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孩子跟誰結婚不能勉強,幹什麼工作不能勉強,那小時候學習是不是也不能勉強?

何三畏


是的,很少有人是因為勉強而喜歡上做某事,發自內心的喜歡,是一個人做事的動力和堅持做下去的力量。

當然並不是說不勉強就放任自流,特別是對孩子的學習,是需認真地瞭解孩子各階段心理特點,耐心地加以引導,而不是粗暴干涉和強迫,用講大道理的方法,或者威逼利誘,來強迫孩子學習。這樣的方法對小孩子管用,到了孩子青春期會引起孩子的叛逆,甚至放棄學習。我在諮詢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這樣的孩子。

家長們之所以會用這樣的方法。因為這樣的方法簡單粗暴,容易見效。孩子小時候害怕父母,但從長遠來看,孩子會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對生活的熱情。

其實科學地引導孩子愛上學習,主動學習並不難,在孩子三歲前,或七歲前,或上中學之前,是三個教育和引導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培養孩子學習主動性,創造性,抗挫折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期。抓住這三個時間段,運用科學心理學方法,養育一個好孩子可以很輕鬆。

到了青春期,不是說不可以教育和引導孩子了,而是家長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可以。

因篇幅有限,如果想要諮詢三歲前,七歲前,青春期之前孩子的養育問題,可以私信我。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以及您的每一個觀點。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你好,孩子的學習也是不能勉強的。給你講下我身邊的例子。

我三嬸對我堂弟的學習要求很嚴,主要因為我們家姐妹幾個都考上了大學,三嬸望子成龍心切,就託關係讓堂弟提前一年上學。本來男孩子在認知和語言方面發育的就比女孩慢些,堂弟剛上一年級就跟不上,經常考不及格。三嬸很是著急,經常讓我們給講作業,但仍起色不大。

三嬸覺得原因是我們這邊教學條件不行,然後就給堂弟轉學了。轉學後堂弟就開始了住校生活,一個禮拜回家一次。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就開始了住校生活,不知道有多辛苦,有一次接回家,還沒有臥室就困的睡著了,但是成績依舊沒有起色。

三嬸有些不忍心又把堂弟接了回來在家附近上了初中,找了老師給補課,每天變著花樣給做飯吃,擔心是營養跟不上,但是堂弟的成績永遠都是墊底,最後只能找個技校上,混了箇中專學歷。畢業後就自己找工作幹了,現在當了輔警,就是比較辛苦,工資待遇還是不錯的。

三嬸在堂弟身上費了太多心思,依舊沒能如願,於是對堂妹就不那麼苛求了,順其自然,反而還考了一個不錯的高中,有望讀大學。

說說我們家吧,家裡三個孩子,父母務農,根本沒有多少時間管我們學習。但是父親特別有先見之明,那時候雖然不富裕,但是他很早就教我們數數,還買了很多啟蒙的磁帶,唐詩和乘法口訣之類的經常聽,以至於我們在還沒有上學前就背了很多詩,在剛開始上學時就覺得很熟悉,也容易學,比較容易建立自信,以後的學習就一直跟的上。

雖然不能勉強孩子,但是可以找一些方法讓孩子提起興趣,建立自信,畢竟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玉雪夢雲飛


從我個人來說,真的大人不能免強,小時讀書,家窮,爸爸到處求親戚,我心裡看到爸爸整天累著,也想不讀,想出去打工賺錢貼補家用,可我爸就是要我都讀,希望我能跟我姑爺我叔一樣,老了又退休金,畢業後,表姐帶我街上飯店做事,我想到街上找個有商品糧的有錢的家,我爸偏要我嫁農村窮的老公。說我個矮只能配這樣的人,結婚後我要離婚,我要出去打工,我爸偏要安排我跟前夫在一起。偏要我不能出門打工,拿孃家的名聲壓著我。,有誰懂我,前夫百般刁難我。我爸又不准我走,後我只有和前夫硬碰硬,大不了一死,長時間的壓抑和受傷。,我真的得了精神病,有誰懂得。我和前夫離婚後,我全身輕鬆,心裡再也沒有壓抑感,


建康就幸福


孩子小時候的學習是不是不能勉強???

我看過的有個電視劇裡,有一個片段臺詞:媽媽和上小學的兒子對話。

媽媽“怎麼期末考試就考了這麼一點分,一點進步也沒有?”

兒子“我成績一直不太好,您又不是不知道,別人都是上各種補習班,拼命加勁的學習,我這次考試能不退步就不錯了??”

媽媽“嘿,你還有理了,那我給你報學習班的時候,你不是死活不去嗎,現在知道後悔了?”

兒子“我不想學習,不想去補課,是因為我小,不懂事,您這麼大的人了,怎麼也不懂事呢?

”最後媽媽無語了。

雖然這是一個電視劇中的母子對話,但卻說出了,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孩子知道自己不優秀,不努力,但又不想學習,只想玩。所以面對差強人意的成績,也是在他的意料之中的,並可以坦然面對。而家長呢,家長難道不知道自己孩子學習情況嗎?還要再故意問一句“怎麼就得了這麼點分?”

所以如果孩子學習付出了努力,那孩子也會對成績抱有希望。如果一點付出也沒有,那成績肯定是很穩定的差強人意了。

孩子小,沒有自制力,這時候家長如果不出來幫孩子,管教孩子,那無意於在“害”孩子。小時候的學習,只要在適當的學習時間範圍內,是可以勉強的。

我們說,寧願孩子在小時候的學習苦一陣子,也不願意孩子長大苦一輩子。雖然學習不是他長大後唯一的出路,但確是最簡捷,最划算,最值得的出路。





心裡秘密的花園


孩子不想學的第一個原因

“不是不想學,而是看不到希望”

每個學校都有這麼一類學生,他們看不到希望,表面在學,心中卻在放棄的邊緣。根源於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往往不客觀,僅僅因為一兩次的失敗就全盤否定自己的能力,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低,有些人甚至對自己絕望。

解決辦法

在中學階段,發現並實現潛能,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幫助,根據自己的豐富的人生經驗,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跟著興趣走,通常興趣所在就是優勢潛能所在。但這裡有個問題,要看興趣與所處的環境條件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你又沒有條件去換環境,就要考慮發展自己的次優潛能。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 想知道自己的開放度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在本子上列出平時不感興趣甚至是不喜歡的事,越多越好,然後分析,看它們中哪些屬於原則問題,哪些不屬於原則問題?在那些非原則問題上的堅持是否限制了你的視野?是否影響了你對自己潛能的發現和開發?一個人在非原則問題上的禁忌越多,限制越多,發現自己潛能的機會就越少。

孩子不想學的第二個原因

“不是不想學,而是不知道為什麼學”

都是從中學走過來的 ,誰的青春不迷茫!要說真正的學習目的,中學階段的我們有幾個能夠說清?每個人都不同,為這個問題困惑很正常,可是因不瞭解這個問題而產生厭學或者說讀書無用的想法就不對了。

有個明確的目標有多重要,先看個故事:在一九五三年時,美國哈佛大學曾對當時的應屆畢業生做過一次追蹤研究,在這個研究中詢問當時那些畢業生是否對未來有清楚明確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書面計劃,結果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學生有肯定的答覆。而在二十年後,一九七三年時,再次訪問了當年接受調查的畢業生,結果發現那些有明確目標及計劃的百分之三的學生,在二十年後他們不論在事業成就,快樂及幸福程度上都高於其他的人。尤有甚者,這百分之三的人的財富總和,居然大於另外百分之九十七的所有學生的財富總和,而這就是設定目標的力量。

有些同學說,我的學習是有目標的,那就是“為了父母,為了老師,為了考上好的大學”,有這種想法的同學注意了,你有可能走向放棄學習的邊緣。因為這個目標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解決辦法

正確的目標設定,乃是先決定你要過一個怎麼樣的一生,之後再去選取能夠讓你達成這個目標的工具,如此你的人生才不會有所偏差。譬如說你的人生目標是希望做一個快樂而且有貢獻的人,陰確這個終極目標後,再來選取你的工具。

當一個人頭腦中一旦有了明確的目標,同時也有一定要達成的強烈決心和意願時,他自動地就會將全部注意力放在目標的達成上。而此時就產生了一種強大的動力,努力學習變成為一個順其自然的行為,沒有任何的勉強和不樂意。

家長有必要就這個問題跟孩子交流探討一下,幫助孩子明確目標,幫助其進行自我定位,給他看得見的未來,重新喚起學習動力。

孩子不想學的第三個原因

“不是不想學,而是不會學”

這一類學生從學習時間上來說,付出完全不輸於班級裡面的第一二名。然而,無盡的學習壓力卻壓得他們抬不起頭來,周圍的學霸輕輕鬆鬆考到班上乃至年級前幾,自己累死累活結果仍然一團糟,心累。

這種情況的學生,是典型的“低品質勤奮者”,他們的勤奮是表演出來的,給別人看,也給自己看,也許是為了老師和家長那句“你真努力”的表揚,也許是為了讓自己回顧一天的時候不覺得後悔,成績不好的時候安慰自己,“不是因為我不努力,只是腦子太笨”。

但這列學生也是最容易在短時間內完成向好學生轉變的一類學生,因為他們欠缺的僅僅是一個優秀的學習方法,和一段時間安安心心的將自己之前刻苦學習(儘管不得法)學到的東西管理歸類。

解決辦法

首先,對孩子目前的狀態喊停。在你覺得太忙或者太盲目的時候,不如停下來,會使自己更清醒,少做無用功”。

其次,對基礎知識做深度思考,跟緊老師的複習計劃,把課本基礎知識掌握好,把基礎的題目弄懂弄透,能把課堂吃透,就成為課堂之王,效率之王。事實證明,動腦子把基礎知識想清想透,比圂圇吞棗地學很多知識要好的多。

最後,幫助孩子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構架。可以通過建立錯題本的方式,每次考試後,主動進行試卷分析,剖析每道題的失分點,即便是考了滿分,也要認真總結經驗。哪個同學得分比自己高、哪個同學錯題整理的好,他都要從別人的長處中虛心吸取經驗,幫助自己更好地進步



生如夏花莫


學習是不能勉強的,但是學習是可以引導的。

恰好昨天看了點關於育兒的講座,現將核心觀點列明一二,希望對你有用。

首先,學習不是簡單的學習書本知識。

對於小孩子來說,他隨時隨地都在學習,比如你吼他的時候在學習溝通方式,你打他的時候在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你因為他考試成績好而獎勵他的時候,是讓他對學習與獎勵進行排序等等。

所以說,要讓孩子好好學習,先從自身找原因,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個好榜樣。而且,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時候要找對方法,要無條件的去愛孩子而不是隻愛學習好的孩子。小孩子是最敏感的,你愛學習好的孩子小時候也許他學了,大了叛逆心理也許更強。

無條件的愛就是該給買的玩具要買,不該買的不買,不因為學習成績而改變,也不要讓他覺得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需要激勵才公平。

其次,讓孩子發現學習的樂趣,有內在動力的去學習

讓孩子發現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讓他喜歡上探索的過程,主動去學習。

這方面的做法主要是給孩子價值感,孩子做的好了,要對他進行表揚,並藉機教他道理。儘早的讓他懂得自律、分享、尊重等情感類詞彙,並養成良好的習慣。

帶領孩子看名人傳記,或者給他講名人故事,讓他發現人生可以有一萬種可能,引發他對世界的好奇,並設立自己的目標,有了目標孩子自己就會努力了,孩子其實比父母更敢想。

當然了,希望孩子敢想就不要去打擊孩子,不要總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不要給他貼沒出息、不懂事、不如別人等標籤。要多鼓勵誇獎孩子,但是不要誇獎孩子聰明,而且要誇他努力,要認可孩子的付出。

最後,讓孩子有成長型心態

說實話,這方面也只是聽了個一知半解。

和成長型心態相對應的是固定型心態,固定型心態的人做每一件事的目的都是為了——我要贏。

而成長型心態的人做事是為了其中的意義,典型代表人物是《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

以上,是教育孩子的三大支柱。還有一些兒童教育的小貼士,希望對你有用:

1、不要打罵孩子;

2、不要過分注重分數,不要把孩子培養成考試機器;

3、努力成為孩子的偶像,給孩子安全感,能讓他們避免對看電視、玩遊戲成癮;

4、在你都沒有愛上學習之前,不要勉強孩子愛上學習。


Abbey


結婚,工作,小時候的學習,這三者從時間上劃分可分為兩個階段,前兩者屬於成年後,後者屬於成年前。成年的人,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思想,所以不能勉強,可以分析,提建議。

至於小時候的學習,考慮到孩子的心理特點,一般會強制一段時間,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若是好長一段時間後,孩子還不喜歡,或者說學不會,學不好,就不要勉強了。

我曾教過一個孩子,從上一年級時,寫字做作業就比別人慢,字也比別人寫得差些。可偏偏家長好強,樣樣都讓他寫到最好。每天都要重寫好幾遍,十一點前沒睡過覺。我告訴她,孩子已經很努力了,不要勉強孩子。可她不聽,因為她也是搞教育的,認為習慣的養成更重要。到三年級時,孩子開始厭學。四年級的時候,就開始不做作業,不和別的同學說話。我發現孩子不對勁,讓家長帶孩子看看。醫生說是自閉症。孩子媽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改變方法。可為時已晚。五年級下學期,他就休學在家。真的只是呆在家裡,不願意和別人交流,不願意出門。

真的,如果孩子沒有那百分之一的天分,單靠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也是枉然的。贊同我的觀點請點贊,反對我的觀點請留言,謝謝。


鳳凰舞


是的,很少有人是因為勉強而喜歡上做某事,發自內心的喜歡,是一個人做事的動力和堅持做下去的力量。

當然並不是說不勉強就放任自流,特別是對孩子的學習,是需認真地瞭解孩子各階段心理特點,耐心地加以引導,而不是粗暴干涉和強迫,用講大道理的方法,或者威逼利誘,來強迫孩子學習。這樣的方法對小孩子管用,到了孩子青春期會引起孩子的叛逆,甚至放棄學習。

學習是未來所有道路的墊腳石,一旦傾斜,道路將不再平穩,而結婚工作必須要跟著自己的興趣愛好,不然生活可能會沒有顏色。


看你想看的東西


先說學習吧,在這個問題上有好多反常規的理論,如“應該讓孩子快樂成長”、“要釋放孩子天性,自由自在學習”……

很多家長正是受到類似說法的影響,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過於粗放,導致孩子任性自私、學習消極,成績低劣。

學習的重要性不必多說,那要想取得好成績,必須付出努力,除少數孩子可以自主學習外,大多數是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管理的,因為學習對這些孩子來說並不快樂,所以家長必須關注孩子的學習!至於如何關注,同樣是一門科學。

有一種典型的做法:家長因為工作忙,把孩子完全交給老師或校外輔導機構管理。家長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也是無法替代的,所以這種做法是及其錯誤的!

再說說孩子的工作和婚姻,同樣要“管”,但介入方式已經不同於前面的成長期了。剛剛步入社會的孩子,對很多情況缺乏瞭解,作為家長同樣應該幫助孩子分析、規劃,做出正確決策。這時更要講究方式方法,平等對話,擺事實講道理,達成共識。

以上是個人認識,總體來說趨於保守傳統,但仍適用多數家庭,謝謝!


實事與事實


當然不是,不同的年齡段,承擔不同的責任、義務。

一、結婚和工作時,這個孩子已成年,他有對後果的預判能力,同時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所以,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婚姻和工作。

但還在學習階段的孩子,是未成年,任由他們隨心所欲,對孩子、對家庭、對國家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二、成年後的孩子,和父母間有相對清晰的邊界,父母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應該相互尊重。

而未成年孩子,他們還需要仰賴父母的照顧,和父母的邊界並不十分清晰,年紀小,接觸社會不多,經濟也不獨立,所以應該多聽聽父母的。

三,法律層面,年滿18週歲即是成年人,如智力、精神上無殘障,就不再需要監護人。法律保護公民的婚姻權和人生自由權,所以,選擇什麼婚姻和工作,完全是孩子自己的事。

青少年保護條例中,對未成年孩子的學習權是有明確保護的,義務教育階段孩子必須上學,父母有責任督促孩子上學。

四、社會是在不斷變化的,比如對工作的選擇等,20年前父母那代看好的工種,甚至適婚對象,到了現代都不一定合適。所以,婚姻、工作應該由孩子自己決斷。

而學校裡教的基礎知識,它的變化是比較少的,所以學生時期的孩子應該多聽父母的。

當然,工作和婚姻上,孩子雖應自己決定,但也應參考父母的建議。父母應該給成年孩子做好參謀,但不應命令、控制孩子。

同樣,學習也不是為父母學,知識最終是屬於自己的,所以孩子對學習的態度應該自覺、積極、主動,而非被父母盯著才學。

—END—

————————————————

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處處有心】,每日都有微頭條,或長文章,或問答更新。

~~~~~~~~~~~~~~~~~~

處處有心

兒童發展及教育學專業,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

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