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溫度、光照、水分、大氣、土壤、養分等環境條件的要求是什麼?

願你遍覽史冊山河


馬鈴薯非常好吃,而且可以做出各種美味的吃法。正是因為它好吃,人們喜歡吃它,有不錯的經濟潛力。所以在種植過程中,為了適應馬鈴薯的生長髮育,必須把握好以下的生長條件,

一、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溫度的要求。

馬鈴薯原產地在遙遠的大平洋彼岸,南美洲的安第斯山高山區,那裡平均氣溫在5~10度。

馬鈴薯喜歡涼爽的地方,但在高溫之下就會葉枯停止生長了。17~21度的氣溫最適會馬鈴薯的生長髮育。

氣溫到了5度時,馬鈴薯的塊莖就會開始萌芽,不過芽長得很緩慢。到了13~18度時,正適宜嫩芽條的生長。

播種馬鈴薯,最好在10度以上。要是在氣溫低於10度的情況下播種下地,低氣溫會抑制幼芽的生長,幼芽難於長出土面。使幼莖變型。

播種時,如果土溫可達10~20度時,幼芽生長就會很快,在很短的時間內幼芽就可以出土。而且可以苗壯、根系發達。如果這時的土溫在18度左右,發育會更適宜,會更好。

適宜馬鈴薯莖葉的生長,氣溫最好在17~21度。如果日平均氣溫達到了26度左右,就會影響馬鈴薯的生長。因為溫度高了,呼吸旺了,光合作用低了,蒸騰加強了,使得葉片的有機質消耗和水份的喪失,對養分的合成、儲藏、成薯很不利。

低於7度時,馬鈴薯莖葉葉片數量少。如果氣溫低於零下1度時,莖部將受凍害,如果氣溫降到零下3度,莖葉會統統凍死。

馬鈴薯花器白天氣溫影響小,夜晚影響大,夜晚12度即可形成花芽,不過不開花。氣溫達15~17度時,最適宜馬鈴薯開花了。但大量開花要到氣溫升至18度之時。氣溫達不到15度或者超過38度的情況下都是不會開花的。

馬鈴薯塊莖最適宜在16~18度的條件下形成。在15度左在的條件下,出苗後一個星期就能形成塊莖。但如果氣溫高到25度時,形成莖塊需要在出苗後的三個星期才能形成莖塊了。如果氣溫超過了27度,高溫就會引起塊莖變小和成畸形了。

15~18度的土溫,最適宜塊莖膨大生長了。土溫達到20度時,就會減慢塊莖的生長速度。土溫達到25度時,塊莖就會趨向停止生長。土溫達到30度左右,塊莖就會完全停選長。晝夜溫差大,最適宜馬鈴薯。

二、馬鈴薯對光照的要求

馬鈴薯雖然不適宜高溫,但喜歡光照。光照強度的飽和點為3~4萬勒克斯(lx)。

光照強,葉片光合作用也強,塊莖就會形成得早,塊莖的產量高,而且澱粉含量高。

光照強,日照長莖稈生長矮壯,葉面積增加增強光合作用,莖塊的幹物質增加。植株生長快,莖葉茂盛抗病力增強。

一般日照11~13小時,植株發育正常,塊莖形成早迸產量高。

三、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水份的要求

田間水份由充足到馬鈴薯生長受限制,我們把這種情況的水量稱為臨界虧缺,其值以降雨量(單位毫米)表示。

馬鈴薯出苗期,可以依靠自身的水份,幼苗期苗小需水量不大,僅約點一生需水的10%左右

塊莖形成期,莖和葉開始旺盛的生長,需水量比幼苗期明顯增多,約佔一生用水的30%左右。

塊莖膨大增長期,莖、葉、塊莖的生長達到其高峰,需水量最大。

澱粉積累期,需水量減少,佔全生育期的10%左右。

四、馬鈴薯生長髮離對土壤的要求

馬鈴薯喜歡深厚、松疏、排水通氣良好、富含有機質的土壤

土壤酸鹼度(pH值)5.5~6最適宜

五、馬鈴薯吃生長髮育對養份的要求

馬鈴薯需要的營養元素很多,如:碳C、氮N、氫H、氧O、鈣Ca、鉀K、磷P、硫S、鐵Fe、鎂Mg、鋅Zn、錳Mn、硼B、氯Cl、鉬Mo等等。

用發酵熟的有機肥多拌草木灰,可用解決許多元素不足的問題。

總之,馬鈴薯在生長髮育中,溫度、光照、水份、土壤、養分等等,對增產增收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生好人大司馬


你好,我是營養師,很高興與你分享。

我老家地處高原壩上山區,雪川農業高海拔的馬鈴薯優質發源地。對於馬鈴薯的生長,還是有一定的瞭解的。

所謂壩上,在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處,海拔最高能有2000多米,小時候這裡的人們個個都是小紅臉蛋,高原紅呀。

這裡夏天特別涼,冬天特別冷,光照時間長,早晚溫差極大,土地肥沃優質,自然災害少,造就了優質馬鈴薯的生長條件。對,這些也就是優質馬鈴薯所需要的氣候條件。

壩上的馬鈴薯含澱粉量及其高,小時候在奶奶家,秋收的時候,挖完的土豆會分大小等級,挑揀完後,奶奶會用一個大筐裝滿滿一筐土豆,燒火後,大鐵鍋滿滿悶一鍋土豆,熟了揭開鍋的時候,就會發現,個個都是開了花的大土豆,再準備點蘸料,孩子們連土豆皮都顧不上剝,就你推我搶開始吃。

味道是沙甜的,又沙又甜,甚至還有點泥土的香味。

馬鈴薯生長對光照又很大的要求,所以適合高原區。馬鈴薯是長日照作物,需要充分的光照,若開花期植株密度過大,互相遮光嚴重,會造成大量落花,影響產量。

在老家的田地裡,處處可見的是大片的土豆地,待開花的時候,很美,白的,粉的,嬌嫩的花心沾滿花粉。一眼望去的花海,淘氣的孩子們會摘下來做花環,土豆的花很美。

到每年的9月,就是土豆成熟的季節了,有經驗的農人看秧苗就能知道地裡的土豆子長的好不好,在孩子們眼裡挖土豆是個很有意思的農活,因為在莊家邊上,大一點的孩子們會用石頭壘起小灶臺,隨便撿來柴火,把土豆蒙在裡邊,等它慢慢烤熟。

那種記憶,是時光不會倒流的美好。

土豆生在中,最值得提的應該是肥料。有句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馬鈴薯生長期短,又屬於高產作物,需要的肥料也比較多。在氮、磷、鉀三要素中,馬鈴薯需要的氮肥量最多,其次是鉀肥,需要的磷肥較少。

記憶中對於土豆生長的照顧,就是農人的施肥工作了。

另外,因為土豆在開花的時候雨水水比較多的,所以很容易會發生一些病害,所以就需要提前做到預防,這樣才可以讓土豆更好的生長髮育。

順便來說,作為營養師,土豆的營養價值也是不能不提及的。

土豆含有大量膳食纖維,能寬腸通便,老人常吃是很不錯的。另外土豆還有降糖降脂、美容養顏的功效。在水腫或者浮腫的時候,土豆片敷也是很有效果的,這也是我親測過的。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土豆生芽後一定不要再食用了,生的芽其中最主要的物質就是“龍葵鹼”,一次性攝入0.2—0.4克時,就會誘發食物中毒。

祝好~


註冊營養師曉冀


馬鈴薯生長髮育分別對溫度、光照、水分、大氣、土壤、養分等環境條件有以下要求:

對土壤的要求:馬鈴薯是淺根系作物,吸收範圍較小,同時塊莖的生長髮育需要充足的氧氣,因而要求土壤有機質含量多、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灌條件好,以壤土和砂壤土為好。輕質壤土透氣性好,具有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播種後塊莖發芽快、出苗整齊、髮根也快,有利於塊莖膨大。在這樣的土壤中,塊莖澱含量高、薯皮光滑、薯形整齊。馬鈴薯喜歡偏酸性的土壤。PH 值為 4.8~7.0 的土壤都可種植馬鈴薯,最適宜的土壤 PH值是 5.0~5.5。PH 值為 5.6~6.1 時,多數品種生長良好,在偏酸性的土壤中,塊莖澱粉含量有增加的趨勢;當土壤 PH 值達到 7.8 時,不抗鹽鹼的品種生長開始受到影響。

對溫度的要求:馬鈴薯要求冷涼氣候。當氣溫過高時,植株的生長和塊莖的形成都會受到抑制。據測定,當日平均溫度超過 25℃,夜間溫度超過 23℃時,塊莖的形成和膨大都會受到抑制。出苗後,18℃的氣溫最有利於莖的伸長生長,6~9℃時生長緩慢,高溫則引起植株徒長。葉片生長的下限溫度是7℃,最適溫度是 12~14℃。較低的夜溫最有利於葉片的生長。植株可忍受的極限低溫是0.4- 0.5℃ ,-0.8℃ 時幼苗開始遭受凍害,-1.5℃時莖部遭受凍害,-3℃時全株枯死。在40℃的高溫下,莖葉停止生長。形成塊莖所需的最適氣溫是 17~20℃,10 釐米地溫 16~18℃,低溫下塊莖形成早。

對光照的要求:馬鈴薯的生長、株型結構和產量的形成等,對光照強度和光照時數都有強烈反應。光照強度不僅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而且與莖葉的生長有密切的關係。馬鈴薯植株的光飽和點為3 萬~4 萬勒克斯,隨著光照強度的降低,光合作用也開始降低。據測定,在 3000 勒克斯的光照下,塊莖幹重只有 1.6萬勒克斯光照下的1/15~1/20。馬鈴薯莖葉的生長喜歡長日照。當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時,有利於莖葉進行光合作用,對地上莖葉健壯生長和開花結果都非常有利。塊莖的形成和發育要求日照短、夜溫低的條件。如在 12 小時的光照條件下,光合產物向塊莖中的運轉速度為 19 小時光照下的 5 倍。夜間溫度越高,光合產物向塊莖中的運轉量就越少。夜間長、氣溫低的條件下,塊莖生長最快。在短日照條件下,莖的伸長生長停止較早,塊莖發生也較早,植株提早衰亡。光照長短對匍匐莖的形成無影響,但能影響到匍匐莖的長度,即長日照促進匍匐莖伸長。光照長短、光照強度和溫度三者之間可以相互影響。如高溫一般可促進地上莖的伸長生長,而不利於葉和塊莖的發育。短日照可以抵消高溫的不良影響,而使植株矮壯、葉片肥大、塊莖形成較早。因此,高溫(適溫範圍內)、短日照條件下,塊莖的產量往往高於高溫、長日照條件下的產量。

對水分的要求:馬鈴薯是喜水作物,由於根系分佈淺、數量少,對乾旱條件十分敏感。馬鈴薯不同的生長期對水分要求不同。發芽期芽條僅憑塊莖內的水分便能正常生長,待芽條發生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後才能正常出苗。此期土壤相對溼度應保持在 40%~50%。出苗後到開花期隨著植株的生長,不同生長期對水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幼苗期由於植株較小,氣溫不高,蒸騰量不大,所以耗水量較少,約佔全生育期總耗水量的 10%。為促使根系下扎,在苗期應相對保持地表乾燥、土壤深層潮溼。苗期應保持土壤相對溼度為55%~60%。到發棵期,植株生長速度快,葉面積不斷擴大,因而蒸騰量也不斷加大,這一時期的耗水量佔總耗水量的 30%~40%。因此,這時要保持土壤有充足的水分。在發棵的前半期要保證土壤相對溼度 70%~80%,後半期可逐步降低土壤溼度,以便適當控制莖葉生長。進入塊莖膨大期後,植株的需水量仍然很高。據測定,該期的耗水量佔總耗水量的 50%以上。這個時期應分別於初花、盛花、終花階段澆水。這三次水缺少一次,會減產 30%以上。塊莖膨大後期,是澱粉積累的主要時期,這時應適當保持土壤乾燥,土壤相對溼度以 60%左右為宜。

對養分的需求:馬鈴薯是高產作物。礦物質養分在產量形成中起著主要作用。馬鈴薯吸收最多的礦物養分是氮、磷、鉀,這三種養分是促進根系發育、莖葉和塊莖生長的主要元素。一般每生產1000千克馬鈴薯塊莖約需氮5千克,磷2千克,鉀11千克。此外還需要碳、氫、氧、鈣、鎂、硫等營養元素和鐵、硼、錳、銅、鉬等微量元素。除碳、氫、氧是通過葉子光合作用從大氣中和水中攝取外,其他營養元素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氮營養條件對馬鈴薯生理過程和產量影響很大。適量氮素能促進枝葉繁茂,葉色很綠,有利於光合作用和養分的積累,對提高塊莖產量和蛋白質含量有很大的作用。施用過量,就會引起植株徒長,結薯延遲,易受病害侵害,引起產量損失;氮肥不足,引起植株生長不良、莖稈矮、葉片小、葉色褪綠成黃綠或灰綠、分支少、開花早、下部葉片早枯等,最後產量減少。在早期管理時發現植株缺氮要及時追肥;氮肥過多可通過控制灌水來調節。在生長過程中,需要量雖少,卻是植株健康生長髮育不可缺少的肥料。磷肥能促進根系發育。當磷肥充足時,幼苗發育健壯。磷肥還有促進早熟、提高塊莖品質和增強耐貯性的作用。缺磷時,植株生長髮育遲緩,莖稈矮小,葉片變小,葉色暗綠,光合作用差,塊莖薯肉會出現褐色鏽斑,蒸煮時薯肉鏽斑處脆而不軟,嚴重影響品質。馬鈴薯是喜鉀作物,需鉀量很多。鉀肥是苗期生長髮育的主要肥料。鉀肥充足植株生長健壯,莖稈堅實,葉片增厚,組織緻密,抗病力強。鉀肥能延長熟期,塊莖大,產量高。缺鉀時,植株向下彎曲,植株下部葉片早枯,根系不發達,匍匐莖縮短,塊莖小,產量低,品質差,蒸煮時薯肉易呈灰黑色。除了氮、磷、鉀肥之外,馬鈴薯的生長還需要鈣、鎂、硼、錳等礦物元素。缺少這些元素時,產量會降低。缺鈣時塊莖會空心和變黑;缺鎂會導致葉片葉脈壞死,植株早衰,降低產量。缺硼植株生長緩慢,主莖和側芽的生長點壞死,植株呈叢生狀,抗旱能力下降。缺鋅引起株型異常,葉片上出現褐色,青銅色斑點,最後變成壞死斑,葉片變薄變脆。缺錳時葉片脈間失綠,逐漸黃化,頂部葉片向上捲曲,嚴重時,幼葉葉脈出現褐色壞死斑點。這些礦物元素對馬鈴薯生長都起一定作用,但絕大部分土壤中這些元素並不缺乏,所以一般不需要施用。

以上便是馬鈴薯對溫度、水分、土壤、養分和光照等環境條件的具體要求,以供參考。


多倫淖爾我的家


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溫度、光照、水分、大氣、土壤、養分等環境條件的要求是什麼?

馬鈴薯的適應性比較強,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經過發芽期、幼苗期、塊莖形成期和休眠期四個階段,才能完全它的生育週期,塊莖成熟就進入休眠期。馬鈴薯生長髮育對溫度、光照、水分、大氣、土壤、養分等環境條件的要求是什麼?


1、溫度,各種植物的正常生長髮育都需要一定的溫度,才能完全整個生育階段。馬鈴薯原產於南美高山地帶,喜歡冷涼的氣候。高溫對薯塊的形成不利。馬鈴薯在5—7℃就可以發芽,12—16℃發芽最快。溫度高於25℃,塊莖停止膨大,當環境溫度降低到0℃以下時馬鈴薯的植株就要受凍害。

2、光照,馬鈴薯屬於喜光植物,在生育期間,長日照可以促進莖葉生長,短日照則有利於塊莖的形成。在每天日照11—13個小時的條件下光合作用旺盛,馬鈴薯產量提高。但是如果生長期間遇到長時間的陰雨天氣,光照不足,或者馬鈴薯的種植密度過密造成光照不足,馬鈴薯的莖葉容易發生徒長,塊莖的形成遲緩以至抗病力減弱。

3、水分,馬鈴薯從播種到出苗,需要的水分比較少,到了發棵期以後需要的水分逐漸增加,水分充足,能促進莖葉生長旺盛。在結薯期間,塊莖逐漸膨大形成,更需要有均勻充足的水分供應。但是到結薯後期,如果水分過多容易使塊莖表皮開裂,感染病害,發生爛薯現象。

4、大氣,大氣中的氧氣是馬鈴薯進行呼吸作用的必要物質,馬鈴薯除了莖葉外,根部也需要氧氣。如果土壤水分過多或者土壤板結,通氣不良,氧氣缺乏,就會使馬鈴薯的根系窒息,地上植株發生萎蔫,生長受阻。


馬鈴薯進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因此,在光、溫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適當的補充二氧化碳可以獲得增產。過量的二氧化碳對於馬鈴薯的生長髮育有毒害作用。


二氧化硫是各種油料燃燒的產物,是一種影響範圍廣的有毒氣體,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越高馬鈴薯受害越嚴重。馬鈴薯受害時,葉片逐漸焦枯而死亡。

5、土壤及養分,由於馬鈴薯沒有主根,吸收根和不定根大多分佈在土表層,以疏鬆深厚,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栽培,生長最好。如果土壤瘠薄粘重,排水透氣不良,就影響根系發育和薯塊的膨大,產量低質量差。馬鈴薯對氮、磷、鉀的需要以鉀的吸收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因此在生長期間增施鉀肥可以提高產量。


老周說三農


大家好,我是地獄天堂,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馬鈴薯的生長髮育一共有以下幾點要求。

1、土壤

馬鈴薯是塊莖作物,對於土壤質地以及土壤的通透性具有較高的要求,沙壤土是目前比較適合馬鈴薯生長的土壤,便於根系的生長和塊莖的膨大、便於耕作、不容易積水,減少了薯塊因缺氧、氣孔張開,感染病菌的風險、收穫方便,薯塊乾淨,表皮光滑,商品品質較佳。

但沙壤土也存在著一個比較明顯的缺陷,由於通透性較佳,相應的水蒸發速度也較快,對於缺水或灌溉條件不足的地區,馬鈴薯宜平作,儘可能地減少土表裸露面積。及時中耕培土,阻斷土層中的毛管孔隙,可有效降低土壤水分的蒸發速率。

黏重土壤由於保水性較強,土壤回溫慢,比較溼冷,不利於馬鈴薯出苗,耽誤農時,在這種情況下需適當淺播,一方面可以減少芽苗破土的壓力,另一方面淺層土溫度相對較高。其次,黏重土壤通透性不佳,不利於根系的生長髮育,進而影響地上部莖葉的生長,降低光合產物的累積,最終影響薯塊的生長髮育,而且在鬱閉的土壤環境中也給薯塊的膨大帶來額外的壓力,易產生畸形薯,降低商品品質。再次,黏重土壤排水效果較差,如果在薯塊發育後期至成熟期,土壤中水分過多未能夠及時排出去,薯塊缺氧,表皮氣孔張開,極易感染病菌。最後,黏重土壤不利於耕作,水分多粘性較大,水分少則形成土坷垃,損害根系和薯塊。對於黏重土壤,種植馬鈴薯宜起高壟,有利於水分的排除,同時適當淺播,有利於出苗。多施有機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質地。

2、光照

光照有長日照和短日照之分。很多人感覺很奇怪,為什麼在華北生長的馬鈴薯能開花,而位於南方冬作區的馬鈴薯卻不見開花,其根本原因就是出在光照上。馬鈴薯花芽的分化需要在長日照情況下才能夠發生,華北一作區馬鈴薯生長季節位於6至8月份,日照長度甚至可達16個小時以上,而南方冬季日照長度僅10個小時左右,屬短日照,不利於花芽的分化。

日照的長短除了會影響到馬鈴薯花芽的分化以外,還可控制株高和匍匐莖的長度。短日照會限制馬鈴薯株高和匍匐莖的長度,使匍匐莖膨大提前,結薯早而快。通常情況下,在北方長日照條件下生長的中晚熟品種,在南方短日照環境中則表現的是早熟品種的特性。

不同時期生長的側重點不同,對光照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發芽期:促進薯塊萌發出短而壯的芽苗是保證植株旺盛生長,進而高產的先決條件,短日照可以抑制芽的伸長,避免長成瘦高弱苗,可以在休眠期將種薯置於短日照情況下催芽,促進短壯芽的形成。

幼苗期:幼苗期以促進根系的良好發育以及壯苗為首要目標,需要短日照、強光。

發棵期:發棵期則以促進莖葉快速生長,增強光合作用,促進光合產物的合成,為薯塊的生長髮育奠定良好基礎為主,所以這個時期需要充足的光照和長日照條件。

結薯期:這個時期需要控制莖葉生長,重點將光合產物轉移到匍匐莖中,促進薯塊的快速生長,馬鈴薯80%的產量就來自於這個時期,短日照能夠起到良好的控莖葉生長的作用,減少光合產物在莖葉中的損耗,而較大的晝夜溫差又能夠極大限度的保障澱粉的積累,促進薯塊的快速膨大,為高產打下基礎。所以,短日照、較大的晝夜溫差、強光照是這個時期最佳的光照條件。

3、馬鈴薯不同時期對水分的需求

發芽期:馬鈴薯發芽需水量非常少,基本上種薯塊中的水分即可維持苗芽生長所需。此階段,土壤不宜過溼,以免土壤通透性不佳,種薯塊缺氧,氣孔張開,感染病菌而造成爛薯。但也不宜過於乾燥,防止土壤反吸收種薯塊中的水分,現在芽苗的生長。此階段土壤溼度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50%左右即可。

幼苗期:此階段重點是促進根系的發育,培育矮壯苗,所以保持土壤通透性極為重要。此階段土壤溼度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60%左右即可。

發棵期:這個階段是莖葉快速生長,幹物質急劇累積的時期,水分需求量較大,土壤溼度需保持在田間持水量在70%~80%。但在該階段後期,子薯已經形成,為了促進光合產物向子薯運輸,加快薯塊幹物質累積和生長髮育,開始需要控秧,以減少對光合產物的消耗,此時土壤溼度需降低至田間持水量的60%左右。

結薯期:馬鈴薯總產量的80%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這個時期對乾旱極其敏感,即使輕微而短暫的乾旱都會對產量產生影響。前期土壤溼度需持續保持在70%~80%這個範圍內,切忌忽幹忽溼,如長期乾旱後再灌溉一次,這個時候極易造成薯塊的二次生長,薯塊頂端再生長出小子薯,且外形呈現兩端粗、中間細的葫蘆狀。後期土壤溼度維持在50%~60%即可,有助於薯塊表皮栓化。

4、如何提高馬鈴薯的抗旱能力?

水是馬鈴薯中極其重要的組成成分,植株中90%是水分,而塊莖中也有80%的水分,由此可見,水對馬鈴薯極其重要。

首先,乾旱會限制根系的生長,影響養分的吸收和地上部莖葉的生長,降低光合效率,減少幹物質的積累,最終影響產量;其次,乾旱會限制塊莖的膨大,甚至產生畸形薯;再次,在塊莖形成期,忽幹忽溼會嚴重影響薯塊的商品品質,乾旱時,薯塊周皮易發生木栓化,當水分充足時,雖然木栓化現象得以緩解,但容易發生二次生長,薯塊頂端長出小子薯,且薯塊兩端粗,中間細。除此之外,在塊莖生長後期,較嚴重的乾旱會促使薯塊內部產生褐斑,影響馬鈴薯的商品品質。而且在收穫期,土壤過於乾燥,也極易損傷薯塊。

根據相關專家(康玉林等)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塊莖形成期保持水分充足,可以增加澱粉含量。在乾旱年份,定期定量澆塊莖水每畝增產可以達到24%~36.8%,即使在風雨年,也可以增產0.9%~13.9%。

要保證馬鈴薯豐產優質,灌溉是關鍵之一。嚴格根據不同時期馬鈴薯的生長需求控制土壤溼度,忌“忽幹忽溼”,“定時定量”灌溉,給馬鈴薯創造一個良好舒適的生長環境。除此之外,在灌溉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則需要考慮提高馬鈴薯的抗旱能力,鉀肥的合理施用對於提高馬鈴薯的抗旱能力具有比較顯著的效果。苗期是鉀的臨界點,適當補充鉀肥,可以提高植株的保水能力,並且使幼苗挺立、健壯,光合作用能力增強,抗病能力也會相應增強。

5、馬鈴薯不同時期對溫度的要求

馬鈴薯比較喜歡在冷涼的環境中生長,當溫度達到7℃以上時,種薯就可以發芽,而溫度達到12℃的時候,芽苗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在其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能夠正常出苗。當然,最適宜的發芽溫度是13~18℃。切忌溫度過高,芽苗生長速度過快,易形成細長、瘦弱的高腳苗,最終導致整體植株生長較弱,抗病性降低,最終嚴重影響產量和商品品質。

莖葉的生長比較適合在16~22℃的溫度環境中生長,此溫度範圍內,莖葉生長旺盛,光合能力增強。當溫度上升至25℃以上時,莖葉的生長開始減慢,到達35℃時,植株停止生長。當然,溫度低於7℃的時候,生長也基本停止。晝夜溫差比較大的環境非常適合薯塊的幹物質累積,白天相對高溫能夠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幹物質合成量,夜晚溫度較低,能夠減少植株對幹物質的消耗。




湘野輝哥


馬鈴薯是一種喜冷涼怕熱的作物。薯塊播種後,在10釐米地溫5~7℃條件下開始萌芽。如果播種後持續5~10℃的低溫,幼芽的生長就會受到抑制,不易出土甚至形成夢生薯。當土溫在10~20℃時,幼芽能很快出土,其發育最適溫度是13~18℃。莖葉生長要求的最適溫度為17~21℃,最低溫度為7℃。當日平均溫度達到25~27℃時,生長就會受到影響,呼吸作用旺盛,光合作用降低,同時蒸騰作用加強。日平均溫度達到29℃以上時,植株呼吸作用過盛,結薯延遲甚至匍匐莖伸出面變為地上莖


愛之男兒當自強


馬鈴薯同其他作物一樣,在生長和發育的每個時期,對環境條件都有獨特的要求。這些條件能否得到滿足,決定著植株生長是否旺盛和協調,是否能獲得較高的產量。

  馬鈴薯的生長條件主要包括溫度、水分、營養、光照和土壤等方面。

  1、溫度

  馬鈴薯是一種喜涼怕熱的作物,在海拔5000米及北緯70度的地區也可以種植。馬鈴薯對溫度要求比較嚴格,不適宜太高的氣溫和地溫。馬鈴薯在發芽期苗生長所需的水分和營養,都由種薯供給,這時的溫度是關鍵。當10釐米土層的溫度在5~7℃時,種薯的幼芽在土壤中就可以緩慢地萌發和伸長。太低的溫度對馬鈴薯常常造成危害,當氣溫降到零下0.8℃時幼苗和植株的葉片即受到冷害,降到零下1.5℃至零下2℃幼苗或植株會出現明顯的凍害,部分莖葉枯死,降到零下3℃時莖葉全部枯死,開花期遇到零下0.5℃低溫花朵受害、零下1℃時花朵死亡。

  2、水分

  在馬鈴薯的生長髮育過程中,對水的需要量是很大的,必須有足夠的水分才能獲得較高的產量。馬鈴薯的幼苗期,由於有種薯貯藏的水分,即使土壤中缺水,也能正常萌動、發芽和出苗。此時的土壤含水量一般以最大持水量的50%~60%為宜,輕微的乾旱還可以刺激根系的充分發育,為後期生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從孕蕾期開始到塊莖膨大期(即開花至莖葉停止生長),馬鈴薯對水分的供應就變得極為敏感。這一時期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土壤的含水量應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一旦缺水,塊莖的產量將大幅度下降,並難以用其他技術措施來彌補。

  3、土壤

  馬鈴薯對土壤的適宜範圍比較廣,除過黏、過酸、過鹼的土壤外,都可以栽培馬鈴薯。土層深厚、土質疏鬆、通氣良好、保水透水力適中的沙壤土和輕沙壤土對馬鈴薯的生長最為有利。馬鈴薯的根系分佈淺,塊莖生長需要有足夠的空氣。最適合種植馬鈴薯的土壤是含有機質較多、土層深厚、組織疏鬆和排灌條件好的壤土或沙土,可以早發芽、早出苗,以後發棵快,結薯早,薯形正常,外表光潔、澱粉含量也高。過於黏重的土壤,因通氣排水不良,影響根系的發育與塊莖的膨大,產量低,澱粉含量少,薯形不整齊。

  4、光照

  馬鈴薯是喜光作物,在長日照條件下,植株生長較快。若生育期間長期光照不足或在廕庇缺光的地方,莖葉容易徒長,延遲塊莖形成,削弱植株抗病能力,對產量影響很大。栽培的馬鈴薯品種基本上都是長日照類型。馬鈴薯植株的生長、形態結構的形成和產量的多少,與光照強度及日照時間的長短關係密切。馬鈴薯的幼苗期、發棵期和結薯期,都需要有較強的光照。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有利於莖葉的光合作用,對於馬鈴薯的枝葉繁茂,健壯生長和開花結果都非常有利。馬鈴薯植株在各生長期對日照時間長短要求不一樣,在發棵期喜歡長日照,在結薯期要求白天的光照時間短一點,最好有較長的夜間和較大的溫差,這樣才能有利於結薯和養分的積累,使塊莖個大、幹物質多、產量高。

  另外,光照對馬鈴薯塊莖的幼芽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如果把休眠期通過後的塊莖放在散光下,塊莖發芽後就是在比較高的溫度下芽也不會長得很長。

  5、營養

  馬鈴薯是高產作物,對肥料的要求很高,肥料是形成產量的基礎,沒有足夠的營養,馬鈴薯就不能獲得高產。馬鈴薯所需肥料中的營養元素種類,主要是氮素、磷素和鉀素“三大要素”。馬鈴薯吸收的鉀素量最多,氮素次之,磷素最少。據資料介紹,每生產1000千克馬鈴薯塊莖,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全鉀11千克、氮素5千克、磷素2千克


山裡阿弟


答:馬鈴薯生長所需要的條件,這個問題我比較瞭解,下面我就針對此問題來一一做出解答,希望對大家有用。

馬鈴薯在長期生存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努力適應周圍環境的自然習性。可以這麼說,在馬鈴薯的栽培方面,我們生產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一種馬鈴薯生長的環境條件。馬鈴薯的植株和塊莖在生物學上對環境的反應有自然特性。因此,在種植馬鈴薯時,首先要了解這些知識。

【第一】:自然溫度條件。

馬鈴薯的原產地在南美洲的安第斯高山地區,當地年平均氣溫5℃~10℃,最高平均氣溫21℃。由此可見,馬鈴薯的生長髮育需要冷涼低溫的特點。

在我國,由於馬鈴薯栽培經過多年的人工干預,已經培植出早、中、晚熟期不同的品種,在多種氣候條件下都可以種植。

(1):植株對溫度的反應。

馬鈴薯塊莖在播種之後,只要地面之下10釐米深的土壤溫度達到7℃~8℃,幼芽即可正常出土,緩慢生長;10℃~12℃時幼苗可很快出土並茁壯成長。由於我國地形複雜,氣象條件也複雜多變,一些地區播種早的馬鈴薯在出苗後會遇到晚霜, 一般氣溫降至-0.8℃時幼苗即可受冷害,氣溫在-1.5℃時莖部受凍害,氣溫降至-2℃時幼苗受凍害,部分莖葉會枯死、變黑。但馬鈴薯生命力旺盛,繁殖能力強,一旦氣溫回升,還能從節部發出新的莖葉,繼續生長。

植株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1℃左右,在這個溫度條件下,植株生長迅速。但氣溫持續升高,生長速度會逐漸緩慢。當溫度升至42℃時,莖葉停止生長。

開花最適宜的溫度為15℃~17℃,在這個溫度條件下,花粉育性最高。但氣溫持續低於5℃或者高於38℃時,生花粉育性會停止,則花不開。當然,因品種的抗寒性不同,對溫度的反應也有差異。

(2):塊莖對溫度的反應。

馬鈴薯的塊經膨大要求較低的夜間溫度,以12℃~14℃為最適宜。塊莖膨大的最適宜的土壤溫度為16℃~18℃,在這個溫度條件下,塊莖生長迅速。但氣溫持續升高,塊莖生長速度會逐漸緩慢。25℃以上輸送到塊莖裡養分主要用於芽的生長。尤其是土壤溫度過高且又逢乾旱的情況下,會造成芽的萌發。當溫度高於29℃時,塊莖停止生長。同樣,但氣溫持續降低,塊莖生長速度也會逐漸緩慢,當溫度低於2℃時,塊莖會停止生長。

在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會遇到兩種會遇到塊莖生長反常現象,一是播種後塊上的幼芽不出苗而直接長成了新的塊莖,也稱悶生薯或夢生薯,這會直接影響出苗率,造出缺苗斷壟;二是在塊莖生長過程中遇到長時間乾旱和高溫時即可停止生長,待澆水降雨後土壤溫度下降,塊莖又開始生長,大塊莖上又長几個小塊莖,形成畸形薯塊,即二次生長。

第一種反常現象的原因是馬鈴薯發芽後,塊莖內養分向幼芽動轉移時遇到低溫,幼芽沒有生長條件,所以又把養分貯藏起來形成了新的小塊莖。這是馬鈴薯的自保機能。播種早的種塊不發芽或只是開始萌芽而不生長,待溫度升高後即可正常生長,或者發芽的種塊適時不種不要過分提前就不會產生薯生薯現象。

第二種反常現象的原因是乾旱缺水,土壤溫度高,管理辦法是厚培土和均衡澆水,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第二次生長,提高商品性狀。

【第二】:充足的光照。

馬鈴薯屬於喜光作物,在長期間尤其是幼苗期、發棵期以及結薯期,對光照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這有利於植株進行光合作用。目前,中國種植戶栽培的馬鈴薯品種,基本上都屬於長日照類型的。 光照充足時,植株生長勢強,生長期短,塊莖大、產量高。特別是在高海拔地區,光照時間長,光照強度高、溫度差異大,能夠滿足馬鈴薯的生長和養分積累,能獲得高產量。相反,如果馬鈴薯在幼苗期、發棵期以及結薯期,光照時間短,光照不充分,光合作用弱,養分積累少,莖葉嫩弱,不開花、塊莖小,產量就會降低。

當然,馬鈴薯喜光,並不是整個生長期都需要光照。在幼苗期之前,也就是處種子狀態時,要求黑暗的環境,日照反而會影響薯芽生長,並導致組織硬化或產生色素。 在幼苗期和發棵期,長時間光照有利於莖葉生長,匍匐莖的發生。在結薯期適宜短光照,成薯速度快。

馬鈴薯在適宜的光照強度下,葉片光合作用強度高,能夠積累豐富的有機物。

種植馬鈴薯的過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因此,株行距配置的基本原則是:大行距,小株距。小株距保證了畝株數,大行距又滿足了馬鈴薯生長通風透光的要求。

【第三】:合適的溼度。

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要求比較高,想要獲得高產,必須供給足夠的水分。馬鈴薯的具體需水量與環境條件的關係密切而複雜,同時和各個成長階段也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與馬鈴薯葉片的光合作用與蒸騰作用,植株所在的具體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施用的肥料種類與數量以及田間管理、種植的品種等,都有很大關係。

由於中國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大,氣候條件複雜,下面就結合馬鈴薯各個成長階段,來介紹一下馬鈴薯對水分的需求。

在發芽期,由於中國的馬鈴薯一般是種薯栽培,發芽期所需要的水分,種薯完全可以滿足。但這並不等於不需要水分,土壤中需要含有容易被根吸收的水分,否則根不會延伸,芽縮短,不能出苗。

在幼苗期,要求適當的澆水,要求適當的土壤溼度佔飽和持水量的50%~60%。前半期保持溼度乾旱,然後連續保持溼潤,一來可以滿足光合作用,二來可以提高光合生產率。

發棵期對水分的要求,前期保持土壤水分充足,佔飽和持水量的70%~80%,促進馬鈴薯加速發棵。後期則要適當控制澆水,以從飽和持水量的80%逐步降到60%左右,為轉入結薯期提供條件。

在馬鈴薯的結薯期,塊莖生長以細胞體積膨大為主,要求土壤水分供給充足和均勻。土壤始終保持溼潤狀態,佔飽和持水量的80%~85%。

因此,要使馬鈴薯高產,必須經常保持土壤有足夠的水分。一般情況下,土壤水分保持在60~80%比較合適。土壤水分超過80%對植株生長會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後期土壤水分過多或積水超過24小時,塊莖易腐爛。積水超過30小時塊莖大量腐爛,超過42小時後將全部爛掉。因此,在低窪地種植馬鈴薯要注意排水和實行高壟栽培。

整體來說,馬鈴薯對水分的要求是:整個生育期不能缺水。澆水的原則;只灌半溝,不漫壟背。收穫前停水,降低土壤溼度,促進薯皮老化,提高商品質量。

【第四】:充裕的肥料。

肥料對馬鈴薯的成長必不可少,馬鈴薯生長期短,又屬於高產作物,需要的肥料也比較多。對馬鈴薯來說,肥料是高產的基礎,沒有足夠的營養,馬鈴薯就不能獲得高產。馬鈴薯所需肥料中的營養元素種類,主要是氮素、磷素和鉀素“三大要素”。在氮、磷、鉀三要素中,馬鈴薯需要氮肥量最多,其中是鉀肥,需要磷肥較少。

(1):氮肥。

對馬鈴薯來說,三要素中,氮肥對產量增加的效果最為限制,並維持到很高的施用量水平。氮肥的作用是促進植株莖的伸長和葉面積增大。氮肥能夠促進馬鈴薯葉色濃綠、枝繁葉茂,有利於光合作用和養分的積累,對提高塊莖產量和蛋白質含量有很大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氦肥是馬鈴薯健康生長和高產的重要肥料,但是前期是施肥適量,如果施肥過多就會引起植株瘋長,最終導致結薯延遲,降低產量。 再者,枝葉瘋長還容易受病蟲害侵襲,會造成更大的產量損失。相反,如果氮肥施肥不足,側馬鈴薯植株生長不良,莖杆矮小,葉片色澤暗淡,花期早,葉片早枯等,不利於光合作用,最終也因為植株生長勢弱,降低產量。

(2):磷肥。

相比於氮肥,磷肥在馬鈴薯生長中所需要的較少,但卻是植株健康發育不可缺少重要的肥料。尤其是磷肥對馬鈴薯根部的發育有很好的效果。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如果磷肥充足,幼苗發育健壯,同時還能夠促進塊莖早熟、提高塊莖的品質,提高耐貯性等作用。

如果磷肥不足,對馬鈴薯的植株和塊莖生長都有影響。缺乏磷肥,馬鈴薯植株生長緩慢,免疫力低,容易發生各種病蟲害。同時,莖稈矮小,葉面積小,光合作用差,生長勢弱。缺磷時對塊莖的影響更為明顯,表面看塊莖外表沒有特殊症狀,切開後會發現果肉會出現褐色鏽斑,而且這種症狀會隨著缺磷程度的嚴重而增加,褐色鏽斑相應地擴大,蒸煮時果肉鏽斑處脆而不軟,嚴重影響品質。

(3):鉀肥。

和磷肥一樣,鉀肥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也比較少,但同樣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鉀元素是馬鈴薯苗期生長髮育的重要元素。如果鉀肥充足,則植株生長健壯,莖杆堅實,充滿韌性,葉片增厚,免疫力強。同時,鉀元素還能夠促進澱粉的形成,促進光合作用的進行。儘管鉀肥可能會使成熟期有所延長,但塊莖大、產量高。

如骨馬鈴薯缺鉀肥,會導致葉片變小,植株節間縮短,發育延遲,後期容易出現古銅色病斑,葉片向下彎曲,植株下部葉片發生早枯,影響光合作用,同時造成根系不發達,塊莖小,產量低,匍匐莖縮短,品質差,蒸煮時果肉易呈灰黑色。

除了這三種主要的營養元素外,馬鈴薯還需要鈣、鎂、硫、硼、鋅、鉬、鐵、錳等微量元素。當植株缺少這些微量元素時,同樣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病症,影響馬鈴薯的品質,降低產量。但由於我國土壤中這些元素並不缺乏,所以一般不需另施加。

據試驗測定,一般馬鈴薯每生產1000千克塊莖,對氮、磷、鉀的吸收量大約為純氮肥5.5千克,磷肥2.2千克,鉀肥11千克。氮、磷、鉀需求大至比率2:1:4。在中原二季作生產中,為了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可以在此基礎上適當加大氮肥投入。

【第五】:地利條件。

在土壤方面,馬鈴薯對土壤性質方面,要求疏鬆透氣、適應範圍比較廣,最適宜生長的土壤是輕質土壤,因為塊莖是在土壤中生長,輕質土壤有足夠的空氣,塊莖能夠順利進行呼吸作用。輕質壤土土壤肥沃、疏鬆且不粘重,透氣性特別好,不但能夠促進塊莖和根系生長髮育,還能夠積累澱粉的沉澱。

相對如一般性質的土壤,用輕質土壤種植馬鈴薯,種薯發芽時間短,發芽速度快,出苗整齊,出苗健壯,生長的塊莖品質好,產量高,表皮光滑,薯形正常,而且採收方便。

如果土壤是黏重的土質,種植馬鈴薯時,最好做高壟栽培。黏重土壤通氣性差,平栽或小壟栽培,會出現排水不暢,導致土壤密閉不透氣,容易造成馬鈴薯後期腐爛。

另外,土壤粘重容易板結,會使塊莖生長變形或塊莖形不規則。但這類土壤只要田間管理措施得當,比如排水通暢,乾溼有度、掌握中耕、除草和培土相結合,保證土壤的肥力充足的基礎上,馬鈴薯的產量往往還是會高產。

對於沙性大的土壤,種植馬鈴薯應該特別注意增施肥料。因為這類土壤保水、保肥力比較弱,一旦溫度升高,就容易出現缺水現象。一旦雨水較多,就容易將沙土沖走,很容易露出匍匐莖和塊莖,不利於馬鈴薯生長,反而增加管理上的困難。但是,由於沙土粘性低,沙土中生長的馬鈴薯,塊莖特別整潔,表皮光滑,薯形正常,澱粉含量高,易於收穫。在土壤酸鹼度方面,馬鈴薯比較喜歡酸性土壤,pH值在5.6~6的微酸性沙壤土。發芽期要土壤疏鬆透氣,土壤板結則不利於根系生長髮育,同時會延遲出苗時間。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種土壤之外,石灰質含量高的土壤也不適宜種植馬鈴薯。石灰質含量高的土壤中放線菌特別活躍,這會降低馬鈴薯的品質,使馬鈴薯染上瘡痂病。如果土壤條件無法改變,在石灰質含量高的土壤中種植馬鈴薯,需要選擇抗病品種,同時施用酸性肥料。

以上答覆是針對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所需要的一切環境條件,希望對大家有用。

謝謝!!!


贛鄱農事通


多倫淖爾我的家

2小時前

馬鈴薯生長髮育分別對溫度、光照、水分、大氣、土壤、養分等環境條件有以下要求:

對土壤的要求:馬鈴薯是淺根系作物,吸收範圍較小,同時塊莖的生長髮育需要充足的氧氣,因而要求土壤有機質含量多、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灌條件好,以壤土和砂壤土為好。輕質壤土透氣性好,具有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播種後塊莖發芽快、出苗整齊、髮根也快,有利於塊莖膨大。在這樣的土壤中,塊莖澱含量高、薯皮光滑、薯形整齊。馬鈴薯喜歡偏酸性的土壤。PH 值為 4.8~7.0 的土壤都可種植馬鈴薯,最適宜的土壤 PH值是 5.0~5.5。PH 值為 5.6~6.1 時,多數品種生長良好,在偏酸性的土壤中,塊莖澱粉含量有增加的趨勢;當土壤 PH 值達到 7.8 時,不抗鹽鹼的品種生長開始受到影響。

對溫度的要求:馬鈴薯要求冷涼氣候。當氣溫過高時,植株的生長和塊莖的形成都會受到抑制。據測定,當日平均溫度超過 25℃,夜間溫度超過 23℃時,塊莖的形成和膨大都會受到抑制。出苗後,18℃的氣溫最有利於莖的伸長生長,6~9℃時生長緩慢,高溫則引起植株徒長。葉片生長的下限溫度是7℃,最適溫度是 12~14℃。較低的夜溫最有利於葉片的生長。植株可忍受的極限低溫是0.4- 0.5℃ ,-0.8℃ 時幼苗開始遭受凍害,-1.5℃時莖部遭受凍害,-3℃時全株枯死。在40℃的高溫下,莖葉停止生長。形成塊莖所需的最適氣溫是 17~20℃,10 釐米地溫 16~18℃,低溫下塊莖形成早。

對光照的要求:馬鈴薯的生長、株型結構和產量的形成等,對光照強度和光照時數都有強烈反應。光照強度不僅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而且與莖葉的生長有密切的關係。馬鈴薯植株的光飽和點為3 萬~4 萬勒克斯,隨著光照強度的降低,光合作用也開始降低。據測定,在 3000 勒克斯的光照下,塊莖幹重只有 1.6萬勒克斯光照下的1/15~1/20。馬鈴薯莖葉的生長喜歡長日照。當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時,有利於莖葉進行光合作用,對地上莖葉健壯生長和開花結果都非常有利。塊莖的形成和發育要求日照短、夜溫低的條件。如在 12 小時的光照條件下,光合產物向塊莖中的運轉速度為 19 小時光照下的 5 倍。夜間溫度越高,光合產物向塊莖中的運轉量就越少。夜間長、氣溫低的條件下,塊莖生長最快。在短日照條件下,莖的伸長生長停止較早,塊莖發生也較早,植株提早衰亡。光照長短對匍匐莖的形成無影響,但能影響到匍匐莖的長度,即長日照促進匍匐莖伸長。光照長短、光照強度和溫度三者之間可以相互影響。如高溫一般可促進地上莖的伸長生長,而不利於葉和塊莖的發育。短日照可以抵消高溫的不良影響,而使植株矮壯、葉片肥大、塊莖形成較早。因此,高溫(適溫範圍內)、短日照條件下,塊莖的產量往往高於高溫、長日照條件下的產量。

對水分的要求:馬鈴薯是喜水作物,由於根系分佈淺、數量少,對乾旱條件十分敏感。馬鈴薯不同的生長期對水分要求不同。發芽期芽條僅憑塊莖內的水分便能正常生長,待芽條發生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後才能正常出苗。此期土壤相對溼度應保持在 40%~50%。出苗後到開花期隨著植株的生長,不同生長期對水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幼苗期由於植株較小,氣溫不高,蒸騰量不大,所以耗水量較少,約佔全生育期總耗水量的 10%。為促使根系下扎,在苗期應相對保持地表乾燥、土壤深層潮溼。苗期應保持土壤相對溼度為55%~60%。到發棵期,植株生長速度快,葉面積不斷擴大,因而蒸騰量也不斷加大,這一時期的耗水量佔總耗水量的 30%~40%。因此,這時要保持土壤有充足的水分。在發棵的前半期要保證土壤相對溼度 70%~80%,後半期可逐步降低土壤溼度,以便適當控制莖葉生長。進入塊莖膨大期後,植株的需水量仍然很高。據測定,該期的耗水量佔總耗水量的 50%以上。這個時期應分別於初花、盛花、終花階段澆水。這三次水缺少一次,會減產 30%以上。塊莖膨大後期,是澱粉積累的主要時期,這時應適當保持土壤乾燥,土壤相對溼度以 60%左右為宜。

對養分的需求:馬鈴薯是高產作物。礦物質養分在產量形成中起著主要作用。馬鈴薯吸收最多的礦物養分是氮、磷、鉀,這三種養分是促進根系發育、莖葉和塊莖生長的主要元素。一般每生產1000千克馬鈴薯塊莖約需氮5千克,磷2千克,鉀11千克。此外還需要碳、氫、氧、鈣、鎂、硫等營養元素和鐵、硼、錳、銅、鉬等微量元素。除碳、氫、氧是通過葉子光合作用從大氣中和水中攝取外,其他營養元素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氮營養條件對馬鈴薯生理過程和產量影響很大。適量氮素能促進枝葉繁茂,葉色很綠,有利於光合作用和養分的積累,對提高塊莖產量和蛋白質含量有很大的作用。施用過量,就會引起植株徒長,結薯延遲,易受病害侵害,引起產量損失;氮肥不足,引起植株生長不良、莖稈矮、葉片小、葉色褪綠成黃綠或灰綠、分支少、開花早、下部葉片早枯等,最後產量減少。在早期管理時發現植株缺氮要及時追肥;氮肥過多可通過控制灌水來調節。在生長過程中,需要量雖少,卻是植株健康生長髮育不可缺少的肥料。磷肥能促進根系發育。當磷肥充足時,幼苗發育健壯。磷肥還有促進早熟、提高塊莖品質和增強耐貯性的作用。缺磷時,植株生長髮育遲緩,莖稈矮小,葉片變小,葉色暗綠,光合作用差,塊莖薯肉會出現褐色鏽斑,蒸煮時薯肉鏽斑處脆而不軟,嚴重影響品質。馬鈴薯是喜鉀作物,需鉀量很多。鉀肥是苗期生長髮育的主要肥料。鉀肥充足植株生長健壯,莖稈堅實,葉片增厚,組織緻密,抗病力強。鉀肥能延長熟期,塊莖大,產量高。缺鉀時,植株向下彎曲,植株下部葉片早枯,根系不發達,匍匐莖縮短,塊莖小,產量低,品質差,蒸煮時薯肉易呈灰黑色。除了氮、磷、鉀肥之外,馬鈴薯的生長還需要鈣、鎂、硼、錳等礦物元素。缺少這些元素時,產量會降低。缺鈣時塊莖會空心和變黑;缺鎂會導致葉片葉脈壞死,植株早衰,降低產量。缺硼植株生長緩慢,主莖和側芽的生長點壞死,植株呈叢生狀,抗旱能力下降。缺鋅引起株型異常,葉片上出現褐色,青銅色斑點,最後變成壞死斑,葉片變薄變脆。缺錳時葉片脈間失綠,逐漸黃化,頂部葉片向上捲曲,嚴重時,幼葉葉脈出現褐色壞死斑點。這些礦物元素對馬鈴薯生長都起一定作用,但絕大部分土壤中這些元素並不缺乏,所以一般不需要施用。

以上便是馬鈴薯對溫度、水分、土壤、養分和光照等環境條件的具體要求,以供參考。

多倫淖爾我的家

三農領域創作者

110粉絲 · 89贊

搜索

2020年土豆價格預測

土豆種多深合適

春土豆種植時間

2020土豆價格專家預測

土豆怎樣放不發芽

馬鈴薯種植技術視頻


山溝溝油小米


在作物生產中,馬鈴薯一般是從薯塊到薯塊的無性生長過程,因此,這裡著重描述這一過程的生長髮育特點。馬鈴薯植株的整個生育期可分為休眠期、發芽期、幼苗期、發棵期、結薯期和成熟期等6個時期。今天從馬鈴薯生長的6個時期,帶你瞭解它的生長髮育和環境條件的要求。

一、休眠期

新收穫的馬鈴薯塊莖在適宜條件下必須經過一定時期後才能發芽,這一時期為休眠期,這種現象為休眠。塊芽的休眠實際開始於塊芽開始膨大的時刻,在栽培上則從芽葉衰敗後收穫時看做進入休眠期。休眠期長短按塊莖成熟收穫到芽眼開始發芽的天數計算,由品種的遺傳特性和貯藏的溫度決定。

有的品種休眠期長達四五個月,有的品種則很短。一般情況下晚熟品種的休眠期較長,而早熟品種則較短。一般溫度在10℃以上,塊莖易通過自然休眠而發芽,溫度在2℃~4℃時,塊芽可以保持長期休眠狀態。

另外,收穫時塊莖的成熟度與休眠期的長短也有關係。馬鈴薯塊莖的休眠屬於生理性自然休眠。休眠期內,塊莖的生理代謝過程減弱、生長停頓,由於塊莖休眠強度不同,打破塊莖休眠的難易程度在不同品種和塊莖的不同時期也是不同的。

二、發芽期

從種薯解除休眠,幼芽眼處開始萌芽,抽長芽條,直至幼苗出土為發芽期。這個時期的生長中心在芽軸的伸長和根系的發育上,養分和水分主要靠種薯根從土壤中吸取的水分和營養物質供給。

這一階段生長是馬鈴薯產量形成的基礎,直接關係到馬鈴薯的高產與優質,但它首先取決於種薯的休眠狀況,打破休眠的程度以及種薯的生理年齡;其次取決於種薯的健康狀況;再次取決於周圍的環境條件,例如土壤的墒情、氧氣含量和適宜的溫度。

發芽期的長短,因品種特性、種薯貯藏條件、栽培季節和栽培技術水平等而不同,在正常情況下不應超過1個月。這一時期的關鍵措施在於把種薯中的養分、水分、內源激素等充分調動起來,使種薯儘快發芽出苗。

三、幼苗期

從出苗到第8葉或第6葉平展為幼苗期。一旦幼苗出土,其綠色莖、葉即開始利用光合作用製造養分。種薯內的養分可繼續發揮作用,直至出苗後30天左右。

這一階段的生長以根、莖、葉為中心,同時伴隨匍匐莖的形成和伸長以及花的分化,是以後發棵、結薯以及產量形成的基礎。塊莖產量的高低與植株的強弱密切相關。

根深葉茂是豐產的基礎,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要根系發育良好,才能從土壤中吸取足夠的水分和無機元素,以供植株各部分生長利用,而植株生長所需要的大量有機物質,是靠葉子的葉綠素在光合作用下形成的。

同時,不論根部吸收的無機元素還是葉子製造的有機成分,都必須通過莖部組織輸送和分配。所以,植株的生長髮育和塊莖的膨大增長,都是根莖葉綜合協調的結果。這一時期農藝措施的主要目標是促根、壯苗,保證根系、莖葉和塊莖的協調分化與生長,出苗後要早管理,促根系發育和匍匐莖形成。

四、發棵期

從團棵到主莖形成封頂葉(第16葉或第12葉)展平為發棵期。在此時期,早熟品種於第一花併發生第一對頂生側枝;晚熟品種於第二花序下發生第二對側枝。

此時植株高度達總株高的50%左右,葉面積達總葉面積的比例是:早熟品種為80%左右,晚熟品種為50%以上。與此同時,根系繼續擴大,塊莖逐漸膨大到3~4cm。這段時期主要以建立強大的同化系統為中心並逐步轉向塊莖生長為特點(30天左右)。

農藝措施主要是對溫、光、水、肥進行調控,前期以肥水促莖葉生長,後期以中耕和培土來控秧及促根,進而使生長中心由莖葉轉向塊莖旺盛生長。

五、結薯期

主莖生長完成並開始側生莖葉生長,莖葉和塊莖幹物質含量達到平衡時,便進入以塊莖生長為主的結薯期。初期莖葉緩慢生長,葉面積逐漸達到最大值,然後葉片開始從基部向上逐漸枯黃,脫落,葉面積迅速下降,但塊莖的體積和重量保持迅速增長的趨勢,直至收穫。

結薯期的長短因品種、氣候條件、栽培季節、病蟲害和農藝措施而有很大變化,產量的80%在此時期形成。所以,這個時期的關鍵措施在於保持植株強盛的同化力,並加速同化產物向塊莖運轉和積累。

六、成熟期

當50%的植株莖葉出現枯黃時,便進入成熟期。此時馬鈴薯地上、地下兩部分均己停止生長。應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