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其中有四人,是从别的势力招降的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著名的“五子良将”。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而这之中除了乐进以外,其他的四人都不是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而是从别的势力投靠到曹操麾下。我们一起来看看。

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其中有四人,是从别的势力招降的

张辽

首先是张辽,张辽出生在并州,并州刺史丁原因为张辽武力过人,召其为从事,命他带兵赶赴京城,去接受大将军何进的领导。大将军何进又派遣张辽前往河北募兵。张辽在河北共募得千余人,然后,返还京城向何进复命。之后何进被宦官所杀。再后来董卓掌握朝中大权。由于何进已死,张辽作为大将军何进的直属部下之一,便像何进的其他部属一样,统兵从属于董卓。后来,董卓败亡。张辽统兵从属于吕布,迁任骑都尉。张辽虽然“以兵属吕布”,但他在吕布军中仍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不久,李傕、郭汜、樊稠等人攻打长安,击败吕布。张辽跟从吕布向东奔逃。建安三年十二月,曹操在徐州下邳击败吕布。 张辽便率领自己的军队归降曹操,从此再曹操手下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将。

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其中有四人,是从别的势力招降的

于禁

再看于禁。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于禁由泰山郡同乡鲍信所招募,参与讨伐黄巾军。汉灵帝在位期间,鲍信与曹操是至交好友,于禁也因此与曹操相识。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京中动乱,董卓掌权。于禁跟随鲍信回到泰山郡招募将士,准备讨伐董卓。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京中动乱,董卓掌权。于禁跟随鲍信回到泰山郡招募将士,准备讨伐董卓。初平三年(192年),鲍信为救曹操而死,于禁又属将军王朗。王朗向曹操推荐于禁之才可任大将。之后便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战功。因为敢于攻击不守军纪的青州兵,且为了维护军法不惜杀掉自己的故友,被曹操称赞胜过古代名将。

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其中有四人,是从别的势力招降的

张郃

张郃早年应募参军,镇压黄巾起义,归顺冀州牧韩馥,拜为军司马。袁绍攻取冀州后,张郃率兵归降,任步兵校尉。击破公孙瓒有功,迁宁国中郎将。参加官渡之战,被曹洪击退,随后投降曹操,授偏将军。曹操听说张郃已经向曹洪投降,非常感到高兴,对张郃说:“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并将张郃拜为偏将军,封为都亭侯。后来张郃颇受曹操重用。

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其中有四人,是从别的势力招降的

徐晃

最后来看看徐晃。徐晃出生于河东郡的杨县。年轻时曾做河东郡小吏,因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贼寇有功,被提拔为骑都尉。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和吕布诛杀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破长安城,杀王允等人,后又自相火并,在长安大肆屠杀。徐晃说服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入洛阳。汉献帝渡河至安邑时(今山西夏县北),封赏保驾有功人员,徐晃封为都亭侯。此后,杨奉被拜为车骑将军,驻兵大梁。徐晃见大将军兼司隶校尉韩暹和卫将军董承之间争斗日益加剧,就劝杨奉归附曹操,杨奉决定听从徐晃的建议。建安二年(197年),曹操保护着汉献帝要迁都许县的时候,杨奉在韩暹的挑拨下又改变了归附曹操的主意,而是跟韩暹一起出兵去劫驾。杨奉在梁(今开封)被曹军杀得大败。徐晃则趁机投奔了曹操。从此,他便成为曹操的一名忠实战将,跟随曹操转战南北,为曹魏的创建屡立功勋。

从这些名将的经历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曹操礼贤下士,愿意接纳人才,所以曹魏政权才能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