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帝继位,是封老皇后还是普通宫女的生母为太后?

一号头牌


按宗法制规定,如果严格执行,只能封老皇后为太后,新皇帝的生母倘若不是前皇后,只能称为太妃。如果运气好,将来生母去世后,可以获得追封为后。不过,这种死板的制度,到了清朝有所改变,通常以“两宫太后”兼顾法与情。

死板的宗法制,隔断母子情

与“妻”和“妾”的地位差别一样,“太后”与“太妃”地位相差悬殊,太后是嫡,是后宫的主人,皇帝法律意义上的母亲。太妃是庶,是后宫的仆人,哪怕是皇帝的生母,见到太后、皇帝、皇后都要行大礼。

为何皇帝不能立自己的生母为太后?

中国古代宗法制规定,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主人只能有一位妻。之所以有这个规定,就是为了明确家族遗产,特别是政治遗产的继承法统,避免将来发生家族内部,因继承不明产生兄弟阋墙,导致家族势力衰退。

按照宗法制规定,嫡系是一个家族唯一的继承人,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男主人无论有多少庶妻,庶妻的儿子们,都必须尊崇嫡母的地位。

如果嫡妻没有儿子,男主人要么改立嫡妻,要么从庶子中选择一人,过继给嫡妻为子,这个儿子就从庶子身边变成嫡子,同时必须与生母隔断母子关系。

也就是说,从法律意义上,新皇帝是嫡母的儿子,他登基后必须里嫡母皇后为太后。

皇家在等级管理上更加严厉,某些阶段,为了压制后族的权势,皇子们出生后,被交给指定机构抚养,母子相见都很困难,这也造成了母子情的淡薄。

过继给嫡母的皇子,通常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另有其人。比如宋仁宗,他的生母李妃原是皇太后刘娥的侍女,刘娥无子,李妃生下宋仁宗后,就将他过继给主人刘娥。宋仁宗登基后,才有人告知实情,差点引发宋仁宗与刘娥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种不近人情的法律,虽说维护了继承法统的严肃性,但也违背了人情天理。

满清的“两宫太后”改变了情形

满清入关后,这个制度发生了松动,他们通常是嫡母和生母同时册封为太后,俗称“两宫太后”,即便如此,嫡母皇太后的地位,依然高于生母皇太后。

满清为何打破这个禁忌呢?

首先,满清相对于汉文化是外族,他们在汲取汉文化的同时,还保留了大量的满族文化特色,而不是完全恪守汉制。

其次,嫡长子继承制的破产,势必影响皇太后的册立。嫡长子继承制不适应时代要求,满清只有道光皇帝一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嫡长子继承制下,嫡母不是生母的情况不多,而嫡长子继承制的破产,导致嫡母很难与生母合体,成了一个常见的大问题。这种情形,必然推动太后册立制度的变革。

最后,太后在现实中的关注点,远不如皇后。满清后宫干政的情况比较少(除了末代),再加上皇后主管六宫的规定,皇太后在后宫的存在感相对较低。这些现实情形,决定了“两宫太后”并存的可能性。两千多年历史,为何一直没有出现“两宫皇后”?因为皇后直接涉及继承法统,不能变,太后则不存在这个麻烦。

历史上的嫡庶之争

虽说后宫女人大多情况远离政治,即便不能获得太后尊荣,有皇帝这么个亲儿子在,实际待遇也查不到哪儿,除了正式场合要受点委屈,关起门来什么也不差,但是历史上为了这个名,发生了多次摩擦事件。

最著名的是嘉靖皇帝登基后的“大礼仪”之争,为了追认生父为帝,迎立生母为太后,嘉靖帝与大臣们斗智斗勇数年,最终才达成目的。

汉哀帝即位后,他的祖母傅氏,为了争取太皇太后地位,联合汉哀帝和朝中部分大臣,与王莽、师丹、孔光等大臣奋战数年,最终以“皇太太后”这么个独一无二的古怪名称,基本与“太皇太后”王政君打了个平手。

西汉第一任皇太后吕雉,在她去世后二百多年,竟然被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废黜了太后之位,她的位置被强行转让给汉文帝的生母薄姬,估计一辈子没当上皇太后的薄姬笑得坟头直颤,吕雉气得冒烟。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为数不多的太后之争,发现其背后都是皇权之争,而不单纯是后位之争。

嘉靖帝的“大礼仪”,本质上是他与内阁,对朝政权力的掌控之争;傅氏与王政君之争,本质上是王氏与傅氏两大外戚之争;薄姬代替吕雉,是刘秀为了强化自己的正统地位。无一不是外界因素,推动了太后之争。


寻根拜祖


新皇帝即位后,有一件事情是绕不过去的必要流程,就是给新皇帝要给老皇帝的妃嫔们确定地位。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给原配皇后上尊号,晋升为太后。如果新皇帝的生母和原配皇后不是同一个人,那么情况就要更复杂一些。

一般来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新皇帝的生母和前任皇后是同一人。

这种情况最为简单。那就是直接让皇后晋级为太后。这种情况在西汉最为明显。吕太后、薄太后、窦太后和王政君都是自动成皇后成为太后,并且地位尊崇,对朝政有一定的影响力。

2. 新皇帝的生母和前任皇后不是同一个人。

这样的情况就更加具体。前任原配皇后封为太后,是不容置疑的;那么生母的地位就要看当时朝廷的具体情况了。

一种是皇帝的生母没有任何名分,只能当做普通嫔妃来生活。比如东汉明德马皇后无子,就收养了贾贵人的儿子,这就是后来的汉章帝。汉章帝敬重嫡母,登基后只册封了马皇后为太后,贾贵人一生都以普通妃嫔的身份活到最后。

一种是皇帝的嫡母封为太后,生母仅仅册封为太妃。北宋皇帝宋哲宗继位后,嫡母向皇后就成为太后,但是生母朱氏一直都是太妃,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

最特色的情况是北魏。北魏的制度是母死子继。太子的生母才册立之初,就会被处死。那么照顾皇子的责任就落到保姆身上。有些太子顾念保姆的养育之恩,会册封这些保姆为“保太后”,享受皇太后一样的物质待遇。

3. 两宫并尊

嫡母和生母不是同一人的情况,明清两代普遍采取两宫并尊的处理方式,但是在尊卑上也有有所分别。

明朝初期,如果出现两宫并尊,那么原配嫡后有徽号,妃嫔出生的太后则没有。

例如万历时期,陈太后和李太后并尊。陈太后是嫡后,李太后母凭子贵。陈太后的徽号是仁圣,而李太后直到张居正帮忙才有“慈圣”这个徽号。

可以说,妃嫔出身的太后,地位是越来越高,逐渐和原配看齐。虽然在祭祀、谥号上依旧有所区别,但是整体待遇已经提高了。

比起朝鲜严苛的嫡庶制度,庶妃永远不可能成为大妃(朝鲜降级版太后),中国的制度在儒家礼法的框架下,显得要人性化多了。


熊沾沾


首先,一个生了皇子的后妃——即便是个宫女出身——皇帝也不可能不赐予恩典,提升她的位份。比如康熙的第十六子允礼,其母妃就是宫女出身,后来被册封为勤嫔,嫔的位份虽然也不算高,但好歹也是个尊位了,直到雍正上位,册封前朝宫妃,勤嫔才有了妃位。

其次,要分朝代和情况。

1、一些朝代对礼法比较尊崇。如果皇后和生母都在世,一般来说,都是封皇后为皇太后,封生母为皇太妃。

(宋哲宗画像)
<strong>

比如宋哲宗登基的时候,其生母和皇后都在世,所以尊皇后为皇太后,生母为皇太妃当然,生母毕竟是生母,所以有各种优待,比尊皇太后。

《宋史》:哲宗即位,尊为皇太妃。时宣仁、钦圣二太后皆居尊,故称号未极。元祐三年,宣仁诏:《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其寻绎故实,务致优隆。

等皇太妃去世后,一般都会追赠为皇后,皇太后。就如上面宋哲宗生母的例子,她就在去世后被追封为钦成皇后,追封为皇后就能与皇帝合葬,这一点在古代的礼法中非常重要。

崇宁元年二月薨,年五十一。追册为皇后,上尊谥,陪葬永裕陵。

又比如唐宪宗没有立过皇后,唐宣宗的生母,先为王太妃,宣宗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去世后又追为皇后。

宪宗幸之,生宣宗。宣宗为光王,后为王太妃。及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不肯别处,故帝奉养大明宫,朝夕躬省候焉。

其他被封为皇太妃的皇帝生母还有晋哀帝的生母周太妃,晋孝武帝的生母李陵容也曾被封为皇太妃。

如果皇帝登基的时候,先皇没有皇后在位,而生母在世,那么就会直接尊称为皇太后。比如乾隆皇帝的生母就是这种情况,雍正皇帝的皇后去世之后一直没有再立皇后,因为乾隆登基的时候是没有嫡皇后的,他就直接尊称其生母——当时的位份是熹贵妃——为皇太后。

(影视剧中的乾隆皇帝及其生母)

2、有些朝代对于礼法并不是太遵循,出现了两个或多个皇太后并存的情况,或者对生母并不加封的情况。

两宫并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有名的西太后和东太后,西太后就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而东太后就是咸丰帝的皇后。

不加封生母最典型的例子是汉章帝刘炟,其生母是贾贵人,汉明帝在其出生后就把他交给了其宠妃马贵人抚养,马贵人进封为皇后,立刘炟为太子,终汉章帝一生都没有对其生母有任何加封,史书上也只称呼其为贾贵人。

(马皇后含饴弄孙图)

《续汉书》:孝明贾贵人,南阳人,明德马后之姨女,孝章皇帝之母也。初选入后宫,为贵人,生章帝。马后无子,帝既生,而马后母养之……于是马后待章帝过于所生,章帝感养育之恩,遂专名马氏为外家,故贾贵人家不蒙舅氏之宠。

3,、很多时候皇后之位与太子之位是绑定的。无子的皇后可能会被废,所以有皇后会抱养皇子。

比如东汉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郭圣通,就是先被废后位,紧接着郭圣通之子,太子刘彊被废,之后阴丽华成为了光武帝第二任皇后,其子刘庄被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

《后汉书》: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他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

比如汉武帝的长子为刘据,其生母卫子夫就是因为生育了汉武帝期待已久的长子有功而被立为皇后。

抱养皇子的皇后,前面列举了汉明帝的皇后马皇后抱养了汉章帝。

因为无子而被废的皇后有汉景帝的薄皇后。

《汉书·外戚传上》载:景帝立,立薄妃为皇后,无子无宠。立六年,薄太后崩,皇后废。

汉景帝按照立长的礼法先立了皇长子刘荣为太子,就有大臣进言,皇长子已经是太子,应该立皇长子的生母栗姬为皇后,汉景帝的反应是勃然大怒。

大行奏事毕,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

因为一旦立皇长子的生母为皇后,那么皇长子就既是长子又是嫡子,其太子之位就很难动摇了,而汉景帝喜欢的儿子是刘彻,最终的结果就是废太子,立刘彻的生母王夫人为皇后,刘彻为太子。

班固《汉书 外戚传上》载:卒立王夫人为皇后,男为太子。封皇后兄信为盖侯。

由此可见,为了让继任者占据礼法的优势,有些皇帝会让其生母为皇后。

(影视剧中的卫子夫)
<strong>

所以,综合来看,皇后作为嫡母,还是占据了礼法上的优势,只要继任的皇帝登基,一般都会加封其为皇太后,而作为皇帝生母的后妃,则各有各的际遇,

一般来说,皇帝出于母子天性和礼法约束都会加封生母,只是碍于礼法,还是会与皇后有所区别。正因为皇后占了嫡字,所以有些皇帝为了让继任者的地位更加安稳,会尽量让其生母成为皇后。







闲话说历史


一般如果按照正宗的宗法制规定的话,皇帝的生母如果不是皇后的话,是无法被封为皇太后的。因为古代嫡庶有别,正室永远是正室,到了皇太后这一设,也只有正室能够去当皇太后,庶妻只能够被封为太妃,即使她的儿子是皇帝。

在明朝之前的时候,一直只有尊皇后为皇太后,皇帝的生母往往都很难当上太后。只有等到皇太后去世之后,皇帝才能够把自己的生母封为太后,当然如果这个时候生母还在世的话,去世了就只能够追封了。宋朝的时候,甚至因为这件事发生过很多纠纷,这种情况有所改变,还是到了明朝的时候。

土木堡之变之后,新登上皇位的明代宗朱祁钰尊自己的生母吴太妃为吴太后。这应该是历史上第一次两位太后并尊的时代,只不过到了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夺回皇位之后,又把吴太后的名号给废掉。朱祁镇死后,他的钱皇后成为新的太后,但是新皇帝的生母周氏也按照之前的情况被尊为太后。

从此以后,前皇帝的皇后和现任皇帝的生母被并称为太后的局面就一直这么延续下去。比较有名的就是万历皇帝时代,有仁圣皇太后和慈圣皇太后定尊。而到了清朝也出现了两宫太后并尊的局面,最有名的就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最终慈安太后被封为母后皇太后,而慈禧太后被封为圣母皇太后。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皇帝以庶子继位的,则以生母为皇太后,如果嫡母也在,则并为皇太后,且嫡母皇太后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后之上;

但是生母身份过于低微的,不能称太后,最多只能被尊为皇太妃,但以后却可以扶正为皇太后。

皇帝以旁支入继的,以继母(先帝皇后)为皇太后,且须认继母为嫡母,而生母依然维持原来的地位,并不会因此而封为太后。

继位皇帝与先帝同辈、甚至是先帝的长辈的,则以皇帝本人的法定母亲依然不会封为太后,如光绪帝的母亲,至於前朝皇后则由继任皇帝恭上徽号,如明朝的懿安皇后和清朝的嘉顺皇后。

在北魏时期,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实施“母死子贵”制度,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的皇子被封为太子,一律被赐死,不论是宫女、嫔妃,甚至是皇后。

但幼龄太子然然需要旁人的呵护,因而出现所谓的保太后(或褓太后),即在新帝登基之後,以新帝之保姆为太后。不过母死子贵的制度太过残忍,造成後宫嫔妃人人自危,没有嫔妃愿意生下皇子,因此在北魏中晚期以後不再被严格实施。北魏宫廷中有三种皇太后:①皇帝生母;②皇帝之保姆——称“保太后”;③未生下皇子的先帝之皇后。


观古鉴今说历史


新皇继位,是封嫡母为太后,还是封生母为太后呢?这个问题真的是无一而定,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其实每个新皇登基以后面对的情况都不一样,他们的处理方法也各有不同。

有的新皇是皇后生的嫡子,嫡母就是生母,这个时候毫无疑问的,肯定是尊皇后为太后的。

中国古代尊崇礼法,按照礼法皇帝的嫡长子才是皇位最正统的继承人,所以各朝虽然皇位继承斗争都很激烈,但是嫡子顺利继承皇位的情况还是非常多的。嫡子继位的情况下,老皇后如果活着就被尊为太后,如果已经去逝就不用尊封太后了,这种情况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例如汉惠帝刘盈继位以后,尊母亲吕后为太后;明宣帝朱瞻基登基以后,尊母亲张皇后为太后。这样的尊封最是顺理成章,不需要多说。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新皇虽然也是嫡子继位,但其母亲做为先皇的元配皇后已经去逝了,先皇又立的继皇后还活着,这种情况下继皇后也是要被尊为太后的。例如,汉宣帝刘询的第三任皇后王皇后,在汉元帝刘奭继位后被尊为太后,她虽然不是刘奭生母,但自幼丧母的刘奭多蒙王皇后的照顾,对这位继母是非常尊敬的。还有嘉庆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她在道光帝继位以后也被尊为太后。道光帝绵宁的母亲喜塔腊氏是嘉庆的元配皇后,清朝是秘密立储制,绵宁虽然是嘉庆的嫡长子,但一直也没被立为太子。嘉庆帝去逝后,大臣们并没有在“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找到继位诏书,正在大臣们不知如何是好时,孝和睿皇后却下懿旨说应该让绵宁为新帝,要知道孝和睿皇后自己也是有儿子的。因为她的懿旨,大臣们不再犹豫,拥立绵宁为皇帝(道光帝)。所以道光继位以后对助她上位的继母非常孝顺,对继母的孩子也是关爱有加。


有的新帝的生母一开始不是皇后,但是因为皇帝在确立继承人的时候,为了提升太子的出身,而封太子的母亲为皇后。例如,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氏被封为皇后和刘彻被立为太子几乎都是同时的。明英宗朱祁镇的母亲孙氏也是在朱祁镇被立为太子后几个月被立为皇后的。这样的新帝虽然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嫡子,但生母在先帝时已经被封为皇后了,所以也是尊封皇后兼生母为太后,也很顺理成章。

有的新帝是嫡出,但是身为皇后的母亲已经去逝了,而后父亲又没有再立皇后,这种情况下就不用尊封太后了。

例如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等,都是这种情况。

有的新帝虽然是庶出,但是登基时,嫡母、生母都已经去逝,或者嫡母被废,根本就不需要尊封太后。

这种情况也很多。例如,西汉汉昭帝刘弗陵,他父亲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被废,第二任皇后卫子夫自杀,本身已经没有了嫡母。生母钩弋夫人又被父亲处死了,所以他虽然是8岁继位,但是却不必尊封太后。


有的新帝是庶出,但是他继位时嫡母已经去逝了,生母活着,生母虽然之前并没被立为皇后,但此时却可以以皇帝生母的尊荣被封为太后。

例如清朝的雍正、乾隆两位皇帝,都是嫡母先亡,尊生母为太后。

有的新帝是庶出,但是生母已经去逝,而嫡母还活着,那么就尊嫡母为太后。

例如,明孝宗朱佑樘生母早亡,他继位后,就是尊嫡母孝贞王皇后为太后的。

有的新帝并不是先帝的儿子,而是先帝的宗族侄子,那么他的生母是没资格做太后的,一般都是尊先帝的皇后做太后。

例如,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氏,因为宋仁宗无子,过继宗室赵宗实为太子,赵宗实继位后尊曹氏为太后。


有的新帝并不是先帝的儿子,而是先帝的亲兄弟,那么先帝的皇后一般还被尊为皇后。大部分新帝还是尊原来的太后为太后。

例如,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土木堡之变被俘,他的弟弟朱祁钰被拥立为帝,他仍然尊孙太后为太后,而没有尊封自己的亲生母亲吴贤妃。

但这种情况也有意外,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太后的人,她的位置就来的很意外。她就是大火剧《芈月传》中的芈月。芈月就是秦惠文王的后妃芈八子,秦惠文王去逝后,秦武王继位。秦武王很年轻就举鼎而亡,没有子嗣。芈八子的儿子嬴稷做为秦武王的弟弟,在各方势力的支持下登上了王位,他的母亲芈八子被尊为太后,把控朝政。在这之前,君王死后,他的皇后都是被冠上先王尊号的。所以秦惠文王的王后在他死后就被尊称为惠后了。芈八子因为已经有了一个惠后,所以大臣们便称她为太后。而嬴稷的嫡母惠后却下场凄惨。


有的新帝是庶子,他登基时嫡母、生母都活着,有的让嫡母、生母两宫并尊为太后,有的确只尊嫡母为太后,生母只能为太妃。

宋哲宗继位时,他的嫡母、生母就都活着,但是可能是宋哲宗的奶奶(太皇太后)不喜欢他生母的渊故吧,宋哲宗只尊嫡母向氏为太后,生母朱氏则只是太妃。

嫡母、生母同时活着的情况并不多,但若真有这种情况,大多数皇帝还是不愿意委屈生母的,所以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两宫并尊的情况。嫡母被尊为母后皇太后,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按道理,嫡庶尊卑有别,就算同为太后,母后皇太后的地位还是要高于圣母皇太后的,但现实中却各有不同。

明宪宗朱见深继位以后,就尊嫡母钱皇后和生母周贵妃都为太后。可是钱太后仁弱,周太后霸道,再加上自己的儿子是皇帝,所以处处排挤钱太后,钱太后孤苦终老后,周太后还曾经阻拦她与明英宗合葬。这里的圣母皇太后是压过母后皇太后的。


清朝也出现过两宫并尊的情况。康熙帝继位后,嫡母博尔济吉特氏和生母佟佳氏都被封为太后,可佟佳氏第二年就病逝了。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两宫并尊是同治帝的嫡母和生母,分别是慈安和慈禧。慈安和慈禧两人共同扶养和辅佐同治帝,两人的关系还算不错,互相尊重,慈禧在慈安活着时也处处以慈安为尊。但随着权力的增强,慈禧也很反感慈安在身份上优越,就连慈安的死因,也是众说纷纭。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上面皇帝的生母虽然是嫔妃,但她们也都出身高贵,家族实力不容小觑。真正的母亲只是宫女出身的皇帝也有,但她们早就因为为皇帝生育皇子而得到晋封,摆脱了宫女的身份,她们的家族也会得到封赏,身份早就提升了。而真正到登基时生母还是宫女的皇帝也有,他是宋仁宗赵祯。宋仁宗的生母李氏是父亲宋真宗的皇后刘娥的侍女,因为刘娥一直没有生育,便让李氏怀了宋真宗的孩子,待孩子生下后说是自己的。宋仁宗并不知道他的生母是一位宫女,他继位时年纪还小,刘娥把持着朝政,当然是独一无二的皇太后。直到刘娥死后,扶养他长大的杨太妃才高诉他生母的事情,而此时的李氏已经去逝多年,宋仁宗伤心之余追封李氏为皇后,同时他还尊养母杨太妃为太后。杨氏既不是皇帝嫡母、也不是生母,最后却被封为太后,这在历史上真的很少见。



虽然很多皇帝在面临尊封太后这件事情上遇到的情况都不相同,但无一例外是,在子继父位的皇位传承中,只要嫡母在(被废的先皇后不算),无论他和嫡母的关系如何,嫡母是一定要被尊为太后的,嫡上为尊的礼法制度皇帝也不敢更改。魏明帝曹叡明知自己的母亲甄宓被赐死是郭女王在其中挑拨,但他继位以后仍然尊郭女王为太后,就是因为郭女王是曹丕的皇后,他不得不尊封。


孔六十三


背景:

对于皇室而言,最理想的继承者是皇后所出的嫡皇子。但很多时候,事情往往不能如人所愿,经常存在皇后无子或嫡皇子死亡的情况,太子的生母很可能出身低微。

(史上第一位太后:秦宣太后,也就是电视剧《芈月传》里的芈月)

那么,老皇帝驾崩,太子继位为新帝后,如何安排嫡母和生母呢?

大部分情况下,老皇后和皇帝的生母都会被晋为太后,两宫并尊。

1、古代嫡庶之分受到礼法保护,皇后虽然不是新帝的生母,但在国家法律和世间伦理上,她才是新帝的母亲,若不尊她为太后,天下人都不会同意;

2、皇帝乃是天下至尊,他的生母凭子而贵,哪怕只是宫女出身,此时晋升为太后也是理所当然,体现的是皇帝的孝道;

3、理论上来说,虽然两宫并尊,但原皇后的地位要略高于新帝的生母,这里折射出的是儒家所强调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

4、可实际上,任何伦理或等级都大不过骨肉亲情,所以真正得到实惠、掌握后宫大权的还是新帝的生母,除非原皇后手段很高明,否则日子不会太好过。

两宫并尊

1、最早的“两宫并尊”现象出现在战国末期的秦国,秦始皇的父亲赢异人为了继承王位,刻意讨好自己的嫡母,也就是秦孝文王的王后,时称华阳夫人,她虽然极得秦王宠爱,却没有儿子。

在吕不韦的游说下,华阳夫人收赢异人为嗣子,赢异人继位后,先尊她为华阳太后,后又尊生母夏姬为夏太后。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双方都在互相利用,但赢异人并没有过河拆桥,对华阳太后很孝顺,赢政继位后对她也非常尊重。

(电视剧里的华阳夫人)

2、明朝好几位皇后无子,两宫并尊已成惯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朱祁镇的钱皇后和周贵妃。

朱祁镇和钱皇后感情深厚,患难与共,但钱皇后没有生下儿女。朱祁镇临终时怕她受委屈,一再交待继承人朱见深善待嫡母,还怕不保险,特意对大臣们说明以后要和钱皇后合葬。

然而他尸骨未寒,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就来找钱皇后麻烦了,说钱皇后无子又身残,早该被废了,不配为太后。

大臣们瞬间炸锅了,先帝王交待得明明白白,你一个后宫妇人,胆敢和先帝唱反调?

刚刚登基的朱见深不敢偏心生母,劝说她接受两宫并尊的事实。没有儿子的支持,周贵妃翻不起大浪,只好接受。

但大臣们对周贵妃还是很有意见,为两宫上尊号时特意有所区分。钱皇后为“慈懿太后”,周贵妃只是“太后”,这更引起了她的愤怒,此后事事与钱太后做对。

大臣们也不可能随时守在内宫保护钱太后,她的晚年生活极为凄凉。

(电视剧里的钱皇后)

3、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宫太后,当属慈安和慈禧。慈安是咸丰帝的皇后,虽然受宠,却无子;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

同治即位后,尊慈安为“母后皇太后”,慈禧为“圣母皇太后”。她们两人的关系,并不像大家印象中那么对立,咸丰死后,她们的利益很多时候基本是一致的。

按照咸丰的遗诏,她们都没有垂帘听政的机会。因为咸丰给儿子安排 了八个辅政的顾命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但他没想到的是,八大臣大权在握,不把年幼的皇帝放在眼里,更不给两位太后说话的余地。

孤儿寡母眼看就要受欺负,这两人都不是普通女子,一不做二不休,密谋一番,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

如此才形成了“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电视剧里的慈禧和慈安)

慈禧虽然厉害,但慈安活着的时候并不能为所欲为。慈安的政治手段并不在慈禧之下,慈禧看重的大太监安德海,她说斩就斩了,慈禧不敢有什么异议。

可惜慈安死得太早,如果她活得长久一点,慈禧也会收敛一些。

结论:

新帝继位,嫡母、生母都是太后,两宫并尊。表面上嫡母的地位更高,实际上到底怎么回事,就得看嫡母的手段和新帝的态度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一般来说,如果皇帝以庶子继位,一般生母和嫡母都并为皇太后,而且嫡母皇太后身份在生母皇太后之上。生母身份过于低微的,不能称太后,最多只能被尊为皇太妃,所以普通宫女生母应该当不了太后。


但是!一般儿子能当皇帝的,母亲就算初始身份低微,母凭子贵,儿子继位前,身份一般都上来了,正常的宫女生个皇子也会有名分!所以,一般还是生母和嫡母都并为皇太后的情况比较多,但是也有生母被封为皇太妃的。


第一个生了皇帝的宫女,窦太后

秦始皇之后,第一个生了皇帝的宫女应该是窦太后。最开始窦氏是入宫服侍吕后,后来吕后放出一批宫女,分给各个诸侯王。窦氏被分给了代王刘恒,并很快得到了代王的宠幸,先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刘启和刘武。

代王本来有王后,而且也生了四个儿子,但是王后和这四个孩子都离奇去世,刘恒也没有再立王后。


本来窦氏的命运,可能就止步于一个王爷的宠妾了,谁想到时来运转,有一天突然代王接到通知,要去京城当皇上。原来一直专权的吕后去世了,此前一直被吕后立为傀儡的少帝刘弘被群臣罢黜处死。


刘弘的几个兄弟也都被处死,他们被群臣认为是吕后的血脉。而刘邦的第四子,薄姬所出的刘恒就自然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意外地继承了大统,即汉文帝。


当上了皇上,立太子就被提上日程。因为嫡子都已过世,窦氏所生的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同年三月,窦氏被立为皇后,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等到汉景帝刘启继位,窦氏也成为皇太后。这是普通宫女出生的母亲与皇后是同一人的情况,但是仍然值得拿出来说,窦氏的例子生动地阐明了什么是母凭子贵。


生了皇帝的宫女与皇后不是同一人,并立为皇太后

历史上也有宫女没有逆袭为皇后,但是成功逆袭为皇太后。典型的是明神宗的母亲李太后。

明神宗的母亲是李兮淽,十五岁就进入裕王府做了宫女,因为为裕王生了第三子朱翊钧,由此升为侧妃。


裕王朱载坖继位后,为隆庆帝,原来的王妃陈氏虽然无子,依然被封为孝安皇后,而李兮淽被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更重要的是,她为朱载坖生了两个儿子,而朱载坖其他的儿子都早夭,所以朱翊钧很早就被立为皇太子。


朱载坖仅仅在位六年,就撒手人寰。朱翊钧继位,是为明神宗。登基伊始,他就将孝安皇后陈氏尊为仁圣皇太后,而生母李兮淽则被尊为慈圣皇太后。地位上,李氏肯定略低于陈氏,但是有皇帝儿子在,李氏对朝政的影响远大于陈氏。


历史记载,两宫太后相处亲密无间,明神宗对陈氏也很尊敬,每天都会去问安,当然顺序在李氏之后。


生了皇帝的宫女与皇后不是同一人,被封为皇太妃

有当了皇后的宫女,也有当了皇太后的宫女,但是也有宫女生了皇帝,却只能被封为皇太妃,这就是宋哲宗的生母朱氏。


朱氏在后宫中的成长史可谓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初入宫中时,朱氏只是一个宫女,万幸得到了宋神宗的宠幸,肚子也争气,先后生了两子一女。


为皇家开枝散叶做出贡献的朱氏也得到了回报,一步步升为才人、婕妤、德妃。根据宋朝后宫等级,德妃之前还有皇后、贵妃和淑妃,所以朱氏在后宫中地位仍不算很高。


由于宋神宗的儿子大多早夭,因此朱氏所出的赵佣成为皇长子。宋神宗病重时,赵佣年仅九岁,而宋神宗的两个同母弟弟赵颢、赵頵却年富力强,他们也有意争位,并且争取到了一些朝臣的支持。


关键时刻,宋神宗的母亲,也是赵佣的亲祖母高太后,没有偏袒自己的两个儿子,而是当着众臣的面,夸赞赵佣稳重聪明又孝顺,顺势宣读宋神宗诏书,赵佣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为赵煦,即日后的宋哲宗。

宋哲宗继位时年幼,而宋神宗的皇后向氏仍在世,更关键的是高太后此时掌握了朝政大权。而高太后为了压制朱氏,只允许将朱氏封为皇太妃,向氏则为皇太后。


直到元祐三年秋,已成为太皇太后的高氏才允许朱氏的舆盖、仪卫、服冠可与皇后相同。直到高太皇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后,立即下令母亲的待遇完全与皇太后向氏相同。


绍圣中期,向太后再次下令提高朱氏的地位,为她居住的地方建立宫殿,称“圣端宫”;改乘车为乘舆;可以由宣德东门进出宫廷;百官上笺称“殿下”。追赠崔、任、朱三位父亲皆至太师、太保。但朱氏始终没有被尊为皇太后。

直到赵煦的异母弟,宋徽宗继位后,朱氏才被追封为皇后。


总结

所以,一般宫女生了皇子之后,地位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而皇子受重视的程度和母亲受宠程度密切相关,所以母凭子贵,子凭母贵。等到儿子成为皇太子时,当时的宫女此时的身份地位更是不可同日耳语。


而儿子继位后,自己是否被封为皇太后,还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不同的结局,而这背后都是复杂的政治博弈结果。


机智的小熊猫


封老皇后为太后



ganzhoutenglian


如果先皇皇后在世的情况(先皇没有其他罢免皇后的行为)下是一定封嫡母(先皇皇后)也就是法定母亲当太后的。至于生母如果身份过于低微不能称太后,一般只能称皇太妃。

但是一般情况下很少有新皇登基时生母还为普通宫女的。因为皇上和女人发生关系是需要登记记录的,确保皇室血脉纯正。确实怀有皇族血脉是会给一定奉赏,哪怕只是答应。也会有一定的身份象征。



同治皇帝登基立先皇皇后慈安为母后皇太后,立生母先皇懿贵妃慈禧为圣母皇太后两宫垂帘听政。

也有汉武帝刘彻立汉昭帝刘弗陵时为防患女主乱政,立子杀母。后来汉昭帝即位追封钩弋夫人为皇太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