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蜀國總是北伐,卻不進攻東漢中的上庸房陵?

骨靈冷火XXL


以數萬兵力想要滅亡偌大的魏國,諸葛亮本就是險中求勝,換句話說,諸葛亮實在沒有其它兵力去取上庸和房陵

諸葛亮北伐算是中國軍事史上的悲情一幕。諸葛亮聰明一世,幫助劉備奪取荊州益州,定鼎三分天下,可惜孫權背盟,劉備失去荊州,兵力大損,只得困守益州。劉備死後諸葛亮繼續履行諾言,以益州之力多次出兵北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把自己活活累死在五丈原上。

而上庸和房陵並不是諸葛亮的北伐目標

上庸和房陵其實交通不便,與諸葛亮大本營之間有很多山嶺,路途崎嶇,諸葛亮若以此地為北伐道路的話無異於自作自受。而且諸葛亮目標是吞併雍涼,搶先佔據有利位置以便後續北伐,上庸靠近荊州,這和諸葛亮的戰略目標不一致,至少不會成為蜀軍目標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是因為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及上庸、房陵二郡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房陵郡治房縣,改屬荊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曹丕將上庸、房陵二郡合併為新城郡,房陵(今湖北房縣)為新城郡治所在地。其位置在襄陽郡以西,自從蜀將孟達聯合曹魏擊敗劉封后,該地域歸屬曹魏控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誘惑孟達反叛,但被司馬懿斬殺。此後,曹魏一直控制著上庸、房陵地區。

該地區在秦嶺與大巴山之間峽谷地帶,漢水貫穿其中。東面是曹魏控制的襄陽郡,南面是孫吳控制的荊州,北面是秦嶺山脈南面的西城郡,西面就是漢中、巴中,蜀漢的根據地。

諸葛亮在這一地區用兵,可以從兩個方向進攻:一是漢中;二是巴中。

如果從巴中方向進攻,需要越過大巴山,道路險阻,困難很大,後勤保障更加困難。

除此之外,只能從漢中進攻。但從漢中出兵,就必須經過西城郡。

西城郡在秦嶺與大巴山之間,曹魏一向有重兵把守,其形勢與陳倉、長安的情況差不多。硬碰硬的攻城、攻堅戰,不是諸葛亮的選項。

西城是諸葛亮跟司馬懿唱空城計的地方,那就是羅貫中說個熱鬧。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遣馬謖守街亭。由於馬謖失了街亭,諸葛亮木得辦法,只好唱了一出空城計。可諸葛亮無論如何,不會跑到西城郡去唱這出戏。

演義裡說的這個西城,實際上是西縣,縣治在今天甘肅隴南鹽官鎮,屬於當時的隴西郡。而西城郡,則是今天陝西安康市的漢濱區,相距十分遙遠。而且是一個在漢中的西面,一個在漢中的東面。

因此,諸葛亮要進攻上庸、房陵,必須經過西城郡,難度很大。

諸葛亮病逝後,由蔣琬出任大將軍,屯兵漢中,準備防禦和進攻曹魏。

蔣琬認為,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險阻,來往不便,不如沿著漢水、沔水東下,進攻魏國的魏興、上庸二郡。

魏興郡就是原來的西城郡,黃初二年(221年),曹丕取“曹魏興盛”之意,改西城為魏興。

蔣琬在漢中六年,建造大船,準備水路伐魏。但不料舊疾復發,未能成行。

蜀漢朝中官員大多認為:水路出兵容易,但萬一失敗則難以返回,不是上策。於是,朝廷派遣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來到漢中,試圖勸阻蔣琬。

由於蔣琬病重,於是進駐涪城,不久病逝。

由此看來,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進攻上庸、房陵,都不是上策。加之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不會冒此風險。

至於說諸葛亮屢次北伐,都選擇兵出祁山,在秦川一線用兵,最關鍵的是北伐的目的。

豹眼一向認為,諸葛亮北伐就是一個幌子,他自己也清楚,魏蜀實力相差很大,蜀漢不可能戰勝曹魏。之所以堅持北伐,就是意圖保持對曹魏的壓力,避免孫吳倒向曹魏;同時牽制曹魏,使之不能全部精力去攻伐孫吳。當然,諸葛亮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出於蜀漢政治的需要。

這個方面,豹眼多次說過此類問題,這裡就不多囉嗦了。

總之,諸葛亮就沒有準備消滅曹魏,北伐不是目的,僅僅是個手段。加之在上庸、房陵方向用兵,難度很大,困難更多,諸葛亮不會去冒這個風險。


豹眼看歷史


按照諸葛亮給劉備提出的戰略計劃,蜀國局勢穩定後分別從益州和荊州出兵伐魏,則取勝把握很大,但自關羽丟失荊州後,只能從益州出兵北伐了。

因為三國中魏國實力最強,而且蜀國和東吳有戰略聯盟關係,所以蜀國要想獨霸天下只能是出兵北伐。

其次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室天下實際掌控在曹操手中,劉備打出的是興復漢室天下的旗號 ,攻取曹魏是最好的藉口和理由。

其三是北伐奪取曹操後勤補給要地雍州、涼州,不但可以補充糧草,關鍵是能獲得優良戰馬,北方交戰離不開馬匹,所以是北伐的原因之一。

以上三條是蜀國為什麼要不斷北伐的主要原因,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大計。


歷史鑑春秋


為什麼蜀國總是北伐,卻不進攻東漢中的上庸房陵呢有以下幾點:

1、荊州北部(襄陽城,南陽郡)都在曹魏手中,東吳是沒有辦法跨過這些地區去攻打西城,而且隨時有被切斷後路的危險;

2、蜀漢若要進攻,只有一條路,即沿漢水水路進攻西城;這條路順江東下,進攻容易撤退很難,若非沒有絕對把握,不敢輕易嘗試;

3、需要同時進攻才能達到預期效果,行軍打仗要準時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在有敵軍干擾和地形干擾的因素下,更難做到預期效果;

4、上庸(西城)並非兵家要地,冒險奪取,得不償失;

5、東吳和蜀漢的戰爭策略方向不在這個方向;東吳主守,蜀漢主攻;

為什麼蜀國總是北伐:

有人總喜歡用蜀國太弱,諸葛亮不北伐的話就會隨著魏國的強大而被滅掉,可是他們總忽略了好多事實,諸葛亮北伐其實是類似於赤壁之戰時周瑜魯肅等人力主跟曹操大戰時的情況一樣,只不過這邊是益州本土勢力來敏、譙周等人,那邊是江東世族。諸葛亮不北伐,或許荊州系政權旁落,這樣一來,北伐也算延續了蜀漢的生命吧。

第一次北伐,街亭雖敗但退而不亂;

第二次北伐,與郝昭相持於陳倉,糧盡而退,撤退設伏擊殺王雙;

第三次北伐,攻下陰平、武都二郡,連接羌人,從此曹魏數十年不能有效控制隴西;

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持於祁山,糧盡而退,撤退設伏擊殺張郃;

第五次北伐,和司馬懿相持於五丈原,離長安已是兩百餘里,蜀漢軍隊也開始在渭水屯田生產以解決歷次北伐的運糧問題,結果因諸葛亮病故而撤退。

歷次北伐,確實沒有達到飲馬河洛、興復中原的目的,但是切割曹魏跟隴西、西涼的聯繫卻是一步一個腳印。以巴蜀一地人口不過曹魏的十分之一卻依然能保持戰略主動性一直對隴西、關中施加壓力,看看過往歷史上哪個巴蜀政權能做到這步?冷兵器時代又有幾人領軍能在多次撤退中保持不亂並且設伏擊殺敵軍?

北伐是蜀漢當時唯一能夠選擇的進攻路線,從糧草大地荊州被吳國襲取之後,蜀漢的勢力就縮水到只剩益州一個州部的勢力(後又漢中郡改設為梁州,不過這個沒什麼實際意義,只是自我安慰而已),相比曹魏坐擁十二州部(司隸、荊州北部、豫州、兗州、青州、徐州、涼州、冀州、幽州、幷州、雍州、揚州小部),與吳國盤踞三大州部(揚州、荊州南部,交州)相比,實在太寒酸。加之川蜀之地多山壑少平原,冷兵器時代最為依賴的糧草問題就是蜀漢最無奈的短板。 資源問題擺在眼前,蜀漢政權的唯一出路只有擴張,兩個方向:東攻吳,或北打魏。蜀國和吳國的較量不止一次兩次,每次都吃虧不說(第一次荊州南部三郡被呂蒙襲取、第二次關羽北伐時荊州又被襲取,第三次夷陵之戰傾國之力被陸遜一把火燒個精光),還有就是東征對於蜀漢來說投入產出比太低,一是荊州也是吳國賴以生存的大本營,你來犯我必然全力相抗,二是吳蜀第二次聯盟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只有聯合抗魏他們才有活路。 

那麼能夠選擇的就是北伐了,況且蜀漢北伐有優勢,因為漢中郡已被蜀漢控制,這個地方是關中平原的西大門,進可攻退可守。還需要提到的是,北伐不止是蜀漢一個政權的事,諸葛亮幾乎每一次北伐,都策動了吳國進行協同作戰,再加上諸葛亮做好了充分的內政工作,因此諸葛亮時期的北伐都是蜀漢最正確的選擇,只不過雙方(吳蜀聯盟和曹魏)實力差距過大,螻蟻難以撼樹,諸葛亮時期的北伐終究無法成功。 至於姜維時期的北伐,這個就沒啥好說的了,一個鷹派軍人,長期擁兵在外,再一次次發動勞民傷財的北伐戰爭,只能不停消耗蜀漢本來就少得可憐的國力,這樣的北伐,的確加快了蜀漢的滅亡。

蜀國最大的威脅來自北方的魏國,誠然,魏國的經濟實力很強,但是他也是有隱患的,曹操事情的民族政策是吧長城外的五胡放進來與中原融合,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胡內附,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增加人口數量,增強國力,因為東漢末年的戰爭導致中原人口凋敝的很,但是壞處呢,這些內附的五胡都是有他們的首領的,是有組織的,有句話說的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嘛。這些人始終是魏的定時炸彈,遲早會爆發的,事實也證明西晉的八王之亂的時候這些傢伙就搞起來五胡亂華了,所以說,只要堅持,也不一定就沒大戲可看,

其次,蜀國的地形真的很適合割據的啦,四面都是高山,只要守好北面的劍閣和東面的三峽,真的就是一個烏龜殼,實在打不過的話,大不了把漢中也放棄了就死守,外面和東吳結好,相互呼應,就等著中原有變,順便向南擴張,把所謂的雲貴川都開發起來,加強戰略縱深,所謂的西南少數名族應該很難給他們製造麻煩的,因為在我印象中四川的割據政權沒有那個是被西南夷給滅掉的!



帝天陌


蔣琬就認真考慮過沿漢水進攻上庸的問題。

不過,還未來得及實施,就被懟了回去!

仔細看當時、當地的形勢,我們只能說:幸虧蔣琬的計劃未能實施。

水流湍急的漢江上游,航運困難,利進難退。

琬以昔諸葛亮數窺秦川,道險遠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而眾鹹謂如不克捷,還路甚難,非長策也。於是遣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等喻指。——《三國志.蔣琬傳》。

看來,蔣琬吸取了諸葛丞相數次北伐無功,都是因秦嶺難行,決心轉變進攻方向:沿漢水東下,取上庸地區,再窺襄樊。

而眾人都認為:如不克捷,還路甚難,堅決反對!

我們先看“還路甚難”的問題。

從漢中到上庸,走的是漢江上游。漢江上游到今天,仍然是漢江航運中航運條件最為艱難的一段。他所流經的山地中,大部分是峽谷,水流湍急,礁灘甚密,河床最窄處只有50米!

因此,如果阻止得當,不怕險阻,順流而下,倒是可能。但是,在沒有機械動力的時代,要逆流而上,就十分困難了!

當初,劉封自漢中東下取上庸,是因為孟達已經從秭歸方向攻取了房陵港,劉封在東面、南面已經有了落腳點,不需考慮退路問題。

如今,這一條件已經喪失,蜀軍如從此東下,一旦不利,將面臨與夷陵之戰中的劉備相似的局面:難以退卻,全軍覆沒!

附近地區魏軍實力雄厚,攻取概率不大。

劉封、孟達攻取上庸時,曹操集團在南陽、襄陽地區的力量極為薄弱。

由於不斷抽掉力量在淮南、漢中地區作戰,當時,即便是襄陽,曹仁軍都不過幾千人!

因此,劉封、孟達攻上庸時,主要是與地方武裝作戰,未遭遇曹軍主力。

可是,時過境遷,此時的襄陽地區,魏軍實力已十分雄厚。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時間,司馬懿被曹爽壓制,雍州地區的兵權一度讓給了夏侯玄,他本人在荊州、淮南戰場多次與吳軍作戰。

因此,如果蜀軍進犯上庸,遇到的對手,很可能仍然是司馬懿!

司馬懿,早已經證明了他的效率:大軍自宛城到上庸,8天!

孟達反叛時,蜀軍尚且趕不及收復上庸,如今歲月靜好,蜀軍真的有把握攻取上庸嗎?

因此,如果蜀軍再攻上庸,基本沒希望攻取上庸,而且,還很可能全軍覆沒!

而且,魏軍在關中的實力也已雄厚,曹爽正琢磨著伐蜀立功!他在244年就發起駱谷之役!

即便蜀軍不遭重創,大軍深陷上庸戰場不容易回來,曹爽再要伐蜀,恐怕蜀漢面臨的危機要大得多!

敏感的吳國

三國的事情,肯定不能漏了吳國。

果然,蔣琬進取上庸的準備,引起了吳國的警惕。

蔣琬為了實施東下,開始多作舟船。

西陵、江陵地區的守將步鷺、朱然猜忌:你蜀國是要和魏國打仗,現在造船是幾個意思?

同時,他們還說:從蜀國過來的人,都說蜀國是要準備違盟東下!

幸虧孫權腦子清醒:放心吧,沒事!我擔保:蜀國一定不會來搞我們!

儘管孫權的清醒,使事態沒有嚴重。但是,這也說明:吳、蜀雖是盟友,但彼此戒心仍然很重!

同時,蜀攻上庸、襄樊對吳並沒有好處,蜀軍在這些地區的軍事行動,想要得到孫權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而沒有吳國的幫助,蜀漢即使獲取上庸,也不大可能有所發展,不過是替吳國分擔一點襄樊魏軍的壓力而已!

而對蜀來說呢?東三郡貧瘠,得之不足以強大國力,反而因為上庸與漢中的運輸條件限制而拉長對魏防線,得不償失。


總之,因為魏國在附近實力雄厚,蜀如果真的大舉進攻上庸,魏軍可以迅速救援,蜀軍取勝的概率很小。

同時,因為漢水上游特殊的水流條件,蜀軍一旦不利,很難退軍,極可能再次遭遇夷陵之禍。

而就三國形勢而言,蜀漢奪取東三郡,與盟友吳國過早進入“利益爭奪區”,對北伐大業來說得不償失。

這就是我對“蜀國為什麼不東下上庸”的看法,不知道您怎麼看呢?

期待您的討論!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有兩個原因

01

上庸、房陵交通不便。

上庸為古代地名。漢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

從成都或四川任何地方進軍上庸距離都太遠,而且中間隔著那麼多崇山峻嶺,不利於行軍。

都已經接近神農架的原始森林,現在穿越神農架都很困難,何況是兩千多年前。

“房陵”,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

所以是不可能向東進攻上庸房陵。如果 強行從這裡出兵,估計,魏不打蜀軍,等蜀軍到達上庸、房陵,士兵就跑了或死了一半,糧食也無法供應。

02

戰略意義

而由漢中出西安本身是有官道,一旦能成功突破出了漢中佔領西安,佔據函谷,就可以切斷魏和西涼之間的聯繫。

直接將天水、壟西地界收歸為蜀,,那裡有糧草、戰馬 可以補充,而且一旦佔領了陽光隊谷關,後方基本上高枕無憂了,從戰略上來看,是最划算的。

而且從上庸、房陵出兵即使不考慮地勢情況,萬一魏吳聯手,從南郡出兵那是很容易的。


所以,以諸葛亮、姜維的軍事才能是不可能想不到這些客觀因素的。


國內ERP專題


東漢末年分魏蜀吳三國,三國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東吳次之,蜀漢則是實力最弱。演義之中,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擔負了匡扶漢室的大任,其多次北伐的路線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以穩妥之姿去攻取曹魏。出岐山攻天水、南安和安定三個郡,與羌人聯合佔據涼州,取陳倉等地伺機攻佔長安。

可是很多人也許會出生一個疑問,為什麼蜀國總是北伐,卻不進攻東漢中的上庸房陵?

首先我們先了解諸葛亮為什麼要去北伐,諸葛亮北伐可以說是必須這麼做,也是無奈中之舉。當時蜀漢宣揚其乃是漢室正統,以除逆賊興漢室為口號攏聚人心。其次,蜀漢和曹魏相比在軍事上、兵力上還有資源都不如曹魏,倘若蜀漢和東吳一樣選擇繁衍生息必定會被曹魏所殲滅,只有以功代守方為良策。最後就是蜀漢的內部矛盾所致,讓諸葛亮通過北伐的方法來緩解蜀漢內部矛盾,讓蜀漢舉國上下一致對外。通過以上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北伐是必行之道,可是蜀漢力量薄弱與曹魏相比有所差距,也就註定諸葛亮北伐採用穩中求勝的策略。

我們通過諸葛亮北伐的路線不難看出,諸葛亮北伐的行軍路線都是佔一地在謀取下一城,這樣可以首尾兼顧穩中求勝。蜀漢與曹魏相抗之時還有東吳在一旁虎視眈眈,所謂的孫劉聯盟只是利益使然,倘若蜀漢北伐與曹魏呈現焦作之態,我想東吳也不會安分的偏安一隅,曹魏碾壓蜀漢和蜀漢打敗曹魏都要提防東吳,諸葛亮北伐的路線無可厚非,可以在北伐的同時提防東吳,若東吳進攻蜀漢,諸葛亮所帶北伐之兵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進行佈防。

諸葛亮不進功上庸房陵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上庸和房陵第一交通不便,與諸葛亮大本營之間有很多山嶺,道路崎嶇,諸葛亮若以此地為北伐路線的話無異於自掘墳墓。與古之有言的兵貴神速不合,道路難行行軍速度必將緩慢對戰事不利,若東吳趁機進宮蜀漢諸葛亮回防的速度更是感人,如此之下進攻上庸房陵乃是取敗之道。

另外就是勝負的分別,諸葛亮北伐的路線可以說如果一直取勝可以直接攻佔長安,若佔領長安也就預示著漢室已興,曹魏自然也就不攻自破,東吳也將俯首稱臣。可攻取上庸房陵就算取勝也無法佔領長安,還有被東吳曹魏兩面夾攻的危險。

諸葛亮一直以守成來作戰,自然不會冒如此之大的危險兵行險招,況且諸葛亮北伐主要目的是緩和蜀漢的內部矛盾,諸葛亮也知道曹魏的強大並不是蜀漢微弱之力所能撼動,以功代守也是無奈之舉。


豫北老崔


趣談答案:先問大家一個小問題,蜀國北伐真的是想要北伐嗎?

可能事情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因為當時的蜀國綜合國力恐怕連曹魏的1/5都沒有達到,既然國力達不到,為什麼一個勁的要打人家呢?

沒錯,這裡面充滿了政治經濟哲學。

蜀漢的先天優勢

我們需要講一個優勢,這個優勢在三國後期只有蜀漢有,哪怕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也依然有這樣的優勢。

我們來看一下大家稱呼曹操為什麼呢?莫曹賊對嗎?

那麼大家稱東吳的孫權,為什麼呢?孫仲謀對嗎?

同樣的問題來了,大家稱劉備為什麼呢?如果大家還記得三國演義當中的部分情節的話,就不難發現稱呼劉備為劉皇叔。

於是我們能夠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劉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享有一些權利,而這些權利足以讓他在名聲上站入上方。

這句話可能很難理解,換句話來說,劉備是三國後期唯一一位與漢家有血脈聯繫的人,同樣的道理劉禪也是。

但是劉備犯了一個錯誤,犯了什麼錯誤呢?自立稱帝。

如果劉備沒有稱帝,那麼好,天下所有的人都尊重你,那沒有問題,因為你延續了漢帝國的血脈,你的所作所為無非就是為了塑造一個更好的漢帝國罷了。

但是曹丕稱帝之後,劉備也稱帝了,劉備稱帝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已經放棄了正統。

他並沒有迎回漢獻帝劉協,事實上也絕對不可以,因為漢獻帝劉協絕不可稱帝,而自己稱帝之後,天下的賢才怎麼就會想?現在曹丕和劉備沒什麼兩樣,跟隨曹丕和跟隨劉備也沒什麼區別,與其如此倒不如直接跟著曹丕混。

諸葛亮的後招

劉備一旦稱帝,劉皇叔這個稱號就已經沒有了,因為劉備再也不是那個劉皇叔了,而是第1位皇帝,蜀漢的皇帝。

等劉備去世之後,整個蜀漢呈現出一種疲態,尤其是蜀漢的三大陣營,相互之間搞事情,內部有矛盾就只能從外部來解決,諸葛亮是這樣認為的。

於是不久之後諸葛亮開始討伐曹魏,他每一次討伐曹魏的旗幟出奇的一致,都是恢復漢帝國。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諸葛亮討伐曹魏真實的意義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成功與否放在一邊,單純的能夠給自己蜀漢掙一掙名氣也好。

諸葛亮手中舉起的就是一杆旗幟,這杆旗幟就是漢帝國的唯一血脈,而通過不斷的討伐曹賊,能夠讓這唯一的旗幟得以站立。

所以諸葛亮從哪邊討伐曹魏,以及如何討伐曹魏都是次要的,主要原因就是樹立旗幟。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多次出祁山,討伐曹魏。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這一點我們要從蜀漢為什麼北伐說起,從大義上說“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是政治正確。從諸葛亮數次北伐來看,他主要是以戰略進攻,來代替戰略防禦。從他內心來說,興復漢室,這一目標己經實現可能性不大了。那他為什堅持北伐呢!一是不負劉備臨終重託,二是表明漢室仍存,雖偏安益州,仍是天下正統。從這些原因來看,無論北伐雍涼,還是東征漢東三郡,都意義不大。他北伐雍涼,就算取得一時之勝,但魏國國力強大,蜀漢積弱,以一州抗北方數州,如何主力損失太大,別提復興漢室了,蜀國能保存,還是個疑問來。更何況漢東三郡,地形複雜,戶口不足大郡之一縣,經濟能力薄弱,實是雞助,食之有味,棄之可惜。退一步說,即使拿下,即而北伐中原,就能成功嗎?實在是不大可能呀!魏之騎兵遠勝蜀軍,何以野戰而勝之。同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早就說了,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則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北伐之機,天下有變,可知時機難得。在失去荊州,這個後方根據地之後,從這個方個伐魏,軍隊的後勤將無法保障,這還何談成功呢!




萬里不下一


這個問題有問題,蜀漢北伐,是有重視過東三郡(包含上庸,房陵)的,只是東三郡在不同的時期,戰略價值不同而已。蜀漢的北伐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一個是劉備時期,關羽的北伐;第二是,諸葛亮時期,發起的六次北伐;第三個是蔣琬時期;第四個是姜維北伐時期;一個個的說。

第一,劉備時期,關羽發動北伐戰爭,此時東三郡已經在蜀漢版圖了。劉備拿下漢中後,就讓宜都太守孟達離開防區,帶兵進攻上庸,這可以看作是劉備為將來的北伐做前期的工作。因為,此時的劉備擁有荊州三郡(江陵,武陵,零陵),巴蜀和漢中,此時拿下了東三郡,可以初步打通荊州和漢中的聯繫,並且可以給曹魏荊州北部領土帶來嚴重的威脅。荊州北部一旦被蜀漢拿下,那麼蜀漢的荊州益州領土可以在東部連成一片了。而且,根據《隆中對》兩路出擊的戰略,東三郡甚至可以居中策應,戰略價值重大。



但是,孟達在攻取房陵時,部曲殺了太守蒯祺,此人是荊州大族,三蒯之一的名士,還是諸葛亮的姐夫。所以,劉備估計害怕引起內部荊州集團的怨恨,於是派劉封統領孟達軍隊,接著進攻上庸,並且順利拿下。可惜,可能是先前孟達犯的錯誤,導致劉封看不起孟達,二人失和。更可惜的是,關羽北伐兵力嚴重不足,假如劉封,孟達能出兵,那麼至少拿下襄陽,樊城沒問題,屆時就算東吳偷襲,關羽依然有實力東山再起。所以,東三郡在這個時期意義重大,只是被劉封,孟達浪費了。



第二,諸葛亮時期,由於荊州領土的丟失,東三郡的戰略價值銳減,但是也不能說沒有價值。舉個例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拒絕了魏延“子午谷奇謀”的設想,這裡諸葛亮除了擔心子午谷確實難走的因素外,東三郡的曹魏部隊,也是諸葛亮最擔心的因素,為什麼呢?很簡單,假如魏延領兵順利通過子午谷,拿下長安,諸葛亮舉大軍攻略關中各郡,漢中必然空虛。那麼東三郡的曹魏軍隊有很大的機會攻入漢中,漢中一失,諸葛亮,魏延軍立馬和成都隔斷,成了孤軍。那麼,既然諸葛亮忌憚東三郡,為何幾次北伐不乾脆先拿下呢?

原因也很無奈,其實東三郡無險可守,即便拿下,要北伐也得配合荊州方面的東吳,才能有效威脅北部荊州,而兩國剛打完夷陵之戰,根本不適合做利益分配之事。所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選擇隔斷關中,或者日後幾次北伐,都是圍繞著秦嶺要地的爭奪是符合蜀漢利益的,而且也符合蜀漢適合山地戰,不適合曹魏騎兵戰的軍事優勢。



第三,蔣琬時期,有鑑於諸葛亮從秦嶺北伐,多次受到糧草困擾的問題,於是把北伐目光再次轉向了東三郡,並且積極聯繫東吳夾擊,不過在籌備期間,蔣琬去世了,未能成行。

第四,姜維北伐時期,早在蔣琬時期,姜維就奉命從西路北伐,深入羌胡之地了,不過收效不大,卻收穫了經驗。而且,姜維是天水人,熟悉這一帶的情況,再加上羌胡不服曹魏的首領來投,所以姜維的北伐,大多發生在西面,東三郡一路自然擱置了。

第五,值得一提的是,東吳諸葛瑾之子諸葛恪也發起過北伐,目標就是東三郡,而且一開始收效不錯,駐守新城的張特都不得已用“詐降”來緩解。可惜,東吳畢竟攻城不行, 諸葛恪部下又多是山越部曲,最終遭遇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