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橡膠,古人做彈弓用的是什麼材料?

姜拂塵


孔子講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射便是值得射擊。掌握射擊技巧,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對於一個成功男人最基本的要求。基本上一直伴隨著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存在了幾千年。



其中“射”便不僅僅是指射箭,在我的理解中“射”應該包括了所有的投擲射擊類的活動。也就是說除了弓箭以外,投壺、彈弓等應該也包含進“射”的範疇裡面。也就是說古代人對於“射”的工具和方式其實有很多種。包括秦朝之後出現的弩弓也是“射”的範疇。

在討論古代彈弓的樣式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大家印象中的彈弓是什麼樣的樣子?近現代的彈弓形式——金屬的框架或者高分子聚合物的框架搭配彈性極佳的橡皮筋或者氣門芯而製成的彈弓。製作簡單,成本低廉,而且實用性較高。但是古代受限於生產資料和物質不豐富,根本無法找到高分子聚合物的股價和氣門芯這類彈性極佳的彈力材料。因此古代的彈弓確實存在著選材的問題。用什麼來滿足彈弓發出的彈力材料呢?


其實最早的彈弓形式與弓箭無異。也是選用竹子製成,只不過弓弦處並非是用來發射弓箭。而且做成彈射包的形式用來放置彈丸。而彈丸的形式則有很多可以是泥丸、石子或者是大的鋼珠。而且最初這樣的工具一般用在狩獵和遊戲中。

當然在慢慢的歷史長河演變之中,後來也曾經出現過一些由動物的筋製作而成的彈弓。但是股價還是有竹子製成。只不過是弓弦的選材不同而已。因為不同的公的選材直接決定了整個弓的性能和射程範圍。但一般都是貴族階級和有身份的人才能夠使用。因為這樣的工具製作成本實際比較高。


對於很多70後、80後、90後來說,童年時基本上都使用過用分叉的樹枝為骨架,用氣門芯或者輪胎的內胎剪出來的皮筋製作而成的彈弓。但是伴隨著人們對於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不再允許人們擅自捕殺野生動物而慢慢成為停留在許多人心目中的記憶。

所以保護野生動物,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傷害,是21世紀的我們人類的共同話題。彈弓也就只能成為了大家記憶中美好的回憶。


珞珈山的貓


古人怎麼做的彈弓沒見過,但是我有一個傣族的朋友曾送過我一把他們那裡的彈弓,純手工不含現代科技。基本能代表古代的彈弓製作技藝。

彈弓是整塊硬木雕刻出來的,下面的握把是圓的,整好用手握住,很舒適,不像現在的反曲弓要用力摳住。朋友自己留著一副握把上還有雕刻,刻著美女頭像。上面的u型開口不大,但是彈弓用的彈丸很大,用黃泥搓成龍眼大小,一天時間放在屋裡陰乾就好了。u型口小,彈丸大,個人感覺有助於瞄準。(剛開始用的時候彈丸經常打在u型口上,後來發現只要能從中間打出去準度還可以,比反曲弓容易)彈弓的弦是用牛筋做的,比大拇指略寬,也挺厚的,而且很長,拉開也不是很費勁。(比較反曲弓用的壓脈帶伸縮性差不少,彈丸威力遠沒有反曲弓大,我沒怎麼用很快就老化了)彈弓的弦直接用細線綁在u型口上,牛筋的弓弦也是反覆捶打而成,沒有一絲現代科技影子,應該能代表過去的彈弓製作技藝。

比較反曲弓彈丸發射沒那麼遠,反曲弓的軸承彈子能直接穿透小獵物身體,但是獵物受傷後能飛短距離(除非爆頭)。這種傳統彈弓的彈丸大,打在小獵物身上像敲悶棍,會直接掉下來,不馬上找到的話,過一會兒會跑了。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現在常見的彈弓是一個木杈(或鐵質的),木杈的頂端綁上兩根等長的橡皮條,另一端綁上一個皮質包“彈丸”的兜。(如圖)


(問題來了)我國古代沒有橡膠,自然沒有橡皮條,古代的彈弓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呢?

我國古代不缺木杈,缺的是橡皮條。最早的橡膠是橡膠樹、橡膠草等植物的乳膠,加工後製成具有彈性的東西。橡膠樹最早生長在南美洲,後來經過移植,東南亞一帶才有了橡膠樹。我國古代沒有橡膠樹,自然沒有橡膠。

由於我國古代沒有工業基礎,加上閉關鎖國,橡膠在民國之後才被使用。也就是說古代沒有橡皮條,然而古代卻有“彈弓”這種東西。

不過古代的“彈弓”和現在的“彈弓”有所不同。

古代的“彈弓”其實就是“弓箭”的前身。所不同的是,彈弓發射的是彈丸。弓箭發射的是“箭”。

“彈弓”出現的很早,據史料記載,三皇五帝時,就有彈弓的出現。【彈弓起三皇之世也】

“彈弓”之意:“彈”即弓弦的中部有一個小囊,用以盛放彈丸。弓弦最早是植物柔韌的藤蔓,到後來用牛皮鞭鞘或鋼絲代替。

“弓”則是砍竹為弓。到明清出現了鐵弓。京劇《鐵弓緣》說的就是鐵弓。


從上面可以看出,彈弓的弓弦是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彈力也越來越大。到了近代,橡膠的出現,然後出現了近代的“彈弓”。即現代流行的這種娛樂玩意。

遠古的時候,彈弓是作為一種武器使用的,但是它的殺傷力實在不敢恭維。最後只是用來打一些小動物。比如野兔、飛禽等的工具。

通常情況人一手握弓,另一隻手拉開弓弦,皮兜裡放上彈丸,為了防止打在前面握弓的那隻手上,一般情況是握弓的手向下壓,拉弓弦的手往上抬,儘量兩者不能在一條直線上,也就是說錯開位,這樣一來,射出的彈丸就不會打在前面握弓的手上了。



據說漢武帝的男寵韓嫣,也就是韓王信的曾孫。善射彈弓,因為漢武帝很寵愛他,他射的彈丸都是金丸,當時被人們稱為“挾彈王孫”,他身後跟著一群小孩或叫花子,撿拾韓嫣射出的金丸。

“彈弓”最後發展成了弓箭,甚至出現了連弩,這些東西都是脫胎於“彈弓”。





秉燭讀春秋


古代:彈弓是什麼?古人打仗不是用弓箭的嗎?彈弓是用來幹嘛的呢?今天算是長見識了!

古代的彈弓大約就是這個樣子!

在古代沒有橡膠,製作彈弓的材料其主要是:彎曲的竹子和一根繩子。

單靠這兩樣,你能發射彈丸嗎?古人的智慧是無法現象的,為了能夠發射彈丸,古人在繩子中央繫了一個有彈力的囊,正因為這個囊,彈丸才能發射出來。

你們覺得古人是不是智慧的代言人呢?

在古代,弓箭和彈弓是主要的遠程武器。那麼為什麼現如今的人們都普遍認識弓箭是古代的遠程武器,而對彈弓卻是瞭解甚少呢?

那是因為彈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隱患:容易自傷。為什麼這樣說呢?

往往彈弓手發射彈丸的時候,總是正對著拿弓的手,容易射到自己。那麼如何避免打到手或弓把呢?打出去的一瞬間把弓的手翻一下腕子,避免打上。

跟弓箭比起來,差了不止一星半點。

據《吳越春秋》卷9所載《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古‘肉’字)。”詩歌以二字短句和簡單的節奏,寫出了砍伐竹子,製造彈弓,射出彈丸,射中鳥獸的狩獵過程。


原創,平凡,樸實,真實,希望我的文章可以打動別人。這個世界不需要華麗的詞藻,需要的是人與人的信任,祝您有個美好的一天。


465趣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不知道,彈弓其實也是一種武器。

元代禁止漢人平民擁有的武器清單裡面,赫然就有彈弓。

當然,這種彈弓不是今天小朋友玩的那種V字形彈弓,而就是類似於弓箭,只是發射彈丸而已。

只要把竹子彎起來,繃起一根繩子,就行了。不過這個繩子和射箭的弓的繩子不一樣,繩子中間有一個專門安放彈丸的囊,用於發射彈丸。

這種彈丸的射程雖沒有弓箭的羽箭這麼遠,如果打中人也是可以致命的。

這種彈弓的製作同弓箭沒什麼區別,有沒有橡膠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另外則是現代小朋友玩的彈弓了。

這種彈弓大家都知道了,不需要橡膠,只用牛筋就行了。

這種彈弓其實在十幾米距離如果擊中要害,一樣可以致命。

尤其彈弓比較小巧,可以隨身攜帶,高手可以採用連珠炮一樣發射,短時間內可以打傷多個敵人。

大家看過《神鞭》嗎?

電影中那個南市彈弓王戴奎一,用的就是現代的彈弓。

客觀來說,戴奎一還是有些真功夫的,他在10多米內把彈弓打的很準,自稱可以換眼珠子。

也就是,他可以精確到用彈丸打瞎人的眼睛。

結果遇到更強的神鞭傻二以後,戴奎一見泥彈丸對付不了他,用了鐵彈丸。

這種彈丸破壞力更大,而戴奎一也用盡全力:“說著,扯起彈弓就要打。皮筋一下拉得像線兒那麼細”。

不過,這種彈弓用來軍事作戰是送死,只能在江湖上賣藝了,類似於今天的雜耍。

因為只是這種定位,所以現代彈弓要求不高,最終就變味玩具。


薩沙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古代沒有橡膠這類的良好彈性物品,那怎麼做彈弓呢?

這是個很好的科技史問題。

彈弓和弓箭,是古代的兩種重要射擊工具。

弓是射箭的,我們都知道。而彈弓,則是射彈丸的。

《吳越春秋》記載了一首叫《彈歌》的歡快詞曲:“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古同‘肉’字)。”

簡單粗暴的八個字,描寫了從砍竹子做彈弓,發射彈丸,擊中獵物,追捕獵物的全過程。

這裡也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古人的彈弓,是和竹子這個材料息息相關的。

給你個竹子,怎麼做一種能發射彈丸的工具呢,能想到的簡單的辦法,還是像做弓一樣,把竹子彎起來,繃起一根繩子。等等,這不是射箭的弓嗎?別急,這個繩子和射箭的弓的繩子不一樣,繩子中間有一個專門安放彈丸的囊。

這就是彈弓的原型。

原來如此啊,彈弓彈弓,原來就是能發射彈丸的弓啊!

有人不禁懷疑了,這怎麼發射啊,難道不怕石頭蛋子打住手嗎?

這還真是個問題,不過古人也很聰明,拉弓射彈的時候,稍微偏一些,就可以安全發射出去了。

不過在練習使用這種沒有橡皮筋的彈弓時,肯定有傷到手的。

這也是後來,弓箭流行開來,而這種彈弓慢慢退出歷史舞臺的一個重要原因。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路過順手答。

前面的朋友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再補充一下“彈弓”的發展吧。皮筋出現之後,竹片彈弓就幾乎消失了。皮筋彈弓不容易打手,攜帶方便,製作也更容易。

但是!有利必有弊。皮筋拉伸的時間越長,洩力就越嚴重。也就是說,皮筋彈弓不能像弓那樣拉開後瞄半天,否則彈道會越來越彎曲。圖為高手鄧飛虎表演無架弓,他的每次拉弓時間都十分穩定。

於是就有人琢磨了,能不能把射箭的弓改成射彈丸呢?利用握把上安裝箭臺的缺口,不就不會打手了嗎?

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標準弓片本來是用來射箭的,箭相對彈丸要重得多。射彈丸就像空放一樣,會對弓片造成很大傷害。如果是複合弓的話,分分鐘斷絃爆輪。

古人早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最初的彈弓使用了十分輕薄的弓片,減少總儲能的同時也降低了弓片與彈丸的重量比,結果是弓片承受的衝擊不足以造成損害。

不過,這樣的弓要是用來射箭,肯定是沒什麼力氣的。為了兼容箭和彈丸,一家弓廠腦洞大開:皮筋+滑輪!

皮筋本身不怕衝擊,斷了不傷人,多組並聯也可以達到很大拉力。而收縮速度慢的問題,則被一套傳動機構解決了。

這機構有點像古羅馬弩炮。儲存能量的並不是彈性變形極小的硬木弓臂,而是兩組頭尾固定的繩子。繩子彈性模量太高,而弓臂作為槓桿放大繩子的拉伸量,完美解決了拉距問題。

這個思路也可用於解決皮筋洩力問題:拉伸越小,洩力就越慢。古代人的智慧和現代工藝巧妙結合,令人拍大腿。

後來皮筋複合弓出了第二代,廠家卻改用了弓片,同樣兼容彈丸和箭。其實現代技術解決空放問題並不難,獨特的滑輪結構+大軸承+粗弦吸收衝擊,弓片選用不易層裂的材料。代價是性能有限,但也比皮筋好。

材料不行,設計來湊;材料升級,設計簡化。拿現在的材料做傳統弓,真是太欺負古代人了。


虎皮青貓的小窩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答案

正確答案是不做,因為古代沒有彈弓。

很多人都說了古代用【弓】射【彈】,這種說法是對的。我就不展開了

但很明顯問題問的是下面這種彈弓:

這種靠皮筋的彈性而不是弓的彈性的彈弓古代是沒有的。

這裡有兩個認識誤區導致的

橡膠傳到我國很晚。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幹崖土司刀安仁(傣族,舊民主主義革命者)推行實業救國,從馬來西亞運來三葉橡膠苗八千餘株,種植在北緯24o50′,海拔960米的新城鳳凰山南坡上.後來因戰亂、管理不善,1950年只剩2株,現尚存1株

就算是成品橡膠傳到我國也早不了太多,完全不夠普及到做彈弓之類玩具用。

動物的筋代替不了。

古代利用動物的筋利用魚漂,是用於粘合和利用其一定的韌性,其本身的伸展和彈力是有限的,完全達不到彈弓需要的伸展力度。

最簡單找塊沒煮爛的牛筋吃一下,見過伸展超過本身一倍以上的牛筋麼?

從清末到解放前後,所謂彈弓主要還是指的用【弓】射【彈】的形式

天橋兒打彈弓最有名的當屬有“天橋小八怪”之稱的小駱駝韓金鐸,解放前後和張寶忠在同一場地演出,以打彈弓稱奇,有“神彈弓”之稱。據看過神彈弓表演的老人回憶,韓金鐸技藝精湛,像什麼天鵝下蛋、浪子踢球、燕子啄泥等花樣兒,都是他的絕活兒。

還有比較有名的“彈弓張”,也是用的傳統弓

所以我們現在熟悉的這種彈弓,完全是現代產物,就不用為古人那什麼做操心了。


文開石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彈弓?這玩意好。擱小時候,俺做的彈弓沒有十把,他有八把。當年在一堆小屁孩當中間,能有一把彈弓,那絕對是王者的存在。

用袖口把那大鼻涕一拉,小黑脖子往後一仰,嗨,就缺個小板凳踩著,小風吹著了,你就別提那嘚瑟勁了。

畢竟俺那個年代,您要想整點玩具啥的,這都必須得自己個動手,就算您手裡邊有倆糟錢,想要買,都沒地買去。

先讓俺嘚瑟兩口,一會咱在回答題主的問題。

想當年俺乾的最拉風的事,就是用彈弓將街頭立柱上的電燈泡挨個給揍下來。

隨著那啪啪聲,小夥伴一臉驚愕的表情,俺那虛榮心一股勁的抬高。

現在回味起來,真想把自己個往死了抽,打燈泡這不有病嗎?打那開始,每到天黑,就這段路,那叫個黑啊,俺就服了,咋就沒人給裝呢?長達半個多月,這塊一直就是黑的,小夥伴背後把俺給罵了個稀碎。

趕巧那會正播《聊齋》,每次打別人家看完電視劇,回家那叫個折磨啊,嚇死俺了,有一回嚇的俺哭著跑回了家。

哎!這不缺心眼嗎?倒黴孩子。

好了,咱說正題。

所以彈弓這事,俺是有發言權的。

話說古時候的彈弓,和咱現在的彈弓可不一樣,現在的彈弓弄一樹杈子,栓倆大人那栓褲腰帶的猴皮筋(更多的是自行車的內胎,或者醫用軟管),這就完事了。

古代的彈弓和弓箭的形狀差不離,只是弓體會小上那麼幾號,而且在弓弦中間的位置上有一個放彈丸的皮兜子。

為什麼會這樣呢?

簡單的說,現在的彈弓,他的彈力和動力來自於彈弓那倆皮筋,而古代的彈弓他就沒有類似皮筋的存在,所以他的彈力和動力來自於弓體。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證據呢?”

知道甲骨文不?(估計就這幾個字,很多小夥伴擼起袖子要抽俺)

甲骨文誰不知道,咱大華夏文字的鼻祖。

那俺告訴大傢伙,在甲骨文裡那彈字,瞅起來就像個“B”字,您如果拿圖畫來瞅,這其實就是個弓的樣子。

所以從這裡咱也應該知道這弓箭其實來自於彈弓,彈弓是弓箭的鼻祖。

就這種彈弓,在近代北京城那天橋下邊的雜耍藝人還在用,那麼傣族人如今還在使用這種彈弓,所以是有依據。

那麼也就是說擱過去沒有橡膠,沒有關係,咱用的是類似於弓的彈弓,就是為了利用弓體產生的彈力進行彈射的。

那麼彈弓這物件,在咱神話傳說中的泰山諸神就特別的喜歡使用。舉個例子,二郎神這也是泰山之神,您如果讀《西遊記》或者《封神傳》的時候,就會注意到他就喜歡帶著彈弓遊獵。

所以彈弓最開始是作為狩獵的工具來使用的,但他這威力不如後來發明的弓箭。

所以在戰爭當中很少見到彈弓,但彈弓也會出現在偷襲摸營的時候,因為彈弓擊發的聲音比弓箭小的多。

其實在史書中,這彈弓出現的頻率可不低。

你比方說著名的美男子潘安,這貨就特別的喜歡帶著彈弓出遊。每次這貨出去的時候那叫個嘚瑟,整個洛陽那街道上拴住了很多少女的心,這幫子半邊天同志,玩命的拿水果往他的車上砸。

每次回去,這貨的車上滿滿的一車水果,這都夠開一水果商店了。

還有春秋那晉靈公,這貨特別的喜歡玩鬧,他玩鬧到啥程度了呢?他能在一些個場合上,蹲在高臺上,用彈弓射下邊的人,瞅著下邊的人東躲西藏的樂。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橡膠的種植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南美等熱帶地區,中國古代是不用橡膠的。

因此,古人打彈弓,彈力並不是來自皮筋,而是來自弓。

古代所說的彈弓,其實並不是小孩子玩的那種Y字形彈弓。

這種形狀的彈弓,主要還是1839年硫化天然橡膠被髮明後,才廣為人所接受。

Y字形彈弓,弓柄上的兩頭能夠繫上橡膠製成的彈性體長條,其中段再繫上用來包裹石塊的東西,這樣就可以發射了。

但是,古代小孩的彈弓可不是這麼玩的。例如,請看下面這張畫像,射彈弓的也是個小孩,他手上的弓是Y字形嗎?

古人的弓是能射箭的,而彈弓是射彈丸的。

例如,根據《吳越春秋》的記載,古代有一首《彈歌》就是在說彈弓的事:

  •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同“肉”字)。

這幾個字就清除地解釋了彈弓的材質:

竹子。砍竹子做彈弓,然後發射彈丸,最後追逐獵物。

最後,請大家看看下面這張照片。

非常明確的展示出彈弓要怎麼玩,還有彈丸是什麼樣子。其實就是在模擬射箭,兩頭系的繩子並不是猴皮筋。

總而言之,這種彈弓最後全都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