之後一直沒有再立皇后,因為乾隆登基的時候是沒有嫡皇后的,他就直接尊稱其生母——當時的位份是熹貴妃——為皇太后。

(影視劇中的乾隆皇帝及其生母)

2、有些朝代對於禮法並不是太遵循,出現了兩個或多個皇太后並存的情況,或者對生母並不加封的情況。

兩宮並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有名的西太后和東太后,西太后就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而東太后就是咸豐帝的皇后。

不加封生母最典型的例子是漢章帝劉炟,其生母是賈貴人,漢明帝在其出生後就把他交給了其寵妃馬貴人撫養,馬貴人進封為皇后,立劉炟為太子,終漢章帝一生都沒有對其生母有任何加封,史書上也只稱呼其為賈貴人。

(馬皇后含飴弄孫圖)

《續漢書》:孝明賈貴人,南陽人,明德馬後之姨女,孝章皇帝之母也。初選入後宮,為貴人,生章帝。馬後無子,帝既生,而馬後母養之……於是馬後待章帝過於所生,章帝感養育之恩,遂專名馬氏為外家,故賈貴人家不蒙舅氏之寵。

3,、很多時候皇后之位與太子之位是綁定的。無子的皇后可能會被廢,所以有皇后會抱養皇子。

比如東漢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郭聖通,就是先被廢后位,緊接著郭聖通之子,太子劉彊被廢,之後陰麗華成為了光武帝第二任皇后,其子劉莊被立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明帝。

《後漢書》:皇后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長異室。宮闈之內,若見鷹鸇。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託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節,其上皇后璽綬。陰貴人鄉里良家,歸自微賤。“自我不見,於今三年”。宜奉宗廟,為天下。主者詳案舊典,時上尊號。異常之事,非國休福,不得上壽。

比如漢武帝的長子為劉據,其生母衛子夫就是因為生育了漢武帝期待已久的長子有功而被立為皇后。

抱養皇子的皇后,前面列舉了漢明帝的皇后馬皇后抱養了漢章帝。

因為無子而被廢的皇后有漢景帝的薄皇后。

《漢書·外戚傳上》載:景帝立,立薄妃為皇后,無子無寵。立六年,薄太后崩,皇后廢。

漢景帝按照立長的禮法先立了皇長子劉榮為太子,就有大臣進言,皇長子已經是太子,應該立皇長子的生母慄姬為皇后,漢景帝的反應是勃然大怒。

大行奏事畢,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無號,宜立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誅大行,而廢太子為臨江王。

因為一旦立皇長子的生母為皇后,那麼皇長子就既是長子又是嫡子,其太子之位就很難動搖了,而漢景帝喜歡的兒子是劉徹,最終的結果就是廢太子,立劉徹的生母王夫人為皇后,劉徹為太子。

班固《漢書 外戚傳上》載:卒立王夫人為皇后,男為太子。封皇后兄信為蓋侯。

由此可見,為了讓繼任者佔據禮法的優勢,有些皇帝會讓其生母為皇后。

(影視劇中的衛子夫)
<strong>

所以,綜合來看,皇后作為嫡母,還是佔據了禮法上的優勢,只要繼任的皇帝登基,一般都會加封其為皇太后,而作為皇帝生母的后妃,則各有各的際遇,

一般來說,皇帝出於母子天性和禮法約束都會加封生母,只是礙於禮法,還是會與皇后有所區別。正因為皇后佔了嫡字,所以有些皇帝為了讓繼任者的地位更加安穩,會盡量讓其生母成為皇后。







閒話說歷史


一般如果按照正宗的宗法制規定的話,皇帝的生母如果不是皇后的話,是無法被封為皇太后的。因為古代嫡庶有別,正室永遠是正室,到了皇太后這一設,也只有正室能夠去當皇太后,庶妻只能夠被封為太妃,即使她的兒子是皇帝。

在明朝之前的時候,一直只有尊皇后為皇太后,皇帝的生母往往都很難當上太后。只有等到皇太后去世之後,皇帝才能夠把自己的生母封為太后,當然如果這個時候生母還在世的話,去世了就只能夠追封了。宋朝的時候,甚至因為這件事發生過很多糾紛,這種情況有所改變,還是到了明朝的時候。

土木堡之變之後,新登上皇位的明代宗朱祁鈺尊自己的生母吳太妃為吳太后。這應該是歷史上第一次兩位太后並尊的時代,只不過到了後來明英宗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重新奪回皇位之後,又把吳太后的名號給廢掉。朱祁鎮死後,他的錢皇后成為新的太后,但是新皇帝的生母周氏也按照之前的情況被尊為太后。

從此以後,前皇帝的皇后和現任皇帝的生母被並稱為太后的局面就一直這麼延續下去。比較有名的就是萬曆皇帝時代,有仁聖皇太后和慈聖皇太后定尊。而到了清朝也出現了兩宮太后並尊的局面,最有名的就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最終慈安太后被封為母后皇太后,而慈禧太后被封為聖母皇太后。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皇帝以庶子繼位的,則以生母為皇太后,如果嫡母也在,則併為皇太后,且嫡母皇太后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后之上;

但是生母身份過於低微的,不能稱太后,最多隻能被尊為皇太妃,但以後卻可以扶正為皇太后。

皇帝以旁支入繼的,以繼母(先帝皇后)為皇太后,且須認繼母為嫡母,而生母依然維持原來的地位,並不會因此而封為太后。

繼位皇帝與先帝同輩、甚至是先帝的長輩的,則以皇帝本人的法定母親依然不會封為太后,如光緒帝的母親,至於前朝皇后則由繼任皇帝恭上徽號,如明朝的懿安皇后和清朝的嘉順皇后。

在北魏時期,為了防止外戚干政,實施“母死子貴”制度,後宮女性只要生下的皇子被封為太子,一律被賜死,不論是宮女、嬪妃,甚至是皇后。

但幼齡太子然然需要旁人的呵護,因而出現所謂的保太后(或褓太后),即在新帝登基之後,以新帝之保姆為太后。不過母死子貴的制度太過殘忍,造成後宮嬪妃人人自危,沒有嬪妃願意生下皇子,因此在北魏中晚期以後不再被嚴格實施。北魏宮廷中有三種皇太后:①皇帝生母;②皇帝之保姆——稱“保太后”;③未生下皇子的先帝之皇后。


觀古鑑今說歷史


新皇繼位,是封嫡母為太后,還是封生母為太后呢?這個問題真的是無一而定,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其實每個新皇登基以後面對的情況都不一樣,他們的處理方法也各有不同。

有的新皇是皇后生的嫡子,嫡母就是生母,這個時候毫無疑問的,肯定是尊皇后為太后的。

中國古代尊崇禮法,按照禮法皇帝的嫡長子才是皇位最正統的繼承人,所以各朝雖然皇位繼承鬥爭都很激烈,但是嫡子順利繼承皇位的情況還是非常多的。嫡子繼位的情況下,老皇后如果活著就被尊為太后,如果已經去逝就不用尊封太后了,這種情況是沒有任何爭議的。例如漢惠帝劉盈繼位以後,尊母親呂后為太后;明宣帝朱瞻基登基以後,尊母親張皇后為太后。這樣的尊封最是順理成章,不需要多說。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新皇雖然也是嫡子繼位,但其母親做為先皇的元配皇后已經去逝了,先皇又立的繼皇后還活著,這種情況下繼皇后也是要被尊為太后的。例如,漢宣帝劉詢的第三任皇后王皇后,在漢元帝劉奭繼位後被尊為太后,她雖然不是劉奭生母,但自幼喪母的劉奭多蒙王皇后的照顧,對這位繼母是非常尊敬的。還有嘉慶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鈕鈷祿氏,她在道光帝繼位以後也被尊為太后。道光帝綿寧的母親喜塔臘氏是嘉慶的元配皇后,清朝是秘密立儲制,綿寧雖然是嘉慶的嫡長子,但一直也沒被立為太子。嘉慶帝去逝後,大臣們並沒有在“正大光明”的牌匾後面找到繼位詔書,正在大臣們不知如何是好時,孝和睿皇后卻下懿旨說應該讓綿寧為新帝,要知道孝和睿皇后自己也是有兒子的。因為她的懿旨,大臣們不再猶豫,擁立綿寧為皇帝(道光帝)。所以道光繼位以後對助她上位的繼母非常孝順,對繼母的孩子也是關愛有加。


有的新帝的生母一開始不是皇后,但是因為皇帝在確立繼承人的時候,為了提升太子的出身,而封太子的母親為皇后。例如,漢武帝劉徹的母親王氏被封為皇后和劉徹被立為太子幾乎都是同時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母親孫氏也是在朱祁鎮被立為太子後幾個月被立為皇后的。這樣的新帝雖然嚴格意義上並不算是嫡子,但生母在先帝時已經被封為皇后了,所以也是尊封皇后兼生母為太后,也很順理成章。

有的新帝是嫡出,但是身為皇后的母親已經去逝了,而後父親又沒有再立皇后,這種情況下就不用尊封太后了。

例如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等,都是這種情況。

有的新帝雖然是庶出,但是登基時,嫡母、生母都已經去逝,或者嫡母被廢,根本就不需要尊封太后。

這種情況也很多。例如,西漢漢昭帝劉弗陵,他父親漢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陳阿嬌被廢,第二任皇后衛子夫自殺,本身已經沒有了嫡母。生母鉤弋夫人又被父親處死了,所以他雖然是8歲繼位,但是卻不必尊封太后。


有的新帝是庶出,但是他繼位時嫡母已經去逝了,生母活著,生母雖然之前並沒被立為皇后,但此時卻可以以皇帝生母的尊榮被封為太后。

例如清朝的雍正、乾隆兩位皇帝,都是嫡母先亡,尊生母為太后。

有的新帝是庶出,但是生母已經去逝,而嫡母還活著,那麼就尊嫡母為太后。

例如,明孝宗朱佑樘生母早亡,他繼位後,就是尊嫡母孝貞王皇后為太后的。

有的新帝並不是先帝的兒子,而是先帝的宗族侄子,那麼他的生母是沒資格做太后的,一般都是尊先帝的皇后做太后。

例如,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氏,因為宋仁宗無子,過繼宗室趙宗實為太子,趙宗實繼位後尊曹氏為太后。


有的新帝並不是先帝的兒子,而是先帝的親兄弟,那麼先帝的皇后一般還被尊為皇后。大部分新帝還是尊原來的太后為太后。

例如,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土木堡之變被俘,他的弟弟朱祁鈺被擁立為帝,他仍然尊孫太后為太后,而沒有尊封自己的親生母親吳賢妃。

但這種情況也有意外,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太后的人,她的位置就來的很意外。她就是大火劇《羋月傳》中的羋月。羋月就是秦惠文王的后妃羋八子,秦惠文王去逝後,秦武王繼位。秦武王很年輕就舉鼎而亡,沒有子嗣。羋八子的兒子嬴稷做為秦武王的弟弟,在各方勢力的支持下登上了王位,他的母親羋八子被尊為太后,把控朝政。在這之前,君王死後,他的皇后都是被冠上先王尊號的。所以秦惠文王的王后在他死後就被尊稱為惠後了。羋八子因為已經有了一個惠後,所以大臣們便稱她為太后。而嬴稷的嫡母惠後卻下場悽慘。


有的新帝是庶子,他登基時嫡母、生母都活著,有的讓嫡母、生母兩宮並尊為太后,有的確只尊嫡母為太后,生母只能為太妃。

宋哲宗繼位時,他的嫡母、生母就都活著,但是可能是宋哲宗的奶奶(太皇太后)不喜歡他生母的淵故吧,宋哲宗只尊嫡母向氏為太后,生母朱氏則只是太妃。

嫡母、生母同時活著的情況並不多,但若真有這種情況,大多數皇帝還是不願意委屈生母的,所以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兩宮並尊的情況。嫡母被尊為母后皇太后,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按道理,嫡庶尊卑有別,就算同為太后,母后皇太后的地位還是要高於聖母皇太后的,但現實中卻各有不同。

明憲宗朱見深繼位以後,就尊嫡母錢皇后和生母周貴妃都為太后。可是錢太后仁弱,周太后霸道,再加上自己的兒子是皇帝,所以處處排擠錢太后,錢太后孤苦終老後,周太后還曾經阻攔她與明英宗合葬。這裡的聖母皇太后是壓過母后皇太后的。


清朝也出現過兩宮並尊的情況。康熙帝繼位後,嫡母博爾濟吉特氏和生母佟佳氏都被封為太后,可佟佳氏第二年就病逝了。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兩宮並尊是同治帝的嫡母和生母,分別是慈安和慈禧。慈安和慈禧兩人共同扶養和輔佐同治帝,兩人的關係還算不錯,互相尊重,慈禧在慈安活著時也處處以慈安為尊。但隨著權力的增強,慈禧也很反感慈安在身份上優越,就連慈安的死因,也是眾說紛紜。

但我們要注意的是,上面皇帝的生母雖然是嬪妃,但她們也都出身高貴,家族實力不容小覷。真正的母親只是宮女出身的皇帝也有,但她們早就因為為皇帝生育皇子而得到晉封,擺脫了宮女的身份,她們的家族也會得到封賞,身份早就提升了。而真正到登基時生母還是宮女的皇帝也有,他是宋仁宗趙禎。宋仁宗的生母李氏是父親宋真宗的皇后劉娥的侍女,因為劉娥一直沒有生育,便讓李氏懷了宋真宗的孩子,待孩子生下後說是自己的。宋仁宗並不知道他的生母是一位宮女,他繼位時年紀還小,劉娥把持著朝政,當然是獨一無二的皇太后。直到劉娥死後,扶養他長大的楊太妃才高訴他生母的事情,而此時的李氏已經去逝多年,宋仁宗傷心之餘追封李氏為皇后,同時他還尊養母楊太妃為太后。楊氏既不是皇帝嫡母、也不是生母,最後卻被封為太后,這在歷史上真的很少見。



雖然很多皇帝在面臨尊封太后這件事情上遇到的情況都不相同,但無一例外是,在子繼父位的皇位傳承中,只要嫡母在(被廢的先皇后不算),無論他和嫡母的關係如何,嫡母是一定要被尊為太后的,嫡上為尊的禮法制度皇帝也不敢更改。魏明帝曹叡明知自己的母親甄宓被賜死是郭女王在其中挑撥,但他繼位以後仍然尊郭女王為太后,就是因為郭女王是曹丕的皇后,他不得不尊封。


孔六十三


背景:

對於皇室而言,最理想的繼承者是皇后所出的嫡皇子。但很多時候,事情往往不能如人所願,經常存在皇后無子或嫡皇子死亡的情況,太子的生母很可能出身低微。

(史上第一位太后:秦宣太后,也就是電視劇《羋月傳》裡的羋月)

那麼,老皇帝駕崩,太子繼位為新帝后,如何安排嫡母和生母呢?

大部分情況下,老皇后和皇帝的生母都會被晉為太后,兩宮並尊。

1、古代嫡庶之分受到禮法保護,皇后雖然不是新帝的生母,但在國家法律和世間倫理上,她才是新帝的母親,若不尊她為太后,天下人都不會同意;

2、皇帝乃是天下至尊,他的生母憑子而貴,哪怕只是宮女出身,此時晉升為太后也是理所當然,體現的是皇帝的孝道;

3、理論上來說,雖然兩宮並尊,但原皇后的地位要略高於新帝的生母,這裡折射出的是儒家所強調的倫理道德和等級制度;

4、可實際上,任何倫理或等級都大不過骨肉親情,所以真正得到實惠、掌握後宮大權的還是新帝的生母,除非原皇后手段很高明,否則日子不會太好過。

兩宮並尊

1、最早的“兩宮並尊”現象出現在戰國末期的秦國,秦始皇的父親贏異人為了繼承王位,刻意討好自己的嫡母,也就是秦孝文王的王后,時稱華陽夫人,她雖然極得秦王寵愛,卻沒有兒子。

在呂不韋的遊說下,華陽夫人收贏異人為嗣子,贏異人繼位後,先尊她為華陽太后,後又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后。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雙方都在互相利用,但贏異人並沒有過河拆橋,對華陽太后很孝順,贏政繼位後對她也非常尊重。

(電視劇裡的華陽夫人)

2、明朝好幾位皇后無子,兩宮並尊已成慣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朱祁鎮的錢皇后和周貴妃。

朱祁鎮和錢皇后感情深厚,患難與共,但錢皇后沒有生下兒女。朱祁鎮臨終時怕她受委屈,一再交待繼承人朱見深善待嫡母,還怕不保險,特意對大臣們說明以後要和錢皇后合葬。

然而他屍骨未寒,朱見深的生母周貴妃就來找錢皇后麻煩了,說錢皇后無子又身殘,早該被廢了,不配為太后。

大臣們瞬間炸鍋了,先帝王交待得明明白白,你一個後宮婦人,膽敢和先帝唱反調?

剛剛登基的朱見深不敢偏心生母,勸說她接受兩宮並尊的事實。沒有兒子的支持,周貴妃翻不起大浪,只好接受。

但大臣們對周貴妃還是很有意見,為兩宮上尊號時特意有所區分。錢皇后為“慈懿太后”,周貴妃只是“太后”,這更引起了她的憤怒,此後事事與錢太后做對。

大臣們也不可能隨時守在內宮保護錢太后,她的晚年生活極為淒涼。

(電視劇裡的錢皇后)

3、歷史上最有名的兩宮太后,當屬慈安和慈禧。慈安是咸豐帝的皇后,雖然受寵,卻無子;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

同治即位後,尊慈安為“母后皇太后”,慈禧為“聖母皇太后”。她們兩人的關係,並不像大家印象中那麼對立,咸豐死後,她們的利益很多時候基本是一致的。

按照咸豐的遺詔,她們都沒有垂簾聽政的機會。因為咸豐給兒子安排 了八個輔政的顧命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但他沒想到的是,八大臣大權在握,不把年幼的皇帝放在眼裡,更不給兩位太后說話的餘地。

孤兒寡母眼看就要受欺負,這兩人都不是普通女子,一不做二不休,密謀一番,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

如此才形成了“兩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電視劇裡的慈禧和慈安)

慈禧雖然厲害,但慈安活著的時候並不能為所欲為。慈安的政治手段並不在慈禧之下,慈禧看重的大太監安德海,她說斬就斬了,慈禧不敢有什麼異議。

可惜慈安死得太早,如果她活得長久一點,慈禧也會收斂一些。

結論:

新帝繼位,嫡母、生母都是太后,兩宮並尊。表面上嫡母的地位更高,實際上到底怎麼回事,就得看嫡母的手段和新帝的態度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一般來說,如果皇帝以庶子繼位,一般生母和嫡母都併為皇太后,而且嫡母皇太后身份在生母皇太后之上。生母身份過於低微的,不能稱太后,最多隻能被尊為皇太妃,所以普通宮女生母應該當不了太后。


但是!一般兒子能當皇帝的,母親就算初始身份低微,母憑子貴,兒子繼位前,身份一般都上來了,正常的宮女生個皇子也會有名分!所以,一般還是生母和嫡母都併為皇太后的情況比較多,但是也有生母被封為皇太妃的。


第一個生了皇帝的宮女,竇太后

秦始皇之後,第一個生了皇帝的宮女應該是竇太后。最開始竇氏是入宮服侍呂后,後來呂后放出一批宮女,分給各個諸侯王。竇氏被分給了代王劉恆,並很快得到了代王的寵幸,先後生下了兩個兒子劉啟和劉武。

代王本來有王后,而且也生了四個兒子,但是王后和這四個孩子都離奇去世,劉恆也沒有再立王后。


本來竇氏的命運,可能就止步於一個王爺的寵妾了,誰想到時來運轉,有一天突然代王接到通知,要去京城當皇上。原來一直專權的呂后去世了,此前一直被呂后立為傀儡的少帝劉弘被群臣罷黜處死。


劉弘的幾個兄弟也都被處死,他們被群臣認為是呂后的血脈。而劉邦的第四子,薄姬所出的劉恆就自然進入了大家的視野,意外地繼承了大統,即漢文帝。


當上了皇上,立太子就被提上日程。因為嫡子都已過世,竇氏所生的長子劉啟,被立為太子。同年三月,竇氏被立為皇后,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等到漢景帝劉啟繼位,竇氏也成為皇太后。這是普通宮女出生的母親與皇后是同一人的情況,但是仍然值得拿出來說,竇氏的例子生動地闡明瞭什麼是母憑子貴。


生了皇帝的宮女與皇后不是同一人,並立為皇太后

歷史上也有宮女沒有逆襲為皇后,但是成功逆襲為皇太后。典型的是明神宗的母親李太后。

明神宗的母親是李兮淽,十五歲就進入裕王府做了宮女,因為為裕王生了第三子朱翊鈞,由此升為側妃。


裕王朱載坖繼位後,為隆慶帝,原來的王妃陳氏雖然無子,依然被封為孝安皇后,而李兮淽被封為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更重要的是,她為朱載坖生了兩個兒子,而朱載坖其他的兒子都早夭,所以朱翊鈞很早就被立為皇太子。


朱載坖僅僅在位六年,就撒手人寰。朱翊鈞繼位,是為明神宗。登基伊始,他就將孝安皇后陳氏尊為仁聖皇太后,而生母李兮淽則被尊為慈聖皇太后。地位上,李氏肯定略低於陳氏,但是有皇帝兒子在,李氏對朝政的影響遠大於陳氏。


歷史記載,兩宮太后相處親密無間,明神宗對陳氏也很尊敬,每天都會去問安,當然順序在李氏之後。


生了皇帝的宮女與皇后不是同一人,被封為皇太妃

有當了皇后的宮女,也有當了皇太后的宮女,但是也有宮女生了皇帝,卻只能被封為皇太妃,這就是宋哲宗的生母朱氏。


朱氏在後宮中的成長史可謂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初入宮中時,朱氏只是一個宮女,萬幸得到了宋神宗的寵幸,肚子也爭氣,先後生了兩子一女。


為皇家開枝散葉做出貢獻的朱氏也得到了回報,一步步升為才人、婕妤、德妃。根據宋朝後宮等級,德妃之前還有皇后、貴妃和淑妃,所以朱氏在後宮中地位仍不算很高。


由於宋神宗的兒子大多早夭,因此朱氏所出的趙傭成為皇長子。宋神宗病重時,趙傭年僅九歲,而宋神宗的兩個同母弟弟趙顥、趙頵卻年富力強,他們也有意爭位,並且爭取到了一些朝臣的支持。


關鍵時刻,宋神宗的母親,也是趙傭的親祖母高太后,沒有偏袒自己的兩個兒子,而是當著眾臣的面,誇讚趙傭穩重聰明又孝順,順勢宣讀宋神宗詔書,趙傭被立為皇太子,並改名為趙煦,即日後的宋哲宗。

宋哲宗繼位時年幼,而宋神宗的皇后向氏仍在世,更關鍵的是高太后此時掌握了朝政大權。而高太后為了壓制朱氏,只允許將朱氏封為皇太妃,向氏則為皇太后。


直到元祐三年秋,已成為太皇太后的高氏才允許朱氏的輿蓋、儀衛、服冠可與皇后相同。直到高太皇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後,立即下令母親的待遇完全與皇太后向氏相同。


紹聖中期,向太后再次下令提高朱氏的地位,為她居住的地方建立宮殿,稱“聖端宮”;改乘車為乘輿;可以由宣德東門進出宮廷;百官上箋稱“殿下”。追贈崔、任、朱三位父親皆至太師、太保。但朱氏始終沒有被尊為皇太后。

直到趙煦的異母弟,宋徽宗繼位後,朱氏才被追封為皇后。


總結

所以,一般宮女生了皇子之後,地位都會得到相應的提高。而皇子受重視的程度和母親受寵程度密切相關,所以母憑子貴,子憑母貴。等到兒子成為皇太子時,當時的宮女此時的身份地位更是不可同日耳語。


而兒子繼位後,自己是否被封為皇太后,還和當時的政治形勢密切相關。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不同的結局,而這背後都是複雜的政治博弈結果。


機智的小熊貓


封老皇后為太后



ganzhoutenglian


如果先皇皇后在世的情況(先皇沒有其他罷免皇后的行為)下是一定封嫡母(先皇皇后)也就是法定母親當太后的。至於生母如果身份過於低微不能稱太后,一般只能稱皇太妃。

但是一般情況下很少有新皇登基時生母還為普通宮女的。因為皇上和女人發生關係是需要登記記錄的,確保皇室血脈純正。確實懷有皇族血脈是會給一定奉賞,哪怕只是答應。也會有一定的身份象徵。



同治皇帝登基立先皇皇后慈安為母后皇太后,立生母先皇懿貴妃慈禧為聖母皇太后兩宮垂簾聽政。

也有漢武帝劉徹立漢昭帝劉弗陵時為防患女主亂政,立子殺母。後來漢昭帝即位追封鉤弋夫人為皇太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